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駐站作家)

每次一大群人吃飯,幾位朋友總是說沒有甚麼不吃,但到了要點菜的一刻,才發現人人都有不能吃的東西,敏感的不吃蝦,怕核突的不吃內臓。而我自己,隨著年月的增長,不吃的東西愈來愈多,不,應該說吃與不吃隨時日有點變化。

小時候,或許怕骯髒,有幾種黑色的東西是不敢吃的。我吃芝麻卷,但就不吃芝麻糊,總覺得糊狀的、漆黑的,跟污水沒有分別。每次看見大人吃得雙唇發黑的,挺覺得可怕。我也不吃烏雞,整隻黝黑的,看得毛骨悚然。另外,有一種東西,我是絕對不敢吃的,那就是中秋時令食品菱角,黑色的像一隻牛角,瞧見就覺得恐怖,更恐怕的是補習老師說它是水果,但怎看也覺得牠像塑膠玩具,在模子中翻印出來,否則怎會長成牛角的形狀啊!長大後,芝麻餬接受了,然而烏雞跟菱角仍然聞之卻步。

我也不吃蛇,小時候吃過不覺得怎樣可怕。但自從有一個中午看完英語台播放的一齣劇集,就經常做著滿地是蛇的惡夢。劇集是說一家人養了很多動物,有一天一條蛇走脫了,滿以為牠已經離開,怎料牠隱匿在室內。然後其他動物陸續失蹤⋯⋯已不記得結局如何,總言之,自此之後連蛇店也不敢靠近,總覺得櫃子裡、籠子內的蛇會突然爬出來。曾有店東跟我說,現在已經沒有人在店內擺放活生生的蛇,但我總怕有一條在多年前走失,躲在暗角很久很久⋯⋯

我不吃的東西隨年月愈來愈多,但反過來「可吃」的東西也愈來愈多。芝麻糊是其中一種,另一種應該是苦瓜。從前每逢看見桌上有苦瓜,總覺得是媽媽要懲罰我,現在反過要求父母做清炒苦瓜、苦瓜煎蛋。中大飯堂曾經有道名菜叫「苦瓜煮涼瓜」,即是把煮得比較生硬和稔稠兩種質地的苦瓜擺在同一道菜餚裡,看見圖片,真的很想試一下。苦瓜俗稱半生瓜,有次與一名學生去吃沖繩菜,我第一道就點了沖繩特產苦瓜。學生頓時說自己很年青,不吃苦瓜。我當時應該笑得尷尬得魚尾紋也露了出來。我心裡卻在想,他朝君體也相同,你日後愛上吃苦瓜時,小心也被人揶揄不年青。

飲食,每個人都有偏好和禁忌,隨年月而不斷修訂。每個人的過程均不同,我從前愛吃乳鴿,但有一天忽然覺得乳鴿這麼細小,吃了十分可憐,就不再吃了。我曾聽一位朋友說,他有位朋友不能吃「整件」的食物,例如一條魚或一隻雞完好無缺地放在盤上,她是不能接受的,甚至不敢拿起筷子。起初我覺得不可思議,我不吃乳鴿後,漸漸明白她的想法。只要不大影響發育,吃與不吃不過是個人口味,勉強無益,吃了又不是會突然變得聰明、富有,何必強人所難啊!反而把自己的愛與惡寫出來,不失為一樂也。

縱橫交錯的世界(駐站作家)

Photo Credit: Hiuman Lam

  如果你問我,世上最偉大的發明是甚麼?我一定會說是抽水馬桶。不是麼?試想想,在高樓大廈密集得可以用「摩肩接踵」去形容的世代,假如沒有了抽水馬桶,家家戶戶每逢晚上都要把「夜香桶」拿出走廊,等待清潔工人幫忙運走我們的廢物,然後又要拿回及清洗桶子,是多麼令人難受的事。當然,沒有自動抽水功能的馬桶或多或少可以解決問題,但引來的麻煩、衛生問題,應該令我們生活質素倒退至少三十年。

