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靜謐的凌晨,
夜深了,燈滅了,車停了,人沒了,
時間停了,空氣凝固了,
只餘下我內心的哀嚎。
我怕,一合上眼睛,
俯視地上不值我留戀的東西,
然後,向它們道別;
我怕,一打開眼睛,
意識到有東西留戀,
然後,不敢與其道別。
就讓紅色的液體,滴在水上,
皎潔的月亮被染紅,
劃破夜晚的寧靜,
就讓被困在軀體的靈魂,
隨心飛走。
你問:為甚麼?
我答:
猝然離去本無甚苦痛,
長期倒真難以忍受。
但願能生於夏花之絢爛,
死於秋葉之靜美
這個靜謐的凌晨,
夜深了,燈滅了,車停了,人沒了,
時間停了,空氣凝固了,
只餘下我內心的哀嚎。
我怕,一合上眼睛,
俯視地上不值我留戀的東西,
然後,向它們道別;
我怕,一打開眼睛,
意識到有東西留戀,
然後,不敢與其道別。
就讓紅色的液體,滴在水上,
皎潔的月亮被染紅,
劃破夜晚的寧靜,
就讓被困在軀體的靈魂,
隨心飛走。
你問:為甚麼?
我答:
猝然離去本無甚苦痛,
長期倒真難以忍受。
但願能生於夏花之絢爛,
死於秋葉之靜美
人生與目標兩字關係緊密。
失去目標的人生將變得枯燥乏味。
正如射箭一樣,沒有目標也射不成箭。
每次從箭袋取箭,就是訂立目標的時刻。
搜索着下箭的落點,確立清晰的目標。
當箭已扣在弦上準備就緒,便誓不再回頭。
每次拉開弓弦,象徵著堅守目標的耐力賽即將開始。
儘管只是一箭之遙、目標近小也要懂得全力以赴。
每次的專注瞄準,亦是意志與體力互相角力的一戰。
成功的人會把瞄準器校準,嘗試把期望與落差的距離拉近。
再把瞄準器與目標重疊,與眼前視線連起,期望能一箭破的。
每次的放箭,才是實踐計劃的起步。
堅持不是在於射得多準,而是在乎能否擺脫內心的掙扎,
也是對追求理想的一份執著。
能克服心中的障礙,便能做到每枝箭無虛發。
每次的拔箭,是辛勞成果的揭盅。
成果的豐碩視乎自己對目標堅持了多久 。
一切準備就緒的人方可百步穿揚,目標一擊即中;
未有足夠準備的人卻會離弦走板、無的放矢,箭靶紋風不動。
即使有人不惜任何代價,為求每箭百發百中,
最終也有機會事與願違,箭的落點偶爾偏離目標。
能把弓拉滿不是箭術,能做足準備、克服障礙才是。
失誤不在於挽弓的力度大小,而是在於自身的準備不足、自我意志的不堅定,
故需反思偏離落差的原因,重新再度部署,等待下一次拈弓搭箭的時機。
目標與堅持兩字關係緊密。
缺乏堅持的目標根本不值一提,
正如射箭一樣,沒有堅持、沒有目標也射不成箭。
荀子的性惡論歷來頗具爭議,由漢武帝時的獨尊儒術那一刻開始,中國數千年來,都將中央集權用儒家思想包裝,管治萬民,用軟手段向百姓洗腦,尤其宋明以來多秉持著二程「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以及朱熹「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的觀點,使中國人深信,人性本善,人心是純潔無暇。
不妨問問各位,你覺得這個世界,善人多還是不善的人多?以自身利益出發的人多還是以別人的利益出發的人多?
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沒分性本惡,還是本善。
若人性本善,何解有法律?何解有禮法?何解我們還要接受教育?
若人性本惡,何解我們不搶殺掠奪?何解還坐在這裏看這篇文?
