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完成,享受假期故有此篇。
想寫一點學術的東西,但怕眼前的你/妳正在休息,眼睛已抵受不住嚴謹。想寫一點其他的東西,但卻發現其他的東西好像脫離不了學術,哈哈,還是說吧,今次說的是,不學術的學術。
目光如炬的你/妳或許看出我以上的說話是矛盾的,但其實你/妳經常遇上這種語句,例如我肥了又瘦了,你高了又矮了,這是在說什麼的話?是矛盾了嗎?但其實又沒有矛盾。
所謂的矛盾,語出於眾所周知的故事,即最強的盾能抵擋最強的矛嗎?這是你/妳都知道的故事,但我像你/妳這麼大的時侯,我還不知道什麼是矛盾。
這個學期學了一些關係邏輯的學問,但覺你/妳的數學很差也能夠明白,而這些學問大概學習了後便退藏入密,成為了你/妳平常思路下的伏筆。若果你/妳不想你/妳固有的學問思想受到影響,看到這處請停止,若你/妳閒來無事,自信意志堅定,便繼續下去吧,我亦想寫一點東西,看完以後,你/妳能有所意會。
我們常常說/想著別人的說話「不合邏輯」、「矛盾」,當別人劈頭下來便是這一句的時侯,我又好像無容辯駁說不出自己不是「不合邏輯」「矛盾」,那麼什麼才是「合邏輯」「無矛盾」?
先從簡單的推論去說。語言要一層一層連綿不絕,這是古希臘的雄辯學,氣勢磅礡。我們常見的推論方式,其實是一種三段的論述方式,先提出大前題,然後小前題,最後則為結論。舉例如我們設定大前題為「像韓國人的都是美男子」,小前題為「某老師很像韓國人」,那麼我們的結論便是「某老師是美男子」。於是舉凡立論,必先設定一大前題,這種大前題是概述的,描寫特徵的,以地理而言,如「位於板塊邊界的地區容易受地震影響」,這是大前題,然後「香港遠離板塊邊界」是小前題,於是結論是什麼呢?我不說了,你/妳也應該會明白。
然後去說一些關於「矛盾」的概念。從數字去表達,1+1=2,這是正確的,但1+1=4,這為什麼是錯誤?這又是矛盾嗎?不是?哈哈,其實我亦不知道。(你/妳也可以去查一查)
今天只想說語言文字上的矛盾。「矛盾,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而且互相窮盡、排斥。」例如,今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這是確實的矛盾,「今天」這個時間,只能是唯一的。例如今天果真是星期天,但若說:「今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這樣,語句中的星期天「又是而又不是」,當同真的時侯,「星期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若同假的時侯,「不是星期天的星期天又是星期天」,這樣就是矛盾。
語意,是語文的意思,流暢的語句,沒有一點矛盾,(除了佛教一些語言,要人當頭棒喝),我們的語意,是A即A,B即B,不能夠A是B,A又不是B,你/妳可能說這些學問離我太遠,但這些確實是需要留意,盡量避免犯錯。
緊記以上的概念試試這些語句有沒有矛盾:
1.小明是小明又不是小明
2.我說的話沒有不對的
3.甲說:今天是星期天;乙說:今天是星期一
筆者的提示是,同一句言語中,若出現語意的自我攻擊,即互相否定,即成矛盾,但說話若一分為二,若甲乙的對話無自我否定,這只是觀點上的衝突而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