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茶樓觀光團

「二十八號!二十八號在不在?」穿著特色旗袍制服的服務員,放開嗓門高聲喊道,倒是與外頭立在枝丫上高歌的無名小鳥此唱彼和。

九點鐘,艷陽高照。中式風格的茶樓,裝修主調為朱紅色,典雅大氣又莊重。進門處的假山瀑布潺潺流水,燈籠造型的吊燈,雕刻著鏤空花紋的橫樑和栩栩如生龍鳳呈祥的頂梁柱,印有山水畫的屏風,搭配浮雕的紅木桌椅,青花瓷餐具。加上蒸爐裊裊升起的炊煙,煙霧繚繞,周圍的一切仿佛披上了薄紗,有著不真切的朦朧美,像是穿越到了古代。

許是恰逢星期天,加上放寬限聚令,茶樓內人聲鼎沸,這才平添了些煙火氣。有的食客舉起印著顯眼大字「週日精選」的菜單,一邊與旁人竊竊私語,一邊在菜單上比劃、勾選茶點,像是久經沙場的將軍在與軍師商討戰略,頗有指點江山的氣勢如虹;有的食客孤身一人,一會兒看看手錶,一會兒品茶四處張望,手指輪流敲打桌面,似是擊打著鏗鏹頓挫的鼓點,眉頭緊皺,隆起一座小山丘,全身上下無不在宣告耐心告罄;還有的大人在寒暄攀談,小孩則三五成群,聚在起霧的玻璃窗上「大顯身手」,或塗鴉一個又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符號圖像,或寫下幼稚又童真的字句。

工作人員有條不紊的各司其職。一些繫著白色圍裙的阿姨推著餐車,步伐匆忙、時不時開口提醒「小心看路」令來往人群注意避讓,又井井有序地上菜,留下一句「請享用」便前去下一桌;一些衣著旗袍的女侍應滿腔熱忱地向食客推薦菜式,眉眼洋溢著喜悅,可能是自疫情以來從沒見過滿座率那麼高吧,「要不要嘗嘗週日精選套餐?價格優惠呢!」「有菊花茶、羅漢果、普洱茶、龍井茶和鐵觀音,您要哪種?」「您是偏鹹口還是甜口呢?我比較推薦……」;一些戴著高帽的廚師,或站在灶頭前翻滾攪拌不同口味的粥,或站在展示櫃和蒸爐前詢問食客想吃什麼,戴著雙層口罩被高溫環繞,熱氣撲面,他們雖然各個汗流浹背,但是難掩笑意、樂在其中,想必也是疫情好轉的緣故。

電視上播放「星期日劇場」的聲音,人們交談的聲音,以及餐具敲擊發出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奏出莫名和諧的樂章。只有坐在靠近門口的那一桌人家,格格不入,像是有磁力一般牢牢吸引我的視線。

一家五口。儘管是星期日,可爸爸的頭髮依舊被打理得一絲不苟,西裝革履,襯衫上沒有一條折痕,紐扣扣到最上面的一顆,打著領帶、夾著領帶夾,衣著打扮和華爾街的精英們如出一轍。媽媽一頭濃密的大波浪棕色捲髮,即使要佩戴口罩,但也畫著精緻妝容,一襲潔白長裙將姣好的身材曲線勾勒出來,絲毫看不出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至於那對兄妹,看起來大概在上小學。還有一位兩鬢斑白,身形佝僂的老爺爺,歲月的痕跡佈滿在他溝壑縱橫似橘皮的臉龐、青筋凸起的手上,眼眶深陷、眼珠渾濁,不再似兩眼汪泉那般清澈見底的雙眸,飽經風霜。

明明是一家人,卻不曾交流溝通,甚至連眼神接觸都沒有。

除了老爺爺手拿星期天賽馬報紙,其餘四人人手一部手機。藍光照在他們面無表情的臉上,更顯冷漠無情,像是外表完美卻冰冷麻木的機器人。茶樓門口兩旁各擺放一棵橘子樹,正被空調吹得枝葉搖晃,好似在翩翩起舞,嘗試緩和氣氛。安靜而詭異的氛圍,彷如一張無形大網,將一家子籠罩、吞噬。

