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獨行

銀月的清輝如同一場神秘的儀式,將一切都染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我站在窗前,看著清輝遍地,這銀月的光芒似一道橋梁,將我與遠方的故鄉連接起來,透過它我看到了夢里頻繁浮現的那片土地。

我用眼睛打量著在月光的朦朧下的這片土地上每一粒塵埃,用心靈的舢角去感受它們,試圖解讀這和熟悉的陌生感。我彷彿聽見風吟的聲音在耳畔回蕩,那是故土的呼喚,是過往歲月的輕輕嘆息。月色如水,灑落在每一寸土地上,勾勒出歲月的痕跡,讓我感受到時間的流轉和生命的變遷。我沈浸在這片故土的溫暖中,彷彿與過去和未來都在這一刻相遇。

過去的我嘲笑李白的多情善感,自以為那迷人的月色無法勾起我的淚光;也調侃過表哥遠赴他鄉求學的孤獨,認為那只不過是隔著幾座小島的距離。但當我站在他鄉,望著那潔白的月色時,眼睛卻重得抬不起來,長長的的睫羽上掛著起源不明繁重的幾滴珠水,眨了幾回,又晃悠悠地跌入淚的海灣。如今,年少時打出的子彈正中我的眉心,我曾經嘲笑多情,卻在遠方的夜晚淚流不止;我曾戲弄多愁,卻在故土的月色中感嘆鄉愁無盡。月色清輝,如酒落在人間,將一切都染上神秘的色彩,故鄉的溫暖吞噬了我。那份溫暖是歲月無法抹去的,反而隨著時間愈加珍貴。

思鄉之情始終無法釋懷,甚至帶著遺憾,與故鄉錯過許多美好的瞬間。如同被掩埋的情感,只能無奈的讓它褪色。而我卻只能以無盡的思念,品味著美好的回味,不敢相信那一場夢,已經不會再有。

白日的香港是那樣的喧囂,我和無數來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匆匆而過,甚至來不及成為彼此余光中的掠影。這個城市像一座巨大的鋼鐵叢林,所有人周而復始的在裡面繞來繞去,卻未曾有人觸摸到叢林的邊緣。我穿梭手人聲鼎沸、霓虹閃爍的商業街,路過一幢幢在陽光下的高聳林立的樓宇,耳邊溢滿夾雜的英文的粵語,似乎對大部分人來說,這裡有著追求夢想的資本,對他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可在今天這靜謐的月光下,我才發現這城市裡的繁華榮光卻無法將我溺錮。

我突然很想逃離這座鋼鐵叢林。

一直以來,大家只看見允行懶散,欠自信的一面,原來他也有令人欣賞的一面。

課室裏靠窗的單人位上,總會有一道身影靠在牆壁上,閉著眼睛,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在少年身上,多了幾分慵懶的感覺。這位少年就是允行。

「允行又睡覺了,放學就是單測,真不知道他怎麼睡得著。」「對呀!不說了,趕快溫習!」同學們的議論聲並沒有喚醒允行,於是允行便在安靜的教室裏睡覺,而其他同學則在努力溫習。這樣的情形每天都會上演,大家對允行的印象都是懶散,無所事事。

「叮鈴鈴!」刺耳的上課鈴聲響起,老師走進教室,剛站定,允行突然從門外衝進教室,悠哉遊哉地走到自己的座位。只見他一坐下便敷衍地把書扔在桌上,然後整個人靠在椅背上,把眼睛閉上,長長的睫毛被陽光反射到眼睛上,竟顯得的悠閒自在。老師看見後火冒三丈,大聲叫醒允行。允行抬起頭,眼神輕飄飄地掃過數本,隨意擺開一頁,然後又靠在椅背上,懶洋洋地看著老師。窗外的陽光照射在了他凌亂的領口和鬆飄飄的領帶上,形成不同形狀的陰影。過了一會兒,他的眼睛又沉沉地閉上了。

