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往事好像掉落了的髮絲,有多少?數不清。具體樣子是怎樣的?記不得。最記得的,就是母親在陽光下為我梳頭的那段時光……
幼年時,不懂得自己梳頭。也不曉得為何要梳頭。因此一頭黃毛全交給母親打理。那時母親只要手執著木梳,輕輕向我招手示意,我就會心領神會地搬起木製的小板凳坐在窗前,等待梳子在我的頭上落下。梳子以棗木所製,以母親的話來說,那是能「按摩頭皮,醒神健腦」的。梳子主要是米白色的,只有手柄處是淺棕色,扁平小巧,有一排圓頭的梳齒,平凡簡樸。
記憶中,母親能夠一手拿著我的頭髮,一手執著梳子把頭髮梳順,把糾纏在一起的頭髮解開。而我則會呆呆地望著窗外,因為高度不夠,看不到下方的車水馬龍,只見到窗外蔚藍的天空,和幾朵彷彿被扯開了的棉花般的雲朵在空中飄著,又白又軟。和暖的日光打在我的臉上,也打在木梳上,給予了梳子溫度,溫暖而又柔和地在我頭皮上按動,不深不淺,使我很是享受。有時候,我甚至分不清在我髮間掠過的,是母親的手,還是木梳的梳齒。
那時候,母親站在我的背後,我只能看到陽光把她的影子拉得高高瘦瘦,叫我莫名心安。木梳是她溫柔的雙手,為我解開一個個的髮結,好像她平日為我解開一個個心結。一梳,一窗,兩母女,倒有點「歲月靜好」的感覺。
真的,在那微暖、樸實的木梳下,我從未憂愁過。
在我慢慢長大後,不再似從前一樣總是安安份份地坐著。在母親仍舊拿著那把變得有些許殘舊、梳齒間藏了些灰的木梳來,打算為我整理頭髮時,我卻是惦記著和姐姐未完成的遊戲,不住的催促,使母親也有點生氣,說道:「現在一個髮結不解,將來積下好幾十個髮結,可別抱怨!」我不應聲,但身子仍坐不住的扭來扭去,一不留神,木梳扯痛了頭皮,我不禁小聲的嘀咕著。這下母親真的怒了,她揚起手,卻又停住,不捨得打在我身上。隨即揚起拿著木梳的手,把木梳摔在了地上,發出清脆的「啪」一聲,只見木梳的一根梳齒斷了,孤伶伶地獨自躺在地上的一角,我竟覺得晃眼得很。心下一慌,忽然就不知所措地嚎啕大哭起來。不知如何是好,我撿起破爛的木梳遞向母親,脆弱的木梳躺在我的手上是多麼的輕,輕得使我心驚 。
然而母親並沒有接過木梳,我偷偷抬頭一看,只見母親臉上滑下兩行淚。她俯下身抱緊我道:「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這麼不懂事呢?」那時的我不懂得回應,只管又悔又怕地哭。我感覺到破掉的不單是木梳,還有母親的心。結果那一天,母女倆互相依偎著哭泣。
那一晚,我埋首在燈光昏黃的書桌前,用膠紙笨拙地把斷掉的梳齒與木梳重新接上,小心地彌補著自己的罪咎。我像忽然才看到了母女間的感情。衝突留下的裂縫,將由我手上的木梳梳理好。
梳子下,一根一根頭髮悄然滑落,悄悄帶走了歲月,不曾叫人察覺。再回首時,多少的人和事已化為雲煙,我也儼然長大成人。
再次拿起被修補過的木梳,是一次的偶然,竟然讓我在清理舊物時發現的小鐵箱中尋回。仍舊平滑的棗木梳子,勾起了我兒時與母親許多珍貴的回憶。我心念一動,走向母親,得意地向她展示這「陳年舊物」,笑道:「母親,讓我來為你梳一次頭吧!」母親遲疑,但終歸禁不住我的軟磨硬泡,答允了我。
我站在母親背後,捧起她那柔順的頭髮。這才發現,母親在不知不覺中多了些許白髮,我眼眶一澀。我提起木梳,以生疏的手法一下一下地梳著,曾經斷過的木梳因為不穩,總是歪掉。這時,母親咯咯地笑了起來,嚷道:「真別扭!你到底會不會梳的?」我笑著回:「你當初不也是這樣替我梳的!」我望著母親的後腦勺,想起當時母親就是這樣站在我的背後,把我的心結解開,成為我強大的後盾,為我撐起一個無憂無愁的童年。
無論經歷多少風雨,我與母親的感情也不會改變,就這樣想著,我把母親的頭髮整齊地束起來。
作者彙整: HUNG PUI YU[6D13]
閱讀
