記憶雞尾包

  這是件很奇怪的事,我應該去求證,然而回心一想,有些事情實在不用講得太明白。我和弟弟出生年份在數字上相差四年,實際上我生於年尾,他生於年頭,屈指一算,只相差三年多。因此我們唸相同的小學,一起成長,一起犯錯,一起經歷過很多事情,是後來生活習慣和愛好慢慢地將我倆變得極不相同,成為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不,也可能是「前話」也說不定,我猜想母親定是怕我倆年紀太相近,容易起爭執,於是把我倆養在不同的「生活圈」之中。

  假如案頭放了兩個水果,我必然是吃橙的那位,弟弟則負責幹掉那紅紅的蘋果。如果在餐廳點了兩瓶牛奶,弟弟必然是喝白色的鮮奶,而我則喝比鮮奶滑溜又深色得多的朱古力奶,還有好立克和阿華田、雪碧和可樂。在甚少翻閱的相冊裡,我是穿著藍色的卡通人物襯衣,弟弟則是紅色的。至於玩具,大多如此,總是買兩份不相同的。我們的世界就是如此分成了兩半。至於吃麵包,弟弟是專門料理菠蘿包,我則是雞尾包的擁護者。

  說也奇怪,自幼對食物甚挑剔的我,除了絕少吃黑色的食物外,對於名字古怪點的食物都往往敬而遠之。因此到底雞尾包是怎樣變成我的專屬,實在沒有任何頭緒。近年倡議食物要正名,不能違反商品的名字,菠蘿包及雞尾包絕對是這些條例的反面例子,菠蘿包外形像菠蘿或許還說得過去,雞尾包怎看也不像雞尾巴吧?我應該曾經懷疑過雞尾包真的是用雞尾做的,不過可能只是一瞬間,否則我是絕對不敢吃下去的。

  記憶回到七、八歲的時候,我時常於下午三、四點受命去麵包店購買兩三個新鮮出爐的麵包作為下午茶,每次將盛著熱燙燙麵包的膠袋放在手上,總有滿滿暖熱的幸福感,真是想偷偷咬它幾口,不過每次都得忍耐。回到家中,打開膠袋,分好麵包,二話不說就把仍有點溫度的雞尾包放進口中。雞尾包的構造相當特別,咬下去的第一口是軟綿綿的,卻又一下子變成空心。起初是淡淡的麵包香,要多咬一兩口才能嚐到甜甜的椰絲。當甜味擴散到整個口腔時,已經差不多吃到最後一口了。因此我有一段日子懷疑它根本是一道甜品,而不是一個麵包。至於它的表層,或許是為了美觀的緣故,有兩道劃痕,劃痕與劃痕之間,是莫名其妙存在的芝蔴。該是椰絲加上砂糖太甜,搶去了芝蔴的風采,它完全發揮不到在軟豬仔包時的香味,似貼在窗子上的貼紙,純是裝飾吧。剛出爐的雞尾巴是最美味的,放涼了,麵包外皮會變硬,甜味也過於突出,濃得要和著水才可以吃下去。凡事得看時機,這是古今中外的真理。

  小時候喜歡雞尾包多於菠蘿包,大概是源於我可以把它吃得乾乾淨淨,不像菠蘿包有些碎屑,吃起來要小心翼翼。後來,可以選擇麵包種類愈來愈多,腸仔包、沙翁、墨西哥包、硬豬仔包、軟豬仔包,惟雞尾巴依然是心水麵包的首幾位。一個麵包已經不足夠成年的我裹腹,每每購買兩個,一個雞尾包、一個菠蘿包。沒有吃下的次序,有時候把雞尾包當作頭盤,有時候當作壓軸的甜點。無論先後次序如何,當我吃下它們時,總想起昔日與母親、弟弟一起圍著小桌子吃麵包的情景,那怕是我們剛剛被母親責罵過。

  我沒有問過母親如何決定我和弟弟的愛好,反正她也記不起來。曾經聽過雞尾包起源的故事,其中一個版本是麵包店師傅不想浪費,把那天賣剩的麵包加上砂糖搗爛再製成二次麵包,因為製法似雞尾酒的混合法,順理成章就命名為雞尾包。我沒法求證傳言的真偽,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母親的心裡,兩兄弟各有各的愛好,不用爭什麼是最美好的事。