一天的體育課,諾大的運動場上,體育老師站在人群中央,大聲宣布:「我剛剛看過你們打籃球的動作了,有很多同學都做得不標準,但有一位同學打得不錯,就是允行,我們現在就請他來示範一下。」允行靠著牆壁,慵懶地站著,面無表情,神情冷淡的看著前面,看似毫不在乎,但他能紅得能滴血的耳朵和捏著衣服的手卻出賣了他,他緊張得聲音都在顫抖,卻極力地壓制自己的緊張,盡可能平靜地說:「我……不行的……我不會打……籃球。」老師感到很奇怪:「你剛才還好好的,現在怎麼不會了呢?」但允行只是一味地低著頭,重複著:「我不行的……」老師最後只能作罷。大家心中都疑惑:允行明明就是會打籃球的,為甚麼會這麼沒自信呢?

一天放學後,我如常地走過公園,突然聽見草叢裡傳出一聲聲微弱的喵叫聲,我輕輕地撥開草叢,只見裡面有一隻橘色的貓,貓的旁邊坐著一個少年,輪廓分明的五官在陽光下鑲上了金邊,透出一股溫和的氣息,手中還捏著貓條。我定睛一看,這不是允行嗎?允行的眼中流露出一絲溫柔,這是我從沒有在他身上見到過的。看著允行輕柔地撫摸小貓的頭,另一隻手熟練的擠出貓條裏的肉,舉手投足間都透露著對小貓的愛護和小心翼翼。餵貓後,他一回頭,便看見了我,與我想像中不同,他並沒有一副難為情的表情,叫我不要嘲笑他,而是一臉自豪地跟我說:「這隻小貓很可愛吧?牠是一隻流浪貓,我經常喂牠的。」我看著他真誠的眼睛,陷入了沉默。回想他在學校的場景,總是冷冰冰的,經常自己一個人做事,沒有朋友,也不搭理別人,與這刻有很大差別……

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要真正認識一個人,一定不能只看一面,一定要認識他的其他方面,不可以單憑一面就對一個人妄下定論,例如允行看起來很懶散,欠自信,但他也有愛護小動物這種令人欣賞的品格。

我的同學允行

允行,這個名字在班裏可說是「深入人心」,每天預估他會否遲到早已成為班內習俗。但他在大家眼中只是學業生活裏的忙裏偷閒、苦中作樂,真正與他做朋友的人可說是幾乎沒有。

每天他踏進課室門口,拖著身子坐回座位後,科長早已迫不及待站在桌子旁催趕他交作業,而他的回應通常是撓撓鳥巢般的頭髮,拿出空白的工作紙,便對著科長尷尬地笑。他不寫作業已成常態,科長亦早已習慣,每天的提醒只是好奇會否有「奇蹟」的出現。而他上課時狀態,亦始終如一,全身上下無不流露著懶洋洋的氣息。當同學在專心聽課時,他在發呆;當同學忙著抄筆記時,他在悠哉悠哉地翻找文具。他的一舉一動都與班裏繁忙的讀書氣氛隔絕,荒誕地上演了慢活人生。

每當說起允行,我腦海中總是不自覺浮現出他閃縮的眼神。那是一次小組匯報,我恰好和他一組,我完成了大部份內容,他也不時給予意見,我們順利地完成講稿。當我匯報完我的部份後,他卻站着愣住了,拿著講稿的雙手也不由得顫抖起來。我讓他快按講稿讀,他卻仍然逃避大家目光,不肯開口。報告完後,我回到座位,問他怎麼回事,只見他低着頭,紅了面。我本想安慰他,但一想到他剛才的表現,又收回了想法。正在我猶豫之時,他支支吾吾地開口了:「我⋯⋯我英文口語太差,說起英語來總是讓人啞然失笑。我糟蹋了我們的努力,對⋯⋯對不起。」他低著頭說完了這番話。我注視他不停用力摳自己的指甲。允行真是一個欠自信的人,類似的情況總會在口語課出現,大家來都習以為常了。

