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6D32ZHUANG TSZ HIN」

6D32

春望

相信大家都學過《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是作者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中表達對於掛念親人、國家殘破的悲哀之情。感嘆戰爭讓百姓受苦、國事加倍艱難。

戰爭對於我們而言,就只停留在「聽聞過」「學過類似的歷史事件」層面。我們生於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戰爭」一詞,聽上去似乎與我們毫不相關,更不值得我們去操心煩惱。

但在八十五年前的今天,這片中華大地卻背戰爭蓋上了一篇陰霾。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軍隊在南京城內開展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

其中,超過三十萬普通百姓被殺害。在南京城內,和平已經成為了一種奢望。如何活下去,是每一位南京城百姓絞盡腦汁要去操心煩惱的問題。

時至今日,我們很幸運地沒經歷過戰爭。但我們必須去反思、思考戰爭與和平。戰爭破壞了城市的樣貌、殺害了無辜的百姓、摧毀了可貴的和平。沒有人生來可以掌控他人的生命、摧毀他人的未來。我們應當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共同擁護和平。

我們要銘記歷史的教訓,不再讓這些人類的悲劇再度發生。而身為中華兒女,我們更要銘記歷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更要感恩國家富強,讓我們的生活得以安穩。同時,反思戰爭的最大意義在於平等的觀念,人人生來平等而自由。如果世上每一個都懂得尊重他人、和平相處。那麼大家即使意見不同,大家仍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尋找共識。

誠如《論語》所說:「君子和而不同」

擁有自己的意見自然沒有錯,但有修養、品德的人面對不同意見時,仍會和諧地待人友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尊重他人。

如今世界上還存在著各種區域性的戰爭,各地的百姓都在受苦。身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子,我們應當盡力避免紛爭,和平建設美麗家園,迎來一個再也沒有「戰爭」的春天。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踏入十一月,初中同學正在統測,高中同學還有不到三個月便要面對考試。時間的流速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就像是天邊的浮雲,稍縱即逝。

至於每天的日程里,相信不少人都會塞得滿當當的。但到頭來,可能一件意外的小事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最後所有計畫好的東西都沒做成。

但誠如魯迅先生所言:「時間就像海綿,擠一擠總會有的」時間管理不僅是一門講究管理能力的學門,更是對專注力的考驗。

我們若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須要有計畫,做好一連串事情也例外。但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先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清楚的認知,衡量我們是否能以有限的時間來完成繁多的事務。

當然如果我們在計畫好之後就沒當一回事,或者沒有恆心去實現,那麼不管多麼妥當的安排都只會失敗。因此,有些人會拿一本小日曆,記下每天都有哪幾件重要事需要完成。這也不失是一個好的開始來讓自己記住當天的任務,也變相是在催促自己更專心於當天的任務上。

時間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沒有人會在一天內獲得額外的一分鐘。合理地規劃時間,善用技巧去完成任務是一門持續一生的學問。

每個人先天的才能、成長的經歷都有所不同,所顯示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而善用時間,努力進步,絕對可以填補其中的差異,也必然是日後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語雙關

小時候最讓我不解的事情莫過於在新年時,年幼的我大意滑手將碟子掉在了地上打碎了,而母親第一時間會把我拉到她的身邊,口中念念有詞:「落地開花,「碎碎」平安」

那時我並不懂母親所說的究竟有何含義,稍微大一點的時候才明白原來這是一句「雙關」。

時至今日,我仍覺得這句話十分有趣,全因它巧妙地用「歲歲」的諧音替代了「碎碎」。本來打碎盤子是件讓人覺得不怎麼高興的事,但在這句話的意境下卻令我感覺雖然打碎了盤子,但是祈求平安的心仍不變。

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一個著重點是講究「意頭」,凡事都要向好的一面去看,憑藉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境。身處平安,也要學會感恩自然,感恩身邊人,感恩自己的努力。