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一書中,提過很多有特色的城市,當中有一個城市,人們是依賴水管生存。讀到這個城市的特質,我即時想起熟悉的電子遊戲《孖寶兄弟》,再定定神,掃視四周,眼睛突然像有了透視能力,看穿了附近大廈的外牆,彷彿看見人人都是瑪利奧、路易,沿著水管上上落落。當然,這個世上沒有卡爾維諾筆下的水管城巿,他只不過把一個城市的不同元素抽了出來,誇大後成為了另一個城市的「統治者」,人人都要依賴它生存。

時代不斷變化,人人感受不相同,你可以不贊同抽水馬桶有這種能耐,但你總能找到這麼一種偉大的發明。譬如升降機,試想想假如沒有了升降機(或電梯),雖然不會衍生衛生問題,但我猜想香港應該少了很多摩天大廈,誰會想「攀爬」幾十層樓回家、回公司。受益者應該是專治膝蓋的骨科醫師吧,真抱歉,診所在二十樓,要去覆診,可能要像到聖山朝聖般,先要聘請苦力搬你到診所。

當然,這個統治者也可以是電線,特別是我每次提到《看不見的城市》時,總是在學校,水管不多,惟或抬頭看著電燈,或回首盯著屏幕,就想假如沒有了電力,我們的課堂應該會變得極不一樣!尤其在追求視覺刺激的世代,課堂少了投影、短片,學生的集中力、投入度都會大大下降吧。唉,記得當年第一次在中學講座,我只須寫講稿,現在預備講座,第一件事是預備簡報,繼而找短片。我猜想,沒有了電線的話,很多講者都「無語」啊。

反正不是人人需要演講,但溝通應該是頭等大事。君不見每逢有客人到你家裡,不夠十句話,就問你WI-FI密碼。當然,我們到餐廳的時候,第一種要尋找的東西不是菜單,而是或寫在桌上,或掛在牆上的一串數字和字母。有時候也不能避免,有一次到了一家要用手機程式點菜的餐廳,坐在死角,上不到線,只能使用餐廳的WI-FI,也接收不良,最後要勞煩友人點菜。有好幾次,我索性說不懂得用手提電話,讓職員替我點菜。

社會不斷變化,我們賴以生存的東西亦不斷轉變。這並不是甚麼當代獨有的事件,正如人類從前靠著河流生活,建邦立國,也同時受著泛濫之苦。水能載舟,也能覆之,大抵如此。話說回來,你之所以能夠看到這篇文章,電力、互聯網當然不可少,我也需要乘升降機回家,吃飽了也要用抽水馬桶,我們就是活在如此縱橫交錯的世界裡,有趣也無奈吧!

停電之後

Photo Credit: Hiuman Lam

看著親友傳來火燒電纜的片段,忽爾記起家中在大半年前曾經停過電。生平遇過不少次停電,印象最深刻自然是小時候家家戶戶突然在夏天購入冷氣機,屋邨電力負荷不到,幾座大廈深夜多番停電。當然也不會忘記一場秋雨秋風,大半條屯門公路停電,足足乘了四小時車才回到家,那次飢寒交逼的情景,至今仍然沒法忘記,也大大增加了父母搬回市區的決心。也不知道是甚麼緣份,有一次到澳門學校講座,也遇上澳門島停電,幸好我到訪的學校有後備電源,僥倖完成講座和簽名會。

相對來說,上年十月那場停電,規模很小,只有地下至七樓,各層的三條巷子中的其中一條巷子約八個單位,即合共五十六個單位停電。當天晚飯過後不足一小時,電燈、電腦突然熄滅。起初我還以為只有我們這一家如此,不過當聽到走廊傳來鄰居的話聲,才知道他們也受到影響。或許鄰座大廈仍然燈火通明,又或許手機仍然能夠使用,書桌上還有一個充電器,因此停電那一刻,我的反應是看著桌上的圖書和學生習作,長長吁了口氣,暗想工作要留待明天才做。

與管理處保安員溝通後,我相信電力要多個小時才能回復過來。若換了白天,應該會去咖啡店繼續看書,不過已經八時許,一來一回,成效不高,於是我去了洗澡、飲掉雪櫃的飲品(如果是夏天,應該會吃雪糕吧),然後和親朋戚友、鄰廈的友人聊聊天,打發時間。後來電來過,又再次停下,反反覆覆,足足弄了三天,電力才恢復正常。