地上的天文學

在大學時,我曾經修讀過「天文學入門」,起初讀得起勁,功課成績也不錯,後來由於涉及愈來愈多的科學知識,對我這個文科生來說確是個大挑戰,結局當然是成績不大理想,但這無礙我與星空的聯繫。這幾年經常帶文學散步,與學生邊讀文學作品,邊欣賞歷史陳跡。這些陳跡都是在陸地上,然而結合古人的想像,卻也可以視作一本另類的天文學讀物。

曾在〈龍生九子〉的文章中提到龍與九名兒子的故事,顯示了古人對父子的想法。近日在新開拓圍村的導賞裡,更與學生一同尋找牠們的身影,當中以鴟吻的故事最豐富。據明朝楊慎《升菴外集》記載:「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這裡的「螭」可以視作「鴟」。據字面解釋,鴟吻的特性是張望,因此古人將它置於屋頂。為什麼「好望」,就置於屋頂呢?那麼就得從牠的外形入手。鴟吻是龍頭魚尾,是一條五行屬水的龍。古人擔心房子被火燒毀,置帶水性的龍於屋頂上,實有防火的象徵功能。

然而鴟吻的形象是怎樣得來呢?見坊間的書籍及網頁,最常與牠一起出現的名字,包括了鰲魚、摩羯。鰲魚就是成語中「獨佔鰲頭」出現的鰲,跟鴟吻一樣也是龍頭魚身。這或許又跟「鯉躍龍門」的故事有關,據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香港文物》(2013年4月號)引述《太平廣記》的記載:「每年暮春之際,便有大量鯉魚從四方河海爭相進入龍門。但要抵達龍門並非易事,每年能成功一登龍門的鯉魚,不會超過72條,競爭甚烈。成功登上龍門的鯉魚,便能變化為龍。」我們一般理認識魚與龍的「進化」關係,以及半龍半魚的造型應與此出處有關。

至於摩羯,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疑惑,為什麼在星座之中,摩羯座又被稱為山羊座呢?摩羯到底是何物呢?摩羯的源頭有很多不同見解,有說源自希臘,有說源自印度,更有說來自美索不達米亞,要追溯的話,真的要花大量功夫。不過無論牠源自哪裡,牠的形象普遍是結合了山羊的上半身與魚的下半身,又是一個混合的形象,而當牠傳到東方世界後,部分人看見山羊的上半身,就稱呼牠所屬的星座為山羊座。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總監伍志和曾在公開講座指出,黃道十二宮的概念早於隋代已隨佛教傳入中國,在五代的敦煌壁畫上也有摩羯作為第十宮(即山羊座)的肖像,後來更慢慢發展成龍頭魚身之形。

在圍村導賞中,摩羯、鴟吻和鰲魚是相當受歡迎的故事,令不少同學眼界大開,發現原來中國古代文化並不限於中原世界,更與世界各地的文化有關連。關於摩羯的故事,更不能不提及韓愈、蘇軾、文天祥三位文人,三人屬於不同時代,卻因摩羯而有聯繫。文天祥在〈贈曾一軒〉的詩裡寫著「磨蝎之宮星見斗,簸之揚之箕有口,昌黎安身坡立命,謗毀平生無不有⋯⋯」曾一軒是一位相士,學者羅宗濤就指出宋人有贈相士詩的習慣,從而討論命理術數。「磨蝎」即「摩羯」,「昌黎」即世稱「韓昌黎」的韓愈,「坡」即號「東坡居士」的蘇軾,這四句詩的意思大抵是指與摩羯座有關的韓愈、蘇軾,平生有毀有譽。查網上資料,蘇軾生於一月,確實是屬於摩羯座。至於韓愈,雖未必是摩羯座,不過與牠甚有關連,蘇軾《東坡志林・命分》曾寫:

「退之詩云

我生之辰  月宿南斗

乃知退之磨竭為身宮,而僕乃以磨竭為命,

平生多得謗譽,殆同病也。」

「退之」乃韓愈的字。蘇軾指出自己的命宮是摩羯,而韓愈的身宮則是摩羯,因此兩人不是常被毀謗,就是常被稱譽,起落波伏頗大。文天祥的贈詩顯然是沿用蘇軾的講法。相學、術數是否有根有據,需要從不同角度考證。然而有兩件事可以相信,第一,屋頂上的一個小小塑像,卻藏著跨時代跨空間的知識,也隱藏了與別不同的天文學世界,不可以忽視;第二,凡摩羯座的日子,必定與考試有關,是謗是譽,就得依靠自己的實力。

一題兩寫:水壺(徐焯賢)

