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路

小學的時候,我是學校裏的「大文豪」,每逢作文課,我的文章總會被老師拿到講台上朗讀,也稱得上是老師們的心頭寶。或許得益於從小沉迷看小說的緣故吧,提筆落筆,眨眼間便能寫出一篇上乘佳作。

小時候每逢過年都會隨父母回鄉探親。說實話,回鄉探親總是我一年中最為欣喜的時刻。家裏長輩許是知道家裏出了個「大文豪」,嘴上滿是對我的誇獎,也總會指着家裏其他表兄弟姐妹,讓他們多學學我。這些種種,總能滿足我心底的虛榮。

然而,人總不能久居於高處,也無完人。一次作文,讓我徹底沉寂下來,變成了一個毫無長處的「普通人」。我不記得當時到底寫了甚麼,只記得那是一篇議論文,一次我無法忘懷的經歷。我擅長寫故事,寫那些有趣的、生動的,或歡快或傷悲的情節,但議論文……我不知道。我眼中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大抵是小小的我竟還沾染上文人的感性,會去留意故事中大反派的苦衷,繼而施予憐憫和惋惜,也會輕而易舉將自己代入到故事裏,感動落淚。我的世界是彩色的,多變的。我們總要站在不同角度看世界,不是麼?所以那次作文,我決定擯棄追隨大眾的觀點,轉而將自我的思想注入其中。

當時年歲尚小,我的思想當真是對的嗎?我不知道。但初生牛犢不畏虎,當面對老師第一次的質疑和失望的眼神時,小小的我還是選擇站出來與老師據理力爭。我的觀點並未隨大流而去,但我並不覺得是我錯了。我從不盲目追隨他人的思想,也不會胡亂否認他人的觀點。最終的結局當然是我大敗而歸,畢竟在那個時候,老師就如同天一般,是不容質疑的存在。那次的經歷在我心中種下了一顆疑惑的種子:「堅守自己的思想真的錯了嗎?」

那年過冬,不知為何家裏親戚都知道了此事,他們的一言一行我都不想去聽、不想去看。或許是我無法接受這個結果,親自為自己的雙眼縫上了針。從此,世間一切靈動的色彩消失在我的世界。

我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更放不下自己過去的標籤。茫然地走在村裏,漫無目的。

忽然,灰蒙的天空落下淚水。我跌坐在地,再也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我不知道我如今在哪,不知道我該何去何從,也不知道我的存在除去過去優秀的文章還餘下甚麼。

「孩子,你可還記得你的來時路?」

我抬眼望進對面人那雙渾濁的雙眼,心底的疑惑變得更重!更重!

「我……我不記得了……」可這茫然無措的神情更映照出我的內心。

回看現在,一敗塗地的人生,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所有的所有都束縛着我的一舉一動。輕而易舉地融入平凡,我早已不似當年。過去的好友稱我江郎才盡,我笑自己「故」步自封。

我的人生路漫長,回首看去滿目瘡痍,那是我一次次決斷過後留下的「悔」。說悔其實也算不上,我們總要接受自己種下的因,承下應受的果,只是總會在心裏問自己,這樣做,果真是對的嗎?如果當初……

小時候的我,敢毫不猶豫地走上旁人不敢走的路,寧可頂撞老師,也要為自己好好爭上一爭。那……現在呢?長大後的我,不如過去那般行事果決了,也不再與人據理力爭,力陳己見。至少表面上,我稱之為我成長的印記,是我學會了權衡,但那被封塵的「稚子之心」隱隱地發着燙,似是在告訴我:不是的。

我還記得我是誰嗎?如今的我,究竟是過去經歷打擊後沉寂的幼時的我,還是本就注定要承受永無出頭日的我?