最終還是老爺爺打破僵局,「我約了老友喝完茶一起去賽馬。」他放下報紙,舉杯抿了口茶,等待回應。

「好啊,爸爸您注意安全。哥哥和妹妹明天上學,但是週末作業還沒做完,我還要回家輔導他們。」媽媽從自己的「小宇宙」掙扎出來,說罷,繼續機械式滑動屏幕。

氣氛再次跌落谷底。

直至上菜,爸爸頭也不抬地先後夾了蝦餃和粉果給兄妹倆,「這是你倆最愛吃的。」後者沉迷於手機裡的動畫世界,也不知道有沒有聽到他說的話。

「你們可不可以放下手機,好好吃飯!」老爺爺在沉默之中爆發。

「爸,我工作忙您又不是不知道。」爸爸微微皺眉。

「我有些事情要處理,爸您消消氣。」媽媽神情略有尷尬。

兩個孩子仍然低頭不語。老爺爺見狀只是無奈地歎了口氣,雙眼無神空洞地凝視前方。

不是因為城市「快節奏」失去了看天上雲卷雲舒,庭前花開花謝的時刻;也不是因為都市「壓力大」一直處於苦被明月累的困境。其實不過是中了先進科技的煙霧彈,讓我們不經意間錯過世間美好,剩下的只有生活的一地雞毛。近在咫尺,卻是咫尺天涯。留給我們和所愛之人相處的光陰,難道經得起如此虛度嗎?

正確答案

有哪個學生不是每天都在追求「正確答案」的?

在每天無聊的課堂中,老師的聲音往往會成為搖籃曲,使我隨時令進入夢鄉。當然,我並非無恥之人,醒來後還是會感到十分抱歉的。

但是,每當老師對我們訓話時,說著自己對人生的見解時,勸告我們要為將來好好讀書時,我意外地特別清醒,因為我在思考,在思考我究竟是為了甚麼而考試。

而為了減少我上堂睡覺的次數,每當老師開始說一些重複又重複的事時,我便會望向窗外,注視那一時蔚藍,一時灰白的天空,然後開始思考。

「人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由小學高年級開始,我必開始思考這個對小孩子來說,有點複雜的問題,這也成了我的日常。

「究竟甚麼才是正確答案?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我是為了甚麼而讀書?得到好的工作?我為了甚麼而工作?為了賺錢?我為了甚麼而賺錢?為了生存?我又是為了甚麼而生存?為了甚麼而活著?

我曾經問了其他人,沒有一個令我滿意的答案,應該是說只有一個人說出了答案。

那個答案也許令我畢生難忘。

「小時候我們為了不讓父母傷心而活著,學生時期我們為了不讓身邊的人失望而活著;長大後我們為了貢獻社會而活著,戀愛時我們為了伴侶而活著,有孩子後我們為了照顧、教育子女而活著……所以我們是為了他人而活著。」

這個看似完整、正確的答案,無論是對當時的我而言,還是對現在的我而言,都並非正確答案。

「所以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為了他人而活著?」但我當時沒有繼續問一下,因為我知道,無論如何,都脫離不了那個圓圈,她不會說得出我滿意的答案。

到現在我也一直在思考,亦聽過了不同的答案。

「人活著就是為了救贖自己。」

「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尋找活著的意義。」

「人生沒有答案,人生是尋找答案而存在」

直至最近,我才發現,對大部分來說,「為了他人」已是他們的答案。而我就像那些即使通關了遊戲,也要把遊戲故事的隱藏劇情、後續故事和隱藏設定全都找出來的人,把遊戲的所有故事徹底研究一翻才滿足。

