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世上會有如此殘忍之人

「為甚麼世上會有如此殘忍的人?」

「甚麼人?他做了甚麼?」

「這篇報道說,這個人殺死了8個人,是個連環殺人犯!」「原來是他啊。」「為甚麼你這麼冷淡?你不覺得他很殘忍嗎?」「也不是不覺得,只是我覺得他也蠻可憐的。」

「可憐?!他可是殺了8個人的罪犯啊!有甚麼可憐的?」「既然殺了8個人是如此殘忍的事,那為甚麼他還要做?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那,那不就是因為他是壞人嗎?」「那是他行為的結果而已,那為甚麼他會變成一個壞人?」「這我真的沒想過⋯⋯」

「正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而且萬事必有因。」「但知道一個人殺人的原因又能怎樣?」

「你覺得為甚麼人會殺人?」「嗯⋯⋯因為憤怒?」「那可能他真的憤怒到極點,令他失去自控能力。」「那他無法抑制好自己的情緒,也是他的錯!」「我相信你也試過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吧,那種東西是說控制就能控制的嗎?」「好像也是⋯⋯」「況且你也不知道兇手究竟有多憤怒啊,畢竟互相理解是很難的。」「也對⋯⋯」

「那,那這個連環殺人犯呢?他是不是因為憤怒?」「那我就不清楚了。但既然他是連環殺人犯,那他就不是衝動殺人了,因為他有時間想清楚。」「那他殺人的原因是甚麼?」「我哪知道啊!但我猜是因為他喜歡殺人吧。」「那,那有甚麼好可憐的!」「哈哈,你的反應也太誇張了吧!那你為什麼不想想他為甚麼會喜歡殺人?」「『喜歡』能解釋嗎?」「能!為甚麼不能?例如你喜歡看聽音樂因為有聽覺上的刺激,而你喜歡那種刺激。」「那⋯⋯那個殺人犯喜歡殺人時所感受到的刺激?」「也有可能,然後我便會思考為什麼他會喜歡這種刺激。」「那為甚麼會?」「嗯,可能是因為童年時缺乏安全感,甚至受到暴力對待,令他也會喜歡以暴力對待他人。」「如果真的是這樣,真的挺可憐的。」「對吧。最可憐的可能是,父母在他小時候沒有教導過他如何辨別是非。」「喔!所以他才覺得這樣做沒問題!」

「但,那就奇怪了。他會隱藏自己的罪行,也不就代表他知道這樣做不對嗎?」「的確,他知道殺人在這個社會中是不被容許的。」「那你不就自相矛盾了嗎?」「你明知道學校禁止上課用手機,但你也會偷偷看手機啊。」「那不一樣!」「有甚麼不一樣的?人們表面上接受他人定下的規則,但心底裡不接受,這種行為可說是很常見。」

「原來如此⋯⋯那⋯⋯我們應該原諒他?」「不,可憐他而已,我沒說過原諒他。」「我不明白,所以你為甚麼要跟我說這些東西?」

「人類的道德是基於『不傷害他人』這個原則定下的,而為了自己心中的慾望而傷害他人一定是不道德的,更何況奪走不只一個人的性命。如果你也是這個『理論上遵守道德的社會』的一員,那你無論如何都不應寬恕犯下如此惡行的人。而理解一個人犯案的原因後,大家就可能從根源解決問題;若我們對任何人都友善一點,減少衝突,或在我們生育後好好照顧和教育孩子,盡好父母的責任,也許世上就會少幾個殺人犯。」「嗯,我應該明白。」「還沒明白也沒關係,反正你遲早會明。」

「嗯!話說你真厲害!為什麼你會知道這麼多事?」「略有研究而已。而且這些東西,稍微思考一下,想像一下就能得出差不多的結論。」

「但你不是說『互相理解很難』嗎?」

「是啊。」

在〈為何世上會有如此殘忍之人〉中有 111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連環殺人犯的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從憤怒、心理刺激到童年經歷等多方面進行了推測。雖然他的行為仍然難以理解,但通過理解可能的背景和動機,或許可以更深入地探討罪犯背後的人性和社會問題。