記得中學時,一次次看向面前攤開的作文紙,心臟因牽連着的思緒而傳來陣陣疼痛。明明是自己費盡心血一筆一筆寫下的文章,卻是毫無靈魂的無趣之物,恍惚間覺得自己連依靠人工智能抄寫作文的同學都不如,真是失敗。

我到底未能拋開過去的榮光,自視甚高,卻又立馬被現實打沉。我無法放下我的過去,也不敢去直視它。

直到那天,我收拾房間,卻意外地發現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作文。天旋地轉,頭腦發昏。我無法抑制自己的戰慄,顫着雙手將過去的自己捧起。泛黃的紙上,文字無序地旋轉着,可我偏是看懂了過去的我。想來,無論是那稚嫩的文筆和故事,還是枯燥無趣的文章,這一切都是我落下的腳印,是我親手為自己人生添上的那一抹彩。由始至終,我都是我。

迷茫的時候,不妨回頭看看吧!

內心忽然得到鼓舞,我順應着「本我」的意願回頭看去。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那般美景,原是我的來時路。感歎之餘,還不忘問自己:「你可還記得少時的你是怎樣一個人?」

站在路的盡頭,與對面人遙遙相望,那是幼時恣意張揚的我,是我為自己栽下的成長路上的指引。

在〈來時路〉中有 64 則留言

  1. 我透過這篇文章知道了做人不要自滿,也要接受自己的失敗。如做人自滿的話,便不會在事情中努力,而會在事情中失敗。如不接受自己的失敗的話,便會像這篇文章的作者在中學時一樣,垂頭喪氣地面對這個世界。

  2. 閱讀這篇文後,我身同感受,作者描述十分清晰,令我明白到做人忌自滿,須接受失敗。自滿則不努力,易致敗;不接受失敗,則消沉。應謙虛前行,勿重蹈覆轍。

      •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的作文經歷,以及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思想的思考。作者在小學時作文很出色,被老師誇獎,但一次作文卻讓他徹底沉寂下來,因為他發現自己不擅長寫議論文。作者認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他會去理解故事中反派的苦衷,並將自己代入故事中。作者認為要站在不同角度看世界,所以他決定堅持自己的思想,即使老師質疑他。作者的觀點並未隨大流,但他並不覺得自己錯了。最終的結果是他大敗而歸,但這件事讓他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疑惑的種子,他開始思考堅守自己的思想是否真的錯了。

  3. 在这条来时路上,走过了风雨与阳光,经历了挫折与成长。每一步都铭刻着回忆,每一个转角都藏着故事。回望过去,看到了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方向。这条路,虽曲折,却充满意义。

  4. 小學時的我也曾是個作作文的好手,一次考試全班只得我一人沒有離題。那時的我十分自滿,認為自己有作文的天賦。然而,隨著要求越来越高,我也漸漸應付不來,才發現不能停止進步,否則就是退步。

  5. 這篇文章深刻地描繪了成長中的自我探索與反思。從自信的「大文豪」到迷茫的普通人,再到重新找回自我,讓我明白每段經歷都是成長的一部分,珍惜過去,勇敢面對未來,才能綻放出生命的色彩。

  6. 隨著時間的流逝,面對失敗與自我懷疑,經歷了一段成長的旅程與反思。故事情感真摯,表達了對過去的追憶與對自我身份的困惑,也展現了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認知的掙扎。
    這強調了回首過去的重要性,提醒我們在迷茫時不妨重拾初心,找回那個勇敢追求夢想的自己。

  7. 这篇文章以作者的经历展现了成长的迷茫与自我探寻。从年少辉煌到遭遇挫折,再到重拾初心,或许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经历过很多挫折,在经过这些挫折时候,我们不在愿意面对我们幼时的梦想,可是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的梦想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愿意重新捡起那些梦想,它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8. 人可能在一次次失敗中懷疑自己的堅持到底是否正確,受到打擊不再有勇氣去質疑。正如標題一樣,不妨回頭看看來時的路,或許會看到曾經那個勇敢的孩子。

