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紅到幾時》閱讀報告

人生幾十載幾乎都把心思、時間花在工作上,忙於在社會打拼。而這本由小野所著作的《紅到幾時》中的一百二十個故事,正正介紹了社會上不同職業的角落,或黑暗,或神秘,以及背後種種辛酸,當中所帶出的道理發人深省,更應銘記不忘。儘管我尚未投身社會,但看畢這本書後更暸解許多不同的職業的苦處,亦明白到對待工作必須盡力而為,萬事俱備,主動進取,膽前顧後,令我的思緒也成熟不少,更能改善當下讀書的心態,並為未來投身社會作思想準備。

在云云的故事中,「職業」這故事最令我深刻,作者泛談了各色各樣的職業的苦處,就例如:雖準時加薪福利好, 卻因此而招人眼紅,被貶低為浪費公帑的公務員;管著一班頑童並為他們操心的教師;承受著鮮麗動人的妝容下皮膚衰老的折磨的明星;苦練十幾載又令身體機能提早衰退,卻只能再數次比實上一展光芒的運動員。

讀《為了活下去》有感

《為了活下去》這本書記載了北韓女孩朴研美從北韓生活到受不了壓逼而逃離北韓,再經人口販賣到中國,然後到蒙古,最後從蒙古的南韓大使館的幫忙到達南韓,還有其後在南韓的生活。書中除了讓讀者了解朴研美傳奇般的旅程外,也讓讀者理解北韓的生活樣貌與一點的歷史。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的第一種感覺是對北韓政權的憤怒加深。書中的第一部分記載了朴研美在北韓的生活,也令我看見北韓政權令人怒髮衝冠的暴行,例如重整階級,打壓政治罪犯和實行洗腦教育等等。這些暴行使北韓人民吃盡苦頭。重整階級使有土地或外族血統的家族大受打擊,無辜的百姓因此失去財產,甚至被處刑,這些人一生在怎麼努力工作,也不能有好生活過,這些人的後代也一樣。這種做法實在欺人太甚,人應該為自己所做的事取得相應的回報,而且禍不應及家人,這樣歪曲了人的正義和真理,無辜百姓無緣無故地被加上罪名,為理應有的正常人權而受罪,簡直是荒謬無比。同樣荒謬的是洗腦教育。北韓人一生都被洗腦,他們看的所有書,電視節目和報紙等媒體沒有一則不是讚揚「敬愛的領導人」,學校學習的知識全部都是在攻擊「邪惡的美國和資本主義」,被發現觀看外國媒體會被處死。在這些洗腦之下,北韓人被強逼封閉自己,完全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怎麼樣,也沒有批判性思考。可見被歪曲思想洗腦的如何絕等的可憐。理應有權去獨立思考的人被洗腦奪去思想的自由,理應有權選擇知識的人被強制注入歪理,實在是可憐中的可憐。

從書中理解到北韓的生活,更加使我慶幸自己生於比北韓自由的香港。比較起來,香港司法制度更完善,真正犯過事的人才會受到制裁,無辜的人受罪是不沉常的事。我們仍然有自由選擇看什麼書,看什麼電視節目和有權批評政府。香港無論生活,自由和人權都比北韓好,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更珍惜在香港的生活,盡好我們公民的責任,好好監督政府,同時為社會進步好好努力,維護維持香港繁榮的資本主義,維護我們的權利和財產,才不會令香港變的像北韓那樣,才不會浪費舒適的生活。

iD”

,

愈讀。悅讀

閱讀也好,學習也好,往往帶給人枯燥乏味,沉悶無趣的印象。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誠然,遊歷能夠讓人增廣見聞,擴闊眼界,開拓視野。然而,閱讀真的比親身體驗遜色許多嗎?轉念一想,假如沒有那些看似苦悶無趣的書藉奠下知識的基石,到處遊歷亦不一定有所裨益,結果也許只會處處碰壁,更顯得人見識淺薄,有如井底之蛙。而閱讀又到底是否真的如此刻板無聊呢?是否一定要親身經歷,才能收學習之效,才能刻骨銘心呢?其實並不盡然。

