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

天南地北,人情冷暖,「請客」二字,道卻是盡人間百味。回首往事,三次特別的請客經歷,雖境遇迥然不同,但讓我領悟到人間真諦。 

初出茅廬,剛入職場那年,我剛賺到第一桶金,便興高采烈地請父母吃飯。記得那是一間有點年紀的茶餐廳,斜陽從走廊的窗邊斜射進來,在茶餐廳色彩鮮艷的磚塊上投下一片斑駁的光影,宛如一幅抽象的水墨畫,我與父母選了一處咖位入座。這裡裝潢算不上精美,菜色也稱不上高檔,不過是一些家常小菜,餐廳內的嘈雜聲與油煙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空氣中彷彿瀰漫著厚重的鑊氣。於我而言,卻別具一格。 

父親叫了摯愛的叉燒飯,母親則選擇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雲吞麵,而我就叫了乾炒牛河。菜式一一呈上,香氣四溢,母親笑顏如花地打趣我道:「一轉眼就長大了。」父親只是默默莞爾,溫柔地看著我,向來喜怒不形於色的他如今也卸下了偽裝。父母吃得很慢,仿佛要將這分這頓兒女情懷細細品嘗後藏進心房。母親笑著撫摸我的臉頰,「長大了,真的長大了!」一遍笑著,一遍眼眶漸漸濕潤,歲月在她手上刻下道道紋路,宛如樹幹的年輪般清晰可見,卻帶不走她撫摸臉頰時的溫情脈脈,時光荏苒,唯有那份刻骨銘心的深沉之愛,永遠被珍藏在她的心房裡。那一刻,四周的嘈吵都變得模糊,眼中只剩父母一雙承載著我的眼眸。這頓飯雖只花費了百餘錢,但對我而言卻有著無與倫比的意義,父母吃飯時的一顰一笑,展露出的點點欣慰和情愫,都使我樂不可支,心中的成就感如清泉噴湧。看著手中賬單,臉上浮現出一絲絲滿足, 請客不僅僅是為了填飽口腹之慾,更是情意的傳遞,是我和父母之間深深的情感紐帶。 

工作的第二年,在外打拼時,我偶遇大學同學一心。他剛失業,正處於人生的低谷。見到他愁眉不展、無精打采的樣子,我於心不忍,沉重的壓力對他而言,無疑是一記重錘,於是我拉著他走進一家小咖啡店,希望藉咖啡的苦香,驅散他心頭的烏雲。在店內溫暖燈光下,他抿了一口手中咖啡,他終於打開了他的心扉,向我訴說著自己生活中的困境,那段時間,他情緒低落,對未來的迷茫如湍急的潮水,幾乎讓他無法呼吸。我靜靜地聆聽著,偶爾附和幾句,讓他將心中鬱悶發洩出來。我搭著他的肩頭道;“當夕陽西下時,在地球另一端便是旭日東升,生活,如同黃昏后的天空,雖夜色將至,但也預示著星光即將閃耀。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怎能因冬至寒霜白露,而放棄春來百花爭艷,秋到果實飄香,希望你能不為逆境所困,尋得自己的明月。”臨行前,我買單請客,回頭好似看到他眼中閃爍的鬥志。幾天後,我收到了他的來信,說那杯咖啡給了他繼續奮鬥的勇氣,那些壓在心頭的重擔,在這杯咖啡的溫度下漸漸融化,亦點燃了他的熱誠。我不禁反思,請客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味蕾,更是在那一瞬間,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化作前進的動力。 

初秋時節,長空一碧,我趁著休假,回鄉探望外婆。重返故土,青石板路、古樸老屋映入眼簾,心靈深處對故地的思念被悄然喚醒。曾經熟悉的景致如舊,仿佛童年的歡聲笑語還在耳邊迴響,青石鋪就的小路,依稀可辨往日足跡,信步而行,滿目皆是回憶,放眼望去,老魁樹下外婆躺在竹椅上,編織  圍巾,朝著我燦然笑著。我牽著外婆的手,來到附近的茶樓喝茶。 

那天,我們在茶樓裡待了兩個小時,外婆一邊喝著茶,一邊細數著往昔的故事,宛如舊日畫卷重現眼前。小鎮的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歲日的痕跡;外婆的一心一意,都承載著少年的成長。外婆握著我的手, 手粗糙得像樹皮,指節因長期勞作而微微變形,卻傳來溫暖的力量。她伸手將圍巾戴在我身上,即使她的皮膚不再熠熠生輝,更是添了些許滄桑,但她的句句叮嚀,一針一線編織成最溫暖的記憶,也成了支撐我前行的力量。分別時,外婆拉著我的手,外婆的手止不住地顫抖,佈滿老年斑的手背上青筋暴起,眼神中卻閃爍著前所未有的笑意,她說:「謝謝你請老人家我吃飯,陪我聊天!」外婆身形瘦小,略顯佝僂的身影在暮色中形單影隻,宛如一幅淡墨山水。我領悟到,請客不僅是付賬買單,更是一種關懷與尊重。 

