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淺談(II)

 

上回說到一些關於日本民族的特質和傳統,今天想說的是日本的社會。

  我們從小對日本的理解便是高科技之國,由雪櫃至空調,一家大大小小的電子儀器終離不開日本製造,彷彿日本是一個超越我們科技水平超遠的國家,我們從動畫片中了解日本,知道那裡有叮噹、有高達,總總的設計總是天馬行空,然後隨著年代推移,又聽到了什麼子彈火車、人工智能,這種種理解,不像是描寫一個來自未來的國家嗎?這是日本,但又不是日本的全部,其實以往也有「日本風情畫」這類型的節目,介紹了日本的社會結構和傳統,種種不同的風貌連結起來,才有一個趣味盎然的日本。

  這個似是來自未來的國家,其實也面對著很多先進國家所遇到的問題,例如戰後,人均壽命不斷延長,然而出生率卻不斷下降,於是每一個年輕人所需要負擔的年老人口便相應增加,與此同時,由於城市的發展,農村的年輕人搬到城市居住,很多大家庭(例如祖孫三代居住的家庭)變為為數極多的小家庭(只有父母及子女或只有夫婦二人),這種種情況,於十數年前的日本便已顯現,而香港、南韓等地卻是早些年前再發現人口老化問題愈加嚴重,於筆者看來,日本的高度現代化,為日本帶來好處的同時,亦為日本優先帶來了先進國家必然而對的問題。

  很多流行的詞語,如「敗犬」、「草食男」、「阿宅」也經傳媒流通東亞各地,而這些詞語的背後,實為日本的社會不斷改變,所帶來的問題。隨著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他們已不同他們的上一代,以門當戶對的方式嫁娶(很多人以為日本不會有這個情況,其實十數年前,日本的婚嫁均掌握在父母手中,婚姻可謂由家庭主導,日本在此,可說傳統得過份),於是對另一半的要求亦隨日提升。

  然而日本的經濟狀況是,即使失業率低,然而工人的工資水平一直維持低水平,於是一般工作人口,特別是男性需要長時間工作而賺取收入,很多新婚夫婦由於相處時間極少,於是離婚的情況亦時有發生,電影「成田離婚」便是講述日本新生代離婚的故事。而媒體又將此類婚姻=不幸福的論調不斷誇大,此則解釋了日本女性遲婚,或遲遲不願意交往之原因。

 同時,日本的年輕男性,當然普遍也在傳統日本社會下生活(即讀好書、入好大學、有好工作),但只有為數極少的人口能夠如此平步青雲,為數極多的另一部份,則在中低階層不斷奮鬥,不停工作卻換不到向上流動的機會,於是,新生代也多有以奇怪生活、創作,對抗傳統日本社會的期待。

  在筆者看來,日本所顯示的社會問題,大多將會是數十年後亞洲先進國家所面對的,原因是日本的傳統一直被堅持,於是成為了儒家的理想世界(儒家教育強調的種種德行,不在中國發展,卻在日本社會中發展及普及)然而這種普及,在面對現實的經濟社會,卻會導致某些問題的出現,進一步理解日本社會,或對預防某些社會問題,能夠帶來一點啟發。

不能遺忘3.23 (多謝各位參與)

余俊傑、黃俊郎、王家勝﹕不能遺忘3.23

明報 – 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上午5:15

【明報專訊】3月23日早上,一眾義工本來抱着相當輕鬆的心情迎接「3.23全民投票」的工作。理論上,有網上系統的運作,票站的工作負擔不大。義工們萬萬想不到系統會受到黑客攻擊。

正 得知系統全面倒下後,位於理大票站的義工一度十分沮喪,在何俊仁先生來投票的時候就更令人非常焦急。後來,我們知道不可以再等,更不可以令久候之市民失 望。於是,一張張設計簡單的選票就印了出來,不知道從哪裏來的紙皮投票箱就放上了桌上。有義工朋友戲稱我們在炮製土法選舉,十足烏坎模式,但這些都不是最 重要的事,最重要是耐心排長龍的巿民,票站裏發生的故事一直在觸動我們的心。

