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死寂的夢中

夏天早已來臨,但仍未到暑假。我,一個平凡學生只能日復日的去上學。除了那震耳欲聾的蟬叫,一切如常,猶如一場死寂的夢。

而那如雷的蟬叫,令我時刻都能注意到它,並能感受它正嘲笑我這慢長似永恆,且無聊得絕望的人生。

希望這場雷雨能蓋過那蟬叫⋯⋯

雷暴警告持續生效了整個週未。星期六晚上,我走到睡房靠窗的位置。即使我緊緊關上了窗戶,淅瀝淅瀝的雨聲仍能傳入我耳中。窗外已佈滿了雨點,令我看不見窗外的風景,只隱隱約約看見在雨中仍站在馬路旁的街燈。

突然,窗外漆黑的夜空不停發出閃光,彷彿一瞬間經過了幾個晝夜。那一瞬間,我感覺自己的視覺快要被奪走,使我無法直視窗外的風景。幾秒後,窗外響起了如猛獸咆哮般的雷聲,且持續了一段短時期。「轟隆——」那是我一生中聽過最響亮且最長的雷聲。

那個晚上,似乎有成千上萬條龍在香港的夜空中盤旋。牠們全身散發著刺眼光芒,令人看不清楚牠們的身影。衪們現身的那一剎那,雖然非常短,但衪們的光芒能使身在遠方的人也感受到牠們的存在。我似乎能夠感受到衪們的憤怒,因為牠們在不斷咆哮著。咆哮聲巨大且非常響亮,幾乎蓋過了世間一切的聲音,在咆哮響起的那一刻,我的腦袋和心臟似乎被震撼到;即便如此,我卻能咆哮中安然入睡。

隔天早上,雨雖然已停下,但天水圍仍烏雲密佈,好像隨時都會有傾盆大雨。

我的座位在課室靠前的位置,離在校門方向的窗非常接近,能夠清楚地看到學校外的那片灰濛濛的天空。我回校不久後再次開始下雨。為了保持空氣流通,我們打開了課室門,令嘩啦嘩啦的雨水聲清晰地傳到我的耳中,以致我的注意力被雨聲拉走,無法專心上課。

不久後,窗外再次傳來打雷聲。雖說我還在上課,但我仍忍不住把頭轉到窗口那邊,一直盯著被烏雲籠罩的天空。

密集的雨水在外面形成一層層的薄布,晴天時窗外一覽無遺的風景,已被一層又一層薄布藏了起來。當有一陣陣風吹過時,薄布便會被風兒撥動,有些地方重疊起來,雨水便聚集了起來。雨水變得密集時,又如一陣陣慘白的炊煙,又如在空中徘徊的鬼魂。老師的聲音早已被我拋諸腦後,彷彿我的魂魄正與出面的一匹匹薄布,一陣陣白煙翩翩起舞。

當我靜靜注視著其中一陣,在空中飄浮的白煙時⋯⋯白光劃破我眼前的景色,如我眼前的城市將要被一分為二,世界即將毁滅似的。那是我看過最近,最大的雷。隨後,「轟隆——!」雷神降臨到我校上空,他踏在空中的腳步聲,快要把大家的耳膜都震穿,大家都被嚇到,課室霎時間喧鬧起來,課堂的節奏瞬間被打亂。

只有我一直目不轉睛地打量著課室門外,那陰暗的天空;我藏不住內心的雀躍,臉上繞起來的嘴角流露出一絲絲的興奮,期待著雷神的下一次降臨。背景中,外面淅瀝淅瀝,嘩啦嘩啦的雨水聲,就如旺角街道上密集的腳步聲;但比起旺角人聲鼎沸的街頭,我更喜歡有撼動人心的雷聲所伴奏的雨聲。比起人類,我更喜歡大自然。