  2. 殺人犯通常都是受到了童年時期不良的成長環境,例如家庭暴力、虐待霸凌等因素影響。期後才會成為一名潛在殺人犯,但殺人在道德法律上依然是不正當的行為,所以這不能成為藉口。

  3. 我認為大部份的殺人犯都是經過了一段不好的時光而造成的,例如:童年陰影、被他人背叛。而他們願意改過,我們也要嘗試包容他們。

  4. 我們應該努力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即使他們的行為讓我們無法理解。理解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只有通過理解,我們才有可能改變世界,讓它變得更美好。我們應該尋求對他人的理解,並致力於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5. 本文認為討論殺人犯為何而殺人,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改善,讓犯人在社會得到更多溫暖,從而沒有殺人的契機。但我認為殺人犯並不是什麼好遏止的,幼時家庭教育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只是改變自己待人的方式過於理想化了。

  6. 論犯罪,確實難以成立一條犯罪動機的「公式」,畢竟每個人的背景以及思維也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永遠都不可以猜透別人正在想甚麼。更何況,罪惡是我們社會必然出現的現象。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讓自己不墮入邪惡之中,如《一九八四》所寫:
    「如果你感到保持人性是值得的,即使這不能有任何結果,你也已經打敗了他們。」

  7. 文章以對話形式進行十分有趣生動,此外,我亦很同意認為不應怪責殺人犯,他的行為的確是不正確,但是在旁觀者來看不應指向負面的態度向對待他,情緒不受控制相信大家也經常在人與人之間發生,如父母與子女的情況,有爭執的時候互相也會有些會沖口而出的情況

  8. 其實我常常會想為什麼我們生來就有黑白是非,就好像電視劇裡總有一個反派,但好像作者所講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們之所以成為這種人只是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好好的教過他們,但有些法則是不能被打破的比如傷害他人這種違背道德的事,所以或許我也會可憐他們但也會憤怒他們害死了一條人命。

  9. 雖然殺人的人必有他可憐之處,一定是少了很大的刺激、創傷、痛苦才讓他變成一個殺人犯。但受害者的家人該有多難受?受害者的人生也就此結束,可能有時候受害者也是罪有應得的,但始終也是一條生命,殺人始終不是以同情心就能包容下去的惡劣行為。

  10. 我認為殺人犯雖然事實上真的做錯了,但但很多時這些殺人犯也是受到心理、家庭、環境、朋友等影響而迫於無奈去做的,我認為只要他們能夠改過自新,我們就應該包容和尊重他們

  11. 這篇文章其實也帶出了一個道理,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往往我們認為的壞人,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愛護和照顧,在人生的路上走錯時,沒有人幫她撥亂反正,才成為一個壞人。

  12. 有一个可怕的童年,是這些連環殺手最一致的人生特点。一定是童年長期受過身體或精神上的虐待,導致他的暴力傾向,他们需要在被施暴者身上得到内心和精神的满足,所以会進行慘烈的連環作案。雖然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但是殺人已經不是有同情心就能理解和包容的,更何況他還害了一條人命。

  13. 雖然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但有些事做了就無法改變 如同文章的殺人犯殺了八個人是連環殺人犯 但竟然還有人原諒他理解他 那八個人的家人呢 沒有人考慮 有一個悲哀的童年不是做錯事的藉口 更不是為非作歹的免死金牌 儘管你可能身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 有不美好的童年 也不是你胡作非為的理由

  14.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連環殺人犯的行為背後可能的動機,雖然他的背後有他的可憐之處,但我們也不能因為自己的遭遇而傷害別人。