當天下午,一位年紀老邁的婆婆來到理工大學「3.23全民投 票」的票站投票。在義工們的角度看來,她只是眾多投票人士中的其中一位,投票人數之多令我們難以記住每一位市民。然而,這位婆婆在結束投票後不久又折返投 票站登記。這舉動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經細問下,這位婆婆原來投票完畢才發現,信封上漏寫了身分證號碼的英文字母。她發現後很焦急,擔心手中一票會作 廢。為了令自己一票能夠生效,她回到排隊的龍尾,重新再投一次。「這次我記得寫好身分證號碼了。」投票完畢,她滿足地離開:「最緊要投到票。」她說,然後 用力地把自己一票塞進票箱中,滿心歡喜地離開投票站。事實上,這些感人的小故事不斷地在理大票站發生。有失明人士在投票間裏捉着義工的手記着選票中各個選 擇的位置,有傷健人士步履蹣跚地走到票站,為的只是一張我們應有而未有的一張選票。亦有市民冒着被老闆責難的風險,寧願遲到都要投票。面對長長的人龍,又 會有巿民高喊「排兩個鐘都排呀」。每當出現這些情况,義工朋友都會心微笑,然後又埋首安排市民投票,繼續作戰!

「3.23全民投票」讓我們 有更多的反思,市民對民主,對應有的權利從來沒有放棄。不幸的是,我們漸對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領袖失去信心。可幸的就是我們對香港,對香港人,對核心價值 的維護,對民主的追求從來沒有失去信心。3月23日發生的事堅定了我們的意志,市民對今次這個「烏坎式」選舉的支持溫暖了我們早已冷凍的心。請各位記住3 月23日發生的事。無論未來5年,香港變成怎樣,我們千萬不可以對香港失去信心。

香港人,加油!

作者為「3.23全民投票計劃」核心成員及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會成員

 

網址:  http://hk.news.yahoo.com/%E4%BD%99%E4%BF%8A%E5%82%91-%E9%BB%83%E4%BF%8A%E9%83%8E-%E7%8E%8B%E5%AE%B6%E5%8B%9D-%E4%B8%8D%E8%83%BD%E9%81%BA%E5%BF%983-23-211511084.html

補補妝,改變了看法?

過去好像寫得太多負面能量的文章了,在各位高考及文憑試考生面臨考試的前夕,寫一篇正能量的文章送給大家。

每個人都為了不同的目標而生存於這個地球之中,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行的每一步,相信都是有助大家邁向成功的其中一步。可是,雖然大家對自己的計劃滿有信心,可是在生命中發生的其他事情未必是在於自己的掌握之內。

這些意外的事情,可能助你更快走到終點,完成自己其中一個目標;亦有可能破壞了你自己周詳的計劃,使自己跟成功的距離又拉開了一點。面對這些事情,縱然會有一點的失落,但也許這些事情所帶來的改變,令困局出現了轉機。

正所謂事情有正反兩面,一件看似負面的事情也許並非負面,甚或將來對你個人的發展十分正面,以筆者自己為例,中五會考不能升原校,轉了過來這兒讀中六七,不是說以前的學校不好,但兩間學校的風格不同,反而刺激了筆者執筆寫文章,否則你們也許看不見一個叫行不留名的瘋子在這兒大條道理說人生。

補補妝,改變了看法,受難或許只是另一種美好。在這裡送大家一首廣東歌,陳奕迅《神奇化妝師》。在聆聽歌曲輕鬆一下之餘,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再次看看所發生的事情,或許你會找到另一個方向。

陳奕迅 – 神奇化妝師

PS.切勿因負面的情緒影響考試,盡力而為,你們就已經成功了。

 

 

日本文化淺談(I)