面對著充滿人聲的日常,我希望我的人生多下一點雷雨。雖然走在滿佈水坑的路上令我感到十分煩躁,但我仍希望人生多下幾場雨,雷雨。最好是會令人們陷入恐慌之中的風暴。

只有在沐浴在雷聲中,我才感覺自己真正活著;只有經驗過大事,我才能真正地感受活著的感覺。只有失業時,才知道工作對自己有多重要;只有失戀時,才察覺到自己多重視那段感情;只有經歷過戰爭,才會知道活著有多好。

人生固然不會風平浪靜,必定有一點點浪花。而對我而言,一場雷雨已足夠我興奮一整天,一場雷雨已足夠令喚醒我對生活的期待。希望這愉悅的鐘響,能把我從這無聊,如死寂般的夢中,喚醒。

純真

何謂純真?純真是最清澈透明的玻璃,是最原本真實的自己,是最童言無忌的時光⋯⋯

我認為「純真」是快樂的,因為擁有那無憂無慮,也能勇敢地說出心中所想,到處跑跑跳跳,天真無邪的笑容總能懸掛在嘴邊。可惜這透明的心,就像玻璃一樣易碎⋯⋯

「純真」的敵人是「成長」。小孩都渴望長大,成為成熟的大人,不需受到管束。但也因為受到「成長」的洗禮,好像被迫跟從遊戲規則,學習成長,讓我們逐漸變成歲月該要的形狀。當了解世界發生的事更多,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後,便會慢慢地隱藏真實的自己;害怕別人眼光,疑慮別人的話語,所以不自覺地戴上了面具⋯⋯在此背後,「純真」似乎漸漸被曾經所期望的「成長」而抹去,被現實埋葬,被時間忽略。

為甚麼隨波逐流那麼容易,走自己的路反而變得那麼難?渴望着重拾那份純真,我知道它沒有消失,只是被上了鎖。

考試

穿過飄蕩著梔子花香的中一,穿過了中二的木棉飄零,中三的考試,就像是一頭猛虎,森然逼近。考試的緊張氛圍感染了每個人,每個人都在「啃」書。我也一樣。所有人都在埋頭苦讀,沒有時間多說什麼,也沒有時間去談論同學的八卦,也沒有時間去討論其他的話題。沒有了之前的話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一股濃濃的辛辣所吸引,他們被滿天的卷子和老師那誘人的「考試結束後妳們就自由了」所吸引。

而今天正是考試的「放榜日」。響亮的鬧鐘聲劃破清晨的寂靜,在夢中喊著自己起床,我滿懷期待地從床上起來,在眼上滴上眼藥水就當是向健康打個欠條,想起往日在檯燈下奮筆疾書的畫面,即便是時鐘早已指向兩點也不曾停歇,墻壁上仿佛寫滿了勤勞,口中殘留的咖啡的苦澀,讓我對於這次考試信心滿滿。柳絮紛飛,早晨白霧彌漫。

上課鈴聲響起,學生們魚貫而入,給人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他們一個個都很開心,就像是一條魚,在海裡遊來遊去。清脆的鐘聲和他們的笑聲相互呼應,在黑闆上畫出了漂亮的塗鴉,花草們,請揮舞吧!同學們聚精會神地等待老師叫到自己的名字,領取自己的試卷。我自然是淡定無比,想起老師對我的告誡——「你只要正常發揮便能取得好成績。」我未嘗飲釀泉,食練實,亦不與鴟安於腐鼠。我只是想翻山越嶺,走遍天下,度秒如年的縱身一躍,我相信自己早已是淌開泥沙的金子。我接過老師的試卷,卻聽到老師偷偷嘆息。我掀開卷子,發現是一個低得可憐的分數。在考試中犯下這種錯誤,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就像一道閃電劈在我的頭上,讓我不得不低下頭來,我被這道閃電劈得渾身發軟,我的心臟一次又一次地抽搐著,仿佛有一個惡魔在我的腦海裡慢慢地蠶食著我的靈魂。眼淚順著我的心,流了下來。