  那天黃昏完成講座,從學校離開,步行下山,再轉乘巴士,剛坐下來忽然有感,打開背包,果然發現忘記了拿走水壺。我們這類飄流教師常因來去匆匆,久不久就留下物品在陌生的校園,大如雨傘、風衣,小如USB外置儲存器、簽名筆等都經常離我們而出走。如果是不要緊的物品就任由它自生自滅,或許遇上新的主人,然後另有一番經歷。倘若是重要的物品,如果是經常前往的學校,就通知老師好好收藏,留待日後再取回。然而那一天並不幸運,那是我只去一次的學校,講座完結後再無瓜葛,下一次再會遙遙無期,而偏偏那水壺極具紀念價值,是友人老遠買回來的手信。我只好硬著頭皮,下了車,步行了兩個巴士站,再在漸漸變暗的天色下登山。一切都只為了那個早已褪色的水壺。

  由於遺失了太多次物品,我盡可能在購買它們時,挑選不容易遺失的。譬如我會購買白色的USB外置儲存器,當然可以套上繩子的更是心頭好。外套方面,我大多挑選紅色的,貪其搶眼,老遠就能看見,我發現不到師生也會提點我。然而我近來才發遺失之神總是要考驗我,大半個月前購買外置儲存器時,遍尋不獲白色或其他搶眼顏色的,整個貨架就只有黑漆漆的款式。店東告訴我,很久沒有賣白色的,不生產了,也沒有可以套繩子的。我分辨不到店東話的真偽,時間緊逼之下只好買了黑色的、細細的一枚。我拿起它的時候,千叮萬囑自己不要把「貴重的東西」放進去,它是買回來遺失的。

  有句話大概是「人一出生就是邁去死亡」云云,這道理是年紀愈來愈大才深深地體會。少年時呢?誰會識愁滋味,若非遇上大變動,誰有閒情理會「死亡」是什麼一回事,大多只視它為一個詞語罷了。不過我相信大家都必定有聽過那則笑話,沒錯,就是「從前有個小明,然後死了」那則。那一天來回學校趕了一轉大概是十年前的事,雖然天色已然全黑,到了學校後,更是陰風陣陣,但拿著那水壺的喜悅,卻填滿了一切疲憊和別的想法。

  當時,那水壺我已經用了一段日子,外面的塗層早已佈滿的刮痕,但我仍然不捨得將它棄掉,甚至不辭勞苦去找回它。一切只因它是手信,藏著朋友對我的情誼。偏偏後來,那水壺實在褪色得難以再上陣,我只好把它藏起來,再後來因家中雜物太多,我忍痛把它丟掉。自從丟掉它後,我就再沒有用過攜帶式水壺,有時候在街上喝杯果汁或涼茶,有時候則是校方提供飲品。好幾次到了家品店、電器店想購買新的,總是找不到合心水的,只好放棄添置新的念頭。一切最美好的永遠在心中,那水壺是鐵製的,黑漆的底色上畫滿了一張張彩色且笑得很燦爛的臉,像我們美好的日子。

一題兩寫:水壺(樊善標)

(作者簡介:樊善標,香港出生、成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退休教授,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著有學術論文集《真亦幻:香港散文及非虛構寫作探析》、《諦聽雜音:報紙副刊與香港文學生產(1930-1960年代)》、《清濁與風骨──建安文學研究反思》、《爐外之丹:文學評論及其他》,創作集《未濟》、《發射火箭》、《暗飛》、《力學》。)

搬進這間房子,等待了三個月,從海路運來的行李終於送到。霎時紙箱堆滿了客廳,我們憑着當時匆忙畫上的符號和模糊的記憶,估量最需要的東西在哪個箱子裡,有時猜中,有時猜錯,但總附帶一些驚喜或感慨。

現在我望着廚房的一角,枱上的金屬架是剛找出來的,上面放了四個盛水的容器,由左至右是:新買的濾水壺、業主好意留下的電熱水煲、隨行李寄到的暖壺、新買的玻璃瓶子。我對妻子說,你看,是生老病死啊。她說,改為春夏秋冬好嗎?