回望這三次請客經歷,表面上看來,它們大不相同,但細究其中,卻蘊含著相同的情感真諦——請客從來不是單純的請吃飯,而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橋樑,是心與心之間的溝通。 

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請客」這種看似浪費時間金錢的社交方式,卻承載著最純粹的人情味。再忙碌的生活,也要留一份時間給真情實感;再精打細算的人生,也要留一份空間給溫情脈脈。正如那頓簡單的家常菜、那杯咖啡、那壺茶,都足以搭建刻骨銘心的情感聯繫,這才是「請客」的真正意義。 

身處繁華世界,無論是商業社交,或是私人聚會,唯有「請客」這一簡單的舉動,能讓我們在飯香中品味人情,在觥籌交錯中感受溫暖,在餐桌前重拾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聯繫。這,或許就是「請客」的真諦。 

錯過

「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遺忘。」

逐漸長大,面對種種事物的心態都會有所不同。唯有一事,是與以前一樣的。

投入工作後,逐漸忙碌,亦慢慢開始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生活,但是總是覺得心中有一個疙瘩,使人難以忍受。

回憶起自己在大學的生活,總是感到無比開心,令人回味無窮。但不巧的是,我想起了那一張面容,陪伴我整個大學生涯的笑容和那包含著整個日月星辰的那雙眼睛。

大學的生活多姿多彩,亦非常繁忙,但唯一不變的是,身邊總是會有著一個人在身旁陪伴著,柔和的笑容永遠在我的身旁,使我在繁忙中依然可以找到一個喘息的空間,使我可以安心。對於那一刻的我而言,他好像就是我腦海中的唯一一位。

當我仍然沉浸在這一場美夢時,我卻在某一天的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一個貼文。那是他的朋友所發佈的,熟悉的他和一個毫不認識的人在與他的好朋友玩樂,他在圖片上的神情是我從沒有看見過的,是打從心底的快樂。在以前,我從來沒有過一次機會跟他的好朋友見過面,更不用說一起談笑風生。

原來我從來不是他的唯一,也不是他的例外。現在,我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好笑,居然一直在這個夢裏沒有醒來,原來我只是他的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玩物」,而我卻把我的真心、真意、一切全都奉上了,原來這些時沒有任何價值的。想到這裡,平常愛哭的我竟然沒有絲毫想要落淚的感覺,只帶著不甘、憤恨、惱火的情緒,原來我的一切只是一場夢。

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有這麼堅定的決心,打開與他的對話,然後把一切都刪除掉,還封鎖了一切的聯絡方法。

回憶的拼圖慢慢完成結合,成為了當初一張又一張的生活寫照。我握著我手中的書,上面寫著最醒目的一句話:「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遺忘。」,看見這一句,我的腦海便浮現出以前的種種回憶,而我卻選擇了嘗試尋回這一個記憶中的他。

當我在通訊錄和其他朋友的社交媒體試圖尋找他的蹤跡時,我卻突然發現我連他的電話號碼、他的社交媒體名字也忘記了,對於他的所有事物,我只能記得他在大學時的樣子和當初的那一段痛苦回憶,其他的都忘記的一乾二凈了。

當年的我對他的情感只剩下恨,現在的我已經忘記了他的存在,對於我來說,他,可能只是一個陌生人。其實他對外可能不差,只是時機的問題,在這個繁忙的都市生活,每天在拼命工作的時間點,他可能是最適合的那一個,這就是天意,這就是命運,命中注定的錯過。在我記憶中,他和我正好互補,無奈時機和心態導致了這個結局。

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遺忘。每一次的遺忘代表著每一次的不完整,代表著失去過、錯過過的每一項事物。

四季

人生會經歷許多事情,有的是如劃過長空的大雁,若浮光掠影,曇花一現。 有的如雲彩煙霧,轉瞬即逝。惟四季風景,如秋風落葉,冬月雪霙,則若人之手足,從日出清晨到日暮黃昏,如影相隨地陪伴,靜悄悄地在回憶中留下一方足跡。

春日香霧陣陣,三月煙雨濛濛。屋內少女滿懷心事,一雙藕臂撐著下頷,愁眉不展地端坐在書桌前。窗外幾隻小鳥站在樹枝丫上唱歌,清脆悅耳的鳥鳴猶如點點雨滴,滋潤心田,為苦惱的少艾洗滌憂悶的煩惱。 窗台底下有濃密的灌木叢,數十片翠綠青葉中間點綴著零星幾朵淺粉色的小花苞,微風過處,襲來陣陣怡人清香,春天來了,四處是桃紅柳綠的花蕾,景色如畫,細雨如一陣薄霧為畫卷添了幾分朦朧。

