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慧《好味道》有感

香港有英食天堂之稱,有着各樣山形海味和不同種類的美食,衍生出甜、酸、苦、辣,各有不同,而對於你來說,什麼才是好味道呢?是甜中帶苦,還是苦中帶甜?

而這本書正正就是以十五種食物作主題,分享當中的甜與苦,好與壞,讓我們去感受每道食物所蘊含的人生甜苦,讓我們去體會當中的情感和找到自己的「好味道」。

從這本書中,讓我們明白到其實每樣的食物就像耐人咀嚼的生活哲理,每一次的品嚐都會給予不同人不同感覺,有可能臭豆腐對某些人是十分美味,但亦有人會覺得噁心;就好比道理般,有人一聽便恍然大悟,亦有人會聽到後會覺得莫名其妙,百思不通。因此我認為無論是食物,道理或是一個人的情感都需要慢慢咀嚼,好好消化,才能真正去領會當中的真諦,去品出「好味道」。

而在眾多的故事中,令印象較深刻的就是《湯圓》,而這故事講述了若喻因祖母一次入院,她說了句:「如果祖母平安無事,我從此不吃湯圓」,之後在祖國康復後,她便再也沒吃過湯圓,而此亦成為了她對祖母的思念。

對比香港現今的件輕人,其實像若喻的人有很多,在家人或長輩尚健存的時候,,人們都不慬感恩,只管往責罵和吵架,只有在他們離開我們時才慬得珍惜,就如若喻般,因為一句胡言亂語,使她失去了許多與祖母的回憶。而我就覺得為什麼不好好珍惜現在尚存的朋友或家人呢?可是在現今的香港,有「情」的人越來越難尋求,人們都只被金錢、利益及名譽所蒙蔽,但你試想想當一個人死後,能帶走的是什麼呢?只有回憶?心結?後悔?就如俗語「萬般帶不走,唯有孽隨身」,當一個人儘管賺取所有金錢,而不去珍惜朋友家人,那麼能帶走的只罪孽、遺憾,所以勸大家一句老套話,珍惜眼前人。盡管多老套,但做得到的人又有多少,含淚去葬花或許麻煩,但到抱怨泣血時,一切,再也來的太遲了。

此外我亦反思到今香港的飲食文化,看見書中許多熟悉的地道美食,如菠蘿油、蛋撻,童年的回憶也湧上心頭。那一口又一口鬆脆的外皮,那一幕又一幕的童年經典,那一句又一句來自母親的嘮叨;是無比的美味,無比的幼稚,無比的懷念。可是歲月不留人,人與事在變時,食物也在變,一代代的手藝,一道道的美食,都隨時光這個壞人而逝去。冰室、大排檔的人情味和食物都只能成為回味了,在你與我的記憶交織着。

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書中找回熟悉的味道,尋出那些蘊藏在美食背後的感情,發掘自己的「好味道」。

讀《小意思》有感

「有些實質東西不會永遠屬於我,但許多和物件相關的精神、人的思想,卻可以傳播開去,流傳下來。」這句句子是作者小思在書本封面上寫的。而我在看完這本書後亦十分認同這說話。

這本書是關於一些讓作者充滿回憶的物品,有一些小玩意、童年珍藏,或是兒時的食物等等。而這些全是作者在小時接觸的,書的內容便是作者的回憶。雖然有些物品在我出生的時候已經沒有了,但書中附有不少圖畫,這細心的舉動讓不同年齡的人都能輕鬆了解,不用憑空想像。

其中一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章節便是「小玩意」中的「玩具」。作者說在戰火、貧窮、匱乏時代度過的童年,並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回憶。作者介紹了一些她九歲前永不離棄的良伴。第一件是觀蟻。很多人,特別是女生,都很害怕昆蟲。我也不例外,因此看到的時候我有些錯愕,因為每次我看到螞蟻時不是嚇得大叫便是把牠們「清理」掉,要我把觀蟻當成娛樂簡直是「癡人說夢」。

第二件玩具則正常許多。作者把兩個小藥瓶當成是小人,並自己幫它們移動「身體」和扮成不同聲音代它們說話。看完這個後我的回憶也在一瞬間湧出來了,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拿著兩個玩偶像作者一樣自得其樂。雖然現在不會再這樣玩,但回憶起時總會會心一笑。但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現今小孩的娛樂已經變成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昔日的玩偶已被電子遊戲取替。其實科技真的是百利無一害嗎?又會否令小孩應用的童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消失?