我們遷入時是盛夏,第一天就遇上熱浪。這裡的夏天本不算熱,熱浪來襲也不過攝氏二十七、八度。但為了度過嚴冬,房子都很保暖,當然沒有冷氣。而且這不是我們住慣了的高樓大廈,街上的人好像隨時能夠爬進來。那麼,睡覺要不要關窗呢?悶熱而死或擔心到睡不著,怎樣選擇呢?可幸人類發明了即時通訊軟件,我馬上詢問朋友。住在附近的一位比我們早來半年多,他說沒有問題;另一位住了三十多年,但在另一區,她說有保險鎖的話可以打開一線。那時不知道原來我們的窗子是有保險鎖的,在兩難之間爭扎好一會,還是打開了窗。後來常常覺得這反映了我適應新生活的冒險精神,或者草率魯莽的性格──視乎你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評論者吧。

這之後還有一、兩次熱浪警報,都沒有甚麼感覺,當然窗是打開了的。其實不僅打開了窗,還曾經沒有鎖上前後門──那些門鎖不是我們熟悉的,花了好些時間才弄清楚怎樣操作。但丟三漏四也沒有出亂子,該是上天鼓勵我們在這裡安頓,還是等到累積幾個小過,就給我們大懲罰呢?也視乎你是怎樣的評論者吧。

我們常說要抓住美好夏天的尾巴,不過中秋來臨得真快。新認識的鄰居邀我們到家裡吃節慶晚飯,我帶了幾個風琴花燈過去,那是到來之前很不容易才買到的──炎炎暑天怎會有花燈呢?──可惜忘了配上蠟燭。鄰居說住久一些就沒有過中秋的興致了,我這些不亮的燈籠還會拿出來多少次呢?

剛過去的星期二,我們吃早餐的時候,飯桌旁的窗外本來正下雨,忽然發現雨點變成了白色,輕飄飄的。原來降雪了。趕忙拿起手機拍攝,發給遠方仍苦於燠熱的親友,嘰嘰喳喳談了一輪。雪下了不多久又變回雨,地上只有積水。也幸好這樣,因為這天訂了票去看電影,我還未學習雪地開車哩。傍晚,在漆黑而溫暖的放映室裡脫下外衣和帽子,看着我們熟悉的景物和面孔,陪着角色經歷了一連串生老病死的情節。散場時,有一瞬以為走出戲院門外,就是電影取景的地方了。

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

為響應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推廣閱讀文化,香港公共圖書館以「閱讀—我的旅遊小伙伴」為主題,舉辦2025年「4.23世界閱讀日創作比賽」。我們期望藉着這項結合閱讀與創作的比賽,鼓勵兒童及青少年擴闊閱讀領域,深化閱讀層次,讓閱讀開啟知識大門,拓展視野,豐富人生。

詳情

初中組 (中一至中三)
中文 / 英文

主題:我的旅遊小伙伴

以「我的旅遊小伙伴」為主題,自定文章題目,以散文形式分享一本從香港公共圖書館借閱並曾在旅途中陪伴過你的書(紙本書電子書均可)。

650 – 800 字 (標點符號包括在內)

高中組 (中四至中六)
中文 / 英文

主題:心靈之旅

以「心靈之旅」為主題,自定文章題目,以散文形式分享多於一項你讀過的文學資料(包括至少一本從香港公共圖書館借閱的紙本書電子書),並加以整合內容。

1000 – 1200 字 (標點符號包括在內)

獎項及獎品

初小組 ─ 優勝獎25
高小中文組 ─ 優勝獎15名;高小英文組 ─ 優勝獎8
初中中文組 ─ 優勝獎15名;初中英文組 ─ 優勝獎8
高中中文組 ─ 優勝獎12名;高中英文組 ─ 優勝獎5
各得獎同學可獲頒發港幣五百元書券、獎牌及獎狀;得獎者所屬學校亦可獲頒發獎座。

如有興趣,請在12月20日前聯絡莫偉滔老師。

最後一名乘客(駐站作家)

  當列車駕離月台差不多半小時後,比葉嘉才發現梓乙一直坐立不安。她意識到有事情發生,徐徐回頭,才發現非亞並不在座位上。他留了下來。梓乙說出了這個守住了半小時的「秘密」。比葉嘉沒有怪責梓乙沉默不語,更沒有怪責非亞不辭而別。他們早有預感,當列車愈來愈接近終點,陸陸續續會有乘客下車,各自尋找他們歸宿而去。最先應該是明月松,然後到阿孟兒、將雲⋯⋯不,最先是小珊妮,一個比葉嘉永遠不會忘記的名字。