信長之野望、三國無雙、FUJISTU、MONTBELL、SONY、松下、樂聲,很多的人,至少我,每天都脫離不了日本。

日本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其實日本是太平洋的島國之一,它是位於破壞性板塊邊界的火山島,長年累月下形成四大部份,即北海道(北端)、本島(中部)、九州(南部)及四國(西部),我們說日本,除了想及他們對生活都有很細緻的態度外,很容易會聯想起地震、海嘯,的確,日本是遭遇亞洲地區地震及海嘯數量最多至地方之一。每天生活在自然災害下的民族,由古至今,漸漸發展出一套獨有的人生觀、社會觀,我們或可稱之為「大和文化」,而這種文化的核心,以日本的俳句(日本文學的一種文體)作解,即「櫻花是花,人是武士,色空俱寂,人是無常」可解,對日本人來說,生命脆弱得如櫻花般,然而即便如此,櫻花落下一刻亦曾閃爍,是故生命、自然,均為日本人所愛護(君不見動畫鬼太郎、千與千尋、夏目友人帳均描寫了人與自然,人與物之間的交流往還,而自然在日人眼中,均具靈性(日本宗教神道教的主張)故珍視生命的一剎,可為古至今日本之核心矣。

而大和民族和其他種族一樣,有他們遠古的傳說,如《古事記》一書記有天照大神、须佐之男,他們是日本人的先祖,而由他們開始,始有天皇的出現,天皇是一脈相承的,古往今來,天皇也是同一家,故日本皇室有所謂「萬世一系」之稱。原始的日本人,他們也會使用鐵器及耕作,這個時代被稱為繩文時代,而這些日本原住民其實只佔了日本人很少的一部份,事實上,現代的日本人,他們的血統大多為中日韓三個種族的混和,儘管如此,「大和文化」還是包括了所有不同種族的日本人。(相同血緣、姓氏、文化構成了他們的身份認同)

然後在中國的史書《三國志》中,我們能看見部份古日本與中國(當時魏國)接觸的記錄,當時的日本國,大概是被稱作邪馬台國。然後至唐代,日本與中國的交流日漸頻繁(因當時的海上商貿增加),而日本的皇室希望以較優秀的文化區分皇室與平民之間的分別,於是當時日本便有大量的遣唐使來華學習,當中的王子學習唐代的《唐六典》中的三省六部制,改革了日本體系,然後是日本的以中國草書的偏旁成為了日本的文字,而日本的文學在這時大盛,當時已有《源氏物語》、《竹取物語》等小說的出現。可以說,早期的日本而有很強烈的學習風氣,這種學習風氣是基於對改善文化的需要而來。

再轉數百年,明代萬曆年間,日本政制的二元對立已十分明確,形成了天皇(作為統一象徵)、幕府將軍(權力、軍權持有者),當時為日本的戰國時代,戰國一統後,由當時的關白大名,秀吉主導下,發動了第一次侵略中國的戰爭,戰爭以失敗告終,有德川氏奪去秀吉之權,成為新一代的幕府將軍。然後,日本同樣經歷了列強的強行入港,於18世紀未,有所謂黑船佩里事件,迫使當時的日本國開放港口,然而此事件發生後,日本並無拒絕向外國交流,反而多加習外國之堅,如明治時期,明治天皇下令從未飲用牛奶的日本人要開始飲用牛奶,令日本人的身體質素得以提升。列強的奇技確實有用時,他們盡量的去翻譯西方書本,這種能夠急速適應的特點,或許只有日本如此,而這個特點,與中國相比較下便更加明顯(特別是明末清初之際),或許只是因為島國經常受天災影響,故有需要盡快找尋更好的生活方式所致。

而回到戰後的日本,當百廢代興之際,美國不斷扶持日本,希望以經濟操縱日本,令日本成為遠東的一個戰略基地,故美國不斷將日圓推高,然而於90年代泡沫爆破,經濟的不景,失業率加劇,往後十年,被稱作「迷失十年」,年青人失業,社會對年青人的期望過高,現實卻殘酷,故新生代日本有各種地下文化,或許是對主流家長式期望與現實為會不相符的一種反抗。(地下樂隊將追求音樂(不為家長所忍受)的理想放在地下,因他們認為公開演出,並不會得到社會大部份其他人的認同;而宅男問題,則是不能符合社會期望,故情願放逐自我的族群)