閱讀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書本滋潤的生活,對我而言是枯燥而乏味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本中蘊藏著知識的泉源,帶給我們各方面的東西。書本就像堆砌出知識的階梯的磚塊,是建立智慧的基礎。在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生活知識、待人接物、人生道理。讀一本好書,就如與一位充滿智慧的學者傾談,讓我們的識見更上一層樓。在書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古人以至新時代的智慧,由孔子的《論語》到徐志摩的詩詞,比比皆是。
閱讀無分種類,無論是科普書籍、言情小說,抑或是人物傳記,都有讀它的意義和樂趣,沒有高低之分。也正因為書本的多樣性,才造就了內容的多元,令我們每次打開書本,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樂趣。讀左民安的《漢字的結構》,讓我們了解漢字;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感受江湖的俠義;讀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燦爛千陽》,帶我們走進阿富汗戰爭的年代。也因為書本可以包容不同的知識,才能把這些智慧傳承下去。
一本好書,值得花一下午的時間細細品嚐。那文字的細膩,那隱晦的感情,藏在米白的紙上。當遇到觸動人心的句子,反覆咀嚼,細細體會當中的情感和哲理,是我閱讀的一樂。我喜歡那直抵靈魂的句子,可以把它留住在心中,偶爾想起,可以回味。與看電視劇不同,書本只有排列整齊的文字。然而,我卻甚是享受那由文字編織而成,在腦海中自然而生的畫面,彷彿身歷其境,置身在那充滿情感而又矇矓的畫面中。更不會像電視中的畫面,還沒來得及品味就一瞬即逝。
閱讀應是一件持之以恆的事,無論哪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在書本中學習和找到快樂,都有益。幼子讀書,可以啟蒙他們,讓他們明白對錯,學會分是非曲直,建立正確價值觀。對於青年,書本可以是人生導師,教他們歷來偉人的成功都來之不易,青年們可別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老人讀書,可以透過書本打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大門,遊歷自己已不能踏足的地方。
閱讀是水,對我來說不可或缺。而我所說的,也不過是關於閱讀的冰山一角。想真正體會閱讀的益處和奧妙,還是需要閱讀更多。
祖孫情
自從有記憶以來,每逢新年假、暑假這些長假期,爸媽總會帶我和姊姊回廣州探親。每次回去,都是住在奶奶的家。我的奶奶瑞芬,既不是那種愛把親情掛在口上、把關心完完全全流露出來的人,也不是那種嚴厲、要求孩子幹一番大事業的長輩。她比較含蓄,但是她的舉動,無不訴說著她的溫柔和關懷。她是一個慈愛又含蓄的奶奶。
我的奶奶,有著一頭及肩的銀髮,平常喜歡把頭髮整整齊齊的束在腦後,顯得特別精神抖擻。奶奶的眼睛不大,卻很有神,她的臉上也沒有甚麼皺紋,只有笑得歡時才會有些褶子。奶奶許是怕冷,每次見她,她都是穿著長袖衣服。她的衣服以深沉的顏色配上上花紋為主,甚少有花哨的。她也不喜穿金戴銀,只在手上戴了一隻翠綠的玉鐲。