  小珊妮是第一個離開大隊的,在她最風姿綽約的一刻,她留了下來。就在那個名為約翰七世的車站,她沒有跟著他們上車,只是在月台向他們搖手。她早已消瘦得沒有從前的從容,但一舉手一投足仍然相當動人。比葉嘉滿以為她是那朵永遠不會凋謝的玫瑰,然而在最盛放的年華,她停了下來。列車離開了車站,只剩下她一人獨自留在那裡。比葉嘉仍然記得她握著自己的手,溫婉地叫他們記著她最美麗的一刻,沒有她的允許,誰也不能在分手時哭出來,更不能想像她老了是怎樣一回事。

  然後,就是明月松。他要離開的日子忽然變成了一名哲學家,時常在讀書,一讀就是通宵達旦,不理會任何人。有一天,他告訴大家,他似乎要離開了,各人才恍然記起這趟旅程似乎差不多接近終點。望著天際銀河,明月松談到近來讀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指每個星球都有自己生命,它們會用盡一切方法將他們這班過客留下來,成為永恆。例如你喜歡花,星球就長滿了花,令你甘心放棄一切,留在這星球的懷內。我應該會被夢想留下來。一個星球怎樣開滿了夢想?非亞好奇地問。我不知道。明月松說。還有小珊妮為什麼留下來呢?她為了什麼呢?梓乙也插口問。美。明月松說了一個最簡單的答案。

  不如回去看她吧。非亞找來了車長,說出了他們的要求。車長搖了搖頭,目光似乎落在他們背後的夜空,說:宇宙這麼大,車站這麼多,我們是沒有辦法回到同一個車站。聽完後,他們都保持沉默。他們老早知道這個事實,也是他們坐上這銀河列車必須遵守的規則,永不走回頭路,意味著下了車的人永不相見,那怕她曾經在過去佔了誰很重要的位置。非亞是愛慕著小珊妮,但小珊妮不愛他,她只愛美,自己的美*。為了美,她留下來,獨自地留在那個叫做約翰七世的車站。

  比葉嘉依然記得那一天,他們一直擠在車尾,遙望著小珊妮變成一個小灰點,再然後隱沒在芸芸眾生之中。當時可能是阿孟兒或將雲嘆了口氣,說:下一個會是誰呢?非亞故意說:我一定守到最後,她看不到的風景,我一定看到,要她羡慕,要她後悔。我要看無數個日出日落,看無數個星球的特性,還有就是銀河的盡頭是什麼,是另一個銀河,還是起點。我必須親眼瞧見。

  任誰都知道非亞是強自振作,不過他算是信守「承諾」,一直強撐下去。如今他也被星球吸引住,留下來,無法再抵達下一站。這班銀河列車最原初的乘客就只剩下比葉嘉和梓乙,其他乘客出出入入、上上落落,全然與比葉嘉無關。比葉嘉已經衰老得無法記清楚誰是誰,誰不是誰。如果不是梓乙那麼神不守舍,比葉嘉才記不起還有非亞這個同伴。在他心裡,非亞也應該記不起自己才合理。比葉嘉勉強將身子靠近梓乙,探頭到窗邊,回望剛剛離開的星球。所有的東西都漸漸變成小點。明天比葉嘉將記不起非亞、將雲、孟兒、明月松、小珊妮⋯⋯

  答應我,你是最後一個乘客。

後記:那天讀了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想寫篇感想,下筆時卻成為一篇小說。沒錯,誰規定感想一定要寫成散文呢?而這篇作品中的「為了美」、「看日出日落」等想法則來自其他文學作品,你猜到是哪些作品嗎?

請客

天南地北,人情冷暖,「請客」二字,道卻是盡人間百味。回首往事,三次特別的請客經歷,雖境遇迥然不同,但讓我領悟到人間真諦。 

初出茅廬,剛入職場那年,我剛賺到第一桶金,便興高采烈地請父母吃飯。記得那是一間有點年紀的茶餐廳,斜陽從走廊的窗邊斜射進來,在茶餐廳色彩鮮艷的磚塊上投下一片斑駁的光影,宛如一幅抽象的水墨畫,我與父母選了一處咖位入座。這裡裝潢算不上精美,菜色也稱不上高檔,不過是一些家常小菜,餐廳內的嘈雜聲與油煙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空氣中彷彿瀰漫著厚重的鑊氣。於我而言,卻別具一格。 