在我看來,日本的民族是深刻的,說深刻,是指他們對生命看得比所有深刻,這或許是從武士道或俳句中所得的印象。說文化難以入手,是故僅能從地理及歷史切入,而日本文化所包括亦眾多,故亦留後再談,還望讀者見諒。

如果有妄想堅決不懂,美滿得不接受心痛

今次我寫自己的夢。越來越覺得生活是不斷妥協的過程,很多並不真的很喜歡或樂在其中的事卻成為生活一部分。例如每天花三小時乘車往返學校,或者勉強寫一些自己不滿意的文章應付學業的要求。而為這些事低頭以至服從這世界的遊戲規則,把願望當作「妄想」,然後幻想一個美好世界,堅決不懂那些不圓滿的部分……會是我的未來嗎?

很想要做的事很多,不過就正如聖誕假期訂下的目標一樣,完成的總很少。說一句「來吧」好不容易!我想我是知道我喜歡甚麼、想要甚麼的,只不過當自己的夢與現實落差太大,或者在這個繁華盛世會遇上重重困難、萬馬千軍,可以怎樣應對呢?要是沒有能力不顧安危,我就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自己一開始是要甚麼、想甚麼,而妥協又是為了甚麼。妥協,如果必須的話,它只能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終站。如果把偽裝與服從視為最終目標,那就只能成為「失去耐性失落,飲飽吃醉是容易極的快樂」那一群,我希望自己能夠記住,今天的妥協是為了改變--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即使夏天依舊炎熱、世界還是那樣轉、「李氏力場」也不會消失,或者我們也能從隱匿中悄然影響身邊的人。每個人都是由其身邊每一個人一點一點構成,而別有用心的我就正能協助組裝另一些人心。

這裡太多自圓其說。妥協並不能帶來改變,只是延長痛苦。以上的也只能是於世界的壓逼太大太多,使得「不妥協並起來反抗」不成為一個可能選擇時,失敗者聊以自慰之言。非到萬不得已,實在不應投降。而認輸以後,僅能努力於心中保存意志,不至於連精神也屈從於強大的逼力而已。因此,何為「萬不得已」就顯得重要。我想我自己是容易誇大恐懼,將其轉變成「逼不得已」的狀況,那麼就可以投降。現在我分享一段我印象深刻的電影對白:

  「所有「原因」都是想像出來的 – 其實是源於恐懼。讓我們暫時撇開猶太人不談,想想另一些少數,有時候,如果社會需要的話,它就完全不為注意。實際上社會的少數可以很多,像金髮,像有雀斑的人,像不明真相的群眾,但少數只在對多數構成威脅,可以是實際的,也可以是想像的威脅,少數才會「被認為」是少數。而此中就藏有恐懼。如果少數的人可以隱藏,當中的恐懼就更大。恐懼正是少數遭受逼害的原因。現在你知道了,當中總有原因的,原因就是「恐懼」。… 少數的也只是人,像任何人一樣。
  不如我們談談「恐懼」。它實際上是我們的真正敵人。恐懼正佔領世界。它正成為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控制社會的工具:葉劉淑儀利用之推銷人大釋法、而嘉誠哥就利用它售賣一些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想一想。怕被外國勢力入侵、怕街上充滿造反派、怕一些與我們生活方式不同的廉價勞工對我們構成威脅……怕中國人佔領全世界、怕古巨基的《爆了》成為大眾會聽的音樂…(可能古巨基真是一個實際的恐懼)害怕我們身上有異味並因此失去朋友、害怕慢慢變老變寂寞,變得不再有用,沒人在乎…」

而黎明的一句說話也正好提醒自己如何應對恐懼:
「計不到的,就估,估一估最壞有多壞,如果最壞也不是太壞的話,GO。」

此中又蘊含多少努力。重新思考自己的恐懼,是否真的如此令人卻步?究竟挺身而出有甚麼後果呢?而這種後果會有何影響?想像出來的恐懼往往大於後果本身。而我尚未修練如此絕技,因此還是袋住黎生金句幫助自己。妥協很容易,留下卻需要勇氣。努力做一個對自己無愧的人,懷著勇氣向自己堅信的東西逆光前進。非常困難,我希望自己做得到。