  15. 這篇文章從根本上講述了殺人犯的犯案原因和使其誤入歧途的因素。我們很多時候都會有憤怒這種情緒,把這種情緒發洩出來固然好,但是要在不傷害任何東西的前提下,不能因一時的憤怒,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16. 正如作者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認為連環殺人可能在童年時再不良的成長環境下生長,缺乏安全感,甚至受到暴力對待,令他也會喜歡以暴力對待他人等等的……
    雖然如此,但我認為最可憐的並不是連環殺手,而是那些受害者……他們沒做錯任何事情就這樣無緣無故地被殺,而且他們的父母、家人、親戚都會很傷心。所以我認為不應該同情那些連環殺手,而是那些受害者……

  17. 其實如果每個人都能「互相理解」,但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丶理解,那可能會少一個殺人犯在世上。例如如果父母「理解」孩子丶悉心照顧孩子,世界上可能會少一個殺人犯;如果朋友能「理解」一下他們的朋友,多些安慰丶陪伴一下他們,世界上可能會少一個因為抑鬱而死的人。

  18. 這世界沒有天生的善人,也沒有天生的惡人,相似的人於不同境遇下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未來,因此,我們要盡力創造一個能讓所有人都能保持良善的環境。

  19. 人性本善,人都是因為後天的原因而變壞,例如父母教育不好,讓孩子誤入歧途,殺人犯也是因為後天原因導致他去殺人,也有可能是因為他經歷過一些事而變成殘忍的殺人犯。

  20. 雖然殺人犯可能是因他們的生長環境或以往發生的事並不美好而做成陰影,但這並不是他們殺人的藉口,他們反而應該做些好事令別人不會經歷同樣的事情。

  21. 這篇文章討論了關於現實社會並且相當有趣的議題。在這些殘忍的殺人犯背後,往往是因背景而導致心理扭曲的市民。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政府如何去幫助人民處理心理問題以促進一個更和諧的社會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22. “人之初,性本善” 可是人真的是性本善吗?有很多新闻有很多未成年犯罪,杀了人可他们因为未成年无法定罪,那些人真的是性本善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杀人犯要去杀人他有没有考虑过杀过人之后会有什么后果?那他为什么会去杀那些人?如果他是因为一时快感,要去杀人,那么那个人根本谈不上是性本善。而他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而大家放他事情杀人,而觉得他已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做了一件坏事,却被人认为他是个坏人。那那些定罪的人真的算是性本善吗?有些杀人犯身为天生真的有一些变态心理而去杀人,那他们是真正的天生坏种。有些杀人犯之所以杀人,大多数原因是因为仇恨。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包容他们吗?我们真的可以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而去包容他们这些杀人犯吗?我有资格替那些死去的人原谅他们吗?

  23. 在這個人心難測的世界上,壞人必定有,我不能控制他們的行動,但我可以用方法盡可能減少罪案發生,正如文章所說,生孩子後做好父母責任,教育孩子,能給下一代的人減少一個「殺人犯」,留下個安全的生活空間。

  24. 雖我們要以不同角度了解事情,明白殺人犯背後所經歷的生活,但即使是有多麼悲慘可憐的過去,都不是傷害別人的原因,其實所有人都有陰暗面,但我們需堅持道德底線

  25. 我們要多角度思考,思考衝突的發生原因,從而來了解根源,解決衝突的問題。這樣就可以防止傷害別人的事,而且我們要以善良的心,包容別人的不好,減少衝突發生的機會。有人做錯就是做錯,可能我們未必會原諒,但他下定決心做出來,那代表他已清楚自己所做的。我們便可以猜測他的動機原因,從而了解、可憐他。

  26. 确实,许多杀人犯往往在童年时期遭受了不良的成长环境,比如家庭暴力、虐待霸凌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增加了他们成为潜在杀人犯的风险。然而,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无论背后有怎样的原因,杀人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童年时期的困境并不能成为杀人的借口,因为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应当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并努力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以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

  27. 雖然殺人的人必有他的苦充,一定是少了很大的刺激、創傷、痛苦才讓他變成一個殺人犯。但受害者的家人該有多難受?受害者的人生也就此結束,可能有時候受害者也是罪有應得的,但始終也是一條生命,殺人始終不是以同情心就能包容下去的惡劣行