  9. 作者在這篇文章說明了凡事不能太過驕傲自滿,否則很容易會失敗。我也藉此明白到「驕兵必敗」的道理,我真希望我在往後的日子裏能夠繼續保持謙虛,不要驕傲自滿。

    • 我們無法保證事事順利,亦無法樣樣行,作者雖算得上寫故事的天才,但在作其他文體時並非算得上好,但我們不應該因一次的失利而質疑自己,我們應銘記初心

  10. 雖然作者小時候的作文10分好可是他面對了困難後卻一蹶不振 ,但只要看看自己走過了的路後,就振作起來。這故事教我們不要一蹶不振,而是振作起來

  11. 看完這篇文章,我意識到了,原來每個人都是會有錯的,而我們不應該去,因這一個一件件一次的錯誤而從此感到自卑或者失望,以及只有好好的學習,並且找到問題努力的上進,從而改進以及不忘記自己來時的路,自己過來的時候是抱著什麽的希望,不斷的進步,做的更好,成為更好的人。

  12. 在我們小時候,面對一些反對或不滿自己的意見,都會去反駁,但慢慢長大後,我們都會知道做就這些事情,根本不會有人注意,不用太記住這些微不足道卻又能破壞我們心情的事情。

  13. 內心忽然得到鼓舞,我順應着「本我」的意願回頭看去。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那般美景,原是我的來時路。感歎之餘,還不忘問自己:「你可還記得少時的你是怎樣一個人?」我非常認同作者說的這句話。

  14. 我覺得人不能總是追隨大眾的觀點來滿足別人的要求,有自己的思想就應該努力實現,要跟從自己的初心,才會不迷失自我,活得美好。在迷失時,就應該回頭看看曾經的自己。

  15. 我认为如果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要跟着自我来选择,而不是追随大众的观点,这样就会变成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而不是活在当下且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追随本心才不会迷失方向。

  16.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的成長經歷,表達了對自我認同和成長的思考。作者從小學時期的‘大文豪’夢想,到後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探索,最終在成長中找到自我。文章展現了成長過程中的困擾與反思,鼓勵我們勇敢面對自我,追求內心的真實。

  17. 我也不喜歡作議論文,或許是因為想不到例子,又或許是因為有太多規則要跟,但是能夠讓我跟著規則作出來的議論文卻往往比其他題材的作文要易合格或高分。因此在我看來有時規則帶來的不自在反而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18. 我也认为随大流的千篇一律的作文是没有意义的。可一个很残忍的现实是中学的作文本身就是为了应付文凭试而出现的。所以在学校作文为了自己的前途而随大流实在无可避免。即使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只能把他们写在作文以外的地方。例如随笔和博之以文就是学校给出的一个好地方。

  19. 人的一生並不是完美的,會出現一道坎,也許讓你敗下陣來,也許成功跨過。長長感受到成功與讚美,一時之間確實難以接受失敗。與作者深有同感!

  20. 认为如果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面對一些反對或不滿自己的意見,都會去反駁,但慢慢長大後,我們都會知道做就這些事情,許會看到曾經那個勇敢的孩子。就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21. 我認為作文也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如果感到迷惘時,不妨看一下以前的文章,在寫到已經因為十分沉悶時,上次找回從前那股熱情。

  22. 這篇文就到我們凡事都不能追求圓滿,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就像作者一樣,即使非常擅長記敘、抒情等作文,但卻也有他不擅長的文章。其次這篇文章教導我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都會想起當初那個熱誠的自己。

  23. 文章带出了很深的道理——不要忘记初心。人生的路上总有许多变故,我们有时无法掌握,但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才能继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继续达至新的高度。

  24. 這篇文章深刻地探討了自我認識與成長的過程。從小時候的自信到後來的迷茫,作者的反思讓人感受到成長中難以擺脫的標籤與內心的掙扎。最終,重新回望過去的自己,讓人明白真正的自我並未消失,而是需要重新發現與接納。

  25. 這篇文章深刻描繪了成長中的困惑與自我探索。從「大文豪」到「普通人」,作者經歷了自我懷疑與迷茫,最終通過回顧過去,重新認識自己。成長並非一帆風順,但每一步都是獨特的印記,十分值得珍惜

  26. 這篇文章深刻地描繪了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自我反思。從小文豪到面對失敗的普通人,主角的心境變化讓人感同身受。失去自信的他,最終在回顧過去中找到了自我認同和勇氣。這提醒我們,無論遭遇何種困境,回首初心,才能重新認識真正的自己。