誠如俗語所言:「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能夠帶來知識,帶來靈感,同樣地能夠帶來——快樂。不同的人對快樂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和詮釋。有人認為,快樂是來自物質上的富裕;有人認為,快樂是來自情感上的滿足;有人認為,快樂是來自成功的喜悅。而我卻認為,快樂來自學習,來自閱讀。

萬世師表孔子曾經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書本中學習,得到的不止是知識,還有精神上的富足。從小到大,閱讀可謂我生命中很重要一部份,由小說、人物傳記甚至科普書籍,只要一書在手,整個世界就彷彿傾刻安靜下來。每次拿起一本書,總要刨根究底,細細地品味一番,坐在書桌前埋頭苦讀,閱畢才罷休。也許,這就是閱讀的魔力,讓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不同的書藉,往往為人帶來不同的功效,如中藥一般。枸杞能夠養肝明目,人參能夠養心安神,蟲草能夠調節免疫系統。書亦一般,五花八門,各有各好。但最後帶來的,往往是一些新的衝擊,新的觀點與角度。閱讀,就是一門這麼有趣的事情。

有人說,人生,猶如一部舞台劇,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而每一個故事僅僅是茫茫人海之中的其中之一。在數十年的人生旅途上,亦會遇上形形色色,大相逕同的人。有時人會對別人的故事感到好奇,躍躍欲試,也許別人亦然。可是,我們並不全是戲劇演員,能夠飾演不同的角色,體驗一段又一段起伏跌宕的人生。而閱讀,正正能夠實現這個願望。透過書籍,了解人生百態,走進別人的生命,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不一般的心路歷程。

生活中,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疑難困惑,而一些工具書和科普書藉正是一個活學活用的機會,甚至可以成為救命靈藥。小至一粒沙子的成分構成,大至宇宙萬物的結構和歷史,通通都能夠從前人的知識中找到答案。其實,不論是天文地理,只要是跟自身有密切關係的知識,多了解多學習,學會鑑古而知今,往往能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趣味。

也許,說到這裡,有人會質疑,巿面上並非所有的書籍都值得去閱讀和學習。在現今思想開放的社會,某些書籍加入了不少色情或者暴力的情節吸引讀者的眼球,希望能在云云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枝獨秀。這些書籍的存在又真的對讀者有益處嗎?答案是肯定的。身為一個人,必須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懂得明辨是非,作出適當的選擇。的確,不是所有的書籍都有益於人。但是,人正正要學會選擇才能在這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下生活。人生中,往往要作出不同的抉擇,學會選擇,對人百利而無一害。這些看似荼毒人心的書籍,正正是一本本反面教材,教導人,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

閱讀,並不是囫圇吞棗,並不是看過就足夠,而是需要去細味和感受的。透過閱讀,能夠汲取知識作為養份,讓人生走得更高更遠,能夠教會我們,如何作出適當的選擇,學會鑑古知今。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本本厚重的書籍承載着的,是每位作者對不同事物的啓發和見解,而每位讀者亦能從作者的基礎上加以詮釋,從而得到另一套個人哲學。也許閱讀有時是苦悶的,是了無生趣的,但是,透過閱讀能夠充實自己,學到更多不一樣的知識;透過閱讀能夠啓發人的思維,得到另一套思考人生的方法;透過閱讀能夠化身不一樣的人,享受不一樣的人生。

讀小思《香港故事》有感

香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一個國際化先進的大都會,一個融會中西文化的城市。作為一個香港人,對我而言,更多的是:這裡 有最耐人尋味的大城小事,有最動人心魄的經典傳奇,這是才是香港故事。