而在這章節裏,「舊時玩具」這篇也讓我深感興趣。戰後的小市民都過著物質短缺的日子。那個年代的小孩只能到店鋪看著櫥窗放置的玩具。作者告訴父親說她想要一輛小汽車也等了三年才擁有。正因每件玩具都得來不易,每個小孩都會對自己所擁有的都珍而重之,更會用鐵盒或紙皮收藏好,不會亂放。看到這我不禁感到十分慚愧,能生活在豐衣足食的環境裏,只要不是太貪心,幾乎所有想要的東西都算是隨手可得。但結果卻跟當時的小孩相反,很多人都會說:「不見了再買就好了。」但不止數十年前,現在世界各地也有很多人連足夠的食物也欠奉。何談浪費?我以後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感恩自己能這麼幸福。

而我另一個最喜歡的章節是「兒時滋味」。這章節裏的「想吃一顆糖」讓我彷彿看到自己的影子。這篇章講述小時候作者的母親在過年時給了她兩顆牛奶糖,由於不止能隨便吃到,做和便決定先吃一顆,另一顆第二天再吃。這讓我想起自己每次快吃完的糖果都會花上好幾天,甚至是整個星期,都不捨得吃完。儘管有足夠的金錢購買新的,但總感覺快吃完的都特別珍貴。那時的小孩會用十張紙結成一條書簽,不像我們現在會立即丟掉。被我們當成沒用的東西,在以前對小孩來說卻是財富。有機會的話,我也像試試把數張糖紙結成書簽呢!

看完這本書後,我不僅認識了很多四、五十年代的小物,有我也熟悉的手錶,亦有我比較陌生的手稿、舊時的文具等,均讓我大開眼界。除此之外,我也對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況多了了解。我十分欣賞那時候的小孩,即使他們生活環境不好,一樣玩具、甚至是一顆糖果,都對他們來說是十分珍貴。但他們從不抱怨,更懂得知足、感恩,好好珍惜自己擁有的。我會以他們為榜樣,也抱著感恩的心態去過每一天的。

我想把這本書推介給所有香港人看。老一輩的看這本書能順道回味自己的童年,而年輕人則能對自己還未出生是的香港作更多方面的認識,說不定也會像我學懂了各種道理。

讀《那一夜星斗》有感

那一夜星斗—一看到書名,便覺得很耐人尋味。不料,一翻開書本,我便像海綿吸水般想貪婪地吸取知識。

這本書一共分為七個章節,每個章節大約有十五篇散文。而在眾多篇散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不肖子」。相信提起戴卓爾夫人,大家都會聯想到第一位英國女首相。那她的兒子呢?可能就比較少人知道他了。此散文講述他叫馬克,很多人都很討厭他,因為他大半生都在利用母親的名義在「碌信用卡」。雖然出身於著名的哈勞寄宿學校,中學會考只有三科合格,從此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地過了幾十年。戴卓爾夫人生下一對孿生兒女後便專注於事業上,沒有把兒子管教好,更不明白所謂的「親子關係」是甚麼。馬克一次又一次地闖禍,更愈闖愈大禍,愈來愈不知分寸。後來,他在沙地阿拉伯出售軍火—這一次,馬克終於難逃了。最後,馬克因涉嫌策劃非洲小國赤道畿內亞發動政變,被監禁了。