雜筆

論文完成,享受假期故有此篇。

想寫一點學術的東西,但怕眼前的你/妳正在休息,眼睛已抵受不住嚴謹。想寫一點其他的東西,但卻發現其他的東西好像脫離不了學術,哈哈,還是說吧,今次說的是,不學術的學術。

目光如炬的你/妳或許看出我以上的說話是矛盾的,但其實你/妳經常遇上這種語句,例如我肥了又瘦了,你高了又矮了,這是在說什麼的話?是矛盾了嗎?但其實又沒有矛盾。

所謂的矛盾,語出於眾所周知的故事,即最強的盾能抵擋最強的矛嗎?這是你/妳都知道的故事,但我像你/妳這麼大的時侯,我還不知道什麼是矛盾。

這個學期學了一些關係邏輯的學問,但覺你/妳的數學很差也能夠明白,而這些學問大概學習了後便退藏入密,成為了你/妳平常思路下的伏筆。若果你/妳不想你/妳固有的學問思想受到影響,看到這處請停止,若你/妳閒來無事,自信意志堅定,便繼續下去吧,我亦想寫一點東西,看完以後,你/妳能有所意會。

我們常常說/想著別人的說話「不合邏輯」、「矛盾」,當別人劈頭下來便是這一句的時侯,我又好像無容辯駁說不出自己不是「不合邏輯」「矛盾」,那麼什麼才是「合邏輯」「無矛盾」?

先從簡單的推論去說。語言要一層一層連綿不絕,這是古希臘的雄辯學,氣勢磅礡。我們常見的推論方式,其實是一種三段的論述方式,先提出大前題,然後小前題,最後則為結論。舉例如我們設定大前題為「像韓國人的都是美男子」,小前題為「某老師很像韓國人」,那麼我們的結論便是「某老師是美男子」。於是舉凡立論,必先設定一大前題,這種大前題是概述的,描寫特徵的,以地理而言,如「位於板塊邊界的地區容易受地震影響」,這是大前題,然後「香港遠離板塊邊界」是小前題,於是結論是什麼呢?我不說了,你/妳也應該會明白。

然後去說一些關於「矛盾」的概念。從數字去表達,1+1=2,這是正確的,但1+1=4,這為什麼是錯誤?這又是矛盾嗎?不是?哈哈,其實我亦不知道。(你/妳也可以去查一查)

今天只想說語言文字上的矛盾。「矛盾,是不能同真,不能同假,而且互相窮盡、排斥。」例如,今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這是確實的矛盾,「今天」這個時間,只能是唯一的。例如今天果真是星期天,但若說:「今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這樣,語句中的星期天「又是而又不是」,當同真的時侯,「星期天是星期天又不是星期天」;若同假的時侯,「不是星期天的星期天又是星期天」,這樣就是矛盾。

語意,是語文的意思,流暢的語句,沒有一點矛盾,(除了佛教一些語言,要人當頭棒喝),我們的語意,是A即A,B即B,不能夠A是B,A又不是B,你/妳可能說這些學問離我太遠,但這些確實是需要留意,盡量避免犯錯。

緊記以上的概念試試這些語句有沒有矛盾:

1.小明是小明又不是小明

2.我說的話沒有不對的

3.甲說:今天是星期天;乙說:今天是星期一

筆者的提示是,同一句言語中,若出現語意的自我攻擊,即互相否定,即成矛盾,但說話若一分為二,若甲乙的對話無自我否定,這只是觀點上的衝突而非矛盾。

 

年少無知

最近聽到一首歌,很想跟各位分享一下。

「年少無知」

歌詞寫的是社會的實況。小時候,長輩經常教導我們說,要發表意見先舉手;在社會,政府經常教導人民說,要發表意見請善用現有的咨詢渠道。年輕的一輩,當然明白到政府只是表面滿足一下市民發表意見的心理,實際上有否考慮經已是另一個課題。當年紀大了,人們知道自己有權利上街爭取自己權益的時候,才發覺那一群高高在上的高官思想過於落後,將上街自動標籤成搗亂,將上街所表達的訴求自動過濾,令到爭取的爭取不了,還被其他人勸導,我們要妥協。

小時候,我們可以為著一元幾毫的糖果而感到快樂;可是長大了,卻明暸一元幾毫根本不能生活。為著一間居所,為著豐足的三餐,人們做的就只有不斷工作,放棄了生活的其他價值。拼命的做了數十年,總算有一筆小財,可以享受一下人生,才赫然發覺年華老去,生活大大受到限制,還如何講究享受生活呢?