而這個「研究」的過程是令人痛苦的,就如身處於一個巨大的迷宮,人會因不知道前路而感到不安,因走到死胡同而感到失苦,因被他人誤導而失落,因走到錯的出口而感到疲累……

但當人走到出口的一瞬間,眼前豁然開朗,便會感到無比暢快。雖說如此,但那只是走出迷宮的心情罷了,出口之後還有一段路而走,但至少,心情會比較輕鬆一點。

「人生的意義就是尋找人生的意義」也許就是在說名為人生的大迷宮,但是,在迷宮裏的人,直至到出口之前,也不會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走錯,這難免會令人感到不安。

「其實迷宮也只是遊樂設施罷了。」

我認為人生如戲,就像一款動作解迷遊戲。即使關卡、章節設置一模一樣,但每個人的通關方法也許都會不一樣,每個人對於每個章節,每段劇情的理解亦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一開始遊玩的方式也許不太適合,那就慢慢摸索吧,沒必要跟其他人競速。

最後,在通關後,對於那款遊戲的故事,對於那款遊戲想要帶出的訊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就如人生一樣,即使在大都會中,大部分人的人生大至上差不多,但每個人對「人生」一詞的理解亦有差別。

但無論大家對那遊戲的理解是甚麼也好,最重要的不是好好享受遊戲嗎?

假如你千辛萬苦,達到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了一個所謂「成功」的人,成為了一個符合父母期望的人,成為了一個對社會而言有用的人……若你不享受向目標邁進的過程,那達成「目標」後,你心中除了空虛,還有甚麼在?

這便是屬於我的正確答案。

人生只是一場遊戲,好好享受不就行了嗎。若你要反駁、質疑我,隨你喜歡,但請記住,這是我的人生。

派傳單

說起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你會想起什麼?是冠冕堂皇的教堂?整齊莊嚴的管選樂團?還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或者你已經打起哈欠。以前的我從不在乎或關心所謂的古典音樂,與我的生活根本不著邊際。那時的我大概也認為古典音樂是一種古舊、沉悶、冷門的一種音樂吧。

又怎麼會想到未來的自己一天都離不開古典音樂呢?

如今的我沒有一天不聽古典音樂,就如馬勒第一交響曲影片下的留言所說,沒有古典音樂的一天是浪費的。

樂評家林伯杰就曾分享過,在歐洲的歌劇院,觀眾基本白髮蒼蒼,年輕的面孔算是鳳毛麟角。所以要尋到同輩的知音,我基本上不抱希望。不過我還是很孜孜不倦地「派傳單」,「推銷」古典音樂,希望更多人能認識古典音樂,這也是你看到這篇文章的原因。

動輒四十分的協奏曲,一個半小時的交響曲恐怕也令不少人望而卻步。你會願意靜心坐一個多小時,不為絢爛的視覺效果,就只為那享受那純粹的音樂嗎?倒不如看一出電影吧。

時代進步了,總不需要像古代人需要購買昂貴的門票,穿上華麗誇張的禮服,才能擠進那富麗堂皇的音樂廳。在巴赫的年代,音樂就只為宗教和皇宮貴族服務。而現在我們仿佛躋身上流,也能欣賞這種藝術了,隨意在網上搜尋,那成千上萬的影片不就等著為你服務了嗎?

古典音樂可以很長,可以很短。抽不出時間可以聽帕格尼尼(Paganini)的隨想曲(Caprice)和布拉姆斯(Brahms)的敘事曲(Ballade)也只是一首流行曲的時間。所以你不可以用時長做藉口了。

有很多人都說古典音樂高深莫測,晦澀難懂。嗯,的確。

當中最深奧的就是體裁最盛大的交響曲,而其中把交響曲寫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就要數布鲁克纳(Bruckner)和馬勒(Mahler)。馬勒說:「交響曲應該像一個世界,必須包容一切。」那又該怎麼去聽和理解這個包羅萬象的世界呢?我第一次聽《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時,仿佛誤入某個正教導微積分的課室,雖然我正在聽那交響曲的每個樂段,但我卻什麼都聽不懂、聽不入耳。