「轟隆!」一道震耳欲聾的雷聲驚起,隨即天上便降下大滴大滴的雨水。 雨水落在地上,濺起朵朵頗大的水花。地裏辛勞的工人收起農具,匆匆忙忙地找地方避雨,須臾泥地里便留下深淺不一的腳印,假山旁的池塘開著潔白的荷花,迎風搖擺的蓮花,讓它們看起來像婀娜多姿的絕色美人,那麼的風情萬種,那麼的美艷動人,那麼的俏麗多姿。夏日炎炎,熾熱的陽光令人揮汗如雨,一場狂風暴雨過後,餘下的輕風為辛苦勞作的人們帶去舒適的涼意。

秋風習習,冷寂蕭條,此時的大地是荒涼的,一片片棕黃色的枯葉隨風飄散,緩緩落下;此時的人們是忙碌的,一個個收麥田的背影若隱若現,乍有乍無,此時的孩子是快樂的, 一聲喜氣洋洋的笑語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樓上有女子為家人準備晚膳,只見她仔仔細細地將菜葉清洗乾淨,再放入鍋中烹調。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樹上一顆顆碩大飽滿的果實靜靜地等待佳人將它採摘。

白雪皚皚,漫天冰霰。冬天是熱鬧的,家家戶戶都在準備過冬至、新年及元宵。 正月的煙囪依依冒著白煙。食物誘人的香氣相隔幾裡也令人垂涎三尺,欲罷不能。大地蓋上了雪白的被子,與天地雲湖相連,形成白茫茫的一片。不遠處的湖中間,有幾人在亭中一邊烤火,一邊下棋,飲酒作樂,頗有閒情逸致。一會兒醉了累了便伏桌上呼呼大睡,享受快樂時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去秋來冬又至,人生有四季相伴,便不是一片暗灰的人生,相反地,所有人都活出了繽紛多彩的人生。

青綠山水,千里江山

2022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套舞蹈詩劇火速出圈,這也是我第一次認識它——《只此青綠》。

《只此青綠》是一部以《千里江山圖》這一幅名畫為創作背景的舞劇。兩位舞劇導演在2003年參觀故宮展出的《千里江山圖》後回到了舞團,創造出來這一部舞劇一舞繪千里江山《只此青綠》。這套舞劇從開始巡演至今,已經演了逾600場,更在今年十月一日上映了電影版。這是舞蹈史上首次將舞蹈詩劇變成電影,搬到了大螢幕上。我想舞蹈詩劇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語,所以接下來我所講述的是電影版的《只此青綠》。

整部電影通過“展卷、問篆、初見、唱絲、聽雨、尋石、習筆、青綠、淬墨、苦思、入畫”十一個篇章,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視角旁觀畫家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故事。整個故事並不算複雜,但因為整部電影沒有一句台詞,絕大部分的演繹都是以肢體動作進行抽象的表達,所以並不容易理解。我第一次在春晚觀看《只此青綠》的時候只覺得它給人的感覺是美的,是大氣磅礡的,但是這只是《只此青綠》所表達的最淺顯的意思,而深層的含義是在我觀看兩位舞蹈編劇發到嗶哩嗶哩上的幕後實記才明白的。

這部舞劇在創作初期就耗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所有人,包括舞蹈演員、導演、幕後的工作人員都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從民間手藝人到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他們都去向他們學習、交流。每個人都抱著一顆極為虔誠的心去創作,不斷的調整細節,力求做到最好。

電影開篇的第一章就是“展卷”,故宮青年研究員小心翼翼的從櫃子里將畫卷拿出來,放到桌子上緩緩展開,故事就此開始。“展卷”這一章很短,用最快的速度回到了過去,但其實“展卷”還有一部分在電影的結尾,讓整個故事完成了閉環。

“問篆”講的是刻制印章的工匠刻章的過程,將這一章放進來的原因是,在傳世的《千里江山圖》上有大大小小幾十個章,卻沒有一個屬於希孟。所以編劇創排了一段刻章的舞蹈,希望能為希孟刻一枚屬於他的章。

在《千里江山圖》這一幅畫中,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青綠山水,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畫作的尾部有一些白色的小點,那是“織絹人”。這一抹微小的白色,被編劇放大,成為了《只此青綠》中獨立的一章。明媚的白晝,機杼聲聲,清脆悅耳,與遠處山林中悠揚的鳥鳴交織成一首自然的交響樂,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和諧。幾位身著素雅衣裳的織絹人,拿著圓形竹制簸箕,踏著輕盈的步伐緩緩步入畫面中,就像古籍中走出的仕女,帶著一抹不染塵埃的清新與高雅。在這幅寧靜祥和的畫面之外,少年希孟如同孩子一般,眼中閃爍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渴望。他步伐輕快,帶著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躍入自然的懷抱,去尋找那份只屬於他的創作靈感。眼前的村捨,織女們的笑語盈盈,牧童牽著老牛悠閒地走過,漁夫們滿載而歸,停靠在岸邊,構成了一幅幅生動鮮活畫面。