  28. 殘忍的人,亦有他殘忍的原因,不一定是自願的,即使他是一個不能夠原諒的人,我們也要懷着關懷的心,好好關心他,接納他,因為人人都會犯錯,我們不能夠以一件事便斷定一個人的好壞。

  29. 犯人他們最一样的特点就是他們在童年時期長期受到过身體和精神上的受傷,从而導致他們有了犯罪傾向,從而犯罪,他們只是缺少了社會的幫助。

  30. 連環殺人,是有預謀的策劃多起案子,且當中必有關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過失殺人也不是自我防衛,這是明晃晃地在犯罪。但是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我認為有待商榷,因為一個人殺人的原因很多,拋開之前所提,大概通常可以因為情債或仇怨這些因由做出殺人決定了。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原因殺人從來都不應該找藉口,因為那是在踩踏法律,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31. 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當我們以不同角度了解事情,理解殺人犯背後所經歷的生活,發現他們往往是因背景而導致心理扭曲的市民但是這些問題都不是他殺人犯罪的理由。

  32.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算反過來也一樣。但是這並不代表這能成為人們犯罪的理由。無論是有什麼原因,人們都不該用非法的手段達成目標。

  33. 「正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而且萬事必有因。」這句話是作者在文章中有提到的,雖然因其他犯罪的真相可能很殘酷,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他犯錯的理由,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4. 人性是一個複雜而多面的議題,無法用簡單的答案來解釋為何有些人會變得殘忍。人們的行為和性格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遺傳、環境、社會文化等等。對於一個連環殺人犯而言,他可能有著獨特的心理和社會背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導致他表現出極端的行為。

  35. 殘忍的人,背後一定是經歷了一些事情才會變得殘忍,正如作者所說的連人殺人犯同年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長大才會成為連環殺人犯。所有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殺人。

  36. 我認為文中「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說得十分好,或許他背後的確是有苦衷,或許他童年時的經歷造就了他現時的模樣,或許他是為了報復,這也同時證明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不要認定一個人是可恨的或是可憐的。

  37. 在文中裏,作者殺人犯通常都是小時候不愉快的童年,導致他們長大後不懂明辨是非,他們可能會有暴力傾向,或者是享受殺人的那個視角刺激。但傷害別人就不能被原諒,就算背後有任何苦衷。

  38. 看完這篇文章後,我非常認同作者的觀點,人做什麼事,不論是好是壞,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應該從根源上想問題,才能避免意外的發生

  39. 我認為即使殺人犯有一個很悲慘的童年時光,導致他們不能明辨是非,但殺人也是一件很錯的事情,無論如何都不能傷害別人。

  40. 殺人者很兇殘,也很可恨。他們一定得為自己所犯下的罪接受懲罰。世人都以殺人者為恥辱。但是,我們不能只會指責他們,也應從更早開始關注身邊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還記得前陣子看過一個報道,內容大致是一名外國少年意識到自己患上了精神相關的疾病,曾向父母尋求協助,請求父母帶他求醫,結果父母沒有理會他,不帶他求醫,結果某日那名少年無法控制情緒,殺了數個無辜的人。這本是可以避免的,卻因未能及時醫治情緒病而讓成悲劇。因此我們一定要多關注心理健康。

  41. 有趣的作品,用了別具特色的表達方式,雖然不知這作品是否第一個,但對答形式的文章無疑為博之以文灌入了新鮮的創意、帶來了別樣的藝術形式。

  42. 莊子在《人世間》曾寫道︰「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也許文中的連環殺人犯有他/她自己的理由,但這並不代表他/她能隨意決定別人的生死。

  43. 大家都會責罵新聞上的殺人犯十分殘忍,但又是否有人去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呢。我們都只會看事情的表面,卻不去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因。除非那人精神上有問題,我想大部份的殺人犯都是被迫上絕路才殺人的