要認識、理解甚至愛上古典音樂,我認為有三個要點:多聽保持開放的心態專注

多聽

先說說我第一次正式聽古典音樂的經驗,是一個足以改變人生的經驗。我聽的是長達四十分鐘《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先令我著迷的不是獨奏家華麗高超的技藝,而是樂團的合奏。第三樂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獨奏者拉奏三連音組成的舞曲旋律,形成一重重優美的波浪,在這個逐漸增強的樂段,銅管樂器的號鳴弦樂的颤音,把樂章推上高峰,爆發性的旋律排山倒海地吹襲我,我很記得當時的感受:腦袋就像被海浪沖刷,是清涼的感覺,並刷新我對音樂的認知,原來音樂是可以這樣震撼人心,令人折服。此後,我便反復聆聽著此協奏曲。不論是演奏者的樂句劃分、技巧,還是作曲家在配樂的巧思和動機,甚至是樂曲承載的思想感情,都在每一次的聆聽有新的發現,每次重回舊地風景不盡相同。有時候會聽到深藏在低下的低音提琴,或是不顯眼的中提琴,定音鼓的節奏。慢慢熟悉後,便能俯視樂曲的全貌。

除了多聽同一首樂曲,也要多聽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就例如不同的指揮家和演奏者會產生最大的差異。演奏者和指揮家會根據自己對樂曲的解讀和人生經歷會有不同的詮釋手法,雖然表面聽起來還是同一首曲子,但在細節處理上,每個人都有區別。「最細微的細節,成就最大的差異」——這也是分辨好作品的一個關鍵。某演奏者會對某個作曲家的樂曲演奏得更得心應手,多聽就會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版本。《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Dvorák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有兩位大提琴家演奏得最好,一位是英國的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和另一位是俄羅斯的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杜普蕾通過大提琴和她全身心融為一體,將刻骨銘心的傷痛,那種迴旋不已的情思淋漓盡致地宣洩;聽到她心底的慘痛、憂鬱難解的情結。要知道杜普蕾了經歷癌症的折磨和丈夫的背叛。羅斯特羅波維奇的演奏更多是看慣世事後的沉思和諾達,以過來人的姿態娓娓不盡地道出過往的情思。不存在哪個版本比較好的定論,視乎自己的口味和審美。

保持開放的心態

古典音樂從十七世紀便人才輩出,每個時期都有屬於那時期的代表人物。巴洛克時期的巴赫(Bach),古典時期的莫扎特(Mozart),浪漫時期的貝多芬(Beethoven),出色的作曲家恒河沙數,體裁也眾多,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歌劇……保持開放的心,不規限自己只聽某個時期、某個作曲家或某個體裁,否則古典音樂浩瀚的海洋,你便只欣賞到一個角落景色。《卡農(Canon in D)》、《匈牙利舞曲(Hugarian Dance)》、《野蜂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bee)》、《藍色多瑙河(The Blue Danube)》、《四季(The Four Seasons)》……這些看標題可能不懂卻「爛大街」的音樂,你一聽便會說:「啊!我聽過。」有人不屑於聽這些氾濫的音樂,但這些卻是入門古典音樂最好的素材,以街知巷聞的旋律伸手把你拉進古典音樂的世界,最適合不過。

專注

聽音樂不應該就是放鬆嘛?還要專注也太累人了吧!嗯,這樣說也對,但空閒的時候就專注於音樂上吧,不然就浪費了古典音樂代代相傳的智慧。作曲家把一生所學都灌輸在自己的樂曲中,裡面的和弦組合、旋律結構和動機都不是偶然即興的的。那位在棺材安眠的作曲家正用著生前寫下的音符與你對話,不要辜負他的一片苦心吧。不過正經地說,樂曲中很多的細節都是需要細心聆聽才能發現的,若是一直走馬看花地聽著,也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埋藏在最深處的往往是作曲家最深層的情感,大概聽個片面,豈不是暴殄天物。鋼琴家巴倫博伊姆:「你投入得越多,你得到回饋也越多。(The more you give, the more you will get back.)」聽音樂需要全然的專注和投入,一旦你對音樂的投入像你對身邊人的投入相若,你便能找到真正吸引你的古典音樂種類了。我聽過這席話後,認真地合目聽音樂,把感官集中在聽覺,音樂便在我腦海中繪出了畫面,對樂曲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層,堪稱神奇。