父親叫了摯愛的叉燒飯,母親則選擇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雲吞麵,而我就叫了乾炒牛河。菜式一一呈上,香氣四溢,母親笑顏如花地打趣我道:「一轉眼就長大了。」父親只是默默莞爾,溫柔地看著我,向來喜怒不形於色的他如今也卸下了偽裝。父母吃得很慢,仿佛要將這分這頓兒女情懷細細品嘗後藏進心房。母親笑著撫摸我的臉頰,「長大了,真的長大了!」一遍笑著,一遍眼眶漸漸濕潤,歲月在她手上刻下道道紋路,宛如樹幹的年輪般清晰可見,卻帶不走她撫摸臉頰時的溫情脈脈,時光荏苒,唯有那份刻骨銘心的深沉之愛,永遠被珍藏在她的心房裡。那一刻,四周的嘈吵都變得模糊,眼中只剩父母一雙承載著我的眼眸。這頓飯雖只花費了百餘錢,但對我而言卻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父母吃飯時的一顰一笑,展露出的點點欣慰和情愫,都使我樂不可支,心中的成就感如清泉噴湧。看著手中賬單,臉上浮現出一絲絲滿足, 請客不僅僅是為了填飽口腹之慾,更是情意的傳遞,是我和父母之間深深的情感紐帶。 

工作的第二年,在外打拼時,我偶遇大學同學一心。他剛失業,正處於人生的低谷。見到他愁眉不展、無精打采的樣子,我於心不忍,沉重的壓力對他而言,無疑是一記重錘,於是我拉著他走進一家小咖啡店,希望藉咖啡的苦香,驅散他心頭的烏雲。在店內溫暖燈光下,他抿了一口手中咖啡,他終於打開了他的心扉,向我訴說著自己生活中的困境,那段時間,他情緒低落,對未來的迷茫如湍急的潮水,幾乎讓他無法呼吸。我靜靜地聆聽著,偶爾附和幾句,讓他將心中鬱悶發洩出來。我搭著他的肩頭道;“當夕陽西下時,在地球另一端便是旭日東升,生活,如同黃昏后的天空,雖夜色將至,但也預示著星光即將閃耀。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怎能因冬至寒霜白露,而放棄春來百花爭艷,秋到果實飄香,希望你能不為逆境所困,尋得自己的明月。”臨行前,我買單請客,回頭好似看到他眼中閃爍的鬥志。幾天後,我收到了他的來信,說那杯咖啡給了他繼續奮鬥的勇氣,那些壓在心頭的重擔,在這杯咖啡的溫度下漸漸融化,亦點燃了他的熱誠。我不禁反思,請客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味蕾,更是在那一瞬間,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化作前進的動力。 

初秋時節,長空一碧,我趁著休假,回鄉探望外婆。重返故土,青石板路、古樸老屋映入眼簾,心靈深處對故地的思念被悄然喚醒。曾經熟悉的景致如舊,仿佛童年的歡聲笑語還在耳邊迴響,青石鋪就的小路,依稀可辨往日足跡,信步而行,滿目皆是回憶,放眼望去,老魁樹下外婆躺在竹椅上,編織  圍巾,朝著我燦然笑著。我牽著外婆的手,來到附近的茶樓喝茶。 

那天,我們在茶樓裡待了兩個小時,外婆一邊喝著茶,一邊細數著往昔的故事,宛如舊日畫卷重現眼前。小鎮的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歲日的痕跡;外婆的一心一意,都承載著少年的成長。外婆握著我的手, 手粗糙得像樹皮,指節因長期勞作而微微變形,卻傳來溫暖的力量。她伸手將圍巾戴在我身上,即使她的皮膚不再熠熠生輝,更是添了些許滄桑,但她的句句叮嚀,一針一線編織成最溫暖的記憶,也成了支撐我前行的力量。分別時,外婆拉著我的手,外婆的手止不住地顫抖,佈滿老年斑的手背上青筋暴起,眼神中卻閃爍著前所未有的笑意,她說:「謝謝你請老人家我吃飯,陪我聊天!」外婆身形瘦小,略顯佝僂的身影在暮色中形單影隻,宛如一幅淡墨山水。我領悟到,請客不僅是付賬買單,更是一種關懷與尊重。 

回望這三次請客經歷,表面上看來,它們大不相同,但細究其中,卻蘊含著相同的情感真諦——請客從來不是單純的請吃飯,而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樑,是心與心之間的溝通。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請客」這種看似浪費時間金錢的社交方式,卻承載著最純粹的人情味。再忙碌的生活,也要留一份時間給真情實感;再精打細算的人生,也要留一份空間給溫情脈脈。正如那頓簡單的家常菜、那杯咖啡、那壺茶,都足以搭建刻骨銘心的情感聯繫,這才是「請客」的真正意義。 