  27. 成長恰似行路,每一步都留下獨特的印記,腳印深淺皆故事。回首成長足跡,有歡笑淚水交織的瞬間,有成功失敗並存的經歷。那些過往,如同生命中的導師,教會我們堅強與勇敢,讓我們在挫折中學會成長,在困境中發現力量,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每一段經歷都是珍貴的財富,塑造了今天的我們,也指引著未來的方向。

  28. 這篇文章通過回憶與反思,展現了作者從自信的“小文豪”到迷茫普通人的心路歷程。文字細膩,情感真摯,探討了自我認同與成長的複雜性,令人深思。最後的覺醒充滿力量,傳遞了希望與勇氣。

  29. 作者深刻地探討了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自我質疑,展現了從「大文豪」到普通人的心路歷程。作者在失敗中反思自我,重新尋找初心,提醒我們在迷失時,回顧過去的足跡,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30. 這篇文章深刻地描繪了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自我反思。每一段經歷都是珍貴的財富,塑造了今天的我們,也指引著未來的方向。

  31. 這篇文章讓我深刻體會到迷茫與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回顧過去的腳印,才能找到初心,重拾方向。每段經歷都是成長的印記,提醒我們珍惜內心那份純真,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32. 這篇文章深刻地探討了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認同與內心掙扎。從小學時期的自信與才華,到因一次失敗而陷入迷茫,作者細膩地描繪了對曾經的懷念和對現實的無奈。特別是對「稚子之心」的反思,讓人感受到成長帶來的矛盾與痛苦。最終,通過回顧過去,作者重新找回了自我,提醒我們在迷茫時不妨回首初心,這種思考令人感動且引人深思。

  33. 看完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自滿,面對成長過程中的挫折不應放棄和為自己加上枷鎖,應要勇敢面對現實,接受失敗。作者從學校裏的「大文豪」,老師們的心頭寶轉變成普通人,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又放不下自己過去的標籤。而他嘗試在迷茫的時候反思自己,回頭看看來時路,找回初心,最終認識真正的自己。

  34. 文章以细腻笔触写从“大文豪”到沉寂的转变,借回忆与反思,探寻成长与自我,结尾重拾初心,成长是场与自我的拉扯,曾因挫折迷失,却于泛黄作文中重拾初心。原来,抛开过往标签,坚守本真,才是成长的真谛 。富有感染力与思考深度。

  35. 所謂的「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我們可以通過失敗來吸取教訓,只要知错能改,就可以進步。雖然我們不是完美的,但我們可以嘗試接近完美,做到最好的自己。

  36. 這篇文章充滿了自省與情感,用細膩的文字描繪了作者如何從「大文豪」到「普通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從失敗與迷茫中找回自我的過程。

  37. 幼時的我,也像作者一般,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去,而又在現在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敗與折墮,自己的文章早已趕不上這年紀的層次,越是想追上別人,越是離他們越來越遠。曾經的我從不怕獨自面對世界,據理力爭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堅信自己的獨一無二。後來,隨着時間流逝,漸漸地開始模仿別人,生怕與別人不一樣,不願出眾,不要抵抗別人,卻在不經不覺間放下了最真實的自己。

  38. 這篇文章以細膩的文字描繪了作者從自信的「大文豪」到陷入迷茫,繼而反思自我的心路歷程。它提醒讀者,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唯有回首來時路,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作者用情感真切的筆觸表達了對過往的懷念與勇敢面對現實的決心,讓人深思成長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困境中重新拾回自我。這是一篇發人深省的作品。

  39. 成長是褪色與重生交織的刺繡。作者以細膩筆觸剖開創作者最深的恐懼——當反骨文心撞擊體制高牆,被折斷的豈止是筆尖,更是敢與世界辯證的膽量。標籤化自我如同文學繭房,困住靈動的蝶翼。所幸泛黃手稿如時光鏡面,照見文字初心從未死去,只是蟄伏在妥協的雪被下等待春雷。回望來時路,滿地碎紙皆是破繭的鱗粉。