  44. 即使是罪犯,他們的行為也可能是由多種複雜的情感和經歷所驅動。這提醒我們,在評判他人時,也應理解和同情罪犯的行為動機,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和寬恕其錯誤和嚴重性。

  45. 這篇文章透過兩人的對於連環殺人犯新聞有所意見的對話,從不同層面分析出電話殺人犯殺人的意圖、動機和背後的原因,以及指責這樣不道德的行為。我認為社會應該多關注殺人犯不斷出現的成因,從小孩入手,給予他們思想教育及聆聽他們的需要,明白他們的感受。同時,家庭不美滿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政府也要好好把資源投放於家庭及福利局,減少兒童被虐待及家暴的情況發生。人總會有「叛逆期」,學校、老師和家長就更應該密切留意學生,勸導他們不要誤入歧途。從小到大的思想工作,有助於日後人們長大成人會學識面對社會和減輕壓力。無論這樣的效果如何,能減少社會不斷繁生殺人犯。

  46. 老實說我認為「反派」都並不是真正的壞人。他們從前都是普通人一個,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卻沒有得到人幫助,而這種無助的感覺在日積月累之下就變成怨恨。所以,他們其實也是逼不得已之下才會做出這些事。

  47. 認同文章的說法,要建立一個文明法治的社會,要從根源教育做起,從小培養。即是殺人兇手是有苦衷的,但也不是殺人的藉口。我們也不是受害者又怎有資格原諒?

  48. 雖我們要以不同角度去了解事情,了解殺人犯所經歷的生活,但即使是有多麼悲慘可憐的過去,都不是傷害別人的原因,其實所有人都有陰暗面,但我們需堅持道德底線

  49. 殺人的確是一件很殘忍的事,不管他殺了多少人,可能他們的起因是不同的,但既然他們做出了這些行為就要為這些行為附上罪惡感

  50. 為什麽有殺人犯的出現?難道還不是因為他們經歷了一些不可描述的經歷,令他們絕望,憤怒,直到恨。但是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殺人,因為你所謂自己的經歷,跟別人無關,別人是無辜的。

  51. 沒有一個人能決定別人的死亡,有沒有人有權利奪取別人的姓名,也許殺人犯有可憐之處,但也不是他能跨越道德底線,做出令人憤怒的事情。但我們也要明白,他們的存在正正反映着社會上不同的問題,而作為社會上的一份子,也要學會理解他們,並進行改善或幫助,為了避免再有下一個受害者。

  52. 這段故事還強調了理解犯罪行為背後的原因的重要性,以便解決問題的根源。在社會中,我們應該遵守道德原則,不寬恕犯下惡行的人,同時努力減少衝突,好好照顧和教育孩子,以期建立更友善的社會。

  53. 互相理解確實是一個挑戰,尤其是對於我們無法親身體驗的事物或行為。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努力去理解和思考。透過思考和尋找背後的原因,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事情的背後動機,並且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並不是要為殘忍的行為辯護,而是希望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和處理人類的行為和社會問題。

  54. 在這個世界上,甚麼樣的人都有。有人會願意在能力之下收留一隻又一隻的流浪貓狗,但有人會因為利益而傷害很多無辜的人。的確,身邊有很多東西吸引我們,有些甚至會讓我們犯罪,但請謹記一定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55. 這篇文章所探討的是殺人犯殺人的原因,可能是有所遭遇過的虐待,又或是家庭上的不完整等等。但我認為我們應遵守道德原則,並不應該寬恕犯下惡性的人,更不該以同情心去理解殺人犯的動機。

  56. 殺人犯所做的事的確是不能被原諒的,因此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學習正確的道德觀念,避免成為那樣的人。互相理解的確很難,但也要嘗試過理解,才能知道這真的很難,因此我們應該先嘗試,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57. 杀人犯的动机有很多,来源于儿时所遭受的暴力等等。但,我们就应该这条样子原谅一位杀人犯吗?不,杀人犯所作出的事都是人神共愤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杀人犯的可怜之处而同情他,那倘若我们同情了一位杀人犯的话,那写受害者岂不是冤死了?

