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5B02DAI PO HUEN」

5B02

青綠山水,千里江山

2022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套舞蹈詩劇火速出圈,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識它——《只此青綠》。

《只此青綠》是一部以《千里江山圖》這一幅名畫為創作背景的舞劇。兩位舞劇導演在2003年參觀故宮展出的《千里江山圖》後回到了舞團,創造出來這一部舞劇一舞繪千里江山《只此青綠》。這套舞劇從開始巡演至今,已經演了逾600場,更在今年十月一日上映了電影版。這是舞蹈史上首次將舞蹈詩劇變成電影,搬到了大螢幕上。我想舞蹈詩劇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語,所以接下來我所講述的是電影版的《只此青綠》。

整部電影通過“展卷、問篆、初見、唱絲、聽雨、尋石、習筆、青綠、淬墨、苦思、入畫”十一個篇章,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視角旁觀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整個故事並不算複雜,但因為整部電影沒有一句台詞,絕大部分的演繹都是以肢體動作進行抽象的表達,所以並不容易理解。我第一次在春晚觀看《只此青綠》的時候只覺得它給人的感覺是美的,是大氣磅礡的,但是這只是《只此青綠》所表達的最淺顯的意思,而深層的含義是在我觀看兩位舞蹈編劇發到嗶哩嗶哩上的幕後實記才明白的。

這部舞劇在創作初期就耗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所有人,包括舞蹈演員、導演、幕後的工作人員都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從民間手藝人到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他們都去向他們學習、交流。每個人都抱著一顆極為虔誠的心去創作,不斷的調整細節,力求做到最好。

電影開篇的第一章就是“展卷”,故宮青年研究員小心翼翼的從櫃子里將畫卷拿出來,放到桌子上緩緩展開,故事就此開始。“展卷”這一章很短,用最快的速度回到了過去,但其實“展卷”還有一部分在電影的結尾,讓整個故事完成了閉環。

“問篆”講的是刻制印章的工匠刻章的過程,將這一章放進來的原因是,在傳世的《千里江山圖》上有大大小小幾十個章,卻沒有一個屬於希孟。所以編劇創排了一段刻章的舞蹈,希望能為希孟刻一枚屬於他的章。

在《千里江山圖》這一幅畫中,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青綠山水,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畫作的尾部有一些白色的小點,那是“織絹人”。這一抹微小的白色,被編劇放大,成為了《只此青綠》中獨立的一章。明媚的白晝,機杼聲聲,清脆悅耳,與遠處山林中悠揚的鳥鳴交織成一首自然的交響樂,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和諧。幾位身著素雅衣裳的織絹人,拿著圓形竹制簸箕,踏著輕盈的步伐緩緩步入畫面中,就像古籍中走出的仕女,帶著一抹不染塵埃的清新與高雅。在這幅寧靜祥和的畫面之外,少年希孟如同孩子一般,眼中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渴望。他步伐輕快,帶著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躍入自然的懷抱,去尋找那份只屬於他的創作靈感。眼前的村捨,織女們的笑語盈盈,牧童牽著老牛悠閒地走過,漁夫們滿載而歸,停靠在岸邊,構成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畫面。

就在這個時候,天上下起了雨。希孟在描繪山水時感受到了雨滴從天空中落下,他在雨中肆意的奔跑、起舞,盡情述說著自由和喜悅,這就是“聽雨”。少年希孟在淺淺的水塘中迎著雨水,感受著來自大自然的自由暢快。舞動時水面的漣漪追尋著希孟的腳步,泛起波瀾又歸於平靜。

“尋石”這一章跟“唱絲”連接得很好,如果不是字幕顯示了“尋石”二字,我甚至都不知道已經進入下一個章節了。“採石者”爬上高聳巍峨的山峰,只為尋找那一抹最珍貴的青色。“採石者”背著竹簍,自顧自地向上攀爬,少年希孟一臉好奇的跟在“採石者”的身後,一步一步向上爬去。“展卷人”跟在二者的後面,臉上滿是心疼,因為《千里江山圖》這幅畫如果沒有用珍貴的礦物顏料進行作畫,那抹青綠根本就不會保存至今依就帶有光芒。