作者小思的《香港故事》共有4個章節,「香港故事」、「 行街」、「 久違的滋味」、「 香港文縱」, 以一個土生土長的老香港角度 寫下了活在這個大時代,從小經歷了香港的起承轉合,高高低低,從剛開埠時人人心灰意冷 到現在社會發達昌盛,當中的驚濤駭浪,難免充滿著辛酸,讓人慨嘆現在,懷緬過去。

其中「香港故事一」和「一夢 」叫我感觸最深。「香港故事」寫作者重返灣仔,卻黯然神傷,在原來的道路感到無所適從,眼前的全是摩登的高樓。從前的傳統樓房,大家兒時的共同回憶,卻被磨滅得一乾二淨,有的清拆有的重建,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般像人問路,令人心酸。想深一層,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招致現在的境況?歸咎於環境的變遷、城市的發展?抑或是日新月異,逼於趕上時代步伐的社會?這個問題仍需思考。 時移世易,萬物分秒改變 ,變得新潮入流,變得摩登先進。而人,活在這個這個年頭,這個事物迅速發展的時代,必須作出改變,才能適應這個萬象更新的年代,才不會被視作 「死板」「守舊」甚至「食古不化」的一群。否則,人們活在香港活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只會落後於時代的進步,受制於事物的變化,終淪為時間巨輪底下被拋棄無視的一代。

就這樣,跟著城市發展、重建、改革,香港人走了多少個漫長的歲月?直至一切都面目全非了,才發現,已太遲。現在,一閉眼,我還能看見從前街角裡洋溢稚氣溫暖的遊樂園,我願跟著它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思索,不必說話,卻能感受這個香港,感悟我的家。

我才嚐到,有種幸福有種味道,叫人情味,叫香港。

作者更坦然 「灣仔已經面目全非了,仿佛連我的童年記憶也逐漸褪色,灣仔已經變得與我無干了」這不住讓我的心泛起了絲絲漣漪,縱然,我明白,社會進步、城市發展,無可否認的是每個成功都市必經的階段。然而,與此同時,卻失去了昔日社區裡的一草一木,過往屋村裡的溫情和熟悉感,慢慢地一切變得人是物非。在生活的繁忙中回過頭來,細意看看身邊的事物,身旁曾經高聳入雲的榕樹,彎角裡昔日滿佈塗鴉的牆壁,現在已成細細碎碎的回憶。想要忙裡偷閒,仔細摸一摸觸一觸,感受生活裡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也已是天馬行空。儘管怨天尤人,縱是於事無補,只恨當初沒有來得及好好停下來,暫且放下工作學業的忙碌,會心感受,城市的發展就已淹過人們的希冀,悔恨難返。現在抬頭一看,是一幢幢高樓大廈;放眼過去,全是一片石屎森林。

「一夢」講述作者從前夢見灣仔在熊熊烈火中燃燒,一切都葬身火海了。作者藉此感慨香港為城市發展已失去了不少,捨棄了文化,放棄了地標。看到這裡,叫我不禁感嘆現在的香港,人是物非;慨嘆時間,可以沖洗一切,帶走了過去許多香港人共同的回憶。叫我,叫筆者,感覺香港縱使潮流摩登,卻總是失落了什麼,遺忘了什麼。

「灣仔在火光中變的模糊 怎麼辦?」這是作者可悲的夢,這不也是現今香港的情況嗎?事過境遷,有的時候我會想,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就為了追上時代改革,力求走上國際的尖端,就要失去了它原來親切的樣貌,變得模糊了。從前的街道、小店,卻是拆了一列又一列 昔日充滿人情味的市場,人所共知的地標,再也不復見。人們被迫逼遷重置 ,各散東西,幾年後再回來瞧瞧,便已是一番讓人驚訝的景象 ,人是物非。摩登的高架橋,繁忙的斑馬路,過往的痕跡,被抹得一乾二淨。