日復一日,班裏的生活如常。直至有一天,我們班惹上事情了。在旅行日那一天,我們參觀了一個微型水族館,於我們同一時段參觀的是高年級甲班。就在回程時,高年級一名師兄聲稱他的卡片套被拿走了,而當時他的物品正放在我班一名同學的旁邊。爭執開始了,我們班被控告的同學一心極力否認,控制不住哭了起來。回到學校時,一心到了洗手間整理情緒。奇怪的是允行也不見了,老師便讓身為班長的我到洗手間查看情況。我走到了洗手間門前,聽見抽泣聲,還有一把很不熟悉的聲音,但又不陌生。原來,那是允行。我聽見他的聲音,正溫柔地安慰着一心:「他沒有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而且你也清楚自己沒有這樣做,不用傷心!老師一定會調查清楚的。」他的語氣堅定,雖然說的不是甚麼至理名言,卻是他最真誠的安慰。換作一般人,大多都不會上前安慰,即使有這樣的想法,但也怕詞不達意而選擇旁觀。我站在洗手間門前好一會才進去,看見允行蹲下身子,耐心地安慰一心,才發覺原來允行的另一面是如此溫暖。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一面,就如允行,平時上課是這般懶散,大家對他的印象都說不上好。然而,他能敏銳地察覺別人的難處,並給予別人最溫暖的支持。在我眼中,他像淡淡沖刷城市的雨天,黯淡的空氣時常帶給我陰鬱不樂的滋味,可就在不為人知之處,雨水正溫柔地滋潤著大地,慰藉了無數株孤獨的小草。

原來媽媽一直在我的身邊

看着媽媽做的晚飯,整齊的書桌和整潔的家。曾經這裏沒有一片立足之地,書本滿佈在地上,衣服放在沙發。窗外一陣秋風,把我的思緒吹回三年前的那個秋天。

映入眼簾的是老師快速派卷子的身影。老師叫到我的名字時,眉間像是有一把解不開的鎖,我默默除下頭來,握緊了那份不合格的試卷。心情壞得像是窗外一片片隨着秋風而落下的秋葉。回到家後,媽媽滿懷期待地問:「考得怎麼樣?試卷拿過來!」我大聲說道:「你就只關心我的成績,平日又不見你那麼關心我。」媽媽直接把我的書包搶過去,並翻出那份不合格的試卷。我大吼道:「不要搶我的東西!」

媽媽冷笑道:「書包是你買的嗎?你用的,穿的,那項不是我買的?我每天在外面工作是為了誰?」本來就心情差的我,聽完這番話後再也忍不住,鼻子一酸,眼淚猶如斷了線的珍珠一樣,一顆顆掉下來弄濕了卷子。那一刻,我彷彿窒息了,再也說不出話來。媽媽看着呆滯的我沒有露出一絲憐憫,眼裏剩下的只有厭惡。她一氣之下把桌子上的所有東西都掃走了。我瞪大着眼睛,看着地上一片狼藉。時間彷彿凍住了,世界頓時沒了色彩。我抬頭看向怒髮沖冠的媽媽,跑回房間,只留下母親一人呆在原地。我蜷縮在房間的一角想着:為甚麼我感覺不了母親的溫暖?

夜幕降臨,窗外一陣陣風向我吹來。我翻了翻書櫃,看到一本筆記本,裏面全是我的事情,例如我喜歡吃的食物、我討厭的食物、我不開心的事情、學校的活動……看着媽媽的一字一句,其中寫道:「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不懂得如何愛女兒。我和她的距離好像越來越遠了,對不起。」心中的感受頓時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不是滋味……

窒息過後,我走出房門,但是由於中餐和晚餐都賭氣沒有吃,因此沒走幾步路,便像是被人打了一頓,全身乏力,雙腿發軟。我像是心鎖汪洋中的一片舟,迷路了的羊兒,沒了翅膀的鳥兒一樣無助。我用盡全力地喊出「媽媽」二字,模糊中,我看見媽媽猶如一束光的身影向我奔來。

