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閱讀

一盞茶,一縷香,在午後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和探索書中的奧秘。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逐漸變快,很少有時間去品味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快速閱讀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又滿足了我們可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閒暇時,攜一本雜誌,泡一杯濃茶,簡單輕鬆地閱讀一篇文章,細細地回味。於是,在生活節奏變快時,我們得到了閱讀的樂趣。但與此同時,因為快速的閱讀,我們也失去了深層次閱讀所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反思。

深層次的閱讀就似品茗,需要人們細細品味。閱讀實際上也是與作者內心的交流,在不經意的行文間,感覺到作者的情緒、心意。但快速閱讀卻像讀者與作者有個會面,兩人尚未深交,卻已走遠,難免令人感到惋惜。一本書讀得越深,就能讓我們受益越多。在一間小小的書店里,如豆般的燈光下,沉醉在書中的世界,仿佛世界里只剩下我和作者,細品著作者筆下流淌的情意,聆聽書中的多愁與善感。

書被人們喻為“精神食糧”,更有人稱“書中自有黃金屋。”由此可見,書在我們的世界里擔任了多麼重要的角色。書要用心閱讀,才能體驗當中的真理,使人邁向成功。例如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他從小飽讀詩書,用心地品味了古今中外,所以成為了現時讓人尊敬仰慕的文學家。有太多的事例都向我們驗證了同一個道理,用心閱讀,才能成就事業,使我們邁向成功。

由此可見,深層次的閱讀可以讓我們受益無窮,讓我們深深品味到生活中的點滴。在書店里茶香滿溢,讓我好像走進了荷香四溢的湖畔中,在當中我欣賞到沿途美好的風景,真理讓我受益匪淺,使靈魂得到升華,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愛書愛閱讀

科學和閱讀似乎毫不相關,但科學的理論知識,卻要透過書本來記載。
身為一個理科生,或許有人會問,讀理科不就是計數嗎?不,物理的定律,化學中產生的反應或是生物各細胞的結構,都要先學習那理論的背景,成因等,而這些都一一記載在書本教科書中,所以書本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起初我覺得閱讀是一件乏味無趣的事,但隨著年齡漸長,無奈的也要被逼增加自己的閱讀量,看書猶如剝洋蔥皮般,需要一層一層的剝開,逐一去猜想當中的含義,猶如化學,生物的實驗,做實驗前也要假設結果,寫實驗步驟等,都必須按部就班。
對閱讀本來是很沈悶的,但當深入理解,猜想作者的含義,便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愛書愛閱讀 」攝影及徵文比賽

魯迅是我一位十分敬重的作家,他一開始是想成為醫生,去日本留學也是學習醫術的。 但他發現當時中國的國民心智愚昧 思想守舊, 政治腐敗, 令他明白救治人民的心比醫治他們的體病更為重要, 因此他回國後放棄從醫,成為作家從事文藝活動。希望透過他的作品能夠啟發人心。其中我讀過魯迅先生的《吶喊》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吶喊是以13篇小說組成, 每一篇小說都反映著當時人們的愚弱,守舊的思想和行為,社會的腐敗等,令我深切感受到為何魯迅要放棄從醫。書裏的其中一篇《藥》是說當時的人誤以為人血饅頭有助治病,因此生病了也亦寧願吃這些饅頭也不會去求醫。這種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事他們也能誤以為真,足見當時國民是多麼迷信和不文明。直到現在,中國已經比以前進步很多, 經濟十分發達,但政治依然腐敗,地方官貪污嚴重。國民的思想行為依舊不文明,以致有很多豆腐渣工程出現,國民出外旅遊破壞旅遊景點等,令外界認為中國是一個不文明的國家。 我認為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社會民生亦要追上步伐,使中國成為一個有良好發展和民生的國家。

閱讀

閱讀是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書本滋潤的生活,對我而言是枯燥而乏味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本中蘊藏著知識的泉源,帶給我們各方面的東西。書本就像堆砌出知識的階梯的磚塊,是建立智慧的基礎。在書中,我們可以學習到生活知識、待人接物、人生道理。讀一本好書,就如與一位充滿智慧的學者傾談,讓我們的識見更上一層樓。在書中,我們可以接觸到古人以至新時代的智慧,由孔子的《論語》到徐志摩的詩詞,比比皆是。

閱讀無分種類,無論是科普書籍、言情小說,抑或是人物傳記,都有讀它的意義和樂趣,沒有高低之分。也正因為書本的多樣性,才造就了內容的多元,令我們每次打開書本,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樂趣。讀左民安的《漢字的結構》,讓我們了解漢字;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感受江湖的俠義;讀卡勒德.胡賽尼所著的《燦爛千陽》,帶我們走進阿富汗戰爭的年代。也因為書本可以包容不同的知識,才能把這些智慧傳承下去。

一本好書,值得花一下午的時間細細品嚐。那文字的細膩,那隱晦的感情,藏在米白的紙上。當遇到觸動人心的句子,反覆咀嚼,細細體會當中的情感和哲理,是我閱讀的一樂。我喜歡那直抵靈魂的句子,可以把它留住在心中,偶爾想起,可以回味。與看電視劇不同,書本只有排列整齊的文字。然而,我卻甚是享受那由文字編織而成,在腦海中自然而生的畫面,彷彿身歷其境,置身在那充滿情感而又矇矓的畫面中。更不會像電視中的畫面,還沒來得及品味就一瞬即逝。