  58. 無論是童年時的創傷,別人的歧視,旁人的冷眼對待..都可能造就一個殺人犯,但這並不能成為殺人的原因。一時衝動也好,深思熟慮也罷,殺人本就是天理難容的。有很多正當的方法可以進行報復,但萬萬不可以是犯罪。

  59. 從一個人變成殺人犯是需要很多原因的,但其實人本質上就會有壞的特性,例如知道自己不能帶手機,但還是帶了,警察知法犯法,犯下了罪行。所以我們要互相理解,但不是縱容。

  60. 生活可以輕易地破壞一個人,但法律的力量無法對抗生活一定有法外之地可以保護一些人,就像小丑他本身也是善良的但他被社會欺凌放棄最终才開始殺人

  61. 每件事都有做出來的原因,我們應該去理解和包容,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我們也不能過度縱容,在同情下可能會加強殺人犯的犯罪率。

  62. 殺戮罪行的犯行實在難以饒恕,因此我們應該刻苦學習,掌握正確的倫理觀念,以免沦為同類。彼此理解確實艱難,但亦需勇於嘗試,方能深刻體會其困難之處,並因此探求下一步應如何行動。

  63. 我認為殺人犯可能是因為童年時期沒有人的關心、虐待霸凌、父母虐待…成年後才會有一些變態的思想,但殺人是不正當的行為,被殺的人也很有可能是無辜的。

  64. 正如作者所說,一個被社會討厭、批評、排斥的殺人犯,我們都知道他這種行為並不對,但是就未必會想到他做這件事情的原因,亦未必會將心比己去想像他的情形。「凡事不要只看表面」我們看到的很多時候都只是事情的一部份,而另一面埋藏的部份,可能就會改變了我們目前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65. 這篇文章引發了對於殘忍行為的思考,提醒我們要理解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同時,它也暗示人們在對待他人時應保持冷靜和開放的態度。

  66. 老實說我認為「反派」都並不是真正的壞人。他們從前都是普通人一個,但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卻沒有得到人幫助,而這種無助的感覺在日積月累之下就變成怨恨。所以,他們其實也是逼不得已之下才會做出這些事。

  67. 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有很多的不公和冤屈能令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殺人犯,但更提醒和引起我們要理解造成這種行為的原因的思考和反思。

  68. 儘管殺人犯小時候可能受到童年創傷或等等 縱使他從一個正常人變成殺人犯 但是無論怎樣都好都不應該以殺人來當作報復 法律會制裁他的

  69. 殺人犯雖然事實上真的做錯了,但但很多時這些殺人犯也是受到心理、家庭、環境、朋友等影響而迫於無奈去做的但是無論怎樣都好都不應該以殺人來當作報復

  70. 閱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感觸頗深。文章點醒了一個主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作者描寫的文章條理清晰,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背後故事更啟發讀者。

  71. 我們經常覺得人們做錯了就是做錯了,但是卻沒有想過他做這錯事的原因,沒有想過他有甚麼苦衷,沒有想過他是迫不得已,雖然他也有做錯,但我們不要用一個鄙視他的目光看待他,不要覺得他就是個惡人,當他們接受了應有的懲罰後,我們也要原諒他。

  72.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一句,令我想起社會有一些人因心理疾病,而做出衝動的行為,傷害他人,但新聞所報導的只是社會上的冰山一角。但亦有人為了利益而傷害他人,如蔡天鳳事件,令我也想說一句:「為甚麼世上會有如此殘忍的人?」。

  73. 假如人們皆能做到互相理解,痛苦便能大大減少。然而,現實很荒謬。縱使人們嚮往和諧的社會,但他們所建立的社會總是向着不和諧的方向發展。

  74. 雖然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但有些事做了就無法改變 如同文章的殺人犯殺了八個人是連環殺人犯 但竟然還有人原諒他理解他 那八個人的家人呢

