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MOK NGA YAN[6D20]」

[6D20]

讀小思《香港故事》有感

香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一個國際化先進的大都會,一個融會中西文化的城市 作為一個香港人 對我而言 更多的是:這裡 有最耐人尋味的大城小事 有最動人心魄的經典傳奇 這是香港故事

作者小思的香港故事 共有4個章節 香港故事 行街 久違的滋味 香港文縱 以一個土生土長的老香港角度 寫下了活在這個大時代 從小經歷了香港的起承轉合 高高低低 從剛開埠時人人心灰意冷 到現在社會發達昌盛 當中的驚濤駭浪 難免充滿著辛酸 讓人慨嘆現在 懷緬過去

其中香港故事一和一夢 叫我感觸最深 香港故事寫作者重返灣仔 卻黯然神傷 在原來的道路感到無所適從 眼前的全是摩登的高樓從前的傳統樓房 大家兒時的共同回憶 卻被磨滅得一乾二淨 有的清拆的重建的 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般像人問路 令人心酸 想深一層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招致現在的境況?歸咎於環境的變遷 城市的發展?抑或是日新月異 逼於趕上時代步伐的社會?這個問題仍需思考。 時移世易,萬物分秒改變 變得新潮入流 變得摩登先進 而人 活在這個這個年頭 這個事物迅速發展的時代 必須作出改變 才能適應這個萬象更新的年代 才不會被視作 「死板」「守舊」甚至「食古不化」的一群。否則 人活在香港活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 只會落後於時代的進步 受制於事物的變化 終淪為時間巨輪底下被拋棄無視的一代。

就這樣 跟著城市發展、重建、改革 香港人走了多少個漫長的歲月 直至一切都面目全非了 才發現 已太遲。現在 一閉眼 我還能看見從前街角裡洋溢稚氣溫暖的遊樂園 我願跟著它走到天涯海角 不必思索 不必說話 卻能感受這個香港 感悟我的家。

我才嚐到 有種幸福有種味道 叫人情味 叫香港。

作者更坦然 「灣仔已經面目全非了 仿佛連我的童年記憶也逐漸褪色 灣仔已經變得與我無干了」這不住讓我的心泛起了絲絲漣漪 縱然,我明白,社會進步 城市發展 無可否認的是每個成功都市必經的階段。然而 與此同時 卻失去了昔日社區裡的一草一木 過往屋村裡的溫情和熟悉感 慢慢地一切變得人是物非。在生活的繁忙中回過頭來 細意看看身邊的事物 身旁曾經高聳入雲的榕樹 彎角裡昔日滿佈塗鴉的牆壁 現在已成細細碎碎的回憶。想要忙裡偷閒 仔細摸一摸觸一觸 感受生活裡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 也已是天馬行空。儘管怨天尤人 縱是於事無補 只恨當初沒有來得及好好停下來 暫且放下工作學業的忙碌 會心感受 城市的發展就已淹過人們的希旗 悔恨難返 現在抬頭一看的 是一幢幢高樓大廈 放眼過去 全是一片石屎森林。

「一夢」講述作者從前夢見灣仔在熊熊烈火中燃燒 一切都葬身火海了 作者藉此感慨香港為城市發展已失去了不少 捨棄了文化 放棄了地標。看到這裡 叫我不禁感嘆現在的香港 人是物非 慨嘆時間 可以沖洗一切 帶走了過去許多許多香港人共同的回憶 叫我 叫筆者 感覺香港縱使潮流摩登 卻總是失落了什麼 遺忘了什麼。

「灣仔在火光中變的模糊 怎麼辦?」這是作者可悲的夢 這不也是現今香港的情況嗎?事過境遷 有的時候我會想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 就為了追上時代改革 力求走上國際的尖端 就要失去了它原來親切的樣貌 變得模糊了。從前的街道 小店 卻是拆了一列又一列 昔日充滿人情味的市場 人所共知的地標 再也不復見 人們被迫逼遷重置 各散東西 幾年後再回來瞧瞧 便已是一番讓人驚訝的景象 人是物非 摩登的高架橋 繁忙的斑馬路 過往的痕跡 被抹得一乾二淨

逝去的像雲煙 像流水 多少昔日的街道擦身而過了又重建不再了又擦身而過 多少人事在其中 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我嘗試問自己 能否把握當下的光陰 好好細意一直在身邊習以為常的草草木木?又能否捍衛從小到大一直陪伴我成長的道路?因為不知道 哪天 又該被發展了。

香港故事 記述了一個個香港歷盡艱辛打拼的故事 諷喻當今 扣人心弦 這是使我反思,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這片乾枯苦澀「冷冰冰」的沙漠裡 找到城市中珍貴的綠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尋回昔日街角裡的熟悉感,鄰里間真摯的情懷?又到哪個年頭,香港人能夠找回,從前在香港地土生土長的歸屬感 回到最初?