看完這篇散文後,我覺得馬克很可惡。他出身於一個如此美好的家庭,還有很多很多錢讓他花,而母親又是如此位高權重的大人物,難道不應該覺得心滿意足,懷著感恩的心去認真生活嗎?這可是絕大部分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啊!可是,他卻不懂得珍惜,反而利用他有的先天優勢去胡作非為、壞事做盡,實在令人氣憤不已!想到此時,我又不禁開始想象—如果馬克不是戴卓爾夫人所生的兒子,那他便沒有這麼多錢讓他花,那他是不是就不會落得如斯下場呢?假如我是戴卓爾夫人的女兒,有花不禁的金錢和數之不盡的奢侈品,我又會怎樣呢?會過的如童話故事中的主角們般,從此過著辛福快樂的生活嗎?我想應該會吧,想要甚麼就有甚麼,可不是大部分人奢求的生活嗎?可如果要我選擇我媽媽或戴卓爾夫人當我的母親,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做我媽媽的女兒—因為比起輕如浮雲的物質,我還是希望能夠擁有多一點、再多一點和父母相處的好時光。可能正因為馬克的童年從未出現過「母愛」二字,才使他的想法及行為都變得極端,以致最後釀成大禍。其實犯罪不但對受害人、受害人家屬、自己,更是要對自己的父母負責。父母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生子女犯罪、入獄,難道心裡不會不好受嗎?馬克此等行為,實屬不孝!

另一篇我印象深刻的散文便是「過年」,講述作者對他小時候的新年和現今的新年的一些看法。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便是農曆新年,在作者小時候的,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會穿上佛衫,頭戴佛像,在宅院的鞭炮聲中跳舞,名為「跳財神」。然而作者覺得不知從何時起,新年氣氛越來越少,中國人再也守不住自己的傳統……

適逢看此篇散文時,正是剛從外婆家拜年後回家的車程閱讀的,特別感觸在那天,大家說過「例牌」的「恭喜發財」、「心想事成」等祝賀語,再談了一會兒近況後,便幾乎沒有再交談。直到吃飯後,親戚們又再各散東西,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對絕大部分的青年人而言,新年大概就是一個可以「賺錢」的節日吧;對有子女的大人而言,新年大概就是一個可以炫耀自己的子女有多厲害的節日吧,不是嗎?究竟是不是真的每個人都有等到變成老伯伯、老婆婆時,才覺悟:原來能夠跟認識的人聚首一堂、見見面、說說笑,已是一份無比珍貴的小確幸呢?

雖然這本書每篇散文都各有千秋,當中更有不少文句都能發人深省—但我覺得如果書本能增添一些有趣的插圖,相信讀者讀起來便不會覺得乏味了!不過,我也會將此書推介給身邊的好友們,希望他們也能從書中找到樂趣!

沈寂已久的書

不經意的一個抬頭,讓我留意起自己所擁有的書籍。看看書本被歲月劃過的痕跡和鋪滿的灰塵就知道,這些書已經沈寂多年了。想想小的時候很喜歡買書、看書,那時候大人們常常告訴我:「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我一直在書海中尋找著自己的「黃金屋」。可惜我還沒能找到,便因為學業緊張而放下了。不知何時才有時間能拾起書籍,找到書海中屬於自己的「黃金屋」呢?

重拾閱讀的習慣

 

我從書櫃裏左翻右翻 ,打算找去年的文憑試試卷出來,卻不為意地翻到了 這本既陳舊又滿痕跡污的讀物。我這才記得起這是我初中最愛的一位台灣作家琼瑤所出版的其中一本作品。 初中時我只要有空閒就都會拿起來讀,一冊又一冊,時光就這樣飛去。眨眼間已到了要考文憑試的日子。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我亦遺忘了閱讀。 至今看到這本書後 過去對書本的熱愛又重燃了起來 閱讀是一種很好的消閒 我只望可以在我只渡過這個艱辛的文憑試後我可以重拾起書本,再次感受它的趣味性。

 

用心閱讀

一盞茶,一縷香,在午後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和探索書中的奧秘。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逐漸變快,很少有時間去品味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快速閱讀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又滿足了我們可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閒暇時,攜一本雜誌,泡一杯濃茶,簡單輕鬆地閱讀一篇文章,細細地回味。於是,在生活節奏變快時,我們得到了閱讀的樂趣。但與此同時,因為快速的閱讀,我們也失去了深層次閱讀所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反思。