停電的情況,沒有甚麼需要紀錄。反而為甚麼停電一事,令我思考了很多天。記得停電的第二天,維修員跟父母及鄰居說是有單位有電器漏電,致使電力供應有問題,還指明幾十家人要找有牌照的工程人員大規模檢查。父母把話告知當時在上班的我,我聽後覺得匪夷所思,有電器漏電的話,各單位的總掣應該會自行短路,不會影響其他單位。然後又說可能是大家的電子產品、充電器漏電,我更覺得不大可能,我敢說大部分現代人的單位都有這種情況,為甚麼只有我們這五十六個單位出事呢?

愈想愈覺得所謂漏電原因不大站得住腳,果然到了第三天,維修員告訴大家已找到原因,應該是某電力裝置因前幾天下雨時不慎入了水,致使不停短路。電力恢復供應,又不用另聘請人回來檢查,皆大歡喜。不過我卻想多幾天,真的找到問題的根源嗎?電力裝置入水,平常是不應該發生,那場雨不算太大,是否有人忘記了關上應有的門,又或者是渠道淤塞所致呢?再推論下去,會否是維修經費問題,又或者大廈設計上有失誤呢?當然我們再想再推論再擴展下去,「牽連」甚廣,而且又未必是真正的源頭,因此我們慣常會有個較為滿意,又皆大歡喜的答案就停下來。寫到這裡,我吁了口氣,又不是偵探小說,知道真正真相又如何?我只須慶幸,那一次停電發生在秋冬之間,若是夏天,可能真的要另覓地方居住幾天吧!

一題兩寫:外賣(徐焯賢)

這陣子,實在很多很多人告訴我,失業了或者開工不足,轉行做外賣派送員。他們或駕車,或步行,跑跑走走,收入竟不比過往遜色。曾幾何時,只是散件的工作,如今變得甚有規模,成為了不少朋友解燃眉之急的救命符。我一人生中喚得外賣最多的兩個年代,一個是疫情下的今時今日,另一個要數到世紀初在書店工作的日子。

我不是那種喜歡四處跑動的人,如果沒有朋友來找我吃飯,我情願拿出滿是污漬的外賣紙,撥通電話,點一客炒飯、焗豬扒飯或味菜豬肚飯,外加一杯凍檸茶,食肆當然比書店熱鬧得多,每次喚外賣至少要重複兩至三次,還要小心翼翼不要說錯門牌號碼。那時候送外賣的,通常是些上年紀的叔叔伯伯。我和店員每次都慣例多預備兩三元作為打賞,他們收到後都會露出愉悅的笑容。現在點外賣當然變得十分簡單,簡簡單單對著手機熒幕就可以,但我從不用外賣軟件,因此「對外工作」都交給朋友或同事負責。有好幾次外勤到其他地方,適逢午餐的時段,人人各自喚外賣的時候,我總是望向朋友。從朋友的神色,不無發現把我當作史前人的匪夷所思。

我喜歡王良和的文章〈歌者〉,他從街頭的歌者身上看到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會歌唱,分別是歌者用歌聲,王良和用詩歌。我當然也用詩歌散文小說歌唱,但同時更是一名外賣員。不過我送遞的不是香噴噴的食物,而是各式各樣的寫作課程。記得還在書店工作的時候,一位老師向書店店東詢問有否寫作班導師推薦,店東立即介紹當時已經出版了數本書,但從沒有教過寫作班的我。就是如此,我在當時叫喚得外賣最多的地方,展開了另類「外賣員」的生涯。當年教授的第一批學生如今已經成為了中文科老師,不止一次邀請我到他們任教的學校教授工作坊。