身處繁華世界,無論是商業社交,或是私人聚會,唯有「請客」這一簡單的舉動,能讓我們在飯香中品味人情,在觥籌交錯中感受溫暖,在餐桌前重拾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聯繫。這,或許就是「請客」的真諦。 

手提電話的哲學(駐站作家)

前陣子,在網絡上看到一則短片,主持人問幾位青少年希望手提電話在未來加上什麼功能,有說可以讓用戶自行更換電池,有說可插入記憶卡擴大容量,有說有個蓋子不用時可以關上電話。每種也很新奇,亦針對了時下手提電話的毛病,電池的能量用光了只能等待充電。以及電池過熱,都困擾過不少人。

然而在訪問之間,導演加插了從前非智能電話的功能,就是可以隨時更換電池、自由插入記憶卡,以至通話完畢後可以掩上蓋子。這些受訪青少年希望加進去的新功能,早在十多二十年已經出現,更被開發商淘汰了。這或多或少跟成本有關。另外也因機能愈來愈發達,電池和記憶體容量擴大了,根本就用不著時常更換電池和插入記憶卡。至於電話蓋,更是容易把自己的汗與口水混進去,產生衛生問題。值得深思的是,為什麼青少年仍想有這些功能呢?

我的微型小說課有一節叫做「重複與差異」,選用了英國作家哈里特.思勒的〈招牌〉。我對哈里特.思勒沒有太大認識,卻一直很喜歡這篇簡簡單單的小說。〈招牌〉是講述一名父親經營花店,起首是個冗長的招牌——「本店出售美麗鮮豔的花」,惟經不同顧客的指點後,慢慢刪減了無謂的詞語,「本店出售花」、「賣花」、「花」到最後成為沒有招牌的店。父親老了,由兒子接手花店,兒子說要用一個長名字的招牌招徠客人,這名字正正是父親最原初使用過的。故事到這裡結束,沒有交代兒子接手後招牌演變的經過。不過我們大抵會推測兒子經過其他顧客指點後,招牌上的文字會陸續減少,直到⋯⋯

生活上的知識是需要累積的,撞了釘子、受過教訓,人會成長,學懂很多從前不會的道理,刻骨銘心。這些道理有時候是難以言喻的,只有當事人才明白是什麼一回事,不是當事人只能嘗試代入。故事沒有提及父親聽到兒子要使用長名字後的反應,不過我猜想父親夠英明的話,該讓兒子放手一搏,從中學習。反正只是一間花店,不會倒蝕太多,引致家破人亡收場。

手提電話,特別是智能手提電話歷史不長久,卻不住變革,由當初的碩大如堅石到現在的輕巧可以放在掌中,由起初多配件到當下一機就包羅萬有,是一種不斷的減法。當然同時也不住添加新的東西,如全球定位、攝錄、生物識別等等,令到它跟原初的有著極大的變化,甚至可以當作是另一種產品。不過如非曾經歷過變革的過程,有時候是不知道當日是怎麼一回事。最佳方法可以是看書或找前人傾談,不斷吸收不斷有得著,才可以避免走回前人的舊路。

錯過

「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遺忘。」

逐漸長大,面對種種事物的心態都會有所不同。唯有一事,是與以前一樣的。

投入工作後,逐漸忙碌,亦慢慢開始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生活,但是總是覺得心中有一個疙瘩,使人難以忍受。

回憶起自己在大學的生活,總是感到無比開心,令人回味無窮。但不巧的是,我想起了那一張面容,陪伴我整個大學生涯的笑容和那包含著整個日月星辰的那雙眼睛。

大學的生活多姿多彩,亦非常繁忙,但唯一不變的是,身邊總是會有著一個人在身旁陪伴著,柔和的笑容永遠在我的身旁,使我在繁忙中依然可以找到一個喘息的空間,使我可以安心。對於那一刻的我而言,他好像就是我腦海中的唯一一位。

當我仍然沉浸在這一場美夢時,我卻在某一天的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一個貼文。那是他的朋友所發佈的,熟悉的他和一個毫不認識的人在與他的好朋友玩樂,他在圖片上的神情是我從沒有看見過的,是打從心底的快樂。在以前,我從來沒有過一次機會跟他的好朋友見過面,更不用說一起談笑風生。