只是聽到一聲「噫!好了!我中了!」我站起身來,警惕地打量著每個人。但在我的眼前,卻是一張張興奮的臉。我怎麼也看不出半點怨念。一顆顆閃閃發亮的珠子從凹陷的眼眶中冒了出來。忽然,我用兩隻手摀住了自己的臉,蹲了下來,身體劇烈地顫抖著,眼淚從我的手指間滑落。那個原本平平無奇的學生,如今卻是文曲星下凡,風華絕代。同學們將他圍住,請教他的秘笈,互相噓寒問暖,寒暄叨擾。而他的表情就像是在說:「我已是舉人,而那些可憐的書生不過是一群螻蟻。」

「取得金榜狀元又如何,他的人生,還能有幾分起色?他的試卷,就像是一個跳梁小醜,贏得了無數的掌聲,而那個金榜題名,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個馬戲團的頭牌。」我也就只能這樣自我安慰,精神勝利。我的同學當了狀元,前途無量,我應當替他開心,但想到與我無關,我根本開心不起來。天崩地裂,撕裂出一道道傷口,不堪入目的成績讓我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在顫慄。我當然知道我的分數很差,不是我沒有誌氣,而是我的成績已經烙印在我的體內,無法脫離。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嫉妒。為什麼我會無緣無故的生氣,為別人超越我而懊惱。我恨啊!為什麼自己就在別人的腳下,為什麼自己要用各種借口來逃避?為什麼他的自由自在讓自己這麼焦慮?為什麼自己的日常生活卻是那麼的單調和喧囂?

放學後,我跑到了一個偏僻的地方,抱著一棵樹放聲大哭,就像是一個在黑夜裡迷失了方嚮的孩子,我為自己哭泣,為我的失敗而哭泣,為我的無助而哭泣,為我的無能而哭泣。我真恨不得把這棵樹狠狠地咬一口!我一個人站在一邊,聽著他們的歡聲笑語。我感到自己像是在另外一個世界,快樂和我並無關係。我蹲在樹樁上,低頭拿著一根木棍,在地面上胡亂地寫著什麼。

我一個人背起背包,沿著大道往家走去,深秋的天空變得更加灰暗,我的心也變得冰涼。漫長的道路,加上夕陽的陪伴。浮躁的人群像繁雜的棋局,他們蜂擁而入又疲憊不堪地離開,路邊的路牌正輕蔑地向我搖晃。我在這條道上迷失了方向,我心驚膽戰地問自己,還會不會再走下去?放棄、執著或變化?我裹著薄薄的衣服,行走在迷失和扭曲的道路上,也許是渺小的我在漫無目的地憧憬著什麼……

只剩自我感慨的命,誰去聽?歸於靜。不甘僅能感慨的命,誰去聽?飛絮萍。

安寧自有方(駐站作家)

前陣子看到一篇報導,說以《孤獨的美食家》著名的演員松重豐因為胃的問題,可能要辭演這個已經有十季的另類「飲食節目」。在訪問中,他更說不明白人們為甚麼這麼喜歡看一個男人在鏡頭面前大快朵頤。在很多年前,一位作家朋友感嘆很用心去寫一本書,銷量竟然被一本貓的攝影集大大拋離。我們也曾經看過,某些演員明擺著不懂得演戲,卻搶到一個要角來演。這些例子,在我們身邊不時發生,我也曾經有一段時間頗困惑,受歡迎到底是甚麼一件事。後來漸漸明白到,松重豐、貓、某些演員都有個特質,就是具備了治癒的特性。

所謂治癒大抵可以指能修補心靈上的痛楚,溫暖人心,取得安慰。這是屬於心靈上的事情,很難一言說得明白。為甚麼人們這麼喜歡看松重豐這位六十歲的爺爺級人馬吃東西?我起初也很疑惑,暗想或多或少會在《孤獨的美食家》找到一些實際的美食情報,後來愈發清楚自己永遠不會前去那些食堂、餐廳,看得著迷大概是看著他吃東西,就有種快慰,心靈上竟然莫名其妙地安靜下來。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天天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壓力,很多時候需要一個出口,做一些治療的事。朋友中不乏愛貓之人,他們說治癒的是摸貓。另外有些朋友說寫毛筆字、做手工皂時,不用想甚麼,專心一致,煩惱暫時可以放在一起,不用想甚麼。每人都有治療心靈的方法,寫毛筆字於我,或許太拘泥於鐵劃銀鈎,反而不能解脫。相反,用原子筆在紙上胡亂塗鴉,卻帶來無比的安寧。