小時候,與一班朋友玩耍,說說笑笑,即使玩得過火,第二天又做回朋友了;長大後,終於認識到「辦公室政治」,每天上班要小心翼翼,還要擔驚受怕,生怕被同事在背後放了一支冷箭。

小時候,每天都會是高高興興地過,根本不用擔心其他事情;長大了,人往往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希望可以向每一個人坦白,希望可以先預演一次避免走錯了方向,可惜,時間的一去不復返令我們沒有了預演的機會;社會的黑暗令我們沒有了坦白的機會;社會的局限令我們沒有了選擇的機會。

年少是如此的好,縱然無知,但至少年少天真令我們可以找到生活的意義。

自拍故我在?

假期有空,深感科技發展與自我樣相有一定關系,故有此篇。

智能手機充斥市面,大多具備拍照功能,然後左拍右指再自拍,從各種特效,色差下,人看來比本來的自己好看。於是,拍每一張照片,再去看看自己,念著的是,為什麼我愈看愈是不同……

神話中有一美男子Narcissus,唇紅齒白配上一張俏臉,連女子亦不及他的美貌。儘擁有如此美麗的外表,他卻不曾看見,因為在他的世界,根本沒有鏡子,故他的美,他只能從旁人的對話中得知。年復年,一次路過湖邊,Narcissus停下來,目不轉睛的看著湖邊的倒影,他從來沒有看過如此美麗的景象,他只想到湖中的倒影是湖中的仙子,卻不知倒影是自己,為美態感動的一刻,一滴眼淚滑過臉龐,滴下湖中,激起漣漪,美男子的倒影化掉了。少頃,Narcissus縱身投入湖中,為的是尋找那美麗的表象,結果故然失敗,他亦於湖中死去,然後那湖,生長了幽幽的水仙。從此以後,水仙垂頭,顧態自憐,這是水仙花NARCISSUS一字的來源。

Narcissus之美故然只是一個故事,但人很多時侯,何嘗不是不能觀照自己?受時間所限,我們能感受的我,通常是鏡中的我,別人口中的我,往往不能從心中找出真我。

從自拍中,我們用不同的角度把自己的相貌儲存,不同角度的相片顯示出來,美麗的相片可能成為了Facebook的頭像,較差的則送到資源回收,仿佛那張照片映出來的,並非自己。那麼,誰才是自我?是那張以直角由右眼上方拍下來的是我?還是由左耳水平的拍出來的是我?

我們都迷失了自我,愈是執意去尋找自我,那個「我」便成為了被投影的對象,由「主體」成為了「客體」退藏入密。

留著倩影,用作他日留念,發現那些年的自己原來是這樣,故然有些功用。然而,為了討好別人,在別人心中留下好的印象,這看起上來卻又不必。前些年,便有所謂的自拍十式用作揶揄經常自拍的人,但十式用完了,我能找到自己或是令自己快樂一點嗎?

人在生活之中,往往隨著大眾而行,自我的特點被迫削平而配合整個社會,於是自我的感覺愈來愈模糊,「我」很痛苦;「我」很寂寞,究其原因,是「我」失去了自我。我們的自我,按佛家語即為「本來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受環境影響,日漸模糊,那麼如何找回「本來面目」?