孟子的性善論中的「性善」,不是簡單理解為「人之初,性本善」,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而是強調每個人都有趨向善良的本性。同時,荀子在給出「性惡」的觀點後,看重的更是「化性起偽」,即要通過後天的教育改變人的那些不好的天性。這與孟子強調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教育。
因此,我們才有法律加以約束,也有教育規限我們,才能夠判斷善與惡。
其實,儒家思想之所以能盛行,只因我們不願面對我們的黑暗面。
我們從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自己的缺點,也不願了解社會的黑暗面。
又或者,是當權者不想我們知。
考試作的文,要抒發的感情大多是正面,明明這社會早已冷漠掉,我們還故意說是人間溫暖;我們的官員和國家,只說我們生活有多好而不說有多差,令我們以為,看到不好的,只是我們反社會,對社會早已絕望。
我們,懼怕惡,只信善。
沒有人一生出來會明白是非黑白,更沒有同情心,仁心等想法。每個人出生時只有最基本如動物般的生存本能。只在乎滿足個體食,即食色性也。
但正正因為如此我們懂得通過學習,改變我們的惡習,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我們通過學習,明辨是非,培養道德。這才是人類與野獸不同的地方。
我們不需要抗拒人性本惡的問題,善惡,一直並存。
只有在黑暗之中,才能看見光。
我是個經常思考無聊問題的小伙,抱著書思考這些問題打發時間,效果好得很。
當下最困擾我的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到底是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形而上學的問題似乎永遠沒有答案。
一天,我到教會參加婚禮,看著那虔誠的信徒,跪在地上禮拜,我靈光一閃。對他們而言,上帝在他們困難中給予指引,那是真理、是神聖,任何一切種種都阻止不到他們追隨衪的道路、衪的道路,神!神!那便是世上最珍貴的道路,那便是衪的真理!
我洋洋自得了好幾天,我自以為解決了這一哲學問題,心中暗喜。
又一天,隨家人吃晚餐時,遠遠看到兩個男子,一個喝了酒、哭著,一個忙著安慰他。我卻開始想,我之前的答案,是否正確呢?對他們而言,最珍貴的,是友情,他們互相扶持,互相勉勵,挫折時有對方,友情,那便是最珍貴的事物。
這卻苦到了我,原先的答案變得不明確,「答案是什麼呢」「答案是什麼呢」,疑問的聲音,在我心中越發強烈。
再一天,我去看了一念無明這套戲,看著男主角,苦苦追求他的前女朋友,由喜轉悲,只因為失敗,卻情緒病發作,只因為追不得,痛苦不堪。他的哀愁,使我感動不已。看著他一步一步只因追求不到、得不到,頹廢、哀怨,我心中卻有了答案,這條問題的,答案。
佛家說人有八苦,折磨人,全人類都要受此八苦,無一不痛苦不堪。
答案就是這八苦之一,求不得。在戲中,是愛情的求不得使主角欲罷不能,花光心血,花盡一切種種力氣,不惜捨下身段,卻依然,求不得,換不得美人芳心。
求不得,苦得很、痛心得很,自己用盡所有方法,可造化弄人,換不到成功,換不到你想要,那是悔恨至極,心痛至極,只好每日以淚洗臉,悲傷度日。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除非一日夢想成真,命運不再開你玩笑,求得欲求之物,否則,那種悲傷只會一直跟隨你,直到身死那天。
得不到,只好怨恨別人,「他憑什麼成功」「他憑什麼追到美女」「他憑什麼有這麼多朋友」,自己沒有,別人也不能擁有!這種心態慢慢在我們,萌生。
對那虔誠信徒、那兩名男子而言,沒錯,朋友、信仰很珍貴很重要,可若一名信徒苦苦追求一位女仔,卻始終無果,即使苦苦哀求神的恩典,亦無果,這時對他而言,那位女子的垂青比神更重要更珍貴。可見,得不到的,比擁有的,更珍貴。
佛家對求不得苦的解答是,放下。放下執著,不執著,自然不再重視,不再悲傷,煩惱不生。
可是,那有這麼容易。
這個復活節假期,給了自己一段時間放下書本,尋找一下作文對我的意義。
復活節前夕,發生了一件很小的事,就是某數學老師在三十多人前,說某男同學和我搭訕,我當下除了驚訝,還有苦笑,一個老師公然挪揄同學,而且自以為這樣說很好笑,令我無從反駁很厲害似的,這種教學態度實在令我費解。
然後,當我想作文抒發一下感受時,有個訊息寄了過來:
“為怨恨寫文章,為愛寫文章,為知識寫文章都是我們的選擇。"
對,我為了甚麼寫文章了?抒發了一己之氣之後又如何了?
