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詩詞裡有很多名誦千古的金句,其中一句相信不少人也聽過,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多麼美麗的一句詩,天如果有情,也會衰老,顯然是講有一份情讓天也感動得活起來,會像萬物般會老去。不過,在幾年前預備一個關於古今中外「銅像」故事時,方發現這句原初不是情詩的一部分,而是出自唐朝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的其中一句,於題目裡,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並非寫愛情,而是寫「仙人」的故事,當然這個仙人並不是真正的仙人,而是……
傳說漢武帝胸懷大志,除開闢疆土外,也追求長生不老,在長安城的宮殿建神明台,上面有用青銅鑄造的金銅仙人,用盤子盛接雲上的露水,再混和玉屑飲用,是正宗的「玉露」。漢武帝當然沒有長生,漢帝國也滅亡。到了魏朝,明帝派手下到長安把金銅仙人拆走,運回許都。在李賀的詩序裡,說明了寫這首詩的動機,就是寫運走金銅仙人時的情景。而全詩共十二句如下: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大意跟李賀序言一樣,魏官在運送金銅仙人的時候,一陣冷風吹過,射進金銅仙人的眼裡,禁不住思念起昔日漢朝的種種,流下眼淚。銅人固然不會流淚,天也不會老,這一切都是詩人的想象,當然也跟李賀身處的唐朝局勢、自身的經歷有關,多強大的帝國,多風光的貴族,都有沒落的一天。
如此一句談興衰的詩句,因為那份意境高超,成為了後來文人常引用的句子,歐陽修、元好問也把它填入詞中,說離情,說愁思。《蓼花州閑錄》曾記載,宋人石延年就配出了名誦千名的下聯:「月如無恨月長圓」。以自然之物「月」對「天」,以「無恨」對「有情」,意思是說如果月亮沒有憾恨的話,就會長久是圓的而沒有月缺的日子,引申的想法是世事難永遠圓滿,總有遺憾的日子。上聯先說出天有感情,下聯進一步以月的圓缺去做進一步駐腳,竟念新奇,成為跟李賀原著不相伯仲的創作。創作有時候是接力賽,薪火代代有相傳,佳作世世有續篇。你看到優秀的作品,又有否續篇的念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