不要從別人處找,不要從外物處找,我,便是「自我」。從外貌至內心,各樣的性格、生活,都由我主宰。註1

有了這種心情,然後自拍,這樣,應該才可以說是「自拍故我在」

註1.對如何把握自我,實為哲學心性論所必然談及,在中國,論語起首,有所謂「人不知不慍,不亦君子乎。」此句即指縱然別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亦能很快樂,不就是一個有賢能的人嗎?至南宋有陸九淵言「人心本無事,無事被事物牽張去」即人的心本是很純粹存在,沒有煩惱,然後他再指「雖得剝落,剝落得一翻得一翻清明」,即將煩惱除去,使能取得原來的自我。

沒有燈,背影怎麼上路

橙黃的街燈與黑夜總讓人思前想後。陽光可能太耀眼,日間都瞇起眼睛,視野狹窄,看不見自己的過去。夜了,沒有藉口,走每一條路時,很容易想起過去路經此地的故人故事。然後又感歎時間過去,像眨眼間的事,夏花不知飄零多少次,而不僅是人情不再,地方又何嘗沒有變過?

這種變卻來得多麼快又多麼怪!時間真的很妙,說快嗎,又像有很多很多事發生過,像這些日子實實在在盛載了不少似的;說慢嗎,回首往日卻常有一閃即過之感,想起歷歷在目,卻已相隔不知多少庸碌日辰。其實我記得當初的許多經過,像第一次到教員室那種「朝聖」心態(倒像今天的我總不敢找老師一般),漸漸的在那個地方說話、問功課、罰企,揮之不去的「罰法無邊」陪伴自己一段時間以後,到後來只為了逃離炎熱的環境,或單純無聊而走進去……一邊輸入這些東西,就像從大腦重整並抽取那一塊一塊散落在地上的回憶。開了燈,倒也再看清楚了。

開始想的當然不是這些,只是夜裡經過一些地方,想起與不同人之間的往事而已。過去總「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然而,寫(輸入)過上面關於學校的一些種種以後,倒又想起一個曾經想過的題目:記憶力。

常言人善忘,特別香港人常給冠上「善忘」之名,皆因他們對過去發生過的大事彷彿無動於衷。像葉劉淑儀。遠至為求人大釋法不惜誇大中國子女來港人數、推銷國家安全條例時之語錄(如:「希特拉也是民選出來的」,諷刺的是她卻身體力行,參與「不是靈丹妙藥」的民主直選、「市民當天放假,有些人當遊行是一種活動參加」等),近至日前揚言要「犧牲」自己競選特首,都給香港人拋諸腦後,然後一鼓腦勁兒支持香港唯一希望的新民黨和香港人民大救星葉劉淑儀。

如沒雲,天空都不覺高。記得不記得,未必在於人善忘與否,而是人有多少其他事要忙。我發現人腦的記憶能力非常驚人。我應該想不起我九歲那年的九月十四日我在做甚麼,但如果那是有點線索的事情、有點標記的過去,要記起還是不難的。或者這樣說,當我們跳出那「同質的時間」,即以日曆和時鐘明確標記的時間框框以外,並重新以「事件」界定時間,我們會發現更多。那不是同質的,但我記得在差不多的時期,有過那些片段。例如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年英格蘭超級聯賽的列斯聯和曼聯在競爭冠軍,或者我和爸爸通過電話談論英超積分榜的形勢等。

片段代表甚麼?這些在印象中的片段正是我們零碎的過去。沒有人為我們說話,即使有,也可以是扭曲了的說話。也許有天很多人已經說「香港大會堂外是香港馳名的海濱長廊,那裡有露天茶座、便利店、超級市場,一應俱全。餓了可以到咖啡店或快餐店用餐,那些地方也有各式飲品供應。地方很清潔,沒有小販也沒有阻街的街頭表演--這裡所有表演都集中在冷氣大樓內。也沒有人坐在草地上,因為這裡除了有很多保安勸喻人們外,還有閉路電視監察人們的行為。所有出現的人都是香港中產和白人,他們突顯了這地方的尊貴。」然而,我心中的大會堂外面是維多利亞港、是碼頭。假期造訪總看見坐滿一地的休假外籍家傭,喧鬧不已。連接至皇后像廣場的隧道人山人海,有人演奏中樂賺錢。總有一部雪糕車停在碼頭附近。即使再也沒有人提起過,那些片段就是過去存在過的唯一證據。