深層次的閱讀就似品茗,需要人們細細品味。閱讀實際上也是與作者內心的交流,在不經意的行文間,感覺到作者的情緒、心意。但快速閱讀卻像讀者與作者有個會面,兩人尚未深交,卻已走遠,難免令人感到惋惜。一本書讀得越深,就能讓我們受益越多。在一間小小的書店里,如豆般的燈光下,沉醉在書中的世界,仿佛世界里只剩下我和作者,細品著作者筆下流淌的情意,聆聽書中的多愁與善感。

書被人們喻為“精神食糧”,更有人稱“書中自有黃金屋。”由此可見,書在我們的世界里擔任了多麼重要的角色。書要用心閱讀,才能體驗當中的真理,使人邁向成功。例如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他從小飽讀詩書,用心地品味了古今中外,所以成為了現時讓人尊敬仰慕的文學家。有太多的事例都向我們驗證了同一個道理,用心閱讀,才能成就事業,使我們邁向成功。

由此可見,深層次的閱讀可以讓我們受益無窮,讓我們深深品味到生活中的點滴。在書店里茶香滿溢,讓我好像走進了荷香四溢的湖畔中,在當中我欣賞到沿途美好的風景,真理讓我受益匪淺,使靈魂得到升華,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愛書愛閱讀

科學和閱讀似乎毫不相關,但科學的理論知識,卻要透過書本來記載。
身為一個理科生,或許有人會問,讀理科不就是計數嗎?不,物理的定律,化學中產生的反應或是生物各細胞的結構,都要先學習那理論的背景,成因等,而這些都一一記載在書本教科書中,所以書本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起初我覺得閱讀是一件乏味無趣的事,但隨著年齡漸長,無奈的也要被逼增加自己的閱讀量,看書猶如剝洋蔥皮般,需要一層一層的剝開,逐一去猜想當中的含義,猶如化學,生物的實驗,做實驗前也要假設結果,寫實驗步驟等,都必須按部就班。
對閱讀本來是很沈悶的,但當深入理解,猜想作者的含義,便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愛書愛閱讀 」攝影及徵文比賽

魯迅是我一位十分敬重的作家,他一開始是想成為醫生,去日本留學也是學習醫術的。 但他發現當時中國的國民心智愚昧 思想守舊, 政治腐敗, 令他明白救治人民的心比醫治他們的體病更為重要, 因此他回國後放棄從醫,成為作家從事文藝活動。希望透過他的作品能夠啟發人心。其中我讀過魯迅先生的《吶喊》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吶喊是以13篇小說組成, 每一篇小說都反映著當時人們的愚弱,守舊的思想和行為,社會的腐敗等,令我深切感受到為何魯迅要放棄從醫。書裏的其中一篇《藥》是說當時的人誤以為人血饅頭有助治病,因此生病了也亦寧願吃這些饅頭也不會去求醫。這種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事他們也能誤以為真,足見當時國民是多麼迷信和不文明。直到現在,中國已經比以前進步很多, 經濟十分發達,但政治依然腐敗,地方官貪污嚴重。國民的思想行為依舊不文明,以致有很多豆腐渣工程出現,國民出外旅遊破壞旅遊景點等,令外界認為中國是一個不文明的國家。 我認為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社會民生亦要追上步伐,使中國成為一個有良好發展和民生的國家。

閱讀

閱讀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書本滋潤的生活,對我而言是枯燥而乏味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本中蘊藏著知識的泉源,帶給我們各方面的東西。書本就像堆砌出知識的階梯的磚塊,是建立智慧的基礎。在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生活知識、待人接物、人生道理。讀一本好書,就如與一位充滿智慧的學者傾談,讓我們的識見更上一層樓。在書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古人以至新時代的智慧,由孔子的《論語》到徐志摩的詩詞,比比皆是。

閱讀無分種類,無論是科普書籍、言情小說,抑或是人物傳記,都有讀它的意義和樂趣,沒有高低之分。也正因為書本的多樣性,才造就了內容的多元,令我們每次打開書本,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樂趣。讀左民安的《漢字的結構》,讓我們了解漢字;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感受江湖的俠義;讀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燦爛千陽》,帶我們走進阿富汗戰爭的年代。也因為書本可以包容不同的知識,才能把這些智慧傳承下去。