逝去的像雲煙,像流水,多少昔日的街道擦身而過了又重建,不再了又擦身而過,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我嘗試問自己,能否把握當下的光陰,好好細意一直在身邊習以為常的草草木木?又能否捍衛從小到大一直陪伴我成長的道路?因為不知道哪天 又該被發展了。

《香港故事》記述了一個個香港歷盡艱辛打拼的故事,諷喻當今,扣人心弦。這使我反思,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這片乾枯苦澀「冷冰冰」的沙漠裡,找到城市中珍貴的綠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尋回昔日街角裡的熟悉感,鄰里間真摯的情懷?又到哪個年頭,香港人能夠找回,從前在香港地土生土長的歸屬感,回到最初?

也許,回到從前,再走一走、看一看,真正地感受一遍,我們能找到答案。可惜的是,人們總是落於與時間追逐的競賽中。

小野《紅到幾時》閱讀報告

人生幾十載幾乎都把心思、時間花在工作上,忙於在社會打拼。而這本由小野所著作的《紅到幾時》中的一百二十個故事,正正介紹了社會上不同職業的角落,或黑暗,或神秘,以及背後種種辛酸,當中所帶出的道理發人深省,更應銘記不忘。儘管我尚未投身社會,但看畢這本書後更暸解許多不同的職業的苦處,亦明白到對待工作必須盡力而為,萬事俱備,主動進取,膽前顧後,令我的思緒也成熟不少,更能改善當下讀書的心態,並為未來投身社會作思想準備。

在云云的故事中,「職業」這故事最令我深刻,作者泛談了各色各樣的職業的苦處,就例如:雖準時加薪福利好, 卻因此而招人妒忌,被視為浪費公帑的公務員;管著一班頑童並為他們操心的教師;承受著鮮麗動人的妝容下皮膚衰老的折磨的明星;苦練十幾載又令身體機能提早衰退,卻只能再數次比賽上大展身手的運動員等等。可見,每份工作都有其難處和挑戰,但只要努力克服,勇敢地面對它,這些困難在你的努力之下都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都不可怕。然而,最可怕的還是終日無所事事的無業人士,以及對待工作不認真,只顧吃喝玩樂的人。

正如梁啟超先生在《敬業與樂業》一文寫到「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職業都是無分貴賤,又不分難度,每個行業,每個職位,皆有各苦處和「副作用」,天下間哪有最輕鬆舒適的工作?就連被譽為所謂「世上最輕鬆不過的工作」—工作假期的工作。其中,到大堡礁看管珊瑚的工作,雖說可以潛到清澈的藍色海洋下欣賞美不勝收的珊瑚,又可以享受一覽無遺的海景,似是體驗豪華旅遊的旅客一般,但員工們會因不適應海上生活而導致身體不適、睡眠質素差。再加上,他們離鄉別井,沒有家人的照顧,要獨自與病魔縛鬥,亦要抵受病魔折磨著做一些厭惡性工作,譬如:忍受著刺鼻的消毒藥水的氣味洗一個又一個的廁所,換一張又一張的床單,清潔一個又一個睡房。即使有著目不暇給的風景,身心疲憊的感覺仍然無法驅除,酸軟感行遍全身肌肉。所以說,不論任何職業,任何工作崗位,都必定要付出汗水。

或認為,既然無一職業是不辛苦、沒有代價,那申請綜援或靠家人的支持生活不就可以舒適地度過人生,既不用似侍應受人白眼,似文員每天對著一堆沉悶的工作,似前線醫護人員頂受著令人喘不過氣的工作壓力,就能風平浪靜地過人生,豈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正如孔子所言:「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終日游手好閒,只顧吃喝玩樂,簡直辜負了自己。人生的甜,正是汗水,正是眼淚,是從苦的渣滓。正如作者所寫「世上每一份工作都需注入千擔心血,更承擔萬般憂慮,統統不足為外人道,那既然是一份職業,就得做好它。不辛苦為甚麼叫謀生。任何工作最慘的並非過程辛苦,那是一定的,最痛苦是工作成績出來了,但乏人問津,場面冷清。」望各位也能體驗到人生的甜味。