談起奶奶,不得不說每趟回奶奶家時,總能看到兩隻又肥又壯的雞被奶奶養在棄置的雜物房中,我和姊姊在香港甚少見到活雞,感到新奇,就要到雜物房中鬧。奶奶也只是笑笑,還給我們一碗米,讓我們撒在地上給雞吃和看它們啄米的樣子。只是每次我和姊姊鬧騰過後,奶奶就會帶一隻雞到街市找人替雞拔毛和放血,好在晚上給我們熬雞湯喝。奶奶熬的雞湯熱乎乎的,甘甜味留在口腔久久不散,也能暖胃,我和姊姊每次也要喝上三大碗才能心滿意足。儘管如此,奶奶每次依然會說道:「多喝點!湯中加了淮山、杞子,多喝就健康了!」,我和姊姊則會樂呵呵地答允。那時,祖孫仨圍在一桌子喝雞湯,感覺特別溫馨,湯也特別的甜。雖然我和奶奶不是似母女般朝夕相處,也沒有甚麼叫人激動的特別回憶,但這些珍貴而平淡溫馨的片段卻更使人回味無窮。
奶奶有晨運的習慣,所以即使年過七十,仍然健步如飛,與我這種年輕人一起走也毫不遜色。而奶奶每次晨運過後,總會給我捎一碗豆腐腦兒。奶奶知我喜愛吃甜,每每也叫店主多加幾勺黃糖。我吃的時候,是甜在舌,也甜入心。有次不經意問起奶奶何時出的門,才發現她早上五時已出門晨運,更是使我這種視「早起」為一大難題的孫女五體投地。
奶奶晨運回來後,喜歡坐在陽台邊的藤椅上看《羊城晚報》,看廣東省發生的大事小事。天熱時,會拿著個蒲扇在旁邊扇。那時陽光灑在奶奶銀白的髮絲上,灑在奶奶碧綠通透的玉鐲上,灑在奶奶輕輕擺動的蒲扇上,給我一種超凡的感覺,使我感到特別安心。我想一定是因為那氣定神閒的身影,沒有半點老人的蒼老之感,給了我安全感。
尤記得有一次,我穿了雙不合腳的鞋子回廣州,使腳跟磨得破了皮。我原來只打算貼一塊創可貼作湊合。沒想到奶奶二話不說,在當天下午就給我買了一雙白色的帆布鞋子。那雙鞋子雖然簡單朴素,穿起來卻極為舒適。雖已時隔多時,我依然有保留著那雙純白的鞋子,因為當中包含了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愛,千金難求。有些感情,即使分隔兩地也是不會變質的。
只可惜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在每個假期快結束之時,我們就得和奶奶告別回港。在當天晚上,我們一家子會在家中享受一頓由奶奶和母親精心烹製的晚餐。而在談話家常時總免不了提及我和姊姊各方面的成績,但無論好與不好,她都是搧著蒲扇、笑瞇瞇地說:「盡力就好,開心就好!」只不過,從奶奶把姊姊在田徑比賽中拿的各種獎牌掛在客廳最亮眼的位置可以看到,她的內心是為孫兒們驕傲的。
在每次的返港之際,奶奶會把剩下的那隻雞也給我們熬了湯,讓我們喝了再出門。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雞湯,足以暖胃,也足以暖心底。就這樣,跟著她的湯香,我嗅了無數個假期,直到每一個假期的結束。現在,一閉眼,我還能看到那碗金黃色、泛著油的雞湯。我願跟著它喝遍天涯海角,不必擔心,不必說話,不必思索,卻能品嚐整個世界。
那逝去的像流水,像雲煙,多少平實溫馨的晚飯吃了又完完了又吃,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離別之時,奶奶會送我們到樓下,直至我們上了計程車。她不會表達太多的離愁別緒,很多時候,也只是告訴我們「多回來就好!」。上了計程車後,往窗外看,能見到奶奶一直揮動的手,那微微晃動的蒲扇,及她被夜風吹得飄動的幾綹髮絲,我們也用力地揮著手,直至計程車走遠,奶奶的臉逐漸變得模糊……
或許是因為分隔兩地的關係,我和奶奶相處的日子總是特別珍貴,我們也特別珍惜與彼此一起的時間。因此,奶奶對我們的關心總是來得更濃厚,是真正地把我們疼到骨子裏。這不同於父女間含蓄的愛,也不同於母女間與生俱來的彼此依賴之情。我和奶奶的感情,經過時間、距離的考驗,更加難得和深厚。「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相信就算相隔千里,我和奶奶的感情亦能一直維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