也正正是經歷過這件事,我明白到錯誤是不必過份掛於心上,怎麼去修正或改過錯誤才是我真正需要重視的。

當然,雙關除了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各位也是時常遇見类似的用法。

大抵是幾日前,友人帶了一個小籃子盛著水果回校,打算在學校午飯後享受。當天大伙們一起出去吃飯時,他把籃子拿了出來,而我的另一位朋友看見籃子後靈感一閃,接著說道:「水果籃子!」

最開始當他脫口而出的時候我並不理解為何要如此強調,但驀然其他幾位朋友居然開始笑了起來。

而我也忽然意識到這裡頭其實是一個雙關,會心一笑。

那位帶水果回來的友人不解,我便解釋:「此水果籃子非彼水果籃子。」

他撓撓頭,歪了歪脖子,那雙粗厚的眉毛彷彿快皺成一個八字,在眾人的笑聲中擺出一副格格不入的困惑表情。

我見他仍不明白,便不如此模糊地解釋了,直截了當地說:「水果籃子可以指裝著水果的籃子,也可以指一部叫<水果籃子>的動畫或者漫畫」

他這才明白我們所指的雙關,哭笑不得地把「水果籃子」裡的水果吃光了。

我想雙關的例子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年年有「魚」,生日的時候不能送「鐘」等等。

雙關的有趣之處,在於將原本的含義模糊,並衍生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意思。聽上去既幽默又不失創意,而這就是雙關最大的魅力。

大家不妨在日常中多尋找這種融入生活當中的修辭手法,或許會帶給你對事物的另一層理解視角。

「疫」境同行

二零二一年餘下的日子不到一個月,二年前又怎會想到我們的生活對比起那時竟迎來了一百八十度大反轉呢?

自此疫情爆發以來,與人親身交流的機會開始減少,我們正處於歷史的轉折點,許多事物都變得截然不同,而其中在微觀視角中最明顯的變化,莫過於來自我們的人際、家庭關係的變化。

由於疫情的關係,大家彼此之間少了許多的交流,在交流不斷減少的同時,對於情感的需求日益增多。情感可以包含很多東西:友情、親情、愛情,但也存在共同點,那便是他們都是建立在通過彼此之間的對話或行動之上。當疫情下,我們失去了交流的機會,彼此之間的感情開始變得疏離,許多的心理上的問題也悄然發芽。

由於疫情關係,人們待在家裏的時間也變得比以前要多了。與此同時,一家人平日裏便難免會發生摩擦,但是在忽如其來的疫情下我們本身就已經背負著一定的壓力。學生們待在家中上網課,父母可能憂愁著疫情帶來的失業潮。這些矛盾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爭執爆發,導致家庭關係惡化。

又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可能並沒有機會與朋友抒發壓力,導致矛盾不斷增加,卻沒有辦法去紓緩。

這是不少家庭在疫情初期所面臨的困難,連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但所幸的是,疫情逐步放緩,我們又重新獲得了更多與人交流的機會。

無可否認,即時沒有疫情,壓力也存在每個人的身上。只是在疫情下,壓力普遍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而我們可以紓緩的途徑卻在減少。

所以,在遇上過量壓力時,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忍一忍便能抗過去,於是就在它憋在心裏,默默承受。但堤壩也會因水流量超出應付能力而決堤。人的壓力亦是如此,因此最佳的解決辦法絕不是憋在心裏,而是找人傾訴來抒發感情。

尋找值得信賴的朋友親身交談,將所有的壓力抒發出來,相信一定會比憋在心裏要更舒服。也正好是在此疫情放緩之際,我們才有更多機會與其他人交流,妥善地處理壓力。

壓力雖然可以推動我們的行動,但過量壓力只會得不求失。因此妥善處理過量壓力的方法成為二十一世紀疫情下,我們需要去更好地適應以及學習的事物。

疫情是否會過去還是個未知之謎。在大環境安全下,我們除了仍要警惕預防疫情以外,應適量地增加我們的社交活動。恢復一定的親身交流來好好地處理我們的壓力。

相信這種生活模式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該學會在「疫」境下求生,並更好地運用適當的方法去處理過量壓力。