就在這個時候,天上下起了雨。希孟在描繪山水時感受到了雨滴從天空中落下,他在雨中肆意的奔跑、起舞,盡情述說著自由和喜悅,這就是“聽雨”。少年希孟在淺淺的水塘中迎著雨水,感受著來自大自然的自由暢快。舞動時水面的漣漪追尋著希孟的腳步,泛起波瀾又歸於平靜。

“尋石”這一章跟“唱絲”連接得很好,如果不是字幕顯示了“尋石”二字,我甚至都不知道已經進入下一個章節了。“採石者”爬上高聳巍峨的山峰,只為尋找那一抹最珍貴的青色。“採石者”背著竹簍,自顧自地向上攀爬,少年希孟一臉好奇的跟在“採石者”的身後,一步一步向上爬去。“展卷人”跟在二者的後面,臉上滿是心疼,因為《千里江山圖》這幅畫如果沒有用珍貴的礦物顏料進行作畫,那抹青綠根本就不會保存至今依就帶有光芒。

《只此青綠》在我看來它想表達的是王希孟這個少年用盡一生,只為追求那千里江山的一抹青綠。他年少時在翰林院與同門師兄弟一起點茶、掛畫、焚香、插花,宋朝四雅皆體現於此。舞蹈演員雖然穿著粉色的學子服,但卻不顯得女性化,體現了北宋男子的風雅。整部電影中唯一抹艷色來自於翰林院的女官,正紅色的官服讓人眼前一亮。它打破了人們對於古代的刻板印象,讓人們明白宋朝的女性社會地位是重要的。畫面一轉,鮮艷、活力已然消失,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茅屋,裡面放滿了筆,從制筆的第一步到成功製造出一支完美的筆,當中步驟的繁復程度是難以言表的,但從舞蹈演員扮演的“制筆人”的神色可以看得出來,一支完美的筆是多麼珍貴。這就是“習筆”,從希孟年少時學習作畫到“制筆人”製作出一支完美的筆,千里江山因此而出。

到了我最喜歡的一章——“青綠”。其實這一章是整部劇當中最抽象的地方,因為這一段全靠舞蹈演員進行排列組合,形成不同樣子的山峰。2022年春晚結束後,“青綠腰”也火速出圈,大家都爭相模仿,但是很少人能成功。“青綠腰”就是“青綠”當中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地方,在導演給出的話術當中,我得知“青綠腰“其實是代表了群山當中的險峰。其實並不是只有險峰,在“青綠”這一章當中,很多動作都有名字,我就不一一說明瞭。“青綠”展現出來的那種意境讓我至今都難以自拔。

電影的發展到了這裡已經漸漸步入尾聲。“淬墨”顧名思義就是製作墨塊。一群工匠冒著大雪,在半山腰一個巨大的山洞里奮力地揉著墨團,雖然是大寒的天氣,但是他們依舊滿身大汗,只為製作出一塊上好的墨塊。

“苦思”這一段是原版舞劇當中沒有的。它所展現的就是,希孟在創作出《千里江山圖》這幅名畫的半年時間內的心路歷程。“展卷人”以旁觀的角度,看著希孟為了畫畫,不分晝夜,不顧寒冷。他希望給予希孟一些幫助,但希孟看不到他,“展卷人”只能以無形的狀態陪伴在希孟身邊。

“入畫”是整部電影的最後一章,也是最感動我的一章。在經過前面的敘述,《千里江山圖》終於被繪制出來,“青綠”再次出現,身姿各異的站在希孟身後,當希孟轉身時背景換成了《千里江山圖》的原作,“青綠”融入畫中,而希孟正式也完成了他的傳世之作。畫面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千里江山圖》的那一天,人來人往,不管老幼都對這幅畫非常喜愛。當人潮退去,此時的場館中只剩下了希孟和“展卷人”,相隔千年的時空在此時交疊,長長的展櫃兩端,展卷人、王希孟相望無言:一個深鞠一躬,一個作揖致禮。這是文物研究員與研究對象的“奔現”,也是古與今在平行時空的相遇。