所以,原本想用一千多字作一篇白話文的師說,最後用幾句了事。
一來,我不想白費力氣和筆墨給一個無寫作價值的人或事身上;
二來,我找到我為甚麼要作文。
用怨恨來作文,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作文,苦的只是自己。
很多時候,一笑置之就好了。
—–
經過了一個紅日也沒有的三月,終於來到只上十天課的四月,感覺很好。
三月,是一個很艱辛的月份。
初中有統測,高中則天天都有統測。
面對一星期平均七個測驗的日子,我不由得在想:
人生的意義是甚麼?
我還記得,一個初中的同學曾經留個這樣的言:
我不覺得測驗默書很辛苦,只要考好試,上大學,找份工作,然後好好享受人生了。
讀書辛不辛苦,這個很主觀。
但當你好好享受人生的時候,你幾歲了?你的包伏有否多了?
讀書不是一切。書不是不讀,而是你因為甚麼來讀。
為了符合社會對你的期望?為了達到家人的期望?
還是你也不知道?
這陣子,我都花大量時間去行山,去看看這世界的美,去尋找生活的意義。
總算看到了,也找到了。
我們往往被規則限制了我們的人生,要一個怎樣的人生,都是由你選擇。
奶奶煮的鹹湯圓,一口咬住,錦韌Q彈,平實簡單的口感,怎樣都不膩﹕
回鄉過年,這一口軟韌是必然要嚐的。年三十,奶奶趕在晨曦出現前已捋起衣袖,著手準備團圓宴。
經過挑選和處理的雞塊,入沸水急速燙滾。鮮嫩的白肉以薑蒜、醬油、鹽調味,去腥添香。醃過的雞塊放入水裡便是最基礎的湯底,以文火煲小半個小時。其間相繼加入乾蠔豉,自家打出來的魚餅塊,新鮮的生菜,瀝乾的瑤柱、蔥條。材料燉出的香氣四竄 ,饞得走過的人情不自禁停下腳步,再嗅一嗅。
接下來便是搓鹹湯圓的環節。
糯米粉糝入水,加入一未白鹽,白素素的,軟綿綿的米糰續漸成型,把米糰來回壓滾,壓出彈牙的口感,奶奶手法俐落,手感拿捏得非常準確。是時候了,捻起一小塊,輕輕搓揉,一顆白色小圓在手掌心,旋即又拋入大鍋裡翻滾。在空中劃出的弧度經過歲月的計算,那是不得作假的,每每精準得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幾顆點上如胭脂的紅,化開成了粉色,討的是兆頭。團圓,團圓。有時候,忍不住問奶奶﹕「奶奶,每次都煮鹹湯圓,不會膩嗎?」奶奶思索了一會,半晌才答:「到了這把年紀,鹹湯圓是做厭了,唯有團團圓圓吃一口鹹湯圓,怎樣都不膩。」在手掌心來回滾動的,也是奶奶的期盼。
一顆顆鹹圓在湯面浮動,湯愈攪愈稠。一陣香氣漫延開去,那是屬於上一代人才有的風味。阿婆熬的不只是湯,也是人。他們比誰都明白,這一口是多麼的得來不易。只有熬過來的,才有機會站在灶台前。當熬進骨子裡了,便能把一生吃過的甜酸苦辣鹹都熬到湯裡。惟有嚐過一遍人生的人能夠熬出最撼動,最醇的湯。
舀出一碗,小心翼翼捧到自己的座位。通常大人一桌,小孩子一桌。而奶奶總是喜歡跟我們小的坐在一起。問她為甚麼。她會笑呵呵地答:「這兒位置好呀。」其實這位置沒多好,就對著大門,寒風時不時猛然吹過,冷得渾身顫抖。立刻勺取一小顆鹹圓,含在口裡,緩一緩寒意,便咀嚼幾口,滑入咽喉。
長大了,也明白奶奶的心思。這位置圍滿小孩,入眼的是兒孫滿堂的景象,偏頭便是一個個長大成才的孩子,談著最鼎盛時期的自己。三代同堂,吃著阿婆煮的鹹湯圓。難怪奶奶喜歡這位置。
奶奶為自己,為孩子,為孫兒,煮了大半生,最愛煮的還是鹹湯圓。
一碗見底了,奶奶笑瞇瞇地說:「夠不夠?鍋裡還多著呢!」
雞肉,入口腴潤,鹹湯圓,柔而不膩,湯,鮮美醇厚。
過年,就得是這味道。