  40. 這篇散文以作文課為鏡,映照出每個少年都曾歷經的成長迷途。當「大文豪」光環褪去後,作者在灰濛濛的自我質疑中摸索的模樣,像極了教室裡那些低頭修改考卷的我們。最動人的是那疊泛黃作文紙的隱喻——就像翻開小學畢業紀念冊時,既羞赧於當年的稚氣,又驚覺正是那些歪斜字跡鋪成了通向現在的鵝卵石路。

  41.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成长的阵痛与自我认同的挣扎。从”大文豪”到”普通人”的心理落差,展现了教育体制对个性的压抑与少年锐气的消磨。作者用”泛黄的作文纸”这一意象,将过去与现在的自我对话写得尤为动人,最终在回望中完成与自我的和解。文字间流淌着真挚的反思,令人感同身受。

  42. 这篇成长叙事散文以”作文”为线索,巧妙勾勒出一个文学少年在应试教育中的精神困境。作者通过”大文豪”到”普通人”的身份转变,深刻展现了教育体制对个性的规训,以及创作初心与应试标准间的永恒矛盾。文中对自我认同的挣扎与和解过程描写尤为动人,结尾处”泛黄作文纸”的意象,既是对创作初心的回归,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

  43. 这篇文章生动描绘了创作者从神童到迷失的成长阵痛。通过「彩色世界」与「灰蒙天空」的对比,揭露应试教育对独特思维的压制。珍藏的旧作文本成为关键转折,让主角领悟:真正的创作不在迎合标准,而在忠于本心。结尾与少时自我的重逢,象征着艺术生命力的重生。

  44. 這篇文章深刻地描繪了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自我尋找。從童年的自信與創造力,到面對失敗後的沉寂與懷疑,作者透過回顧過去,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勇氣與初心。最終,明白了無論經歷多少挫折,真正的自己始終存在,這是一段珍貴的自我探索旅程。

  45. 我透過這篇文章知道了做人不要自滿,也要接受自己的失敗。我們凡事都不能追求圓滿,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就像作者一樣,即使非常擅長記敘、抒情等作文,但卻也有他不擅長的文章。其次這篇文章教導我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都會想起當初那個熱誠的自己。

  46. 人们总是会要去面对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会被经历削去了自己的锋芒,连着赤子之心一同被削掉。但这其实也跟我们讲明白了,也许我们要以不同的心态面对不同的事情,才能帮助我们活的更轻松吧。

  47. 這篇文章細膩描繪了一個「神童作家」在成長路上遭遇挫折的心路歷程,讓我深感共鳴。作者將童年榮光與現實挫敗的強烈對比刻畫得淋漓盡致,特別是那場議論文風波後的眼神交會,彷彿看見了曾經同樣在標準答案前困惑的自己。

  48. 作者透過描寫小時候作文遇上的挫折,帶出「失敗是成長一部份」的道理。我對作者的故事身同感受,作者曾經在寫作方面十分出眾,但只因為一篇差的議論文,而沒有信心繼續寫作,毁掉了自己的寫作路。但當作者長大後,發現其實曾經的每份寫作都是作者走過的路,回頭看看,其實每部都是自己的成長歷程。非常認同作者的想法,其實每份傷心、憤憤不平、憤怒都是成長的一部份,就像我們努力寫的每顆字,無論好或壞,都是令我們可以通向將來的一塊磚頭。

  49. 看完这篇文章可以得知,作者回憶童年時的寫作自信,因一次失敗而陷入迷茫,最終透過舊作重新認識自我,鼓勵自己勇敢面對未來。

  50. 本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小時候有的稚子之心在長大後遺失了,他很懷念他小時候能有這種勇氣替自己爭取,但隨著時間的變遷最後都變了

  51. 這篇文章透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掙扎,以及在回首過去時獲得的啟發。文字情感真摯,層次豐富,傳遞出「回首初心」的重要性,令人深思與共鳴。

  52. 这篇文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少年天才”的成长阵痛,展现了创作灵魂在体制与自我之间的挣扎。作者巧妙运用”作文”这一载体,将教育体制的规训与个人思想的觉醒具象化为一场师生交锋,而这场交锋的余震贯穿了叙述者的整个成长历程。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