「留在記憶裡風景,為我去指證,發生過感情,發生過不能推翻的許多事情。」記憶和記性是實在的,要是突然想起,就會記得起很多很多,只是平常生活中能讓我們激發思潮的燈未必太多。那可能是一幀照片、一個地方。只要有燈,就能看見自己的背影。

無情的歲月。卻把情留在

這一篇文章,是第一篇交到教育城比賽的文章,沒有陳老師當初的鼓勵,也許我不會在這個創作比賽拿獎 ( 雖然不是這篇文章得獎 ) ,希望在此分享一下。

這是一個有關香港人的故事。

在一條破落的街道上,只剩數幢搖搖欲墜的唐樓,數家小商店,以及,一群正閒聊的老人。細問之下,他們相識經已五十載,源自這街亦緣自這街,他們更毫不吝嗇地,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

老人們對現在的事物未必十分了解,但他們如何源自這裡、緣自這裡卻是十分的清楚。他們的故事,就是由中國的國共內戰所開始編寫的。戰爭為人們所帶來的,都只是痛苦,以及災難,老人們也就是因此,而到香港逃避戰火的洗禮。初來香港報道,人生路不熟,沒有親友的時候,就只好自力更生。湊巧的是,他們選擇了於同一條街上居住,可見他們於香港的故事就是源自這街而起。

很多年前,香港還是一個漁港時,人們的生活是多麼的融洽,而且亦無憂無慮;人們樂於生活,樂於現狀。人們不用擔憂明天的生活會如何,他們只會思考如何善用今天,活好今天。老人們亦同樣地只思索著如何活好今天,對未來並沒有憂慮,因為他們深信難關必能闖過。

居住於同一條街上,不單只是一個湊巧,而是一個緣份交織出來的結果。現今的世代,居住於各幢大廈的人,幾乎連鄰居的樣子也未曾見過;但活在舊香港中,當回到街口,快回到家時已傳出一聲聲的問好,人情味比現代的還要重很多。

雖然現代人講求物質的生活,但在古時生活,總少不免要用到兩個錢。錢從何來?人們沒有投資的意識,而只有工作的意識,努力地工作,便能賺取金錢養妻且活兒。這一群老人家,當年亦於同一間工廠工作,由低下階層開始慢慢工作。他們並非希望日後能夠可以加薪、升職,只是默默地工作,為自己、為家庭、甚至為整個香港作出小小的貢獻。他們日以繼夜地工作,雖然對於香港而言並不是一件甚麼的大工程,可是對於他們來說,這可是一年增進他們感情的龐大工程。

由大家共同因內戰而到香港,大家居住於同一條街道上,又再於同一間工廠工作……世事就是如此的奇妙。

經歷過1973年的股災,他們把物質都看化了。在芸芸的香港人中,大多只顧著投資股票,換來一個魚翅撈飯果腹,他們卻珍惜著每天的工作、相處的時間,既作出自己的貢獻,亦可維繫大家之間的感情。

經常聽到人說:『歲月本是無情的。』歲月沒錯的確是無情的,它慢慢的流走,人如何作出挽留,它亦會不加思索地不停流走。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時光飛逝非常可惜,假若它能倒流是如何的美好,後悔過的事可以重來,做錯的決策亦可擦掉。不過對於老人而言,歲月雖然無情,但卻可以留情。雖然他們勞碌一生,換來的並非高薪厚職,但卻令他們得到一段珍貴的友誼。歲月本無情,但情卻可因歲月的流失而被留住。

樹蔭下的老人繼續談笑風生,悠然自得,而我,卻再原地呆立,思索著活了這麼多年,我究竟得到了什麼東西?人不一定要得到高薪厚職,但沒有了人生的目標、方向,沒有珍惜眼前所見的東西,沒有思索人生的意義,歲月再多,還會有用嗎?老人們從歲月流失所得的,不只是一份微薄的工資,更珍貴的,是學會了珍惜。即使歲月如何地流逝,有了珍惜,即使生命來到終結時,如何短暫的生活亦能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