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一些關於日本民族的特質和傳統,今天想說的是日本的社會。
我們從小對日本的理解便是高科技之國,由雪櫃至空調,一家大大小小的電子儀器終離不開日本製造,彷彿日本是一個超越我們科技水平超遠的國家,我們從動畫片中了解日本,知道那裡有叮噹、有高達,總總的設計總是天馬行空,然後隨著年代推移,又聽到了什麼子彈火車、人工智能,這種種理解,不像是描寫一個來自未來的國家嗎?這是日本,但又不是日本的全部,其實以往也有「日本風情畫」這類型的節目,介紹了日本的社會結構和傳統,種種不同的風貌連結起來,才有一個趣味盎然的日本。
這個似是來自未來的國家,其實也面對著很多先進國家所遇到的問題,例如戰後,人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出生率卻不斷下降,於是每一個年輕人所需要負擔的年老人口便相應增加,與此同時,由於城市的發展,農村的年輕人搬到城市居住,很多大家庭(例如祖孫三代居住的家庭)變為為數極多的小家庭(只有父母及子女或只有夫婦二人),這種種情況,於十數年前的日本便已顯現,而香港、南韓等地卻是早些年前再發現人口老化問題愈加嚴重,於筆者看來,日本的高度現代化,為日本帶來好處的同時,亦為日本優先帶來了先進國家必然而對的問題。
很多流行的詞語,如「敗犬」、「草食男」、「阿宅」也經傳媒流通東亞各地,而這些詞語的背後,實為日本的社會不斷改變,所帶來的問題。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他們已不同他們的上一代,以門當戶對的方式嫁娶(很多人以為日本不會有這個情況,其實十數年前,日本的婚嫁均掌握在父母手中,婚姻可謂由家庭主導,日本在此,可說傳統得過份),於是對另一半的要求亦隨日提升。
然而日本的經濟狀況是,即使失業率低,然而工人的工資水平一直維持低水平,於是一般工作人口,特別是男性需要長時間工作而賺取收入,很多新婚夫婦由於相處時間極少,於是離婚的情況亦時有發生,電影「成田離婚」便是講述日本新生代離婚的故事。而媒體又將此類婚姻=不幸福的論調不斷誇大,此則解釋了日本女性遲婚,或遲遲不願意交往之原因。
同時,日本的年輕男性,當然普遍也在傳統日本社會下生活(即讀好書、入好大學、有好工作),但只有為數極少的人口能夠如此平步青雲,為數極多的另一部份,則在中低階層不斷奮鬥,不停工作卻換不到向上流動的機會,於是,新生代也多有以奇怪生活、創作,對抗傳統日本社會的期待。
在筆者看來,日本所顯示的社會問題,大多將會是數十年後亞洲先進國家所面對的,原因是日本的傳統一直被堅持,於是成為了儒家的理想世界(儒家教育強調的種種德行,不在中國發展,卻在日本社會中發展及普及)然而這種普及,在面對現實的經濟社會,卻會導致某些問題的出現,進一步理解日本社會,或對預防某些社會問題,能夠帶來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