「家」愁

小時候,我母親曾告訴我:「以前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才會專程包餃子、屠宰雞隻,做頓好的讓大伙高興高興。」

年僅八、九歲的我抱著好奇心問母親:「除了特殊日子能吃頓好的,那其餘時間豈不是沒甚麼值得高興的嗎?」

母親臉上帶著柔和的笑容,邊攪動鍋中的水餃,邊回答我:「那時可比現在過得還要開心。就算吃得很簡單,但一家人能齊聚一堂,七嘴八舌地談天論地,可高興了。」

「雖然現在我的兄弟姐妹們也都成家立室了,各自在不同城市居住,但我們會永遠記得在那間簡陋木屋里的生活。因為那是我們的家啊。」母親說罷,就蓋上鍋蓋,然後在我旁邊蹲了下來,輕輕地用那雙手撫摸著我的頭。

那是我第一次對家有了個比較清晰的概念:家是一個能讓人感到幸福的地方。

到小學時,學校組織出國遊學,我懷著期待便去了。

但到達的第一天晚上,我獨自躺在異國他鄉的酒店房間床上,輾轉反側卻久久不能入眠,內心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便睡意闌珊地下床繞著酒店房間走幾圈,打算走累了就會想睡的了。走沒幾步,又覺百般無聊,唯有打開母親幫我收拾的行李箱,打算從中翻幾本書出來看看。

只是令我驚奇的是,母親悄悄地往裡面放了盒煮熟了的餃子。被保鮮膜套著的餃子早已經變涼,熱氣凝固的水珠沾滿了塑料盒子的內壁,但摸著卻有種安心感填滿了我那空虛的內心。我回想起了在家裡與父母一同包餃子的時光:我偷偷地在忙活著的父親臉上用麵粉畫烏龜,父親笑了笑,便抓起一把麵粉把我的臉弄得像個小花貓,母親則在一旁拿着手機拍照。那是多麼令人懷緬的溫馨時光。

我想,家就是能讓我感到窩心的地方吧。

想著想著,就累了,回頭便睡了個安穩覺。

後來,疫情席捲全球,無止境的網課與居家抗疫令我對家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依戀。至少在家裡,在父母的陪伴下,我是安全的。但就這樣過了近乎一年,我仍未有機會重返校園。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擔憂,開始擔心學業、升學、社交圈子的問題。

目前唯一的解決辦法便是離家。縱使有千般不捨,為了自己的將來與學業,只好妥協。

而現在,我帶著自己收拾的行李箱來到陌生的「家」,總給我帶來一種「自己已經成長了」的錯覺。雖說有親戚照顧,但心中真正眷念的依舊是對岸的家。

家是什麼?家是最讓我感到安心的地方。因為家不僅是一個充滿著難忘回憶的地方,更是承載著我所珍視的親情。

有時,我會坐在床上毫無預兆地望着純白的天花板,腦內不斷閃過一幕幕令人掛念的回憶片段,任由那條名為孤獨的蛇從我脊骨的末端爬上我的心頭。

有時,我會到站在窗前靜靜地遙望著一河之隔的家,心中五味雜陳。總覺得家是那麼的近,又是那麼的遠。

有時,與父母視像對話的尾音落下後,鼻子忽然一酸,眼淚在不知不覺中滑過臉頰,留下一條條「疤痕」。這或許便是「家愁」吧。

人總是要朝着未來前進,但我還是希望能在不遠的未來能與對岸的父母一同再吃上一碗餃子吧。

「贏」在起跑線

「孩子,你要贏在起跑線啊!」這句話或許你也會從你的家長口中聽說過。

這類型的家長會很熱衷於為孩子提前打點好一切,小到大不顧你的意見幫你報名各種當下熱門的興趣班或補習班,大到已經計劃好你未來的職業工作。但當你想表達自己與他們心目中有落差的意見時,接著他們會告訴你:「不行,跟我說到做。這都是為了你好。」

