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與朋友透過視訊通訊程式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這在疫情下誕生的新式也娛樂也成為了我的新習慣。往時在電影院為了顧及禮儀,不能與同行者談話,但現在我們卻能在聊天室討論劇情,也為觀影體驗增加一份樂趣。
我們當日觀看的是音乐傳記電影《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由小提琴家大衛·葛瑞特(David Garrett)主演。該片主要講述十九世纪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的生平逸事。
在上一段有兩個亮眼的地方,第一,為什麼帕格尼尼被稱為魔鬼小提琴家?第二,男主角居然不是由一位演員擔任,而是一位小提琴家。
先解答第二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主演David Garrett,一名獨奏小提琴家,十四歲便在九十多人的管弦樂團,擔任獨奏者演奏演奏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
如果你像我一樣沉迷於古典音樂的世界便知道,此歌曲技藝之高超和華麗,如果不花上十幾年的默默耕耘是不可能駕馭此曲的。而青年時期的David Garrett便能完美駕馭此曲,其演奏的華彩樂章令人賞心悅目,充分展現出此曲的優美旋律和氣勢磅礴,仿佛肩上的小提琴在歌唱,足見他對樂曲理解之透徹,若沒有對歌曲投入音樂性(Musicality)也只會是如清水般平淡無味的詮釋。
一些影視為了讓演員展現優雅氣質的畫面屢見不鮮,但其演技的低劣的演技,錯得離譜的姿勢,故作玄虛的音樂知識來戲弄觀眾,讓人看得瞪目結舌,嗤之以鼻。難以不令人感到憤憤不平。
這樣我們似乎可以理解導演為甚麼放棄讓演員擔演這部電影,畢竟整部戲是圍繞著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必定需要大量演奏的畫面。若然讓一個演員裝模作樣地演奏再配上專業錄音,觀眾也不願意買單吧,票房也會一瀉千里。所以以一位專業小提琴家作主演,也是明智不過的選擇了。
第二個問題,為甚麼帕格尼尼被稱為魔鬼小提琴家?這聽起來並不像什麼美譽。這位小提琴家以他精湛的技術「臭名遠播」,為甚麼會這樣說其實是因為帕格尼尼極度擅長譜寫極度困難的小提琴曲譜,讓不少小提琴大為頭疼,每當小提琴家拿起他的琴譜便會為那密密麻麻和眼花繚亂的樂譜都會感到黯然神傷。所以當小提琴家提起帕格尼尼都聞風喪膽,就算不看樂譜只看歌名大家也會篤定這是一首困難的曲目。
不過這些樂曲都是出自帕格尼尼之手,這意味著他能夠演奏所有他寫的曲目,這樣其實已經夠令人毛骨悚然了。
在十九世紀,帕格尼尼便會帶著他的瓜奈里(Guarneri)小提琴巡遊歐洲表演了,聲名大噪。為甚麼要特別提及小提琴的名號,因為是由十七世紀著名意大利制琴師製作的,現今價值過百萬美元,因為其歷史和高爆發力的音色,是大多小提琴家求之不得的。
帕格尼尼在歐洲的巡演為他打響名號,吸引眾多記者音樂家名人都爭先恐後觀看他的音樂會,其中較為著名的便是鋼琴家李斯特(Liszt),由於帕格尼尼不輕易出版他的樂曲,很多音樂家都會趁他演奏時火速抄下音符,李斯特便是其中一人,他改編了帕格尼尼的鐘聲輪迴曲寫下著名鋼琴曲目《鐘(La Campanella)》。
大家都為他的演奏目不轉睛,他精湛純熟的技術令人嘩然,他自己研發了拋弓(Ricochet),雙泛音(Double harmonic),左手撥弦(left hand pizzicato)的技術都是破天荒前所未見的。掌聲和歡叫聲在演奏後震耳欲聾。
於是報章為他創作了他的身份背景,說他是與魔鬼契約,奉獻了自己的靈魂,才得到如此高超的技術,這便是魔鬼小提琴家的由來。但事實上這一切都是他透過日以繼夜的練習換來的,他在兒時被父親發掘他的音樂天賦,父親嚴厲規管他,一天練習十三個小時,卻總不受到父親的認同,甚至遭受父親毒打。報章為他編寫的故事輕易抹殺了他多年的努力,不過魔鬼小提琴家這個名堂也與帕格尼尼不可分離了。
雖然帕格尼尼有著絢爛的職業生涯,但他同時醜聞纏身。他沉迷賭博和喝酒,他把表演的酬勞都拿去賭博,他甚至為了賭博販賣的他的維生工具小提琴,身為小提琴家的他卻為了賭博拋棄自己的至寶,實在於理不忍。他把玩過的女人不計其數,據說帕格尼尼年輕時,曾經殺過一個背叛他的女人,因此鋃鐺入獄。當時他身上只帶著一把小提琴,經年累月,四根琴弦磨斷了三根,竟練就以一條G弦演奏樂曲的功力。這條倖存的G弦,不只能夠拉出旋律,還能模仿各式各樣的器樂、動物與人聲。而這條其韌無比的琴弦,就是他將情婦開腔剖腹,取下小腸做的。也有人說他餵未成年的女朋友喝下墮胎藥。事情的真實性現今已不可考究,無可否認的是帕格尼尼也做了不少傷風敗德的行為。
帕格尼尼晚年淒慘,百病纏身。糜爛的生活讓他感染上梅毒,治療梅毒的水銀,又帶來水銀中毒惡性循環。後來又患上牙齒化膿,被迫拔下所有牙齒。又被眼疾和肺結核折磨,幾乎無法言語,充其量只能嘶啞出聲,令人唏噓。帕格尼尼最後死於肺結核,死後的經歷更為悲慘,生前備受爭議,由於魔鬼脫不了關係,死后被拒絕下葬,在药水的强效作用下,成为恐怖的乾尸。存放帕格尼尼屍身的棺木在無人的岩石小島上懸掛了四年後,又四處留連。他正式安葬時,已經是他死後的三十六年後。
十九世紀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演奏會往往令在場觀眾瘋狂嘩然,他不可思議的演奏技巧吸引無數追隨者,曾寫下多首旋律動人及華麗堂皇的作品,他的作品也為後世小提琴家所尊崇。生前的他備受仰慕和追捧,死後的淒慘卻難以言喻。
他為音樂的貢獻是不能被滅殺的,帕格尼尼横空出世,為小提琴演奏法帶來巨大突破,豐富了小提琴的創作,是前無古人的。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和小提琴協奏曲都受當今演奏家青睞,作曲家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ff)都為他的作品譜寫變奏。不少演奏者都以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作為琴技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