愛書愛閱讀徵文比賽:楊義《魯迅作品精華第三卷——雜文編年選集》閱讀報告

我看這本書是想看更多魯迅的作品,魯迅的作品具有影響力,他是近代十分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涵蓋不同範疇,大多隱喻諷刺國家,批評舊思想,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蜚聲中華文壇。這也是吸引我看他的作品的原因。

這本書是楊義先生輯錄魯迅的作品,我看的這本是第三卷,這一卷以編年方式,選錄雜文七十八篇。並分成四章節:包括《在北京》、《在廈門、廣州》、《在上海(上)》和《在上海(下)》。這本書從一開始到結尾能看到當時時代思潮和作者的思想脈絡。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令我較深刻的章節是《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其實是想研究怎樣改革家庭;又因為中國親權重,父權更重,所以尤想對於從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父子問題來發表他的意見。首先,作者認為中國這種「父親擁有絕對的權利」舊有思想已經不可行。父權不等於一切,父親不一定正確;但作為子女的又不敢挑戰父親的權威,最終只會受不了批評,永遠沒有前進的一天,更會倒退。作者在書中提出了要以這三種生物的角度來這樣做父親: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第一步是保存生命應該讓孩子同其他自然界生物一般先具有種種本領,就是有食慾,有食慾才能保存生命。而第二步就是在東方世界認為是「不能說的話題」,就是性慾,就是因為有性慾才會有性交,因有性交才發生苗裔,繼續了生命。所以性慾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凈。第三就是犧牲,因為要發展,要進化。個體既然免不了死亡,就是因為經歷了種種的死亡,經過了幾百萬,千萬年後,個體就會進化,進步。所以就是在合適的時候犧牲自己。

而我在這篇中還讀到作者所帶出來的問題,作者認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還要拜託舊有的思想,它只會成為阻礙我們進步的障礙物。教育此後覺醒的人,應該先洗凈了東方固有的不凈思想,例如性之類的話題。其實這根本沒甚麼好害羞的,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會這樣做,目的是繁殖後代,避免絕種。而且在東方社會太保守了,才會覺得性是不淨的,在開放的西方社會,這不過是十分正常的話題罷了。或者再純潔明白一些,瞭解夫婦是伴侶,是共同勞動者,又是新生命創造者的意義。所生的子女,固然是受領新生命的人,但他們長大後都會像他們的父母一樣,都是做一個過付的經手人。所以我認同作者的看法,有時候我們要放下自己固有的想法,接納一些新的知識,這樣無論對個人、社會、人類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第二篇令我深刻的則是《無聲的中國》,這是諷語當時所製造的白色恐怖,標題中的「無聲」是指在暴君統治下,自由言論被毀滅,人們只有保持沉默,才能得到象徵性的自由。難道人人說出來的話都是假話,沒有人感說出真話,甚至敢於說出真話的人會被視為是挑撥離間的分子,他才是錯的,整個虛偽的社會,這就是所謂的「自由」嗎?作者在文中說了:無論在什麼時候當權者最在意的永遠都只是權力,人民的意願在他們眼裡實在屁都不是。所以但凡有任何不利於當權者的消息,命運大略總是相同的:一,當權者養著許多狗,用狗叫淹沒人民的聲音、二,當權者為省下骨頭和狗糧,甚至狗都不屑再放出來,直接就封殺你的言論。這就成了無聲的中國。