每次外勤工作,我總喜歡點各式炒飯,揚州炒飯、鹹魚雞粒炒飯、福建炒飯,朋友多多少少會認為我是飯桶,或貪炒飯的鑊香。炒飯於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我之所以點炒飯,大抵是這種飯食不用「骨肉分離」,也不用苦惱湯汁的處理。每次看見朋友的外賣不是雲吞麵,就是排骨炒河之類有殘餘的菜式,腦際總不期然浮起他們打翻湯汁手忙腳亂的情景。這幾年除了自己到不同地區學校教授工作坊外,也開始帶作家朋友、新秀穿梭各學校,介紹給不同的老師,有時候更要為他們預備教材。有一天準備教材時,發現自己已不知不覺由一名外賣員,變成了一名廚師。當然在設計教材時,我會告訴導師隱題詩、續寫微型小說容易讓學生有滿足感(中四、中五同學還記得〈霧星期〉的續寫嗎?)。這些妙法,跟炒飯的便利,都是多年經驗所得,願它們也在寫作旅途上幫到你。

一題兩寫:外賣(李日康)

(照片由作者提供,當日作者在日本京都進修時,有時會在鴨川河畔開一個人的試食會)

(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博士。文學雜誌《字花》編輯及大專講師,教授創意寫作、文學及文化科目。近年動向包括擔任青年文學獎散文初級組評判(2021)。散文、小說、評論見於《明報》、《經濟日報》、文化評論雜誌《Sample樣本》及多種結集。著有個人散文集《流雲抄》(香港:後話文字工作室,2021年))

我想起這樣遙遠的外賣。

2018年,那時世界和平,我前赴京都進修及蒐集博士論文的研究材料。脫離遊客身份,以住民身份居住下來,自然面對不少文化落差,其中一項,是京都人甚少在路上進食,亦即是我們香港人十分習慣,甚至嚮往的「掃街」。撇除祗園、四條及新京極一帶的外國人旅遊區,其他京都府區域基本上罕見「掃街」。邊咬麵包邊走路,恐怕只會出現在動漫情節,現實生活中大多會惹來奇異的目光,認為你不得體,不禮貌,認定你是外人。

或許是獨在異鄉的小小落寞,加上「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對方」的小小無賴放肆,那時我到超巿購物,往往會一併多買點零食糕點雪條之類,在回家的路上,又往往刻意拆開一枝雪條,或者其他,讓包裝紙內面的銀色往外瓣開,好像特意叫暗夜行路的下班族看見。有時中午閒來無事,有點情緒,便會買一大包豐富的便當,走到鴨川河畔旁若無人開自己的試食會。心想:「這樣和緩舒爽的好風光,竟無人一起在這裡吃飯,實在太可惜,你說是不是呢?」沒有人應答,那就是我當時的小自由。

正當我懷想着不過數年前的氣淑風和,當中情節帶點落寞、帶點感觸而最終獲得意料之外的圓滿,就在此時,我勾起關於「外賣」回憶的同時,我本人,肉身,其實正身處觀塘某座老舊工業大廈的停車場。本來我要前往某單位工作,但早到了,辦公室沒人應門,手上外賣的可口程度已隨邊際遞減定律流失太多,而且工作與錄音廣播有關,也不方便待到開始工作前才匆忙吃用。於是,我就在停車場內一條違和感強烈許是拆遷小學丟棄出來的老木櫈上開始進食。停車場旁邊的側門通往某個連鎖酒樓集團的工場和寫字樓,我正面朝向的電梯分成「人?」及「貨?」,停車場窄長而深處缺乏日照,只有更亭微薄的泛藍光管,閉路電視九宮格總匯的灰,以及神檯上照耀關帝的一臉紅燈。

飯盒已失去溫熱,但算不上涼。我一邊吃一邊和上落進出的人打個照臉。看更在我面前踱步打探,躡手躡腳有點不好意思,明知道有個人在吃飯而問他「你在做甚麼」肯定不是聰明的說法,但他也不無戒備。有的人視若無睹,或更準確的說法是若無其事。謝謝。有的人錯愕。是因為我在不恰當的場所做不恰當的事?還是因為我在不適當的場所做恰當的事情?香港法例沒有限制巿民在停車場進食,如果因我驚咤,為甚麼不因午巿堂食如常而驚咤?我不明白。

究竟是誰──或者不應該以擬人和人格化的「誰」來稱呼──是甚麼,使我們的生活改變?