作曲家寫的是自己的故事,演奏者演奏的是他的故事,你聽了便是你的故事了。

言而總之,聽古典音樂便是要多聽、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專注。如果你看到這裡,感謝你收下我的傳單。

Hilary Hahn

幻愛橋

微風拂過小橋,帶著燈光放映在海面上,平靜的風,淡薄的雲,你還在看著嗎?而我,坐在這個無影的小橋上,看著天,默默地等候下一次的風和雲。希望這一次的白雲是美麗的,聽著遊人的此起彼落的快門聲,談笑聲,我一直在等,一直在等…

午間逸話

片刻的安寧,幽靜,能使人數一口氣,能從塵世裏面穿一口氣。
慢慢地提起了筆,寫著屬於自己的點點滴滴,屬於自己的物語,屬於自己的回憶。
雖則紀錄的東西可能細小,但是卻重要,即使只是日常生活也好。
為何重要?
因為它緊緊聯繫著未來,現在的每一秒,每一刻,都影響著我們的未來,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東西。
如果將生活中的高潮形容成一個點,那麼平淡且悠逸將會成為一條聯繫著點與點之間的線。
我們很明白,生活不可能會充滿高潮的,因為我們會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們的生活不會只有點來塑造,刀光劍影,愛恨情仇,雖則精彩,但也只是一瞬間的爆發,就只有一瞬間。
因為只有片刻,所以才能顯得格外刺激。
而我們大部分的時候,都會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覺得自己該這樣做的事情,我們都只是沿著屬於自己的線來走,過著沒什麼波瀾,沒什麼變化的生活。
能不能夠從這平淡無奇的生活找到一些側目的故事,那就只能靠自己。
可能做一些不符合自己風格,不符合自己人設的事情,會有一些新的看法,新的觀點。
狹窄的視線只會讓自己侷促憂鬱,而寬闊的視線能讓我們坦然接受。
我們慢慢習慣,慢慢接受不屬於自己的事物,即使是錯誤的,我們也會慢慢接納。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何謂屬於自己的事物,屬於自己的物語。
沒錯,現在的生活,枯燥且無味,平淡且無奇,但是這些都變質了,早已和以前不同。
因為枯燥且無味,我們會不自不覺地去接受。
因為平淡且無奇,我們通常都不會多去理會。
所以我們會接受這些不屬於自己的事物。
神不在,鬼不覺,我們慢慢接受屬於自己的新身份。
一個本不應該屬於我們的身份。
但我們沒辦法改變,因為我們只能隨波逐流。
我們不是什麼偉人,我們沒有什麼影響群眾的力量。
所以,我們只能眼看這時代的變遷,默默地,拿起筆來記載著這刻。
即使怎麼樣都好,我們要兼顧不同的身分,戴上不同的面具。
就算軀殼是空的,我們也要往前走著。
無論我們現在在哪都好,我們的根都只有一個地方。
遲早,我們都會歸根。
再次回到那條線上面。
就猶如,午間逸話。

——致在百忙之中抽空的每一個你

為何

我時不時就會思考,人到底是為了甚麼要努力。尤其是在溫習時,心中總是充滿著不想溫習的厭煩,所以常常為自己的懶惰而找藉口。

「為什麼我要這麼努力溫習?」心中不時會響起這句說話,每次聽到,都會感到煩躁不堪,甚至開始自暴自棄。

老師常常都把「公開考試」掛在嘴邊,卻很少提到考試之後的事。「你們要為公開考試努力!」「再不奮鬥,你就會後悔!」「公開考試很快就到了,你們沒有這麼時間玩遊戲吧!」

畢竟是學校的老師,關心學生的學業很正常吧。但是,努力讀書之後呢?入大學之後呢?投身社會之後呢?不,問錯了,應該是「為什麼」才對。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為考試付出我的青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為大學付出我們的青春?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為社會付出自己的時間?