  75. 互相理解很難,因為人的本性「貪婪」,我們利己、只會站在自己角度思考。有人會推測殺人犯的過去,憐憫他可悲身世而引致扭曲的觀念,理解可憐之人的所作所為;有人會為被害者家屬悼念,安撫他們失去至親的悲痛,指責殺人者的惡行;然而沒有人會一邊同情犯人、一邊批評他。在一件事中以旁觀者角度「互相理解」,是否也就成了一種矛盾?而站得高高在上批判事情,將自身想法硬加上去的我們,是否也算也在「不互相理解」?

  76. 殺人犯的心理確實難以捉透,可能是小時候有心理陰影,或者活在不愉快的環境下成長我,所以才選擇去「殺人」。當然這不是藉口,也不是叫社會所有人去體諒他們,只是了解而已。

  77. 互相理解確實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應該試著去理解。透過思考和討論,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類行為的背後原因,這有助於我們對他人的行為保持開放的態度。同時,這也提醒我們重視教育和培養良好的價值觀,為社會創造更和諧、安全的環境。

  78. 冲动是魔鬼,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去伤害他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对谁都没有好处。遇到问题就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出题人。

  79. 這篇文章展示了對罪犯行為的思考和理解。雖然殺人是殘忍的,但對方提出了思考兇手背後原因的觀點,認為他可能出於內心的缺失和受虐經歷而喜歡暴力。這種思考引發了對於教育、父母責任和社會規範的討論。這段對話呈現了對於人性和道德的不同觀點,並提醒我們理解和改善根本問題的重要性,以減少類似犯罪的發生。

  80. 我認為一個人有惡劣的行為與他的成長環境是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或者是因為他根本不覺得這是錯,對於我們來說有很多規則,有很多違背倫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但或許他們並不覺得這是錯的事情,他們沒有說過這方面的教育又怎麼會知道這是對或者錯呢?或許可恨之人真的有可憐之處。

  81. 我看完這一篇文章後對罪犯行為的思考和理解。雖然殺人是殘忍的,但對方提出了思考兇手背後原因的觀點,認為他可能出於內心的缺失和受虐經歷而喜歡暴力。

  82. 雖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但有些事做了就無法回到,就像文章的殺人犯殺了八個人,雖然他小時候可能有甚麼原因導致他變成這樣,但那也不是他殺人的理由。我們應該同情他的遭遇,但不能容忍他的行為。

  83. 這段對話引發了對於人性和道德的深思。人們對於殘忍行為的反應和對罪犯的看法往往是複雜且矛盾的。了解犯罪背後的原因和動機,並思考如何從根源解決問題,可能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同時,這段對話也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待他人友善,減少衝突,並盡好父母的責任,以減少犯罪和不道德行為的發生。

  84. 這篇文章引發了我對人性的深思,提出了對於罪犯的「可憐」觀點。它教導我們要以理解和思考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指責和憤慨之中。

  85. 这篇文章教我们理解别人的想法,也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例如作者從殺人犯的角度看看出來他很憤怒而且有一些不美好的童年遭遇,所以我們看待事情是不能一味地看表面就下定論。

  86. 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我認為不應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去殺人,而成為了文章口中的殺人魔。我們應該三思而後行此外,也引發了我對人性的深思,提出了對於罪犯的「可憐」觀點。它教導我們要以理解和思考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指責和憤慨之中。

  87. 每個人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時候,即使是在正常的人也有自己的爆炸點,當他們憤怒和不滿超過了極限時,他們就不是你平時能見到的樣子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黑暗的一面,而每個人黑暗的一面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

  88. 我發表一下我的感想,我認為例如殺人如此殘忍的事情,不一定是想殺人,並且也不能將所有殺人也定為殘忍因為殺人要看他的動機,而不是看他的行為

  89. 每個人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時候,即使是在正常的人也有自己的爆炸點,當他們憤怒和不滿超過了極限時,他們就不是你平時能見到的樣子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黑暗的一面,我們看待事情是不能一味地看表面就下定論。