這可以套用在近年香港的社會風氣,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的派別,現在已經不只有藍和黃這麼簡單。即使立場相同,在不同派別,亦會有很多爭執。看似人們的立場已經定了他們,即使是說一些道理,亦終會有人出來說是錯的不對的等等,因為是敵對的立場,所以你一定是錯的。我們也能看到政府,中央慢慢在扼殺香港市民的自由。如果以極端的看法看到最後,自由言論會被毀滅,人們只可以保持沉默,將心中的情緒收起,所以這就要看人民想要哪一些「自由」了。在東方社會,比較偏向傳統,沒有走到像西方般自由,民主那些崇高的價值觀中。不過在全球化之下,總有一天會向前走。我們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

這本書真的很能值得我們深思,我反思我應該要拋開固有成見,去嘗試新有的事物,這樣對我會有正面的反應。而且也要對未來有希望。

 

陳志堅《紅豆糕的歲月》閱讀報告

人生的意義是甚麼?追求快樂?還是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呢?在我看來,人類生存在世界上本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是我們在潛意識中賦予了意義給自己的人生。人生的高低起伏,理應有大部分都由自己主宰。然而,有部分父母把對自己的期望過分投放在子女身上。說好聽點是為了子女的將來著想,直接點說就只是把自己做不了的事交給子女代為完成,把「擅自主張地計劃別人人生」這件事合理化。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人生,所謂的意義還存在嗎?

《紅豆糕的歲月》這本書寫下了十五個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故事。當中指出了每一個人在自己或別人的人生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就像劇本一樣,自己的一舉一動也可能會影響故事的發展。 這本書展示了各人獨特的生活面貌,藉此讓我們思考人生。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有甚麼意義呢?我們又應該抱著甚麼的心態去面對這個世界?

《自由的翱翔》是其中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它記述了一位女生馬柔的經歷。她的母親從她小時候開始,已經不斷灌輸「長大後一定要做醫生」的觀念給她,甚至還要求她上大量的興趣班去增廣見聞。而最重要的,她自己並不想成為醫生。直至公開試前,過長時間的溫習導致她出現健康問題,才可以令她從每天被母親催促讀書的日子中逃脫。最後,馬柔成績不足以進入醫學院,而進入了城市大學修讀英文系,並參與交流團到外國欣賞她最喜歡的戲劇。

這篇《自由的翱翔》正正顯示現時香港部分學生所遇到的困境:被父母的期望所捆綁。思想守舊的家長往往以為做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最好,只要賺到一筆可觀的薪金就已經是一位成功人士。然而,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即使沒學歷沒錢也有機會闖出一片天。而家長往往會把這種錯誤的觀念放在子女身上,忘記了他們的感受。有些家長會借子女來完成自己無法達成的夢想,例如他們的知識水平不高,無法成為一位醫生,便把這個任務交給子女去完成。但是,人生是屬於自己的,為什麼要被別人規管呢?雖然父母是他們最親的人,但也沒有權利去計劃子女的人生該做甚麼事。如果子女要跟隨那些目標來走,試問他們的壓力有多大?他們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以及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很多時候只能啞忍,努力完成這個不屬於自己的目標。這亦令我深思,到底人生的意義應該由何人來決定呢?若然我們只困在父母的期望中,不跳出固有的框框,根本就不是為自己而活。自由,是我們活在世上的動力,是令人努力生存下去的先決條件。假如人類沒有自由,所有事都由別人決定,所謂的人生意義根本不存在。

《自由的翱翔》亦反映了香港出現「怪獸家長」的現象。經常有人說:「要贏在起跑線,才能贏在終點線。」這句話正正代表著「怪獸家長」錯誤的觀念,以為幫子女報讀大量興趣班便可爭取到進入名校讀書的機會,可以令他們的將來發展得更好。無可否認,上興趣班可以擴闊他們的眼界,但真的有助他們全面發展嗎?強制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課堂,不但會妨礙他們發展自我,局限於父母的期望之中,亦會因過量的課堂造成他們精神及心理上的壓力。即使香港學位競爭大,家長渴望子女早日成材,但亦不可以因而忽視他們的感受。而且,過多的課堂只會令他們忙不開交,難以在學業及興趣之間取得平衡,反而會收到反效果。久而久之,他們會對繁多的課堂感到煩厭,無心向學,與本來的目的相違背。而最重要的是,他們真的樂意學習這麼多的東西嗎?對他們來說,學習一些不感興趣的東西根本沒有意義。這些「興趣」並不是令他們生存下去的動力,只是捆綁自由的幾條繩子。他們淪為了怪獸家長的扯線玩偶,人生對他們還有意義嗎?「既然我只可以活在父母的限制下,倒不如了結自己的生命更痛快?」無疑,「怪獸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褫奪了子女基本的自由,是令香港學生自殺人數上升的一大主因。