原來我從來不是他的唯一,也不是他的例外。現在,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好笑,居然一直在這個夢裏沒有醒來,原來我只是他的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玩物」,而我卻把我的真心、真意、一切全都奉上了,原來這些時沒有任何價值的。想到這裡,平常愛哭的我竟然沒有絲毫想要落淚的感覺,只帶著不甘、憤恨、惱火的情緒,原來我的一切只是一場夢。

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堅定的決心,打開與他的對話,然後把一切都刪除掉,還封鎖了一切的聯絡方法。

回憶的拼圖慢慢完成結合,成為了當初一張又一張的生活寫照。我握著我手中的書,上面寫著最醒目的一句話:「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遺忘。」,看見這一句,我的腦海便浮現出以前的種種回憶,而我卻選擇了嘗試尋回這一個記憶中的他。

當我在通訊錄和其他朋友的社交媒體試圖尋找他的蹤跡時,我卻突然發現我連他的電話號碼、他的社交媒體名字也忘記了,對於他的所有事物,我只能記得他在大學時的樣子和當初的那一段痛苦回憶,其他的都忘記的一乾二凈了。

當年的我對他的情感只剩下恨,現在的我已經忘記了他的存在,對於我來說,他,可能只是一個陌生人。其實他對外可能不差,只是時機的問題,在這個繁忙的都市生活,每天在拼命工作的時間點,他可能是最適合的那一個,這就是天意,這就是命運,命中注定的錯過。在我記憶中,他和我正好互補,無奈時機和心態導致了這個結局。

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遺忘。每一次的遺忘代表著每一次的不完整,代表著失去過、錯過過的每一項事物。

四季

人生會經歷許多事情,有的是如劃過長空的大雁,若浮光掠影,曇花一現。 有的如雲彩煙霧,轉瞬即逝。惟四季風景,如秋風落葉,冬月雪霙,則若人之手足,從日出清晨到日暮黃昏,如影相隨地陪伴,靜悄悄地在回憶中留下一方足跡。

春日香霧陣陣,三月煙雨濛濛。屋內少女滿懷心事,一雙藕臂撐著下頷,愁眉不展地端坐在書桌前。窗外幾隻小鳥站在樹枝丫上唱歌,清脆悅耳的鳥鳴猶如點點雨滴,滋潤心田,為苦惱的少艾洗滌憂悶的煩惱。 窗台底下有濃密的灌木叢,數十片翠綠青葉中間點綴著零星幾朵淺粉色的小花苞,微風過處,襲來陣陣怡人清香,春天來了,四處是桃紅柳綠的花蕾,景色如畫,細雨如一陣薄霧為畫卷添了幾分朦朧。

「轟隆!」一道震耳欲聾的雷聲驚起,隨即天上便降下大滴大滴的雨水。 雨水落在地上,濺起朵朵頗大的水花。地裏辛勞的工人收起農具,匆匆忙忙地找地方避雨,須臾泥地里便留下深淺不一的腳印,假山旁的池塘開著潔白的荷花,迎風搖擺的蓮花,讓它們看起來像婀娜多姿的絕色美人,那麼的風情萬種,那麼的美艷動人,那麼的俏麗多姿。夏日炎炎,熾熱的陽光令人揮汗如雨,一場狂風暴雨過後,餘下的輕風為辛苦勞作的人們帶去舒適的涼意。

秋風習習,冷寂蕭條,此時的大地是荒涼的,一片片棕黃色的枯葉隨風飄散,緩緩落下;此時的人們是忙碌的,一個個收麥田的背影若隱若現,乍有乍無,此時的孩子是快樂的, 一聲喜氣洋洋的笑語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樓上有女子為家人準備晚膳,只見她仔仔細細地將菜葉清洗乾淨,再放入鍋中烹調。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樹上一顆顆碩大飽滿的果實靜靜地等待佳人將它採摘。

白雪皚皚,漫天冰霰。冬天是熱鬧的,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過冬至、新年及元宵。 正月的煙囪依依冒著白煙。食物誘人的香氣相隔幾裡也令人垂涎三尺,欲罷不能。大地蓋上了雪白的被子,與天地雲湖相連,形成白茫茫的一片。不遠處的湖中間,有幾人在亭中一邊烤火,一邊下棋,飲酒作樂,頗有閒情逸致。一會兒醉了累了便伏桌上呼呼大睡,享受快樂時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去秋來冬又至,人生有四季相伴,便不是一片暗灰的人生,相反地,所有人都活出了繽紛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