  90. 每個人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時候,即使是在正常的人也有自己的爆炸點,當他們憤怒和不滿超過了極限時,他們就不是你平時能見到的樣子了,每個人都有自己黑暗的一面,我們看待事情是不能一味地看表面就下定論,假如人們皆能做到互相理解,痛苦便能大大減少。然而,現實很荒謬。縱使人們嚮往和諧的社會,但他們所建立的社會總是向着不和諧的方向發展。

  91. 以前,在電視劇上看到那些做盡壞事的「醜角」總會讓我十分生氣和不解,我不明白點解他們要這麼多選項中偏偏選擇了最壞的那一個,選擇了那個會傷害身邊的人的選項。但當我漸漸長大,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們不能一直都以「上帝視角」去看一件事情,我們應嘗試從那個人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更會理解到他的心理狀況。

  92. 文章以對話形式進行十分生動有趣,最後幾句話更透露出懸疑. 對方提出了思考兇手背後原因的觀點,認為他可能出於內心的缺失和受虐經歷而喜歡暴力,極有可能他 就是兇手本人.

  93.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句話很多人也不懂
    有時候我們受到別人的影響,盲目從眾,沒有自己的思考,逐漸失去同情心和同理心,特別是現今新聞傳遞迅速,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便作出判斷和推測,這是我們現今需要注意的和改善的。

  94.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也許的確是因爲他曾經悲慘的童年對他們所造成的傷害,才導緻了後來他犯的罪行,但是這並不是他被原諒的原因,如果説可憐那被殺的人就不無辜嗎,這並不是一個藉口,做了什麼事就該負責任。

  95. 一個人若成為犯罪分子,將對社會構成危險影響。世人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一個犯罪分子可能有過悲慘的童年,例如遭受父母虐待、同儕欺凌等。為了減少犯罪分子的數目,我們宜關愛身邊的人,讓他們身心健康,才能確保我們的安全。

  96. 試著去理解一個殺人犯,聽起來總是那麼荒謬,正如故事結尾暗示的,似乎只有殺人犯間才能互相理解,但其實仔細想想,現實中不也有犯罪心裡學嗎,我們是不該原諒這些人,可為何我們不能理解他們背後的想法與動機呢?也許在他們心中想的與正常人相差無幾,但是想錯了一點,殘忍之人便出現了,所以我們更應了解他們的可憐之處,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同時提醒我們從多角度去思考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也許都會有新的突破。

  97. 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及到了有一位連環殺人犯。苟子主張人性本惡,要靠後天的教育來改變人的本性,但事實上並非是每個人都能改變到他們的本性。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會有窮兇極惡的犯人。

  98. 「人類的道德是基於『不傷害他人』這個原則定下的,而為了自己心中的慾望而傷害他人一定是不道德的,更何況奪走不只一個人的性命。如果你也是這個『理論上遵守道德的社會』的一員,那你無論如何都不應寬恕犯下如此惡行的人。而理解一個人犯案的原因後,大家就可能從根源解決問題;若我們對任何人都友善一點,減少衝突,或在我們生育後好好照顧和教育孩子,盡好父母的責任,也許世上就會少幾個殺人犯。」「嗯,我應該明白。」「還沒明白也沒關係,反正你遲早會明。」
    帶給我的感覺非常之沉重,也是這篇文最帶給觀眾的部份

  99. 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他們可能只是一時衝動,他殺了的人之前得罪了他,便使他10分憤怒。因此我覺得要多多體諒這些人。

  100.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本文通過對話代入連環殺人犯的角度進行思考並推測殺人的動機。雖然他身上背負了八條人命,罪惡滔天,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他也許有不可告人的原因而做出此舉動。他可以被理解,但他也要為自己的行動負責。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