總括而言,《紅豆糕的歲月》這本書想透過真人真事來勸勉我們要勇於擺脫父母過多的枷鎖,雖然子女應該孝順父母,但亦應適量地爭取自己的自由。我們應以自己的心路歷程找出人生真正的意義,而非跟著別人的計劃漫無目的地過活。人生是屬於自己的,旁人只是生命中的幾個過客。要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我們餘下的人生必須要由自己來主宰。

愛書愛閱讀徵文比賽:阮怡瑜 《不老騎士》閱讀報告

有一天當你八十歲,你還有多少做夢的勇氣?現今一般都鼓勵青少年勇敢追夢,也提倡中年人壯遊。然而,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嚷著要去追夢,身旁的親友、子女卻唱反調,不是說他們要務實一點,免得橫生意外,就是提醒他們年紀大了,不要到處亂走。就是這樣,老年人開始自我設限,不敢做這個,不敢做那個,把夢想深藏在心中。難道老年人在生命的終結前抱著最後的勇氣為自己圓夢也有錯?為何總是讓他們帶著遺憾離去?

這本書就是描述一群平均八十一歲的老人騎摩托車環台十三天,此經歷不但圓了他們巡禮台灣一圈的夢想,更用他們親身的行動鼓勵無數當地老人,人生永遠有夢想,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可見,追求夢想並無年齡限制,老人也可以完成隱藏在他們心中數十年的青春夢,但大前提是要有追夢的勇氣,肯踏出第一步。

每個人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必會遇到無形的阻礙,就好像老人們的環台夢本來就給人異樣眼光,看似不切實際,但他們並無理會俗世的不期待和輕視,因此而停滯不前、宣佈放棄,反而化阻力為動力,努力的斬除追夢路上沿途的荊棘,堅持着夢想與信念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知名作家九把刀曾說:「說出來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現的價值!」老人們永不放棄的精神真的讓我非常的佩服,他們簡直是一個我想完成夢想的成功借鏡。

誰說人老了退休了就沒有用,就該只是在家照顧孫子,整日看家,其實老人的人生不該這樣虛度的過。雖然環島使家人擔心,但至少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人生,不該只是等待死亡的來臨。人沒有必要服老,也沒有必要為了年紀老邁而放棄做夢環島的勇氣。夢想不難,難在於我們是否有勇氣,堅持去圓夢。

他們平均八十一歲,仍然有著堅定不移追夢的心。想想此刻的自己又在追尋著些什麼事呢?我是否也該有所行動,準備去追夢?

有時候,我會因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旁人的異見,而限制住了自己要踏第一步去追夢的勇氣,又或是受社會風氣、長輩們的傳統思想而放棄了夢想。倘若我真的要實現夢想,就得像老人們一樣,在準備踏上夢想的這條路時,不要思考太多、猶豫太多、顧忌太多,想做什麼就放心大膽的去做,把握每一天嘗試輕鬆自在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年輕的我有的是時間和體力,但應好好善用。俗語也有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今天不去做、現在不開始,就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鼓起勇氣去追夢。因此,由今天起,我趁著花樣年華之時好好做夢一番,無論在別人眼裡是成功或是失敗,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的,因為我曾經為之而奮鬥,在我的人生中沒有留下半點遺憾。