《只此青綠》在我看來它想表達的是王希孟這個少年用盡一生,只為追求那千里江山的一抹青綠。他年少時在翰林院與同門師兄弟一起點茶、掛畫、焚香、插花,宋朝四雅皆體現於此。舞蹈演員雖然穿著粉色的學子服,但卻不顯得女性化,體現了北宋男子的風雅。整部電影中唯一抹艷色來自於翰林院的女官,正紅色的官服讓人眼前一亮。它打破了人們對於古代的刻板印象,讓人們明白宋朝的女性社會地位是重要的。畫面一轉,鮮艷、活力已然消失,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茅屋,裡面放滿了筆,從制筆的第一步到成功製造出一支完美的筆,當中步驟的繁復程度是難以言表的,但從舞蹈演員扮演的“制筆人”的神色可以看得出來,一支完美的筆是多麼珍貴。這就是“習筆”,從希孟年少時學習作畫到“制筆人”製作出一支完美的筆,千里江山因此而出。

到了我最喜歡的一章——“青綠”。其實這一章是整部劇當中最抽象的地方,因為這一段全靠舞蹈演員進行排列組合,形成不同樣子的山峰。2022年春晚結束後,“青綠腰”也火速出圈,大家都爭相模仿,但是很少人能成功。“青綠腰”就是“青綠”當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地方,在導演給出的話術當中,我得知“青綠腰“其實是代表了群山當中的險峰。其實並不是只有險峰,在“青綠”這一章當中,很多動作都有名字,我就不一一說明瞭。“青綠”展現出來的那種意境讓我至今都難以自拔。

電影的發展到了這裡已經漸漸步入尾聲。“淬墨”顧名思義就是製作墨塊。一群工匠冒著大雪,在半山腰一個巨大的山洞里奮力地揉著墨團,雖然是大寒的天氣,但是他們依舊滿身大汗,只為製作出一塊上好的墨塊。

“苦思”這一段是原版舞劇當中沒有的。它所展現的就是,希孟在創作出《千里江山圖》這幅名畫的半年時間內的心路歷程。“展卷人”以旁觀的角度,看著希孟為了畫畫,不分晝夜,不顧寒冷。他希望給予希孟一些幫助,但希孟看不到他,“展卷人”只能以無形的狀態陪伴在希孟身邊。

“入畫”是整部電影的最後一章,也是最感動我的一章。在經過前面的敘述,《千里江山圖》終於被繪制出來,“青綠”再次出現,身姿各異的站在希孟身後,當希孟轉身時背景換成了《千里江山圖》的原作,“青綠”融入畫中,而希孟正式也完成了他的傳世之作。畫面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千里江山圖》的那一天,人來人往,不管老幼都對這幅畫非常喜愛。當人潮退去,此時的場館中只剩下了希孟和“展卷人”,相隔千年的時空在此時交疊,長長的展櫃兩端,展卷人、王希孟相望無言:一個深鞠一躬,一個作揖致禮。這是文物研究員與研究對象的“奔現”,也是古與今在平行時空的相遇。

我於“青綠”相識結緣於春節聯歡晚會,卻在兩年後的今天依舊對它念念不忘、喜愛至極。因為時間、地區等問題,我至今也沒看過“青綠”的現場版,所以在十月一日的那一天,我拉著我的兩個好朋友直奔電影院,算是了結了我的一個念想。我在看完電影後就開始寫這一篇感想,斷斷續續寫了一個月,不斷的修修改改,到這一版我已經盡力了,心中諸多感受難以用文字體現出來,就不再寫下去了。在文章開首,我曾提到《只此青綠》所展現的深層含義,在這裡我簡單講述一下,《只此青綠》是因為美的呈現而觸動觀眾心弦,這根弦每個中國人都有,那就是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你以為它不顯山露水,殊不知它早深埋在每一位慕名而來的“展卷人”的基因里。換言之,美與感動本身存在於我們的基因,《只此青綠》所做的,不過是把我們對美的反饋勾了出來。

人活着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在想,我為什麼會活在這個世界?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又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中國人?這些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又或者是真的有上帝在操控著一切?

這些問題沒有人可以給我答案,又或者說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不變的是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存在的目的。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是什麼,窮其一生都沒找到答案。也有些人自記事起就明白自己該做什麼。這就造就了不同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平庸之輩和天才的區別。

老師經常提到要給自己訂立目標,我常常不以為然,寫下一些模糊敷衍的事情就草草了事。細想開來,那並只是一張無用的紙,更是引導我們找到自己活的的方向。

有人說人活著的最大意義是為了造福世界,但更多人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是的,不是夢想而是理想。有人會說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嗎?我認為理想是自己可以去努力做到的,而夢想只是想像,成不了真。