近來,十分喜歡製造木榫的短片,往往看得入神而不自知。我固然喜歡看偉大的木建築,看古典風格的家私,但更喜歡看木匠在沒有使用釘子的情況下,左切右割,將兩塊或更多塊的木頭連在一起。初看已經是很多年前,應該不會再覺得神奇,然而每次臉書、IG彈出這類型短片,仍往往由頭看到尾。你問我會不會嘗試去做,我應該不用去做。要動手的話,我大抵會覺得很苦惱,看已經很足夠了。我猜想松重豐未必不知道自己吃東西有治癒力,只是不知道為何年復一年仍有效吧!你最治癒又是做甚麼呢?

春望

相信大家都學過《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是作者杜甫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中表達對於掛念親人、國家殘破的悲哀之情。感嘆戰爭讓百姓受苦、國事加倍艱難。

戰爭對於我們而言,就只停留在「聽聞過」「學過類似的歷史事件」層面。我們生於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戰爭」一詞,聽上去似乎與我們毫不相關,更不值得我們去操心煩惱。

但在八十五年前的今天,這片中華大地卻背戰爭蓋上了一篇陰霾。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軍隊在南京城內開展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

其中,超過三十萬普通百姓被殺害。在南京城內,和平已經成為了一種奢望。如何活下去,是每一位南京城百姓絞盡腦汁要去操心煩惱的問題。

時至今日,我們很幸運地沒經歷過戰爭。但我們必須去反思、思考戰爭與和平。戰爭破壞了城市的樣貌、殺害了無辜的百姓、摧毀了可貴的和平。沒有人生來可以掌控他人的生命、摧毀他人的未來。我們應當反對一切形式的侵略戰爭,共同擁護和平。

我們要銘記歷史的教訓,不再讓這些人類的悲劇再度發生。而身為中華兒女,我們更要銘記歷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更要感恩國家富強,讓我們的生活得以安穩。同時,反思戰爭的最大意義在於平等的觀念,人人生來平等而自由。如果世上每一個都懂得尊重他人、和平相處。那麼大家即使意見不同,大家仍可以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尋找共識。

誠如《論語》所說:「君子和而不同」

擁有自己的意見自然沒有錯,但有修養、品德的人面對不同意見時,仍會和諧地待人友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尊重他人。

如今世界上還存在著各種區域性的戰爭,各地的百姓都在受苦。身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份子,我們應當盡力避免紛爭,和平建設美麗家園,迎來一個再也沒有「戰爭」的春天。

龍園

我走走停停觀賞這美麗的景色,每當看到一處美景時,都不自覺停下腳步,細細欣賞。這裏的景色實在讓人着迷,別樣愜意,這裏就是——龍園。

我們跟隨老師的步伐來到龍園,正門兩旁矗立着兩根龍柱,柱上雕的龍張牙舞爪,雙鬚飛動,栩栩如生,盡顯「龍園」這一名稱。正門中央屹立一座石峰,造型飄逸;配合輕柔的微風,為人們帶來心曠神怡之感。向前看去,能看見朱紅漆大門頂端掛着黑色匾額,上面寫着「天水一色」四個大字;大門兩側有對對聯——「景湖美麗四季總宜人」「天水融和上下同心真樂境」。這兒就是「美景堂」。走進美景堂,能看見堂中豎立一塊深棕色的木屏風,上面刻着荷花、梅花等花類,這雕刻簡直是鬼斧神工,讓我看得賞心悅目。