我於“青綠”相識結緣於春節聯歡晚會,卻在兩年後的今天依舊對它念念不忘、喜愛至極。因為時間、地區等問題,我至今也沒看過“青綠”的現場版,所以在十月一日的那一天,我拉著我的兩個好朋友直奔電影院,算是了結了我的一個念想。我在看完電影後就開始寫這一篇感想,斷斷續續寫了一個月,不斷的修修改改,到這一版我已經盡力了,心中諸多感受難以用文字體現出來,就不再寫下去了。在文章開首,我曾提到《只此青綠》所展現的深層含義,在這裡我簡單講述一下,《只此青綠》是因為美的呈現而觸動觀眾心弦,這根弦每個中國人都有,那就是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你以為它不顯山露水,殊不知它早深埋在每一位慕名而來的“展卷人”的基因里。換言之,美與感動本身存在於我們的基因,《只此青綠》所做的,不過是把我們對美的反饋勾了出來。

十月請您對我好些

叮——叮——

陽光穿過茂密的梧桐大道

一輛自行車在人煙稀少的道上行駛著

車主身穿校服是潦草地被掛在身上,頭上也也翹著幾根呆毛,隨著他的目光而去

是一個在人行道上緩步而行的少年,

陽光從樹葉的縫隙落下

落在了少年的髮根、身上以及手中的課本上,

少年並未被車鈴聲影響到

反而時不時低頭看向課本,喃喃自語著

叮——叮——

只見少年從自行車上下來

在口中念念有詞的少年身後喊著少年的名字,

也加快了推車的步伐,不稍片刻便追上了少年,少年們並行著。

可少年只看了下他頭上的呆毛,輕輕的皺了皺眉頭便繼續念著,仔細一聽:「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少年見某人專注著背誦,不理睬他。

變抓了抓頭,讓本就潦草的頭髮變的混亂

隨即一鼓作氣搶了少年手中的課本,放在自行車前的籃子裡,頭也不回,推著自行車向前跑了,

少年見手中的課本被友人奪去,也急起身追趕著。

兩少年一前一後的奔跑掀起了風,路邊的葉子被捲了起來,仿佛短暫的擁有了生命,

跟隨著新掉下的葉子,再次隨風而落。

 

遷徙

鼯鼠搬到西海岸已有十年有餘了。

蘑菇森林是他的祖藉,突如其來的變故使他六歲搬到西海岸。

動物專家們指出,對於許多物種而言,懵懂無知的年紀往往是它們形成習性和行為模式的最佳時期。然而,習性的形成如同紙上初染的墨跡,一旦定格,便難以輕易改變。

鼯鼠深刻明白這個道理。

西海岸和蘑菇森林,這兩片遙遠的土地,孕育了截然不同的語言文化。它們都各自獨奏著屬於自己的旋律。

鼯鼠不是完全的原居民,只能在這陌生的旋律中,努力尋找自己的音符。他學習,他模仿,卻總在交談間,流露出那份不屬於此地的獨特韻味。

小時候,他總是被老師糾正發音,一個人孤零零的站起來,不同動物的目光齊刷刷地盯著他。有不懷好意的窺探,有恥笑的嘲諷。

「他肯定不屬於這裡。」

「他的口音好重啊。」

鼯鼠臉頰羞得通紅,他學會了沉默,用沉默作為自己的盾牌,抵御著外界的風雨與偏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鼯鼠升入了中學。青春期的戾氣與敏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他意識到,自己與這片土地,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

和團節的時候,鼯鼠總會總會踏上歸途,回到蘑菇森林。他原以為那裡是他的歸宿、是他的避風港,是他的舒適圈。然而,昔日的夥伴已變得陌生,代溝如無聲的河流,悄然流淌在他們之間。

「還記得班尼嗎?明明是一隻兔子,但總是幻想自己能夠飛翔。」

「所以說嘛,目標和夢想是區別的,聽說他好像已經開始流浪了?拋棄自己的家人而去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真是自私啊!」