睜開眼睛,媽媽說在我的病房旁嘴上還在嘀咕:「對不起,媽媽錯了……」我腦海浮現日記本上的那句「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一句,是啊!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小女孩,她也是別人捧在手心上的寶貝。我這才醒覺原來媽媽一直在我身邊,只是用了不同方式的愛而且。她也很無奈啊!我拍了拍媽媽並說道:「也是第一次做別人的女兒,往後多多指教。」,媽媽回答道:「媽媽愛你,我不應該那麼兇,對不起!」我搖搖頭並說:「沒關係,我也不應該荒廢學業,浪費你的心血。」

秋風把我的思緒吹回現實。也許每個人愛的方式不一樣,而我們常常便因為一時的打罵,忽視了家人們一直的愛。其實媽媽一直都默默關心着我,只是她把這關心用筆墨寫在那本日記本上。媽媽一直都在守護我,做我的避風港。你若問我甚麼是愛?是朱自清父親的背影,是孟母三遷?而我的則是那本承載着母親感情的日記本。

曾經的興趣

我曾經有一個小小的興趣——拉小提琴。五年前,便是我拉小提琴的最後一年。直至我踏入中學生涯,我的小提琴便被荒廢至今。因此,它亦從我興趣中消失。

中一的時候,我本來打算同時參與合唱團及小提琴班,但因為訓練的時間相同,我只好放棄其中一個。最後,我選擇了合唱團,而放棄了小提琴。現在回想來,我卻很後悔當時選擇了合唱團,即使我曾有在合唱團的三年經驗,依然不比拉小提琴的六年多。而在那六年間,充滿了很多回憶⋯⋯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聽到音樂老師說,有位師兄學小提琴學了整整六年。而這簡單的一句話卻變成了我學習小提琴的一大動力,因為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在第一年,我很快便透過小提琴認識到新朋友。我們四個圍着一起坐,聆聽着導師的教導。從第一堂學習如何握弓,到練習如何拉簡單的歌,我從未缺席過任何一堂小提琴班,並且抱着源源不絕的熱誠練習。

一年後,我受邀請加入到校內的管弦樂團,團內都是有多年經驗的師兄師姐。我手拿着樂團的樂譜,並且放在譜架上,開始練習起來。那些樂譜明顯比之前拉過的話要困難些多。雖然我的角色只是別人的配角,拉的樂譜是小提琴三,我仍然熱衷於練習小提琴,享受與朋友一起練習的時光。

不知不覺,這種生活便維持了五年,一些朋友離開,一些新人加入,一些人留下。在拉小提琴的期間,認識了林林總總的人。我亦成為了別人眼中有多年經驗的師姐。與朋友交談、練習、互相幫助的回憶,亦深深刻在我的心中,卻現在無法再體會了⋯⋯

在最後一年,我亦順利演出最後的歌曲,舞台上的燈光向着我們照射,是很熱,但是很滿足。我們的努力讓舞台下的家長、同學見證了,我的努力中沒有白費。我的願望亦靠自己實現了,成為了當時老師口中的人。

在今時今日,每當我聽到小提琴的聲音,便會不知不覺回想到以前的回憶,這卻令我十分難受,只能感嘆到自己為何要放棄了它⋯⋯

誇獎與批評

現代社會裏,人們似乎只喜歡聽誇讚他們的話語,對於批評的聲音則是十分厭惡,但很多時候,那些批評的聲音真的僅僅只是在貶低你嗎?那些誇讚的評論真的是我們所能「背負」起的嗎?

