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最少的拍子,載滿意思

某日看電視,旁白說「的士」,字幕寫的是「出租車」。我記得小時候老師教我應該用「計程車」寫的士。何以長大以後,譯名有別?「計程車」本身是非常好的翻譯,取其「以路程計算車資」之意。你或者會說,巴士、地鐵之收費也以路程計算啊!然而的士確計算得更精細,例如從旺角乘的士至天水圍天耀邨與天瑞邨的收費便不一樣。相反,「出租車」之含意則太廣。出租車即指「出租的汽車」,眾所周知,可供出租的汽車有多種:小巴、旅遊巴甚至雙層巴士均在此列。若「出租車」專用作指稱的士,是否表示其餘可供出租的汽車不算是「車」?再者,乘的士是否等於租賃了該部汽車亦成疑,我不認為如此,否則湊夠十六人登上紅色小巴便等於租了小巴。

既然「出租車」不佳,何以電視台還要採用?我不是電視台員工,但考慮到出租車一詞本為中國大陸常用詞,猜想或是迎合當地觀眾的需要,或是電視台認為新語乃中國之用詞,應更為文雅。事實上較後出現之詞語不一定代表較佳,若舊稱切合文意,則不應更改,否則可能適得其反。我亦曾墮進「普通話=書面語=更好」的陷阱,胡亂以「兒」等普通話口語入文,以為這就等於寫得好、寫得地道。其實香港人之「地道」應為香港俗語或香港特有之景物,而非模仿他方。若傳統稱呼、譯名更貼切或好看,則不妨沿襲。有時候因循比破格好。

另一個「創新」失敗的例子是英國首相。港媒慣以中國官方譯名「卡梅倫」稱其英文姓氏「Cameron」,棄用自行翻譯之「甘民樂」,致使英國方面亦指卡梅倫一名「深入民心」,不便更易,故不依慣例為首相創作中文名稱。即使如此,「Cameron」一名實早有音譯:金馬倫。尖沙咀的金馬倫道、大導演占士‧金馬倫均為例子。以中國姓氏而言,金姓比卡姓常見,而「馬」有奔馳、躍進之意,比諧音「霉」的梅字好得多。可惜傳媒像早忘記舊名稱般,紛紛以卡梅倫一名稱之,浪費一個好名字。其實金馬倫一名這麼好,又何必創作新稱號!

舊不一定壞,新不一定好。如果舊的不壞,因循下去亦為美,特別是這個年代都成為欠文化失氣韻的年代了,強行創作恐怕只變成媚俗。要是文化水準高,人人懂賦詩寫詞,造字則宜,可惜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欠缺文化根底。大概保守一些,跟隨那還有一點點儒雅的年代遺下之習慣,尚可勉強保持風氣,不致土崩瓦解,否則只會落得像「車毀人亡」一詞般血腥、暴力而俗套之下場。

在〈踏著最少的拍子,載滿意思〉中有 10 則留言

  1. 文筆頗為犀利,從開頭由「出租車」一詞的分析中切入,實則揭示了現代人盲目追求「創新」,結果弄巧成拙,變為敗筆的現象。一味地否定「傳統」並不意味著本人就有更高的見地,反而多數是人云亦雲、全盤接收官方觀點者。作者論及「新舊」之談,其中立立場雖非首倡,但並未重複前人套路,擁有自己獨有的例子與說理,十分精妙。

  2. 頗同意你文中的一句”舊不一定壞,新不一定好”這句句子讓我想到許多人不斷追求進步,總是棄用舊的東西並以新的東西來代替,舊的東西往往容易被遺忘,甚至消失……

  3. 頗同意你文中的一句”舊不一定壞,新不一定好”這句句子讓我想到許多人不斷追求進步,總是棄用舊的東西並以新的東西來代替,舊的東西往往容易被遺忘,甚至消失……

  4. 我也有同感。舊的東西其實有好的,例如變黃的照片,雖然照片變色,但這代表著很多年的回憶,很有意義。不過,我認為新舊根本不重要,最重要是實用。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