我身邊便不缺乏像被這類家長精心培養出來的孩子,或者現在在讀著這篇文章的你也是。據我的觀察,這類比較極端的家長會很嚴格地規定孩子一天的時間規劃,務求可以確保孩子每時每刻都在他們的計劃中走着一條他們心中完美的道路。

可他們又何曾想過孩子真正的想法,孩子的天性是探索和學習。如果家長過早地將他們引導上自己自認為無比美好的道路上而不讓他們自主去選擇,孩子喪失的不僅僅是一段美好的童年,而是漸漸地喪失了自主能力。

我甚至可以大膽的說,他們並不是在培養孩子,只是在利用孩子當作他們的第二人生而已。

而那些被這類極端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雖然看上去無論在學業、課外興趣方面也好,會比一般人厲害許多,不過那些真的是他們想做的嗎?

由始到終,獨立思考這種東西會漸漸地從他們的身上消失。他們只需要完全跟隨父母為他們打點的路去前行,那樣的話他們跟一個任人操縱的傀儡有何分別呢?

不過剛剛所說得卻是有點極端了,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還是會給予我們自主發展的空間。

最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他們的選擇權。我們有權去選擇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選擇你心儀的科目,選擇你未來的理想。

「贏在起跑線」看似很美好,但說白了只是通過條條框框來讓你失去自主思考換取成績的方法。為了讓孩子的未來跟隨家長的計劃,而放棄了孩子發展興趣的機會。這真的值得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社會上共識吧。

讀三毛《夢裏花落知多少》有感

一本淡紫的書,封面上沒有什麽特別的圖案。只是單調地標示著書名,讓人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閲讀前,我問自己爲什麽會從書架上留意到這一本書?我想作者三毛過往的文字都是既浪漫且幽默的,那麽這本書的書名卻讓我感到神秘。看到目錄后,我提出了一個疑惑,爲何我能在短短幾行的目錄找到大量有關孤獨的字眼。閲讀玩后,我感觸良多地把書關上。我可以說這本書雖然看似是在描述一個對生活失去熱愛的人,但更多的是在鼓勵我們走出過往的陰霾。

書中主要描述荷西(三毛的丈夫)因潛水意外去世后,三毛先是把自己内心徹底封閉起來,不願面對事實。但過了一段時間后,她開始與朋友或獨自一人四處游歷,途中漸漸地讓她可以坦然面對荷西的死並度過她的餘生。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章節内的情節是【背影】裏三毛看見母親爲了照顧因丈夫離世悲傷地幾天沒吃飯的她而獨自一人在語言不相通的菜場上買菜回三毛家的路上。三毛顧著傷心的日子,卻遺忘了母親也替她感到悲痛之餘,不忘照顧她。天底下還有怎樣的愛大於親情呢?這種既無私又富有同情的愛只會出現在父母與兒女之間。我嘗試問自己,倘若自己已經是爲人父母,目睹自己的兒女失去人生中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另一半而流露出消極與絕望,我又能否在同情他們之餘還不忘照顧他們呢?鼓勵他們呢?我想我會的。正所謂一家人血濃於水,看見孩子露出悲傷,我也會像心如刀割一般看著他,但内心更多的是想彌補他那份失去的愛,或許這就是親情的偉大之處吧。

但是在現實社會上,親情這種感情往往被年輕人所忽視,所輕視。以一些常见的情况为例,青少年往往與父母發生爭執大多數原因是認爲父母經常煩著他們。其實這種想法無非是青少年想變得更獨立,更希望像個大人所產生的。雖然他們會覺得很煩,但請別忘了父母這樣做的動機是因爲他們關心自己的子女罷了,難道父母又做錯了什麽嗎?我認爲更重要的是學會和父母溝通而并非責駡他們。溝通本就是解決衝突的最佳做法。就拿我來當個例子吧,平時我會習慣性地與他們多些言語上的交流,令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天在思想方面都漸漸改變或長大的我,從而避免因雙方對彼此不理解或是兩者的思維發生差異而發生的不必要的爭執。但人的一生很難從來都不發生爭執,倘若真的與父母吵架,我想其中一個最好的辦法便是先冷靜下來,不要讓情緒進一步失控。過一段時間后再與他們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好好地交涉或是表達意見,因爲不管怎樣我都堅信父母對我們所做的都是爲了我們變得更好而已,既然大家都是爲了更好的方向,那又爲何不能大家冷靜地去用理據討論呢?