「你們在聊什麼呢?」

「啊不好意思啊沃爾,我們在聊我們的中學同學呢。」

他們談論著蘑菇森林的煩惱與話題,鼯鼠卻無法感同身受、難以融入。

他期盼已久的歸途,魂牽夢繞的歸屬之地,竟然如同一場遙不可及的夢,最終化為了泡影。

鼯鼠的位置很奇怪,他處於西海岸與蘑菇森林之間。他的一隻翅膀觸碰著海岸的寬廣,另一隻則依戀托載他起點的蘑菇屋,但是他從來沒有真正的屬於一方。

他是無根的浮萍,他漂泊不定。

動物通行證上,鼯鼠的名字與西海岸緊緊相依。

但心中,鼯鼠卻感覺自己既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遙遠的故里。

他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兒。

中學生應否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

近來科技發展迅速,無論大朋小友人人都「機不離手」,學生濫用智能手機的個案更多不勝數。因此,我認為中學生不應於校內隨意使用智能手機。

第一,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影響自身學業成績。在學習過程中,中文的生僻字和英文單詞常常困擾學生,因此不少學生選擇查字典來解決問題。但智慧手機中的字典和紙本字典,該使用哪一個呢?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前者,認為智慧手機中的字典方便快捷,是學習的「好夥伴」。相反,紙本字典厚重如大象、繁多如編程,顯得不堪一擊。但是,學習的目的是速度嗎?學習應該是深刻的。學習的初衷是為了讓你深刻地、牢牢地記在心中,以備不時之需。智慧手機中的字典,一鍵便能清除歷史記錄,那麼查字典的意義何在?紙本字典上佈滿的是你「走」過的足跡,翻找字典時的痕跡、摺痕,始終留存。更何況,智能手機中的藍光會損害眼部健康,長期注視智能手機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你會後悔嗎?紙本字典有護眼作用,不少出版社考慮到這一因素,特意將紙張設為偏黃色,起到護眼的效果。所以,在考試過程中,你想的是遊戲畫面還是生字註釋?為了學業查字典,卻「一鍵清空」,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腦袋空空。

第二,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影響課堂學習氣氛。為了讓課堂更有趣、更具感染力、更令學生難以忘懷,不少老師絞盡腦汁。在英文課上,曾經以遊戲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更投入課程,英文老師特意設置問答遊戲比賽,讓學生使用智能手機回答問題。結果,學生無視課堂規則,如脫韁野馬般放飛自我,利用學習機會嬉戲。本來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瞬間降到冰點,變得冷清。專心致志的同學也因此受到影響;朝氣勃勃、積極上進的老師更因此大受打擊。鬥志昂揚的學習氛圍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同學們的嬉笑打鬧和老師的唉聲歎氣。本來為增加課堂趣味性而設的遊戲環節,卻被有心之人「踐踏」。智能手機成為「兇手」,是「幫兇」,破壞了課堂的學習環境。

第三,在校內造成沉迷智能手機的潮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建議,全球所有學校應該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以減少課堂干擾,改善學習。芬蘭禁止七至十五歲的學生在課堂使用智能手機,法國早在二零一八年全面禁止學生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存在是為了方便人類,而不是危害人類。當你來到學校時,「低頭族」學生們沉溺在智能手機中,而兩手空空的你,卻顯得像個異類,你只好成為他們的一分子。根據調查顯示,香港中學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機六小時,假日更高達八小時。中學生嚴重依賴智能手機,衍生出不少家庭紛爭、健康問題和學業問題,這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更甚者,有學童在幼稚園時便擁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機,並因此引以為傲。無論如何,中學生為跟隨潮流,很大機會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這是不可取的。原本智能手機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現在人們卻依懶、沉迷智能手機,實在是得不償失!

有人認為可以放寬學生在校內使用智能手機,以增學習效能。我不敢苟同,自律不是容易的事。知名明星柯震東曾因吸毒被迫退出娛樂圈,後來想復出卻遭到網友強烈抵制,「金盆洗手很容易嗎?」智能手機和毒品都是容易上癮的,而放寬政策無疑是一種放任不管,智能手機是一種誘因,引誘學生使用。相比之下,禁止學生在校內隨意使用智能手機,以提升教育效能,是更方便、有效的方法。改過自新並不容易。相反,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預防沉迷智能手機,反而更可取。

綜上所述,中學生在校內使用智慧手機,會影響學業,損害課堂環境,盲目追隨潮流,毫無意義。中學生應該跟隨老師指示才可使用智慧手機,而不是隨意使用。比起使用智能電話,大家應好好享受校園生活。

那年盛夏

又是一年盛夏,母校孩子們的嬉笑聲,老師們的講課聲,仍在我腦海徘徊,少年的輪廓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新的校園變漂亮了,但不知為何總覺得少了些東西。

回母校的路上看見了一位頗為熟悉的面孔,少年回過頭來,我才驚覺原來是舊同學,少年的臉上褪去了稚氣,多了些青春熱血。正當我失神之際,他低聲說道:「幫忙拿一下外賣啊!」他的聲音變低沉了,我連忙伸手接過兩袋外賣。踏入校門便看見那道看了六年的身影,是校工——蓮姐,她還是留着一頭清爽的短髮,不知為何老人的髮間多了幾條銀絲,皺紋也毫不留情地爬上她的臉頰。突然,耳畔傳來一陣奔跑聲,是頑固的孩子在奔跑,蓮姐輕聲叫着小心,她還是那麼慈愛。我們從她身旁走過,乘電梯上去校務處。電梯門打開,映入眼簾的是移民回國的少女,她長高了許多,不禁感歎從天真爛漫到亭亭玉立只需四年,少女的眉間多了幾分成熟穩重。寒喧過後,我們起步到和老師們約定的地點。踏入房門後便感受到屬於夏天的氣息,或許是前來的路上提着兩袋外賣,夏天的炎熱在此刻無限放大,汗珠從我的臉上滑過。