人本就不喜歡被別人批評,而喜歡被人稱讚,稱讚意味他人認同自己的言行。我們之所以會被人誇讚,是因為大家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一些正面的特徵。面對讚美,我們可以從容接受,但不能自滿。往往我們有多在乎別人的種種誇獎,也就有多麼厭惡他人的「難聽」的批評,因為批評意味自身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難道所有的批評都一定都惡意的?古人常說「忠言逆耳利於行」,我們總能在批評中學到些甚麼,讓我們改過遷善。孔老夫子曾說過:「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對,不能一味地把責任推卸到其他人或事物上。因此,我們要善意地對待那些不想聽到的聲音,因為往往是這些聲音讓我們變得更堅強,令我們未的路更好走。

人無圓人,所有人都有缺點,但是很少人會主動告訴你,你有甚麼缺點,因為糾正你的缺點其實對他人來說並不重要。而那些願意批評你,說出你過錯的聲音,在看到你仍然不願改正自己的缺點後,往往會慢慢消失,因為他們知道縱使說得再多,一切都是徙勞無功。因此對於那些願意不斷批評自己,建議自己如何改善的人,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因為一直為自己著想。

在未來,我們一家會聽到各種誇讚與批評,被人誇讚固然是好事,但我們不能得意忘形,要以從容的態度接受讚美;同時,我們要學會接受批評,這樣才能戳破我們那自以為是的氣球。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常說:「誇獎和批評其實一對朋友。」他們都能帶給你寶貴的知識。

 

 

人活着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在想,我為什麼會活在這個世界?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又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中國人?這些難道是命中註定的嗎?又或者是真的有上帝在操控著一切?

這些問題沒有人可以給我答案,又或者說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不變的是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存在的目的。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是什麼,窮其一生都沒找到答案。也有些人自記事起就明白自己該做什麼。這就造就了不同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平庸之輩和天才的區別。

老師經常提到要給自己訂立目標,我常常不以為然,寫下一些模糊敷衍的事情就草草了事。細想開來,那並只是一張無用的紙,更是引導我們找到自己活的的方向。

有人說人活著的最大意義是為了造福世界,但更多人是追求自己的理想,是的,不是夢想而是理想。有人會說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嗎?我認為理想是自己可以去努力做到的,而夢想只是想像,成不了真。

在我看來,人活著的意義各有不同,卻殊途同歸,大家都是為了自己而奮鬥努力這就是活著的意義,結果是好或者不好都不重要,這要的是這個過程。

我希望人們可以將活著的意義定義為努力前行的目標,對目標的嚮往和熱愛,而不是迷茫的度過這一生,年輕才是最大的資本,因為你有時間、有精力去追逐你所熱愛的東西。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會有自己的高光時刻!永遠不要低估一腔熱血帶來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當你目標堅定,便能高歌猛進,披荊斬棘。

所以活著的意義就是往自己熱愛的方向前進,觀看一路上精彩的風景,最後得償所願。

歲末

立冬後的日子,是萬物沈浸的間歇,氣溫驟降,天空的雲層被季候風捲起短暫潮汐,湧現出被暮色咬掉的黃昏。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那天朋友打趣著會不會去倒數時,我才反應過來今年已經到尾聲了。過去的一年,對於新升上中三的我,我顯得不那麼吃得消。突如其來學習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在生疏的重述,在瑣碎中重復著忙碌,在無數個夜晚失眠,迫使我產生焦慮,詢問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好像總是遠不及身邊的人般優秀。我們總是善於慶祝他人,卻從未帶著大方的敞亮為自己歡呼。一次次地在生活里拉扯著生活,卻又帶著忙碌的真實一路狂奔。

我一直都在不斷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一切,讓自己陷入負能量的圈套,我總以為只要我足夠努力往前跑,總能撥開迷霧找到指引我我的光,卻又在半路失望,不敢邁出下一步。我明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什麼,缺被自卑和不自信束縛著,像帶刺的枷鎖般迫使我把自己蜷縮起來。

但我想我的人生不應該被那迷霧中的枷鎖所捆綁,我生來是自由的,我明明可以用樂觀和快樂去解開我身上的束縛。於是,我開始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困難,用快樂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不再需要那道看不清的光,我獨一無二的光芒正在閃耀。

「人生如夢,我自歡笑。」或許,我們需要給自己一次歡呼的機會,讓生活的忙碌中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讓我們不再隱藏自己的光芒,敞亮地為自己歡呼,光是做自己就是一件幸福且自在的事情。