在我看來,人活著的意義各有不同,卻殊途同歸,大家都是為了自己而奮鬥努力這就是活著的意義,結果是好或者不好都不重要,這要的是這個過程。

我希望人們可以將活著的意義定義為努力前行的目標,對目標的嚮往和熱愛,而不是迷茫的度過這一生,年輕才是最大的資本,因為你有時間、有精力去追逐你所熱愛的東西。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會有自己的高光時刻!永遠不要低估一腔熱血帶來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當你目標堅定,便能高歌猛進,披荊斬棘。

所以活著的意義就是往自己熱愛的方向前進,觀看一路上精彩的風景,最後得償所願。

中国式浪漫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說中國人不懂浪漫?“你看人家國外有情人節、耶誕節,還送禮物,多浪漫啊,不像中國人都太含蓄了,一點都不懂浪漫”等等這些話語我都聽過,但是你們知道中國也有獨屬於自己的浪漫嗎?

中國式的浪漫是袁隆平袁老去世時,湘雅醫院門口的三束水稻,是長沙十萬市民自發冒雨送別,延綿了三公里的隊伍,是悼詞上寫著世上沒有神仙,亦無需立廟,因為每一縷炊煙,都是來自人間的懷念 。

中國式的浪漫是有人千里迢迢去西北,在霍去病將軍的墓前放上一顆巧克力,說“想來他也不過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少年吧,一定很喜歡吃巧克力”也是李白的墓前總是擺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酒。有人怕他孤單,還專門帶了兩瓶酒,另一瓶上面寫著給杜甫。

中國式的浪漫藏在星空裏,在國外的火箭、空間站、衛星等等還在以代號命名的時候,中國的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車叫玉兔,登月地點叫廣寒宮,還有天宮,祝融,北斗,神州等等。如果月球種樹,那種的一定是桂樹,因為桂樹是吉祥、美好的象徵,這是屬於中國的浪漫。中國人的浪漫是把漫天神話,照進現實。

中國式浪漫是大災大難面前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地震、洪水、暴雨,這片土地不缺災難,更不缺的是一個個奮不顧身的普通人挺身而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中國獨有的浪漫。

中國式的浪漫是在奧運健兒們奪冠的時候,別的國家只會說厲害、太好了等等,而中國的解說是“一劍光寒定九州”、“一棹逍遙天地間”、“除卻君身三重雪,天下誰人配白衣”。

我們的浪漫是先秦、強漢、盛唐,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是長江黃河,是九百六十萬遼闊疆土,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們浪漫是一群平凡的人團結在一起,完成一個人所不能完成的驚天偉業。這種凝聚力和國家情懷,是崇尚個人主義的西方永遠不能理解的浪漫。

中國人不愛說自己有多浪漫,但中國式的浪漫永遠刻在華夏兒女的骨子裏。
再說了,能把一個文明延續五千年不斷,這就是最大的浪漫。

跟着光

少年向來不識天高地厚,放眼處皆自負才高八斗。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少年們放肆撒野奔跑。殊不知追夢路上的崎嶇坎坷。一開始的如履平地到後來的舉步艱難。

猶如在雲端一腳踏空,跌落塵埃。少年們或是疑惑,或是惱火,或是迷惘……

迷茫中的少年總認為老天在和他作對,自怨自艾。慢慢的,他們身上的光黯淡了。

一些陷入迷茫的孩子們想要重回雲端,抬頭看看暖陽春草。悄悄的,他們身上帶了光。

靠近光,成為光,發散光。

人生嘛,沒有誰的生活會一直完美,但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看向前方,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呀。

心懷希望的少年踏上了屬於自己的征程。

少年的征程嘛,是草長鶯飛,是人間四月;少女的征途啊,則是星辰大海,是那煙火人間;每個人都各有各的征途,都是由世上美好的東西所組成的。

或有所不同,但卻殊途同歸。那些,都是光啊。

星星就算碎掉了,溢出來的光也很好看,就當是銀河墜落,萬千星辰造訪人間。

萬物生長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少年的光是仲夏夜的荒原,割不完燒不盡,長風一吹,野草就連了天。

沒有人永遠少年,但山城的夏天永遠有少年。

或許我們生而在山城,但我們同樣生而便平等。

希望我們能像對方一樣勇敢,一步一腳印,邁出這小山城。

路在腳下,志在心中,撕開雲霧,閃閃發光的少年便是光。

在人們的心間,便成為了遙不可及的白月光。

他們追著夢,跟著光。

一起去吧,去更遠的地方,讓山城困不住青春洋溢的少年,去尋找有著詩和遠方的大世界。

世界燦爛盛大,歡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