事實上外賣毫不難吃,如果以性價比來說,甚至很高、很好吃,俗諺「賤物鬥窮人」,大概便是這種意思。

雖然吐糟,但我並沒有過得很苦。我在停車場吃外賣的同時,我從前讀博士學位時認識的烏克蘭友人正身在烏國首都附近,他說,I am ok for now.

我僅希望他肉身完整安好,而完全不敢想像他的食用,以及在日後,在避難處,在一口離鄉背向的井,他一切所食,是否仍有內外之分。

你喜歡哪一篇?

各位同學,三篇〈我終於醒來了〉刊登完畢,風格題材各異,不過都是講一個人「事隔三十年後終於清醒過來」,你最喜歡哪一篇呢?為甚麼呢?如果用同一個題目,你會寫甚麼內容呢?抑或你想改其中一篇的結局呢?

我終於醒來了(愛情版)

我終於醒來了(武俠版)

我終於醒來了(科幻版)

我終於醒來了(愛情版)

Photo Credit: Hiuman Lam

我終於醒來了,足足睡了三十年,我終於醒來了,我是個男人,當然不會是甚麼睡公主,你也不要誤會,我也不是睡王子睡大叔。但我確實「昏迷」,足足被騙了三十年,那不是跟昏迷了一樣嗎?小慧到底在哪裡呢?哪一天,我確實做錯了,如果不是阿禧告訴我,我還被蒙在鼓裡,爸爸曾說她拿了他的錢,她二話不說就決定離開我。原來一切都是謊言。

她沒有收錢,阿禧說,她沒有拿錢。但她不能容忍別人如此侮辱她,那怕是我的爸爸。真荒謬,我還聽了爸爸的意見,娶了現在的太太。如果不是阿禧告訴我,我還不知道小慧一直在等我。

真是可憐的人,我一定要補償她。我和太太已經沒有感情,不,應該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感情,她是爸爸安排的女人,她只聽命於爸爸,服復那些萬惡的金錢,不是嗎?在爸爸破產之後,她就不理會我,早出晚歸,也不燒飯做家務,一切都交給媽媽做。媽媽老了,就找個外人來做,真可惡。

謝謝你,阿禧,約了小慧明天跟我見面。雖然已經過了三十年,但我本心如初,就像第一次跟小慧約會一樣,我挑了件灰色的西裝、粉紅色的領帶。一切都很美好。我對著鏡子不住整理蓬鬆的頭髮,就如當年一樣。

糟糕了,門打開,太太今天竟然這麼早下班,她的手還拿著大大小小不同的袋子。她看了看我,問:外出嗎?我點點頭,心想:不是外出我怎會穿得這麼整齊。

她走到我的面前,撥了撥我的頭髮,說:亂一點比較好看。

亂一點比較好看?這句話很熟悉,沒錯,是小慧當年經常跟我說的話。真可惡,她竟然盜用了。我必須離家出走,去找我的心上人。我壓下要哼歌的衝動,不能表現得太興奮。

爸爸,我不會再任由你擺佈,花了三十年,我終於醒來了。

太太,雖然對不起你,但我終於自由了。

我推開大門,爸爸的叫喊聲卻在背後傳來:
小慧,今天回來得真早。阿禧,你帶了藥嗎?

我回頭,看看太太關切的臉容,心頭一熱,輕輕地掩上木門,回到床上,蓋著被子又沉沉睡了。

我終於醒來了(武俠版)

Photo Credit: Hiuman Lam

我終於醒來了,在山洞閉關了三十年,我終於像蒼龍白虎般醒來了。我揮揮右手,掌風果然比昔日更凌厲。我左手摸摸面門,沒有因為歲月而長成的皺紋,我終於成功了,不但功力大進,還返老頑童。

實在妙得很,我盯著身旁的《軒轅長生訣》秘冊,忍不住吶喊了幾聲。喊聲在山洞來回激盪,良久才消散。我輕輕彈了一指,大門的巨石頓時被我轟開。想當初為了找個隱蔽的山洞練功,花了好幾天才移動到這巨石,當下我只是一彈指,它就如掌中石,不費我吹灰之力。我步出山洞,刺眼的陽光盡收眼底,跟三十年前一樣,眼前依然是一片蒼綠,依然是怪石嶙峋,閉關果然是需要這種天傑人靈的神仙寶地。

當下第一步要幹的事就是去找人比武,不是麼?我花了三十年時光,就是要證明自己有多強。不過那些前輩高手、同輩高手,甚麼「北冥真君」、「白手書生」應該不是已老死,就年老力衰,這個武林的後起之秀不知道能否抵擋我一掌呢?

