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實質東西不會永遠屬於我,但許多和物件相關的精神、人的思想,卻可以傳播開去,流傳下來。」這句句子是作者小思在書本封面上寫的。而我在看完這本書後亦十分認同這說話。
這本書是關於一些讓作者充滿回憶的物品,有一些小玩意、童年珍藏,或是兒時的食物等等。而這些全是作者在小時接觸的,書的內容便是作者的回憶。雖然有些物品在我出生的時候已經沒有了,但書中附有不少圖畫,這細心的舉動讓不同年齡的人都能輕鬆了解,不用憑空想像。
其中一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章節便是「小玩意」中的「玩具」。作者說在戰火、貧窮、匱乏時代度過的童年,並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回憶。作者介紹了一些她九歲前永不離棄的良伴。第一件是觀蟻。很多人,特別是女生,都很害怕昆蟲。我也不例外,因此看到的時候我有些錯愕,因為每次我看到螞蟻時不是嚇得大叫便是把牠們「清理」掉,要我把觀蟻當成娛樂簡直是「癡人說夢」。
第二件玩具則正常許多。作者把兩個小藥瓶當成是小人,並自己幫它們移動「身體」和扮成不同聲音代它們說話。看完這個後我的回憶也在一瞬間湧出來了,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拿著兩個玩偶像作者一樣自得其樂。雖然現在不會再這樣玩,但回憶起時總會會心一笑。但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現今小孩的娛樂已經變成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昔日的玩偶已被電子遊戲取替。其實科技真的是百利無一害嗎?又會否令小孩應用的童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消失?
而在這章節裏,「舊時玩具」這篇也讓我深感興趣。戰後的小市民都過著物質短缺的日子。那個年代的小孩只能到店鋪看著櫥窗放置的玩具。作者告訴父親說她想要一輛小汽車也等了三年才擁有。正因每件玩具都得來不易,每個小孩都會對自己所擁有的都珍而重之,更會用鐵盒或紙皮收藏好,不會亂放。看到這我不禁感到十分慚愧,能生活在豐衣足食的環境裏,只要不是太貪心,幾乎所有想要的東西都算是隨手可得。但結果卻跟當時的小孩相反,很多人都會說:「不見了再買就好了。」但不止數十年前,現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連足夠的食物也欠奉。何談浪費?我以後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自己能這麼幸福。
而我另一個最喜歡的章節是「兒時滋味」。這章節裏的「想吃一顆糖」讓我彷彿看到自己的影子。這篇章講述小時候作者的母親在過年時給了她兩顆牛奶糖,由於不止能隨便吃到,做和便決定先吃一顆,另一顆第二天再吃。這讓我想起自己每次快吃完的糖果都會花上好幾天,甚至是整個星期,都不捨得吃完。儘管有足夠的金錢購買新的,但總感覺快吃完的都特別珍貴。那時的小孩會用十張紙結成一條書簽,不像我們現在會立即丟掉。被我們當成沒用的東西,在以前對小孩來說卻是財富。有機會的話,我也像試試把數張糖紙結成書簽呢!
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僅認識了很多四、五十年代的小物,有我也熟悉的手錶,亦有我比較陌生的手稿、舊時的文具等,均讓我大開眼界。除此之外,我也對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況多了了解。我十分欣賞那時候的小孩,即使他們生活環境不好,一樣玩具、甚至是一顆糖果,都對他們來說是十分珍貴。但他們從不抱怨,更懂得知足、感恩,好好珍惜自己擁有的。我會以他們為榜樣,也抱著感恩的心態去過每一天的。
我想把這本書推介給所有香港人看。老一輩的看這本書能順道回味自己的童年,而年輕人則能對自己還未出生是的香港作更多方面的認識,說不定也會像我學懂了各種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