沿美景堂轉左,穿過「踏星門」來到太極場,地面由鵝卵石砌成,不同顏色的石砌成一朵花。周圍由紅柱迴廊環繞,抬頭是藍天白雲和樹的枝幹。我在迴廊中踱步,看見陽光把樹影灑落在白牆上,微風吹拂,樹影跟隨着搖曳生姿,給人悠閒自在的感覺。樹影旁的白牆上掛着幾幅由小方石塊拼砌成的畫作,有菊花、荷花、梅花及竹子,隨着角度的轉換,畫的顏色也靈動地改變着,色彩繽紛。

我們走回美景堂,沿右側的迴廊向前走,白牆上有幾個縷空花窗,有海堂、書卷,仙鶴等圖案,形式各異。一個個花窗將窗外的景物映入,行走時,花窗就猶如一幅流動的畫卷。

白牆轉彎處是一座涼亭,名為「松幡軒」。亭後是池塘,池塘岸邊有一庭小型水車,風吹動流水,水車悠悠轉動,發出清脆悅耳的流水聲。池旁那棵柳樹在微風的吹拂下,柳鬚緩慢而不失優雅地擺動着;柳樹依依,惠風和暢,使我頓感涼意。我向前望去,只見對面池邊有座涼亭,紅柱紅椅,黑瓦砌頂,四角朝天。亭中兩三人而已,童子跪坐在紅椅上,指着池塘和他母親嚷着甚麼。我帶着好奇心,俯身向池內看去,只見十幾條錦鯉悠遊自在地在水中游着,昤而泛起陣陣漣漪。錦鯉鱗光閃閃,色彩絢麗,猶如水中牡丹,在這本已優美的池塘裹,簡直就是錦上添花。沉浸在這古色古香的氛圍,我仿如置身於古代宮廷之中。

我沿着長長的迴廊走着,在轉角處看到一對老夫婦在亭中小憩飲茶,那情景別提有多愜意了。不知不覺間便走到龍園的另一端,隱約聽到孩童嬉戲的聲音,走近一看才知這兒是「雅趣亭」,亭旁設有鞦韆,一幼女在母親的陪伴下,坐在鞦韆上舒心地蕩着,這場景正如亭中對聯所說:「稚童課餘爭嚷嚷園中取趣,耆老身健樂悠悠忙裏偷閒」。

繼續往前走,來到一處大花叢,叢中花類繁多,姹紫嫣紅;花的清香令人神清氣爽,一隻黑斑蝴蝶飛落在一朵小雛菊上,我湊近觀賞,蝴蝶的斑紋更為清晰,花香也更明顯,這樣的花叢,無論花開花謝都十分動人。

我悠悠地走進一座涼亭,坐在紅椅上,沉醉在這恬逸的美景之中。我聽着婉轉悅耳的鳥鳴,在微風吹拂下悄然如夢。

逐夢人

本年11月2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神舟十五號瞄準11月29日23時08分發射,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飛行任務。

是的,鄧清明為這一刻,經過了25年的等待、堅守與奮鬥。1998年,並肩進入航天員大隊的首批14名航天員中,8人已經飛天、5人光榮退役,鄧清明是唯一沒有執行「飛天」任務又仍在役的。在這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曾4次入選備份乘組。今年56歲的他,始終堅持訓練,一直沒有躺平,更沒有放棄。

就在很多人以為,鄧清明將要帶著遺憾光榮退休時,他突然出現了,成為神舟十五號乘組的一員。這會讓人想起「柳暗花明又一村」,會讓人想起「苦心人天不負」。守得雲開,終見日來,鄧清明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勵志劇本。

人們為他激動,為他歡呼,其實源於內心深刻的共鳴:當一個人在漫長等特中終於迎來機會,回顧一路走來的艱辛和考驗,必然有一種大旱逢雨的酣暢淋漓感。近25年,這幾乎相當於人生的三分之一,在這最美好的年華裏追求最憧憬的夢想,當它實現的那一刻,一定很美妙吧。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夢想且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更加了不起。時刻準備着,這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值得擁有的人生態度。很多時候,當你的實力足夠,差的不過是一次機遇,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和加強這份實力,請相信,命運不會辜負時刻準備着的人。