也許 回到從前 再走一走 看一看 真正地感受一遍,我們能找到答案。可惜的是,人們永遠總是落於與時間追逐的競賽中。

讀小思《香港故事》有感

香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一個國際化先進的大都會,一個融會中西文化的城市。作為一個香港人,對我而言,更多的是:這裡 有最耐人尋味的大城小事,有最動人心魄的經典傳奇,這是才是香港故事。

作者小思的《香港故事》共有4個章節,「香港故事」、「 行街」、「 久違的滋味」、「 香港文縱」, 以一個土生土長的老香港角度 寫下了活在這個大時代,從小經歷了香港的起承轉合,高高低低,從剛開埠時人人心灰意冷 到現在社會發達昌盛,當中的驚濤駭浪,難免充滿著辛酸,讓人慨嘆現在,懷緬過去。

其中「香港故事一」和「一夢 」叫我感觸最深。「香港故事」寫作者重返灣仔,卻黯然神傷,在原來的道路感到無所適從,眼前的全是摩登的高樓。從前的傳統樓房,大家兒時的共同回憶,卻被磨滅得一乾二淨,有的清拆有的重建,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般像人問路,令人心酸。想深一層,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招致現在的境況?歸咎於環境的變遷、城市的發展?抑或是日新月異,逼於趕上時代步伐的社會?這個問題仍需思考。 時移世易,萬物分秒改變 ,變得新潮入流,變得摩登先進。而人,活在這個這個年頭,這個事物迅速發展的時代,必須作出改變,才能適應這個萬象更新的年代,才不會被視作 「死板」「守舊」甚至「食古不化」的一群。否則,人們活在香港活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只會落後於時代的進步,受制於事物的變化,終淪為時間巨輪底下被拋棄無視的一代。

就這樣,跟著城市發展、重建、改革,香港人走了多少個漫長的歲月?直至一切都面目全非了,才發現,已太遲。現在,一閉眼,我還能看見從前街角裡洋溢稚氣溫暖的遊樂園,我願跟著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思索,不必說話,卻能感受這個香港,感悟我的家。

我才嚐到,有種幸福有種味道,叫人情味,叫香港。

作者更坦然 「灣仔已經面目全非了,仿佛連我的童年記憶也逐漸褪色,灣仔已經變得與我無干了」這不住讓我的心泛起了絲絲漣漪,縱然,我明白,社會進步、城市發展,無可否認的是每個成功都市必經的階段。然而,與此同時,卻失去了昔日社區裡的一草一木,過往屋村裡的溫情和熟悉感,慢慢地一切變得人是物非。在生活的繁忙中回過頭來,細意看看身邊的事物,身旁曾經高聳入雲的榕樹,彎角裡昔日滿佈塗鴉的牆壁,現在已成細細碎碎的回憶。想要忙裡偷閒,仔細摸一摸觸一觸,感受生活裡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也已是天馬行空。儘管怨天尤人,縱是於事無補,只恨當初沒有來得及好好停下來,暫且放下工作學業的忙碌,會心感受,城市的發展就已淹過人們的希冀,悔恨難返。現在抬頭一看,是一幢幢高樓大廈;放眼過去,全是一片石屎森林。

「一夢」講述作者從前夢見灣仔在熊熊烈火中燃燒,一切都葬身火海了。作者藉此感慨香港為城市發展已失去了不少,捨棄了文化,放棄了地標。看到這裡,叫我不禁感嘆現在的香港,人是物非;慨嘆時間,可以沖洗一切,帶走了過去許多香港人共同的回憶。叫我,叫筆者,感覺香港縱使潮流摩登,卻總是失落了什麼,遺忘了什麼。

「灣仔在火光中變的模糊 怎麼辦?」這是作者可悲的夢,這不也是現今香港的情況嗎?事過境遷,有的時候我會想,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就為了追上時代改革,力求走上國際的尖端,就要失去了它原來親切的樣貌,變得模糊了。從前的街道、小店,卻是拆了一列又一列 昔日充滿人情味的市場,人所共知的地標,再也不復見。人們被迫逼遷重置 ,各散東西,幾年後再回來瞧瞧,便已是一番讓人驚訝的景象 ,人是物非。摩登的高架橋,繁忙的斑馬路,過往的痕跡,被抹得一乾二淨。

逝去的像雲煙,像流水,多少昔日的街道擦身而過了又重建,不再了又擦身而過,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我嘗試問自己,能否把握當下的光陰,好好細意一直在身邊習以為常的草草木木?又能否捍衛從小到大一直陪伴我成長的道路?因為不知道哪天 又該被發展了。

《香港故事》記述了一個個香港歷盡艱辛打拼的故事,諷喻當今,扣人心弦。這使我反思,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這片乾枯苦澀「冷冰冰」的沙漠裡,找到城市中珍貴的綠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尋回昔日街角裡的熟悉感,鄰里間真摯的情懷?又到哪個年頭,香港人能夠找回,從前在香港地土生土長的歸屬感,回到最初?