老師們來到後,我們都坐下來,一邊享受美食,一邊細說着這一年來的艱辛,彷彿我們都還是孩子,我們談天說地,談話間卻多了些從前沒有的疏遠。我望着窗外的藍天白雲,還記得那天離開,天空也是那麼藍,多年的思念好像都藏在了雲間,不知你們是否能看見?還記得課間的打鬧,操場上的少年在驕陽下逆光而來,回想起昔日的玩伴是那麼的青澀,那麼的稚嫩,一切都那麼的簡單,沒有勾心鬥角,沒有人情世故。可惜歲月不等人,他們都長大了,都長出翅膀,飛向那個叫未來的地點。可惜那部名為「小學」的電影,你我都是故事的主角,但它沒有後續,它沒有回放。可惜談起「學校」,我們再也不能堅定而又異口同聲地說出那個校名。可惜六年的時光終究變成一張證書,拆散你我。黑板上每年都寫着同樣的內容,可是黑板前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他們一個接着一個離我而去,前往新的國度,認識新的朋友,翻了新的篇章。過往的種種都成了回憶,好像只得我一人留在原地留戀着,稠帳着,貪戀着餘温。可是做人不能如此貪心,既要過往,又要未來,因為等你回過頭來,你便追趕不上他們了,所以別回頭,向前邁進吧!

故地重遊,風景依舊,只是找不到當年。曾經的我們,最後的你我。那年我們都嫌棄的學校,終究成了我們終生難以忘懷的回憶。那年被老師訓哭在樓梯間泣不成聲的小女孩,如今也長大了。那年嚴厲的老師們也都不知不覺中多了一絲溫柔。

新的校園變漂亮了,只是少了我們。

兔子的「翅膀」

我很羨慕飛鳥自由翱翔。

牠們展翅高飛,承載著自由穿梭於時空的縫隙之間。山抹微雲的丘林,天連衰草的曠野,浪花破碎的沙岸,都處處有他們的身影,輕盈的身軀與風歡舞,高昂又悠揚的鳴叫劃破天空。

我很羨慕他們,自由、灑脫。

但是,我不是飛鳥,我是一隻兔子。

我厭倦了在熟悉到作嘔的草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覓食,重復著兩點一線無趣又單調的生活。日子每過去一天,就是對老去的無限接近。兔子的壽命只有十年,我不想要蹉跎歲月,什麼都不留下的離去。

我想飛翔。

母親總笑我不切實際,一次又一次的告誡我

「兔子沒有翅膀,我們為跑步而生,草地才是你的歸宿,找份穩定踏實的工作吧。我不要求你當個公務兔,工程兔、美容兔甚至是模兔,只要是一份工作就好,而不是天天在你的破田野裏當一個無所事事的白日夢想家!」

理想的種子早就埋入土壤,卻因沒有陽光,而無法生根發芽。我們從來沒有心平氣和的對話過,當她每次要開始滔滔不絕地說教時,我總會逃跑,跑到那片「破田野」去。

助跑、起跳、騰空。練習了數萬次的跳躍,有那麼一瞬間,我真的以為我飛起來了,可短暫喜悅過後的,總是毫不留情的、狠狠的,摔倒在地。

今天很冷,雪白的毛衣漏了風,寒風勢不可擋地從我的毛髮里鑽進來。

「班尼!班尼你在哪兒?」

熟悉的聲音傳來,我強撐著身軀翹望,鮮紅的頭冠、雪霜般的外衣,是鄰居卡梅拉女士!她趕忙走過來,扶著踉踉蹌蹌的我找了一處乾淨地方,一邊用手帕為我輕輕擦拭身上的泥污,一邊又心疼地責備我總讓人操心。我為之動容,已然忍不住訴說積壓已久的心聲。

「萊拉很擔心你。」

但這句話,徹底將我心裏快要傾瀉而出的委屈堵了回去。

「嗯。」

我悶悶地應道,早上爭吵的畫面,還是在腦海裏揮之不去,母親毫不在意的態度令我刺痛。

「我理解你,我也曾厭倦了千篇一律的生活,於是我隻身在黑暗裏前行、越過山丘,終於趕到我夢寐以求的大海。」

良久的沉默,她出了神地呢喃着

「大海很美。」

「那海是甚麼樣的呢?」

「大海應該是蔚藍又或者是碧綠?在我心中大抵是一副水墨丹青的寫意畫。還有……還有……」

她垂眸,靜默了片刻。須臾又看向我,帶著些許歉疚之色。

「我不知道……我根本沒有見過海。」

她呼出一口長長的嘆氣,努力淡定,眼神卻透露出無法掩飾的失意。

「我連衣食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何況追逐夢想?十年前我會激昂澎湃、五年前我會大為振奮,但現在,我背負太多太多了。夢想的代價很沉重,我負擔不了。」