從來,死亡這個話題,都在華人社會中很避忌,人們害怕談論,害怕想像這件事,這是我們文化之中,另一個彿地魔,而人們害怕,是沒有經歷過,不知何時要面對,所以怕,乃人之常情。
接觸過後,卻是另一回事。
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在祖父的葬禮上。
那時年紀尚小,只道死亡就只是失去心跳,卻不了解死亡對我的意義。
我也不知道,我也許明年?也許明月?也許明天?也許下一秒?便會躺在這個棺木之上(我真的有想過)
是的,我並不害怕死亡,相比死亡,我更怕生存。
生存,要顧慮很多東西。
自己的學業,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人際,自己的……
對,很多令人煩厭的東西總充斥着我們周圍。
而我,早已厭倦這種生活模式。
也許,你會反駁:再辛苦也要撐過去;明天會更好;做人該樂觀點………
是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你撐過去後,樂觀過後,你的明天有好過嗎?還是,繼續墜進這輪迴當中?
死亡比起生存,可愛得多。
最後一次接觸死亡,是在父母的朋友的喪禮上。
聽聞,那位世伯事業有成,拼盡半生時間,獲得了事業的成功,換到富可敵國的財富,朋友的羨慕,別人都替他英年早逝都感惋惜。
由小學開始,老師、家長不斷要求你要當個在社會上被評為成功的人士,當個名人,賺錢養活自己,然後你費盡一輩子的時間,去完成這些期望。
到最後,你甚麼也帶不走。
生存的模式比死亡更可怕、更可笑。
我亦察覺到,死亡,也不過就是躺在棺木上,給人瞻仰一番,待人送進火爐………
然後,煙消雲散。
此刻,我平靜得很。
後記:好像寫了一篇很負面的文章啊………下次寫點正面少少的文章,嘿。
據說,
每班都有一群讀書讀得瘋瘋癲癲的人,
把剛學會的知識都能夠靈活運用,
用身體言語實實在在地完美演繹出來。
「來!誰想要知道一個牛頓是甚麼?」
明明我知道他們定另有陰謀,
對沒有選修物理的同學不懷好意。
但我一如既往被要爆發的好奇心驅使着。
「啪! 」
一大個沙煲擲在我的手臂上。
附上一句: 「小意思,這只用上了一個牛頓的力。」
眼看手臂慢慢紅起來,
我卻喑喑地笑着說 :
「真有創意」
每逢佳節,
久久仍未入睡同學定會在子時準時送上祝福語,
為冷寂的深夜帶來一絲的熱鬧和溫暖。
有時候外星語也會從對話框裏彈出來,
甚麼 「氫a硅硅y 鉍r釷day 」 ?? (Happy Birthday)
甚麼 「氫a硅硅y 氖w ye氬」?? (Happy New Year)
使得整個氣氛哭笑不得。
甚至平日在他們的生活裹只會以元素語作溝通。
最少會在沒有元素符號可代替的時候才迫不得已用上母語。
在上體育課跑得汗流浹背時,
總會有一群好同學從後而上,
成群結隊並列連起來跑,
像是安慰你 : 「不要緊,我們在旁陪你跑。」
偶然喘氣聲大得無法控制,
一把暗帶譏笑的聲音會從背後傳來,
他們憑學過點點的生物課程為你診症:
「你看來患上了…你應……。」
最令我佩服的是以文言文溝通的同學。
即使我以口語搭話:「點解你會知道嘅?」
最後也被回一句文言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亦竟敢在功課簿寫上《岳陽樓記》裹「前人之述備矣」一句。
測驗來臨的前一刻,
後座的一句傳到我耳邊:「噫!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