鼓起勇氣去做自己的日子對我來說是很難得短暫了,我不希望自己有人設,更希望可以真實的做自己。所以我在午後陽光的照耀下肆意的大笑,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和真實的情感,這些都是構造我的一部分。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止有正反面,生活是有無數面的多彩的寶鏡,映照出我的歡樂、悲傷、挑戰和收穫。當我們敞開心扉,接納生活的各種可能的時候,才能欣賞到每一個細微的變化,感受每一次微笑的溫暖,珍惜每一次與挑戰的相遇。

成功的秘訣

     相信各位都有聽過「成功的秘訣在於恆心」等等的名言吧,大概的意思都是只要有恆心,就能成功。但是,古人也有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到底只有恆心這一部分真的等於成功嗎?

     首先,我認為成功的要素是「恆心」可以說是無庸置疑,可是成功不但只有「恆心」,同時也要有「準備」。曾經有一句「上天只會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我覺得這句很有意思,而這句話也正是我國航天員楊利偉的寫照。航天員的選拔要經「過五關斬六將」,他過了一關又一關,最後走到了今天,成為一個有名的航天員。但他成功的秘訣是甚麼?他每次的訓練都是全身投入,在考試的時候做好複習做好準備,可見充足的準備十分的重要。

此外,用對方法也是很重要,假如用不對方法,再用功也無補於事。假設老師叫小明和小美去找十片不同品種的葉子,明天帶回來,小明在植物公園裏找,小美則在家中小小的後花園裏找,結果很明顯,小美要更多的時間來找,為甚麼?因為她用不對方法,在一個小的花園裏面怎能找到十片不同品種的葉子呢?而小明在公園裏翻翻就能找到了。所以用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定要訂立目標,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由訂立目標開始,譬如發明家的目標是發明物品,服務社會;歌手的目標是創作音樂,令大眾享受音樂。他們都是因為訂立目標,才能成功。而目標也可以督促自己成功,例如一位科學家布芬為了達成解決愛睡覺的毛病,於是他下定決心,規定自己六點起來,九點睡覺,雖然他有想過放棄,但是他最後堅持下來,並完成了巨著《自然史的變遷》。

      總括而言,成功的要素不但有「恆心」,還有「準備」、「方法」和「目標」,只要四項要素都能做得到,那就一定能成功。

死亡後的世界

你曾經幻想過自己會在甚麼時候死亡嗎?五十年後?十年後?或是明天?我們無法得知自己何時死亡,所以我們對於死亡一無所知,不過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死亡後會怎樣?

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主任——羅伯特・蘭薩在他的書本《生物中心論》表達他對於死亡的想法: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而且,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他認為生命創造了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都認為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當我們在其中一個宇宙死去,我們的意識會傳送到另一個宇宙的我們。他的想法不但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的支持,而且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的數據支持,因為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這樣的現象就好像多重宇宙一樣,或許他的想法是真實存在吧。

不過,有些宗教信仰人們死後會去天堂或地獄,聖經中的天堂跟上帝在一起的地方,跟一切美善的源頭同在,而跟所有的邪惡隔離的地方。地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眼中是人死後因惡行而受到永恆懲罰的地方,相反,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眼中,地獄是人們轉生淨化的地方。神明會根據他們這一世的所做的功德,判斷他們要去的是天堂還是地獄,如果他們在這一世做了好多好事,正所謂「好人有好報」,神明會決定他們去天堂;如果他們在這一世做了好多壞事,神明會決定他們去地獄反思他們的人生。你認為你會去天堂還是地獄?如果你不想入地獄,就多做些好事,儲蓄一些功德,保證你能夠去天堂,不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或許多重宇宙、天堂和地獄真的存在,不過在它們能被證明前,我們仍然不知道它是否真實存在,所以我認為在死亡前,我們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盡力實踐自己的夢想,好讓我們的人生不留遺憾,而且我們也要好好珍惜和家人,和朋友,和人們相處的時光,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來臨,可能是明年,下個月,甚至明天也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