「為什麼?」我在腦海中無時無刻都能看到大量問號,就如那個充滿垃圾的大海般。

嘗試為自己的將來而努力的人亦如繁星,如海水般多,但在未來真正感到快樂的人,只夠填滿一個池塘。

到頭來大家都在等待下班時間,大家都在等待週末到來,大家都在等待下次假期,大家都在等待退休生活;在等待的期間,就是不斷被無聊的生活折磨,不斷因金錢問題而感到煩惱,嘴裡不斷重複著「我不想上班」,但又因要活下去而不得不工作。

以前大家都叫我們要享受過程,而非追求成果,但現代社會根本在逼人追求薪金和成績等成果。

即使成績好,將來的生活亦不一定會變好,變快樂,那為什麼我們要努力讀書?

「現在不努力,長大後就會後悔。」而真相是,若我現在專注於學業,也許長中後便會後悔當年沒有好好享受青春。

「所以大家要為自己設下目標,或向夢想前進。」

不是每個人都有夢想,不是每個人都有目標,大部分人都還在一座巨大迷宮之中,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出路,最後還是跟著大隊一起走,然後過上無聊且痛苦的人生。

我不想成為一個隨波俗流且無聊的人,但都卻不想把麻煩事惹上身。

我常常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我害怕犯錯、我害怕接觸新事物、我害怕踏出舒適圈、我害怕無聊的生活……

其實只是我懶得活而已。

 

怒哮前夕

我們的心漸漸失去對美好生活的想象。空氣、陽光、雨後的彩虹。
這些事物,本該是美好,治愈人心才對的。
這些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小美好,慢慢地,開始崩潰。
越是活著,就越是迷失自己的方向。
越是以為自己了解這個世界,但其實只是自己蒙在鼓裏,受其他人的保護罷了。
我們根本就只是這個世界一個微不足道的塵埃罷了,我們不是偉人,只是一個普通人,就算自己死了,這個世界,還是這樣運轉,其他人,還是這樣活著。
時常說我們人類自私,但是這個世界卻孕育了我們,這個世界成為了我們的毒藥,而我們隨時都在吸食著,如同呼吸一樣。
每個人都一樣,帶著不同的面具,但是掀開來看,終究還是一個空空的軀殼。這崇高的軀殼下,也只是藏著醜陋的人性。
『自由』這些東西明明在我們的血液裡面流動著,但在他們的口中卻被貶得一文不值。『平等』這些東西明明是普世的價值觀,但真正的『平等』不曾存在過,『平等』這些東西只要把規則弄得看似『平等』就行了。
這世界早已腐敗,定會衰亡。
人生出來就注定會失去許多。
這些東西,我們快要失去之時,我們才懂得去珍惜,你說,人不是一個最為犯賤的生物嗎?
為何這悲慘的命運,會落在我等的身上?
由我們生出來的那一剎那,就已經很不公平了。
這個世界、社會就是這樣。
古代,人們會透過戰爭來搶奪自己想要的東西,當然,被搶奪的一方,也會反擊,他們會稱之為保護。
但他們不知道,他們也傷害了其他人。
這個道理也同樣可以套在現今的社會。
不同的競爭都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必須拿出成績去證明自己,但同時,證明自己的同時,就代表了我們淘汰了其他人。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每個偉人的死亡都如同山崩。
能從他們的殞落,遺產吸取養分的,不是已經腐敗,就是定會衰亡。
不要輕易去相信表象。
崇高的軀殼下心臟卑鄙地跳動,拙劣的謊言下埋著無解難題。
我們注定失去許多。
我們的遭遇和創傷會把我們撕裂,這些傷口永遠不能癒合。
保護者也必然是加害者。得到一些的同時也奪走了一些。
生物趨利避害,生命無情自私。
我們早已沒有明天。
不是嗎?