也許,回到從前,再走一走、看一看,真正地感受一遍,我們能找到答案。可惜的是,人們總是落於與時間追逐的競賽中。

我的姊姊

兄弟間吵吵鬧鬧,閒時來打一場架,拳打腳踢倒是平常事。姊妹倆打打鬧鬧,動輒胡扯頭髮,甚至出動到拖鞋,該是電視劇裏才出現的情節。我的姊姊阿雯平時待人溫文有禮,心情不佳時待我卻像隻發怒的牛,閒時又會與我談笑風生,看這兒笑那兒的,像換了個人般,所以是個有趣的姊姊。

依稀記得,姊姊小時候一直到初中都是頂着個及肩蘑菇頭,額前有些小碎髮,直到中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才留了一把長髮。姊姊的頭髮從小就烏黑濃密,每次跟親戚聚餐,都總被評論一番,而我則什麼都跟姊姊落了一大截似的,我的頭髮一向跟姊姊比都是稀薄偏啡的。親戚們也總只會讚嘆我的頭髮有多滑不溜手。然而,我跟姊姊的希冀卻往往跟現實相反,姊姊想要頭髮薄一點,顏色柔和點,我卻想要頭髮更烏黑濃密點。

姊姊的皮膚不算晢白,有着一雙鳳尾眼,可我腦海裏對姐姐的第一個記憶,卻不是他的模樣,而是姐姐的腳丫兒。也許小時候的記憶已經逐漸淡忘了吧。長大後回想起來,跟姊姊的第一個記憶竟是幼兒園的時候一塊兒洗澡。小時候媽媽幫我們姊妹倆輪流洗澡,通常都是讓我先洗。每次我要洗完了,就總愛賴着不走,拿著蓮蓬頭一直地淋水,媽媽也就只好先讓還未洗的姊姊進來。對姊姊的第一個記憶就是她跨進來浴缸,那稍比我大的腳丫兒,腳上還有條媽媽親手織給我們姊妹倆的腳繩。每一次我們姊妹倆在那橢圓形的浴缸裏「相遇」,就是段歡樂時光。誰搶到了那散發着光芒的蓮蓬頭,就肆無忌憚地向對方灑水,對方又會用那雙微不足道的小手板兜着水撥來撥去,來來回回著一場又一場的水戰。然而,通常佔了上風的都是我姐,而我則成了從水中鑽出來的一人。就這樣,跟着他手中的蓮蓬頭,我被撥了兩年多,直到他去了九龍的姨母家住。現在,一閉眼,我還能看見那雙有點黝黑的腳丫兒。我願跟着她一直撥水到天涯海角,不必擔心,不必說話,不必思索,卻能玩遍整個世界。

到姊姊回來一起住的時候,我已是個中學二年級生,而她也已經中四了。這時候的姐姐對我來說有點陌生,更有滿溢久別重逢的感覺,更多的是溫暖和親切感。我下意識地看了看姐姐的腳丫兒,發現她還帶着當年的腳繩,而我的早就因歲月的磨洗而變得殘舊,多年前就沒再戴了。姊姊見狀,就知道我的心思。才知道,原來她的腳繩是姊姊自己按着原本的重新再織的。還以為,姊姊的腳繩是怎抵得過時間的侵蝕。

那逝去的像流水,像雲煙,多少七彩絢目的腳繩,織了又舊,舊了又織,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

隨着姐姐搬回來住,我們姊妹的情誼也接着更熾烈地燃燒着。我們可以上同一所中學,去同一所補習社。每逢周末,姊姊又會主動教我彈鋼琴,那可是我幼兒園的時候看到有人演奏就興致勃勃地說想學的。從指法、音母到鍵盤,姐姐都不厭其煩地教我,像對認識多年的知心好友。到了晚上,我常常搶在她跟前去洗澡,又擺出一副囂張勝利的模樣,總讓姐姐氣得直跺腳,每次她想要跑過來扯我頭髮,都被我先關上了浴室門,但當我洗完出來了,姐姐都總愛折磨我一番,好讓我見識見識她的厲害。

每一天每一夜,就這樣打打鬧鬧,互相捉弄,談心事說八卦,也許,這就是姊姊和妹妹間難離難捨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