事實上,即使最終沒能「上天」,鄧清明近25年的堅守依然是有意義的。這種意義不只是對於鄧清明個人而言,還在於在航天領域,航天員的備份待命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是任務成功的保險和保障,正如鄧清明自己所說:「寧可備而不用,決不用而不備」。鄧清明二十幾年如一日的堅守,也恰恰詮釋了「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知難而進,鍥而不捨」、「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航天精神內涵。

當然,個人的機遇,離不開時代的發展,離不開我國航天事業日新月異的進步。近幾年,伴隨着空間站建設,我國載人航天發射讓人目不暇接: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送上太空;2021年10月,神舟十三號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送上太空;2022年6月,神舟十四號將陳冬、劉洋、蔡旭哲送上太空。

發射頻率越來越密集,對於航天員來說,機會也就越來越多。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神十五航天員進入太空後,將實現我國航天員乘組首次在軌輪換。屆時,我們將看到我國6名航天員同時在軌的場面。可以預見,隨着常駐空間站的剛性需求,以及後續的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我國將有越來越多的航天員圓夢。

星辰大海就在那裏,逐夢人,永不停步。致敬中國航天人!致敬每一個堅守夢想的人!

母親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轉眼間我已從一個呱呱落地、只會啼哭的嬰兒,長成了一個青春少艾。

猶記得那年母親握着我稚嫩的小手,踏着鬆軟的草地,用那雙溫暖的手輕輕地撫摸我的額頭,照顧懵懵懂懂的我。成長路上,她如同一把花傘,為我遮風擋雨。 當我見到母親長出的第一根白髮時,方知即使是母親也抵不住歲月的摧殘。

我有三個弟妹,卻唯有我見證了她是如何從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步入中年。十五年了!人生又有幾個十五年可耗? 2014年,我初初嚐學習滋味,不通課業,是母親不辭勞苦地燃着蠟燭,陪伴我熬過一個又一個暗無天日的夜晚;是她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的講解那枯燥乏味的題目。

如今一晃又有幾個年頭了,不知道母親是否還記得峰山上那桃紅柳綠的花兒,那蒼翠挺拔的樹木,那人來人往的階梯,以及那萬里無雲的長空。 那時,我剛升上小二,學校要寫有關風景的作文,母親靈機一動拉着全家去「行山」。時光飛逝,眨眼間悠悠已過七年,那怕我已經說不上是個孩子了,也忘不了那年在峰山留下的足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既不是一路上令人陶醉的景色,也不是山頂下那朦朧的大霧,而是為我拍照,對我無微不至的母親。

世上所有人皆可能對我抱有惡意,唯獨母親不會,她只會一如既往地對我好,因為我是她的女兒,是她為我塑造的軀體中的一縷靈魂,而不是一個空名銜。 母愛是無私的,她們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最大的期盼也不過是希望子女一生平安順逐而已。 就如您那般,只求我別走歪門路徑,其他的又有何重要?

也許有一日世上所有人都會失憶、忘記我,但我深信她也會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認出了我,帶我回家,因為這就是母愛啊!即使她不記得我,也會因為心中的牽引,找到我。 我們是母女,那怕忘記彼此,血緣上也會互相呼喚。

這是她陪伴我的第十五年了。 見證着我長大,陪伴我成長的母親,烏黑亮麗的墨發中也存着數根令人心驚的白絲,叫人難以視而不見,叫人難以不無奈嘆息。正因為時光流逝,不可挽回,才教人更為珍惜。

爺爺的樹

爺爺有一棵樹⋯⋯不,應該是好幾百棵。而我要說的只是其中一棵,也是爺爺最喜歡的那一棵。

近年來隨着年紀大了,爺爺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聽奶奶講,爺爺在我和爸爸回來之前一直不肯住院,說是放不下後山上的小花小草。她從嘴角擠出一個笑,不知道是在安慰我們還是在安慰她自己。