那未能出口的話

輕輕的一句「對不起」,使人悶得發慌,思緒髣髴缺了個血肉淋漓的口,任憑自慚與後悔蝕了心間的驕傲,甫張開了唇,卻又在垂手而立間沉默著,再也開不了口。是的,一句輕言道歉,我們卻捂上了自尊,賭上了成敗,成了個不能出口的話。

我們愛說愛講,一天說上萬句也毫不厭倦,一牽扯到面子,卻耻於道歉,上至道德倫理,下至雞毛蒜皮的小事,縱使予了個能說道的嘴,卻又沒有道歉的意願,只好對自己說錯的話送上了弔唁,為自己由一而終的緘默倍感慶幸。當中情節似是難以捉摸,卻實際正是在每天上映。

簡單至極的一些瑣事,我們便愛佯裝成人生大事,儼如「對不起」三字是惡大罪極般,總是愛避而不談。簡單如自己撞到行人,我們總是匆匆一睨,待看清自己撞到的人後,便急急離開,假裝沒有看見行人的目光,安慰自己只是一樁小事,旁人不會理會,更甚者會本末倒置地惡人先告狀。心有慚愧的人,若是張開了口,泛起漣漪的只是片刻的思緒,及後湧成驚濤骸浪,最終流出唇邊的,卻只剩下自我安慰般的粗言和惡句。及後,不用吐出歉意的我們,便成了個拙劣的勝利者,以道歉為恥,以不讓步為勝。此舉實在誠如魯迅先生所言般「將肉麻當有趣」,以不情為倫紀,不能直言己愚。因此,愚之所以為愚,似乎確能出於此。

在傷及他人的大事中,我們總是能為自己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以自己的緘默感到慶幸,以不認錯為樂。正如一直存在的校園暴力,施暴者愛以人的痛苦為樂,當被問至會否道歉時,他們的臉或是紅或是白,似是有懊悔之意,思量許久,卻在衝口而出時,「對不起」便會驀然換成了「只是跟你玩玩」、「沒想過你那麼不能玩」,以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為自己奠定了問心無愧的理由。為何人總是愛著自己的藉口,以道歉為禁忌呢?在心間有千言萬語的那一刻,在愧疚的潮浪湧向自身時,準備說出口的對不起三字,便被殺在搖籃之中,漠視所有對他人的不便與傷害,任由如錢鍾書先生所言的「熟食鋪子」般,成了個違德又使人諷的不義之境。

我們每天説出囗的話多得自己也記不清,但在傷透人心時,縱然心中有千言萬語,卻沒有把說出口。由是觀之,現今人的一句輕輕的道歉落在了晦暗的無何有之鄉,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違德叛理,不論是小如簡單碰撞、大如道德關係,不能說出口的一句道歉對他人傷害同樣或未易量。不但強行頂撞父母的傷心、蠻橫反駁身邊人的失望,還是悄悄得罪陌生人的不忿,當中許多其實僅是一句對不起,便有涅盤重生的可能。

為何我們不能把對不起說出口?冀望身邊或每一個人更應在學會逞口舌之快時,先學會說那句出不了口的「對不起」。

小咪

我的猫,小咪,以前是隻流浪貓,10年前被貓媽媽丟棄在路邊的草叢,被下班路過的媽媽發現收養。她年齡比我大,算是貓姐姐了。 她是一隻唐貓,背部雜灰色毛髮,肚子和手腳全白,自帶的黑眼線,顯得眼睛特別明亮。

記得我讀幼稚園時,每天放學寫功課,她都會跳到我腿上,伸着頭看我寫字。我用下巴蹭着她的頭,回想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小咪很喜歡陽光,她睡覺的足跡跟着陽光移動,早上去卧室的窗台,下午去書房的桌子,日落時去客廳陽台,這些地方都成了她睡覺的地方。