作者在這章的最後提到,不管我們陷入了多麽深的人生低谷,父母對我們的愛仍然如初的一樣唯一,一樣珍貴,而這份心意我們能夠·感受到卻又不敢直視。我認爲對於父母的愛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閲歷的增長,我們卻越難去面對了。因爲我們一直都奔波在一個充滿欺騙,誇張,虛有其表的世間上。在内心成熟的同時,我們再也不敢輕易去相信他人,凡事都異常地小心翼翼。久而久之,我們對於親情這種絕不滲透一絲雜質的真情真意產生了一種陌生感,然而這份陌生感會悄然無息地融徹你的認知,但我們卻無法阻止它。所以請好好地珍惜父母對你的那份親情,善待他們吧!也許,小孩子的那份純真的心更讓我向往吧。

總括而言,父母對我們的愛遠比世間上其他的感情要更深厚,純真。我們應該對這份感情心存感激地回應他們,這樣哪怕你流浪到異國他鄉,都擁有了一個永遠不會改變的溫暖歸處——父母的身邊。

愛手機,也恨手機

在我們父母的那個年代,他們或許還是透過書信來交流。家人之前更多的是自然的樂趣,大家無聊時,也許最大的快樂也是來源於家人之間的談話或是互動。那時富足點的人家,會買上一部「手提電話」功能往往就只有打電話與發短訊。然而科技進步,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均也有一部手機,不少人更是「機不離手」,不僅是青少年對它愛不釋手連成人都享受手機帶來的樂趣,足以證明手機的吸引力。

我們愛手機的緣由大多是因為裡頭的軟件給我們帶來的方便、樂趣、滿足。現在網購系統愈來愈先進,透過手機裡的網購軟件,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地在網絡挑選商品購買,比較出名的是內地的「淘寶」或是「亞馬遜」,這些網購軟件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俗的服務。

手機除了網購,我相信大家都會用到通訊功能的功能,我們也會透過通訊軟件與朋友保持聯絡,促進友誼。還有,我們有時無聊也會拿出手機玩網絡遊戲消磨時間或是提供娛樂,宅在家裡對著手機就是一整天。

但,手機也讓我恨之入骨。無聊的時候,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一定要拿着部手機,可能是等著朋友回覆你的信息或是遊戲的更新。放假時也是如此,無所事事,對著手機又是一整天。但仔細一想,我以前更多的時間並不是花費在手機身上,而是花在於父母的陪伴當中,回想起童年父母為我買件新玩具的快樂,童年時僅僅是一塊父母用於獎勵我考試考得好的蛋糕,現今回味起來,更是最純粹,發自內心的快樂。而不是像手機裡的那種一時的快樂。

試回想一下,跨年時與父母相伴一起看煙火時那種感動與快樂或是你生日時父母為你準備的蛋糕,那是發自心底真摯的感情。不過手機的出現好像讓我們與他們之間多了道圍牆,你有你的興趣圈,他們也有他們的興趣圈,大家互不相干。有時我們會為了手機裡多姿多彩的虛擬世界而無視了父母的存在。試想想以前是誰在你回到家中傷心痛哭的時候安慰你?是誰在你放學後準備一份熱騰騰的晚飯?又是誰在你小學的畢業典禮裏回憶著你的成長而留下欣慰的淚水?手機可以是冰冷冷的,但是父母的愛永遠是溫暖的。

我愛手機因為它給我帶來的精彩的虛擬世界,但同時請別忘了一直陪伴你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