醫院裏的爺爺臉色蠟黃,本來神采飛揚的神色已經被病痛磨去了鋒芒,身形也不如我從前的記憶中一樣挺拔。他靠著床頭坐着,伸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問道:「小孫女,還記不記得那棵樹?」

我自然知道爺爺說的是哪棵。它在我的印象裏很大很大,茂密的枝葉就像一把大傘似的。翠綠色的它在一片白樺樹林中顯得格格不入——或許應該說它被襯得更加神秘,更加龐大。它就像是樹林中的秘密空間,將樹蔭下與外界隔離開來。

爺爺在我小的時候經常帶著我往那去,我喜歡在樹下躺着,有時也會看一看書、畫一會畫,或者是繞着樹玩遊戲,爺爺則坐在旁邊看着我笑。

「這棵樹有甚麼特別的?它有魔法嗎?」小時候的我似乎不能理解爺爺對這棵樹的情有獨鍾,經常把這個問題掛在嘴邊。從小便在山村裡長大的爺爺並不知道我口中的「魔法」是甚麼,在我手舞足蹈的描述逐漸明白了。「對啊!這棵樹可是有世界上最神奇的魔法!」爺爺大笑道,小時候的我則是對此深信不疑。爺爺彎下腰把我抱起來,從口袋裡拿出一條紅色絲帶遞給我:「把這個繫在樹枝上,它就能實現你的願望——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

想到這,我輕輕地點了點頭。爺爺見我還記得,欣慰地笑了笑。我看著如今虛弱的爺爺,內心不禁泛起幾分酸澀。

以前夏天,爺爺經常會帶著我到後山林子裏「探險」。採蘑菇、挖竹筍、編花環⋯⋯幾乎沒有一件事是他不會做的。山間有條小溪,潺潺流着,給炎熱的夏天帶來了絲絲清涼。

我們順着溪邊竹林往上走,爺爺則會順手摘下一片竹葉,放在嘴邊,吹出一首又一首不知名的小曲。曲中音律有時清脆,有時婉轉,就像一隻輕盈的鳥兒一樣穿過林間,不留痕跡。

爺爺愛極植物,一路走來心情都比平時要好上幾分。他用有些粗糙的手輕輕拂過一棵又一棵的草和樹,神色溫柔極了,就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樣。「這真是個好地方啊!簡直是世外桃源!」爺爺笑彎了眼。「這些都是爺爺最喜歡的樹嗎?」我好奇地問道,爺爺搖了搖頭,他示意我往前看,那是一棵長在白樺樹林里的綠樹。我疑惑極了:「不就是一棵普通的樹嗎?它不如白樺樹高,也不如松樹挺拔⋯⋯」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可能是屋頂的小閣樓,可能是一片廢棄遊樂場,也有可能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角落⋯⋯」他頓了頓,接着說道:「在我心裏,就是這一棵樹了。我喜歡它沒有甚麼特別的理由,也許是眼緣?」

「它本來也就只是棵不小心落到這來的小樹種子,沒有在我的照顧下紮根長大⋯⋯長到現在可以為自己遮風擋雨,它很堅強,這也是我最喜歡它的一個原因。植物有靈性,我相信願望到了它們那兒一定會實現——無論是被風吹走,還是掛在枝頭⋯⋯」

爺爺長歎一口氣,摸了摸口袋,拿出了一根嶄新的絲帶放在了我的手上⋯⋯他彷彿累極了,用有些乾啞的聲音說道:「幫爺爺繫上去吧,明年夏天我會去看的。」

出了醫院,有好幾天的下午我都坐在那棵爺爺最喜歡的樹下面,看着風吹動頭頂的枝叢,看著空中飄舞的枯黃落葉,看著那一條掛在枝頭上、已經有點失色的紅色色帶⋯⋯它已經被歲月留下了獨屬它的痕跡,唯一不變的只有那顆純粹的、真誠熾熱的心。