小咪有好像自動感應功能,每當我進家門的那一刻,貓咪都準時站在門口,先滾動身子,向我曬出她的肚子,再站起用頭不停蹭我的腿,歡快的喵喵叫,好像説歡迎回來!我抱起她,這時小咪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2019年底,小咪病了,醫生診斷是咽喉腫瘤晚期,這可是不治之症,醫生說可以進行手術,但是小咪已經很大年齡了,把病完全治好的機率是萬分之一,而死在手術台的機率就…最終我和媽媽沒有選擇幫小咪進行手術。漸漸地,她身體越來越消瘦。我喂她最愛吃的吞拿魚罐頭,平時她看到可是會立刻把頭探過去然後狼吞虎嚥。可是這次,她無精打采,難以下嚥。但是她依舊喜歡躺在我腿上,我抱著她,摸着她日漸消瘦的身體,十分難過。

9月20日,是中學的開學日,我和媽媽迫不得已從香港離島搬到了學校附近,由於市區不能養寵物,於是只能把小咪交給爸爸在家照顧她。臨別時,我摸着小咪的頭,傷心地説到:「一定要等我回來哦!」不知不覺,我們就2個月沒見面了。

11月6日,是我考完試的日子,我很高興地回到家。當我回到家後,接到爸爸電話,他說:「小咪去世了…」我考試高興的心情一下子就消失了,我開始嚎啕大哭,似乎從來沒感覺這麼傷心過。

如今,我的書桌上還放着小咪的黑白照片,每當我學習疲倦時,都會看她一眼,她的眼神好像也在鼓勵我:「加油,努力!」 如果有一天我打了噴嚏,那一定是小咪在想我。小咪,謝謝你曾經的陪伴。

誤會

     今天在回家路上,我如常安靜地等著過馬路燈。這個時候有一個小朋友突然闖進了我的視線—-因為這個小朋友身旁沒有大人,馬路如虎口,由於不放心我便走到他的身邊牽起他的手和他一起過馬路。

     安全地送達他到另一旁馬路後我正準備蹲下向他詢問為什麼會自己一個在街道上亂跑,這個時候突然聽到了一位婦女高聲地叫道:我的兒子不見了!不見了!啊!就是前面那個黃毛丫頭!她牽著的是我的兒子!她拐走了我的兒子,別跑!我十分疑惑,並呆在原地,心裡想道:”她說的黃毛丫頭是我嗎?這個是他的兒子?我怎麼就變成拐走了她兒子的黃毛丫頭了?

      我壓下了心中的疑惑和那一絲的委屈,    站在原地等她走過來。綠燈一亮,那位婦女便像馬拉松開跑一樣衝了過來,一開口便破口大罵:你這個黃毛丫頭為什麼拐走我的兒子!看你長得正正常常,挺乖巧的,年紀小小的卻不學好,居然學別人拐帶小朋友?!

      因為他的這一番話,引起了無數的路人停下,然後他們都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對著我百般指點,這個女孩居然拐帶小朋友”“這個女孩怎麼敢啊”“果然是年紀小小不學好”“真是道德敗壞聽到了這些話,我鼻子不禁酸了,真的十分委屈。想要解釋什麼,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解釋,唯有快步離開了這個地方,便回家了。

     回到家後我直接便回房間了,並沒有像往常一般嘰嘰喳喳的說話。我坐在床上想了好久,明明我只是想要牽他過馬路,為什麼他一看到就先入為主的說我拐走了她的兒子,她的兒子明明就還在這裡,像是被拐走了嗎?

     我的委屈終於忍不住了,一下子眼淚不爭氣的從眼眶裡落了下來。經過這件事後,我深有體會到這個社會先入為主的態度,對很多事情都抱有濾鏡去看待。為什麼會這樣?這個社會什麼時候就變成了這樣?這一種社會風氣是不可長的,盲目的認定一件事情,不分青紅皂白的就隨便冤枉了別人,而路人也卻只是袖手旁觀,更甚是在一旁落井下石,難懂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消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