總括而言,這本書很勵志和發人深省,透過一群不老騎士勇敢走過崎嶇的追夢旅程,我明白到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退縮,退縮意味著又遠離成功一大步,而且為了讓自己有機會遇到更好的明天,我決定重新燃起勇敢冒險的一團火,因為知道不冒險不追夢只會停在原地。

我不再讓別人決定我的人生,不再因別人的批判變得如此脆弱,始終我才是決定自我人生最好的人選。

人生到底為了什麼而前進?是夢想。假如一個人沒有夢想,那就只不過是個空殼人生罷了。

《記憶傳承人》讀後感

在數月前,經范老師的閱讀推介後,我看了《記憶傳承人》這本書。

故事的主角喬布斯住在一個獨特的社區,這裏人的生活模式和我們相差無幾,早上起床後,學生上學,成人上班,晚上回家再開始新的一天,之所以是獨特是因為社區中會有一班長老,他們會決定社區內大小事,小至市民的工作,大至兩人的婚姻,還規定幾歲的小孩要做什麼事情,所有社區中的人都要聽從長老安排。

在我們的世界中讀完大學的青少年踏入社會後,可能並不適應在社會工作而失去工作,變得一事無成,就算不計算這些青少年,世界上也有不少無業遊民,他們好食懶做。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發生,長老決定為社區人安排工作,早在他們11歲便決定了一生的工作。

另外,在我們的世界中,人們輕易地便結婚,又有輕易地離婚,長老因而也控制了人們的婚姻。在那個社區中的夫妻之間並沒有愛,只有合適和不合適。在被規則束縛的社區中,失去人類之間最基本的愛,失去這個最基本的情感,生活就變得和普通動物一樣,每天只是接規則做事,做重複的事情,這快樂嗎?

在這個被保護的世界裏,人們不會沒有工作,不會離婚,沒有戰爭、饑荒等痛苦的事情。人們的生活看似十分美好、和平,相信這也是所有人所嚮往的生活,但是在這個平淡如水的生活中,真的是美好嗎?或許在外面世界裏發生戰爭、饑荒時,你會慶幸自己再被保護的烏托邦,但過後不會後悔嗎?

主角喬布斯在擔任記憶傳承人後,得知了許多過去世界的回憶,知道了色彩、音樂雪等令人快樂的東西,當然他也知道戰爭饑荒這些痛苦回憶。從中體會到死亡,但是他更多體會到是愛。在被保護的社區中沒有愛,沒有回憶,只有冷酷的規則。

在我們的世界中,人們有記憶,有痛苦的時候,每天都有人病死、老死,因戰爭而死,因饑荒而死,但是我們心中有愛,成件事就變得不一樣。當我們在困難的時候,可以尋找家人、朋友的協助,聽從他們的意見。但在理想國,人們根本不會有困難,就算有困難,長老也會全權替他們解決。

在理想國中,人生只有安穩的生活,沒有大起大落,沒有破折,看似美好,但真的美好嗎?

赤柱軍人墳場

走進赤柱軍人墳場,天地間彷彿只餘下一種顏色——白。樹杈上的嫩芽是白的、濕軟的草地是白的、頭頂上的天空亦是白的,白得那般純粹、徹底。啊!那是沉睡英雄的赤誠魂靈,不掺雜任何旁念的守護,是那麽地無畏而潔白。人們放輕呼吸,就連談話也顯地那麽小心翼翼,唯恐滋擾了這叫人驚艷而生敬的純白世界。
突然,眼前的事物開始變換,調皮地吹奏葉琴的風兒、盡情放聲高歌的鳥兒、愛引人注目而「呀呀」叫喚得烏鴉……一直陪伴在赤柱軍人墳場身邊,鮮活而明艷的牠們,逐一為它繪上溫暖的色彩,代替曾被守護的我們,永恆地守護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