「班尼,追隨理想過後,我們終究要回歸現實。月亮和六便士,我選擇六便士。」

她眼神稍黯,眼底抹上苦涩的笑意。

等等……等等……我突然意識到,想要實踐的飛翔,如同一根繫於橡果的繩索,束縛了我思維的枷鎖。

迷雾逐漸消散,世界變得清晰。

「我願意追尋那皎明月。」

卡梅拉女士微微一怔,張了張嘴,卻又把嘴邊的話咽了回去。她定定的注視著我,徬彿在透過我看另一個人。

良久,她笑了,猶如陽光灑滿大地,拂去了陰霾。

「班尼,可以幫我一個忙嗎?」

「好。」

「替我去看看大海。」

與卡梅拉女士道別,我離開了田野,走出了那片草地。我向天空呼喊。直到雙手觸天,我看見了地平線。

我將飛越波光粼粼的水晶湖畔、幽深靜謐的蘑菇森林,看看飛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天空邊際的月亮谷,我想要飛到世界的盡頭,但又不止世界的盡頭。

此刻,我終於有了一雙「翅膀」,

兔子的本質是流浪,遠方是我的故鄉。

「我要飛向大海。」

未來是麼樣的呢?我不清楚。或許會被現實吞沒,又或被理想包裹,但我現在清晰的感覺到,此刻,我是活着的,熱烈又鮮活地活着。

你我皆人生之客,非為籠中金絲鳥。周圍被風暖暖地包裹,我也似風般自由。

母親、卡梅拉女士,

我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龍園

在天水圍眾多公園之中,有一個與别不同的公園——龍園。

來到龍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屹立不倒的雕像,像一個將領带領着將士們連戰皆捷。而他身前的便是他的武器,兩根龍柱,龍柱上的巨龍活龍活現,惟妙惟肖,將龍園的風範體現得淋灕盡致。而雕像的後方,是一個以朱紅色為主的庭院。遠遠望去,「天水一色」四個大字,尤其引人注目。

跟隨行人的步伐,我們來到了太極場,低頭看見凹凸不平的鵝卵石,雙腳隱隱作痛。但抬頭一看,其他遊客紛紛脫下鞋子,輕輕地感受着它的「威力」,有的仍能蹦蹦跳跳,似一隻兔子,有的痛苦地掙扎着,有的默不作聲地加快腳步離開。

旁邊來「中華文化的迴廊」,為何有此稱呼? 因為迴廊的牆壁上掛有一幅又一幅的畫作,運用西方的馬賽克繪畫技巧,以及中國的美景為主題,互相融合,中西合璧。最後一幅畫作,將馬賽克呈現荷花。「蓮花出於泥而不染」,我閉上眼,如《荷塘月色》一文裏的作者朱自清般,想像着荷花的嬝娜多姿。刺眼的陽光,將我拉回現實。「可惜現在没有月色。」我心裏想着。

沿着中西合壁的長廊,我们一行人來到了古色古香的「松幡軒」。由遠處看,躍入眼簾的是個池塘,水面波光粼粼。慢慢走近,魚兒在水中暢游着。「撲通!」牠們也在歡迎我們嗎?走啊走,走啊走,有一顆禿樹矗立在魚池中央。它的名字,是樹頭菜。樹幹粗糙的觸感,使我鏤骨銘心。身旁也有不少的植物,淡淡的花香鑽入鼻腔,抬頭看着禿樹的樹枝,似漁網。透過「漁網」來看天空,也別具一番風味。

此時,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庭院。何以見得?它的周圍皆是遊樂設施,充斥着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但它卻靜止在那兒, 一動不動的,像年事已高的老父親,默默呵護着孩子成長。們前正中央有一個石碑,有一「龍」字刻在石上,在那我彷彿看到了一條栩栩如生的龍。「嘩!」一聲,是龍嗎? 不是的。原來我不知不覺已走到庭院中,面前是小瀑布,水徐徐流着。「嘩啦啦」,像一首安眠曲的旋律,叫人着迷。走兩步,便看見長長的梯級,以竹子搭成。一腳踏上去,像到了世外桃源。水在耳邊流着,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慢步踏着梯級。榕樹就這樣出現在我們面前,纖幼的樹根垂下来,卻不顯一分垂頭喪氣,似老伯伯的鬍子,似珠寶店的珠簾,似關鍵時刻救人於水深火熱的「救命稻草」,盡顯優雅貴氣。

再往前走,我們來到了龍園出口,與入口有不巧之合。相似的雕像,一樣的我,我的心靈似是被洗滌了一樣,極為放鬆。「江南園林甲天下」,龍園素為天水圍的江南園林,此行我終於看到其特別之處。「百葉蓮花萬里香,一池春水雙檐映」站在出口,卻仍能嗅到荷花的清香,真叫人難以忘懷。龍園,可真是一個寶藏之地。我輕輕地觸碰了一下出口的雕像,然後依依不捨地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