無敵真寂寞。

我雙足輕輕一屈,人已在樹梢之上,再多躍十數步,山頭已被我拋在身後。我來到熟悉的鄉鎮,果然是桃花依舊人面全非,沒有一個人是認識的。來到客棧,我找了一個偏僻的角落坐下來,掃視著那些平凡的食客。他們有些拿著刀劍,有些拿著鐵算盤、鐵尺之類隱蔽式武器。妙得很,這個武林果然跟從前一樣,一會兒某人生事,大家混戰一場,我正好出手教訓他們,揚名立萬。要想一個響亮的名號才可以,就叫做「軒轅大帝」,開創的門派則叫「軒轅門」吧!他們會否以為我是活了千年的高手呢?

啪,拿刀的果然跟拿鐵算盤動手起來。他們兩個都是普通腳色,我出招只會有失身份,不如多待一會兒吧。嘩,拿鐵算盤的怎麼如此不濟,捱兩刀逃去已經很幸運啊!「你在看什麼?不知道我『天一刀』的厲害嗎?」那天一刀怎麼會闖我而來,我不會跟你一般見識,我還要稱霸武林。「看什麼?還不走?」「好的,小人走了,不要殃及池魚。」

哼,我就再去找另一本武功秘笈,再多練三十年,看看你天一刀老了後還能否如此威風。

我終於醒來了(科幻版)

Photo Credit: Hiuman Lam

我終於醒來了,在「冰室」睡了三十多年,我終於醒來了。我使勁深呼吸了一下,是久違了既熟悉又新鮮的空氣,米約教授果然沒有欺騙我,地球在三十年後仍舊是我熟悉的地球,甚麼世界末日、全球暖化果然統統是騙人的。

不,這不是胡思亂想的時候,我按按下腹,沒有劇痛,也沒有異樣,看來三十年後的醫術果然把我弄好了。猶記得當初聽到被判斷感染了「暗物質輻射」,身體正在劇變的沮喪,幸好遇上米約教授,是他,沒錯,就是他告訴我,三十年後醫療技術會更先進,任何疾病、感染都可以輕易被醫治,不用害怕,不用擔心。

*    *    *    *    *

我能活到那時候嗎?

正常來說,當然不可以,但你只要睡在「冰室」之中,我會把你冷藏起來,身體、內臟、腦細胞。到了三十年後,有足夠技術醫治你,就會把你釋放出來。

三十年麼,不是短日子。

三十年後,醫療技術好轉,就能活多幾個三十年。你是否不捨得親人呢?

沒有,我沒有親人,他們統統都離開了我。

那就好了。

要多少錢呢?

一百五十萬,可以嗎?這不是小數目,但可以換來健康的身體,不是很值得嗎?你應該需要點時間考慮,這裡是實驗的數據,還有外國科研機構的證明。如果你覺得仍不足夠,可以問一問你的主診醫生。

*    *    *    *    *

我當然不會輕易相信米約教授的話,我在互聯網尋找相關的報導,果然有不少公司已經有不同等級的服務,天南地北,收費由七萬至二百萬不等。我研讀了相關的資料不知道多少遍,人體冷凍技術當然有不少問題,但仍不乏病人問津,有人是為了醫病,有人是希望在臨終前看看幾十年後世界是怎樣的。沒錯,我也想看看三十年後的地球是怎樣的。反正,我只餘下三個月壽命,能看到自己本來看不到的世界比痊癒更見吸引。這樣一來,我就比其他人看得更多、更遠。