我心想:「若考試只考文言文,
我敢打賭他們一定能取滿分。」
連小學時期冒起的惡霸,
也會蠻橫無理地以「負負得正」的理論強套在自己的身上。
旁人聽過後也在匿笑,
成為樂趣之一。
知識本來就用作實踐,
若只是永無止境死版地讀,
學生的生活便變得毫無趣味,
一但失去樂趣,也會失去興趣。
對知識失去興趣便要創造樂趣,
把知識從生活中實踐才會發揮得更有價值。
在死版中添點生動、添點樂趣,
為共同奮鬥的同學掛上笑容。
這才是真正值得回味的讀書生活。
一塊黃澄澄的檸檬,
在水中浮浮沉沉,一言不發,
沒有味道的水,變得清新。
通過咽喉,新奇的味道,充滿口腔。
但,熱戀期一過,卻變得苦澀,
難以咽下。
你便把那檸檬夾走,
送進不遠處的黑色墳墓中。
"沒用了,水已有味道。"你不帶感情地說。
那杯水,微笑了,
它經過咽喉,死了。
"再來一杯。"你說。
但,再來的,已不是這種味道,
你不解,為何同樣是檸檬水,
味道怎不一樣了。
畢竟,檸檬不是同一塊了。
你再記掛,你再想補救,也只是無補於是。
用完即棄,變成常態。
只餘下那股苦澀,提醒着你,
有些東西,不能再來一杯。
(Pizzahut的檸檬水很好喝,所以作此文以記之)
經過兩日被考試的折磨後,終有些時間執筆。
前陣子,想起了上年有兩位同學作了篇論作文的文章,記在天水一方,於是,我便專程來寫篇(實際上是沒靈感,才找點東西寫寫,再加上賺點書卷)。
很多同學都知道,我頗喜歡作文,而實際上我很討厭。
中文課的作文,都往往令我下不了筆(雖然我從未試過呆坐),不由他,每次不是記一次XXX,便是描寫你的所見所聞,或是你根本不會在日常生活中,所作的議論文。
曾幾何時,某中文老師對我說:你這篇文的結局,未免太黑暗了吧?公開試的老師不太喜歡。
所以,直到現在,我也不懂讀三十多篇內容也是同一樣的文章,有甚麼樂趣可言。
作文應該是可以天馬行空,可以不跟規矩,可以將你的創意混進其中,而不是為了拿高分,也不是為了考試。
當各中文老師責罵學生作文作得不好時,有沒有想過,逼他們作些沒經歷過的事及情,誰也會作得一塌糊塗,要學生為了考試,為了符合你的標準時,你應該料到吧?
不過,我們上課都是為了考試罷了,真的是為求知識嗎?嘿。
是的,我真的抽離不到現實與我的思緒。
- - - - - - -
作文對我而言,是為了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從來,我作文,我都不會管老師看不看懂,同學們看不看懂,他們的感受又如何,他們的批評又如何。
我只希望用文字,找回在現實中失去的情感。
有時候,我所作的文,根本沒人看得懂(就像那篇畢業典禮般),甚至將自己的感情代入到我的感受,確實會孤獨,確實會無奈。
但,作文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符合自己的本心。
而不是為了任何人是否明白。(當然我不建議大家用這個態度,放在考試上)
也許,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自己。
- - - - - - - - - - - -
這篇文寫着寫着,便寫得很像某同學的風格,哈。
這篇文章,只是讓各位和自己想想,想走怎樣的作文路線。
今次的文章,寫得一塌糊塗,大家不要仿效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