我掂起腳,把爺爺給我的紅色絲帶系在了舊絲帶的旁邊。樹葉被一陣風吹動,「沙沙」響着,像是聽到了爺爺的祈願一樣。微風拂過,兩條絲帶一起飛舞著,直到風不見蹤影。

我相信爺爺的願望一定會成真。

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前段時間關於中國山東藝術學院高彥同學的新聞在網絡上引起關注,事件關於山東藝術學院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為性取向等問題遭遇班主任惡意針對,最終其扛不住壓力而自殺。

看完關於高彥的新聞,我感到遺憾。但我認為這個新聞,也順勢帶出了人性真正的樣貌——偏見。

人,到底有沒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其實有個很神奇的現象,人在表達自己對一個人或事的偏見的時候,對於「偏見」這個詞本身,我們就是有偏見的。人更容易相信自身堅持或者存在是正確,所以也總因為有「自身存在是正確的」這麼一個觀念偏向自己,所以因此人總是很容易因此去批判不同於自身的事和觀點。

舉例就像人們遇到喜歡聽的歌會下載,收藏,因為他們喜歡聽自己喜歡聽的歌;但人一旦遇到自己不喜歡聽的歌,反而卻又會去貶低自己討厭的歌,自己討厭的歌,何嘗不是別人喜歡的歌呢?先不談每個人欣賞水平不一樣,當一個人貶低時候它本身就是一種偏見的表現了。

人的存在天生就帶有主觀念頭,就像老生常談的說,我們要找一個三觀合適的人作為戀人,因為三觀符合自己的人就等同於於自身差異小,更類似自己,所以不會總是因為概念或觀念問題發生爭吵。

再舉個在社會里常見的例子。學習好的人,會推崇孩子要好好學習,因為學習好才會有出路。相反,在學習不好的人的角度,他們卻不一定提倡孩子要學習有多好,認為書是死的而人是懂得變通的,如果不讀書也有出路的話他們更不願意去讀書,所以從事件看出,人的思維本能是偏向自身正確的。

回到開首的題目,人,到底有沒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於任何一種否定偏見之後的表達自由,人們所有的觀點不同而發生的爭吵,「互懟」都是人們用自己的偏見去對抗另一種偏見,並且指出對方的偏見是一種偏見,那麼,自由在哪?

再次回到一開始的主題,人們曾經為性少眾創造了一首歌——「玫瑰少年」,呼籲大家對每個人不同於自己的群體保持善良尊重的心。對於玫瑰少年這首歌,如果你不能共情這種性少數群體在背後經歷的這種艱辛,不能理解他們對於與自己取向不同的觀點是我感受的話,那你對玫瑰少年這首歌的理解是不是只局限於,這是一首好聽的歌?

即便在客觀的事實下面,理解也需要共情。

舉個例子,科學家牛頓在蘋果掉下來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那麼在萬有引力定律未被證實前,這是不過是牛頓對於蘋果掉下來的一個主觀意見。像上面說的,牛頓之所以會研究是因為他做到了和蘋果掉下來一事共情,這麼看似乎有些荒謬可笑,但事實不是。
我們到現在得到的無數定義,認識,都是無數代科學家他們對事情的熱愛使無數個科學家的後背去收受到感染,才帶來了科學家後續想去理解事情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夠更進一步去探索物理領域的關鍵——這也是他們需要做到共情的地方。

但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另一個現象,很多取向不同的人可以達成互相理解,那麼就會和上一個觀點矛盾,我不能做到共情牛頓共情蘋果,但我可以理解牛頓在蘋果掉下來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因為我理解牛頓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推理和儲備知識推斷出萬有引力定律。

如果我們不去理解背後美國黑人因為種族歧視,對於自身權利的追求,那我們怎麼會理解為什麼當奧巴馬當上美國總統,人們感嘆黑人的抗爭。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讓我們能夠提升我們的共情能力,能在各個不同的群體之間切換,與人共情,而不是杜絕共情。

性取向一事不能讓所有人都接受或共情,至少人要做到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是世界上所有人共情能力都好,也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理解尊重,不歧視,抱著善意的心,未知全貌不予評論。如果每個人都抱著這個心態,我想因為偏見起爭議的事件會逐漸減少,社會也能變的更有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