想到這裡,我終於忍不住,也不等待米約這老頭(三十年後的他應該變成老頭,又或者已經死了),迅速拆除滿身的儀器,下了床、打開房門。眼前竟然是漆黑一片,再回頭看去,身後的房間、「冰室」也漸次消失黑暗之中。

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    *    *    *    *

一個穿著白色袍子的老人看著電腦內躺在床上的那個傢伙,不住按動鍵盤和滑鼠,說:「又失敗了!不過幸好還有⋯⋯」

一題兩寫:漫畫教學(徐焯賢)

上學期跟中三學生上了兩節主題是場景的創意寫作課。在第一節發了一份頗有趣的習作,學生先在1-6及A-F各選一個心水數字或字母:1-6是心情,包括後悔、自豪等;1A-F是場地,包括試場、輕鐵站等。學生事前不知道選了什麼,到我揭開答案後,他們才得知要寫什麼,當中不無有趣的組合,如恐懼電腦旁、傷心試場、自豪輕鐵站。部分自稱有「選擇困難症」或想挑戰自己的學生,在我慫恿(或威逼)下,會選上7G——「開心地獄」。旁觀的學生聽見有同學要挑戰這難題,都顯得頗雀躍,當中不無幸災樂禍之意。我也很愉快,但同時也很困惑,愉快的是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困惑的是每次我舉開心地獄的成功例子——漫畫《鬼燈的冷徹》時,學生紛紛表示沒有看過。從他們的眼神裡,不無認為此作是上世紀出版物之意,差點冷卻了我用漫畫教學之心。

每個人都有不能抗拒的事物,我也有不少,其中一種就是那些「故事中有故事」的作品,往往因為被故事中的故事吸引,而忘記了睡覺,在書海或網海追尋它們的原材料。《鬼燈的冷徹》是以日本地獄為背景的故事,主角鬼燈是閻羅王的輔佐官,幫助他管理地獄。與其說是漫畫,我更認為它是一本認識中日印,以至世界各地地獄知識的作品,另外,還夾雜了不少民間故事。作品內的大部分角色來自日本,當中還有些來世界各地的古籍和名著。我們熟悉的有桃太郞、金太郎、牛頭、馬面等;不熟悉又有趣的人物如唐瓜、茄子、芥子等等。

桃太郎他們的故事,我就不多說。唐瓜、茄子為什麼有趣呢?據說他們的名字是來自日本中元節祭祀祖先的習俗——精靈馬。唐瓜,即我們常稱的青瓜或小黃瓜。日本人在祭祖時會把四枝竹籤或竹筷插在小黃瓜、茄子之下,令它們看上像牛或馬,據說是讓祖先往返陰陽兩地之用。一般認為小黃瓜是馬,是祖先從陰間到陽間的工具,茄子是牛,是祖先從陽間回到陰間的交通工具。馬跑得自然比牛快,當中不無期許祖先早點回來,而遲點離開的意思。

芥子則是兔子,本來是日本童話《咔嚓咔嗦山》的主要角色,在童話中牠為替老婆婆報仇,而與狸貓結下深仇,這在《鬼燈的冷徹》也經常提到,也把牠塑造成孔武有力的地獄獄卒。那一夜,我看到芥子那一節漫畫,被故事所吸引,就忍不住在網絡上搜尋《咔嚓咔嚓山》的故事,方發現原來為了照顧現代兒童心理,故事改得親切得多。

我是很喜歡那種故事內另藏「作品」的著作,無論是直接引用本來的作品,還是只取部分作為素材。因此有一段日子,我在電視機旁守候《玻璃面具》的播放,被那些劇中劇——《茶花女》、《小婦人》、《咆哮山莊》——深深迷倒。我應該不是獨特的一個,相信有些讀者是讀了《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首個故事後而對歌劇產生興趣,近年則應該有不少觀眾看了《玩轉極樂園》而對墨西哥亡靈節有初步認識。世代不斷變化,我們愈來愈受影像、圖像的影響,無可避免地將不少時間放在它們之上,不過別忘記他們最原初也是來自文字。假如有一天,你碰到有趣的作品,拿起你的手機或電腦,查一查當中的「淵源」,說不定你也能像我一樣寫成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