一本好書,值得花一下午的時間細細品嚐。那文字的細膩,那隱晦的感情,藏在米白的紙上。當遇到觸動人心的句子,反覆咀嚼,細細體會當中的情感和哲理,是我閱讀的一樂。我喜歡那直抵靈魂的句子,可以把它留住在心中,偶爾想起,可以回味。與看電視劇不同,書本只有排列整齊的文字。然而,我卻甚是享受那由文字編織而成,在腦海中自然而生的畫面,彷彿身歷其境,置身在那充滿情感而又矇矓的畫面中。更不會像電視中的畫面,還沒來得及品味就一瞬即逝。

閱讀應是一件持之以恆的事,無論哪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在書本中學習和找到快樂,都有益。幼子讀書,可以啟蒙他們,讓他們明白對錯,學會分是非曲直,建立正確價值觀。對於青年,書本可以是人生導師,教他們歷來偉人的成功都來之不易,青年們可別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老人讀書,可以透過書本打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大門,遊歷自己已不能踏足的地方。

閱讀是水,對我來說不可或缺。而我所說的,也不過是關於閱讀的冰山一角。想真正體會閱讀的益處和奧妙,還是需要閱讀更多。

讀沈祖堯《灌溉心靈的半杯水》有感

感恩,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處世態度。這本書的書名也挺有趣的,《灌溉心靈的半杯水》,第一眼看到時,我便會想:「為什麼一定要是半杯水,而不是一整杯呢?不是應該愈多愈好嗎?」心中跳出了許多疑問,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推動著我看下去。

這本書共記載了四十三個不同的事例,每個故事都道出了他們如何面對困難,然後在跨過挫折後的心態。每個故事都能帶出背後無比的溫暖,讓我洞察到更多的人情味。確實,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

其中,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感恩節的送貨員。在美國,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都被定為「感恩節」,而在當天,社會上也有機構為低下階層的家庭提供火雞和烹調佐料。在送上這份禮物時,總會遇上一些非常有骨氣的人,不願意無緣無故地接受,於是極力推辭。那位好心人便會假裝自己是個送貨員,向他們說出自己只是個跑腿的,令他們難以拒絕。而在這種生長環境中生活的 安東尼•羅賓 ,便被這位好心人的善意舉動給打動了,安東尼的一生也因而被改變了。這個男生長大後也繼承了那位好心人的善心,每年都會送這份禮物給那些窮困人士。他,懷著感恩的心,積極地活下去,並盡自己所能,在感恩節幫助那些窮困家庭。他的這些小舉動,足以令那些人感到被關愛,被重視,無疑給了他們生存下去的動力。但是,這也讓我明白到,幫助人的方法也要運用恰當。助人之心固然重要,但其方法和態度更為重要。就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中所說:「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即使他們很窮困,但是他們有骨氣,不會無緣無故接受別人的幫助。因此,故事中的送貨員的做法便做得不錯,既能將愛傳遞下去,也能不令他們難堪。安東尼便憑著感恩的心,將恩德傳承下去。

相信大家對吳寶伶的名字並不陌生吧,她為社區默默地堅持地付出了四十多年,付出了近一生的精力和青春年華,在社工界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可在她從事社工之際,已有長島大學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對於她當時的窮困生活,為何不從事一份有較多收入,並且有退休金的教師工作呢?原因便是因為她也有一顆感恩的心,記住自己生活最艱難的時候接受的幫助,並將這份恩情牢記於心,因此開啟了她四十多年社會服務工作的生涯。感恩的心便使她時刻充滿動力,在社工界,堅持服務了四十多年。

作者所指出的半杯水,也有它的含意。沈祖堯向我們帶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面前放有半杯水,你會認為那是半滿還是半空?你會感恩仍有半杯水,還是埋怨只得半杯?」我嘗試問自己這個問題,在身處於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一開始或會埋怨起來。但試想想,若我處身一個並不那麼好的情況時,例如在沙漠,這小小的半杯水,已是支持我生存下去的唯一半杯水,讓我重新對生命充滿希望。確實,半杯水便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在那種情況下堅持地活下去。半杯水,便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