閱讀應是一件持之以恆的事,無論哪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在書本中學習和找到快樂,都有益。幼子讀書,可以啟蒙他們,讓他們明白對錯,學會分是非曲直,建立正確價值觀。對於青年,書本可以是人生導師,教他們歷來偉人的成功都來之不易,青年們可別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老人讀書,可以透過書本打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大門,遊歷自己已不能踏足的地方。

閱讀是水,對我來說不可或缺。而我所說的,也不過是關於閱讀的冰山一角。想真正體會閱讀的益處和奧妙,還是需要閱讀更多。

讀沈祖堯《灌溉心靈的半杯水》有感

感恩,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處世態度。這本書的書名也挺有趣的,《灌溉心靈的半杯水》,第一眼看到時,我便會想:「為什麼一定要是半杯水,而不是一整杯呢?不是應該愈多愈好嗎?」心中跳出了許多疑問,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推動著我看下去。

這本書共記載了四十三個不同的事例,每個故事都道出了他們如何面對困難,然後在跨過挫折後的心態。每個故事都能帶出背後無比的溫暖,讓我洞察到更多的人情味。確實,故事中的每個人物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

其中,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感恩節的送貨員。在美國,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都被定為「感恩節」,而在當天,社會上也有機構為低下階層的家庭提供火雞和烹調佐料。在送上這份禮物時,總會遇上一些非常有骨氣的人,不願意無緣無故地接受,於是極力推辭。那位好心人便會假裝自己是個送貨員,向他們說出自己只是個跑腿的,令他們難以拒絕。而在這種生長環境中生活的 安東尼•羅賓 ,便被這位好心人的善意舉動給打動了,安東尼的一生也因而被改變了。這個男生長大後也繼承了那位好心人的善心,每年都會送這份禮物給那些窮困人士。他,懷著感恩的心,積極地活下去,並盡自己所能,在感恩節幫助那些窮困家庭。他的這些小舉動,足以令那些人感到被關愛,被重視,無疑給了他們生存下去的動力。但是,這也讓我明白到,幫助人的方法也要運用恰當。助人之心固然重要,但其方法和態度更為重要。就如孟子的《魚我所欲也》中所說:「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即使他們很窮困,但是他們有骨氣,不會無緣無故接受別人的幫助。因此,故事中的送貨員的做法便做得不錯,既能將愛傳遞下去,也能不令他們難堪。安東尼便憑著感恩的心,將恩德傳承下去。

相信大家對吳寶伶的名字並不陌生吧,她為社區默默地堅持地付出了四十多年,付出了近一生的精力和青春年華,在社工界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可在她從事社工之際,已有長島大學獲得教育碩士學位,對於她當時的窮困生活,為何不從事一份有較多收入,並且有退休金的教師工作呢?原因便是因為她也有一顆感恩的心,記住自己生活最艱難的時候接受的幫助,並將這份恩情牢記於心,因此開啟了她四十多年社會服務工作的生涯。感恩的心便使她時刻充滿動力,在社工界,堅持服務了四十多年。

作者所指出的半杯水,也有它的含意。沈祖堯向我們帶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面前放有半杯水,你會認為那是半滿還是半空?你會感恩仍有半杯水,還是埋怨只得半杯?」我嘗試問自己這個問題,在身處於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一開始或會埋怨起來。但試想想,若我處身一個並不那麼好的情況時,例如在沙漠,這小小的半杯水,已是支持我生存下去的唯一半杯水,讓我重新對生命充滿希望。確實,半杯水便使我懷著感恩的心,在那種情況下堅持地活下去。半杯水,便足夠了。

讀小思《香港故事》有感

香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一個國際化先進的大都會,一個融會中西文化的城市 作為一個香港人 對我而言 更多的是:這裡 有最耐人尋味的大城小事 有最動人心魄的經典傳奇 這是香港故事

作者小思的香港故事 共有4個章節 香港故事 行街 久違的滋味 香港文縱 以一個土生土長的老香港角度 寫下了活在這個大時代 從小經歷了香港的起承轉合 高高低低 從剛開埠時人人心灰意冷 到現在社會發達昌盛 當中的驚濤駭浪 難免充滿著辛酸 讓人慨嘆現在 懷緬過去

其中香港故事一和一夢 叫我感觸最深 香港故事寫作者重返灣仔 卻黯然神傷 在原來的道路感到無所適從 眼前的全是摩登的高樓從前的傳統樓房 大家兒時的共同回憶 卻被磨滅得一乾二淨 有的清拆的重建的 有時還得像個異鄉人般像人問路 令人心酸 想深一層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招致現在的境況?歸咎於環境的變遷 城市的發展?抑或是日新月異 逼於趕上時代步伐的社會?這個問題仍需思考。 時移世易,萬物分秒改變 變得新潮入流 變得摩登先進 而人 活在這個這個年頭 這個事物迅速發展的時代 必須作出改變 才能適應這個萬象更新的年代 才不會被視作 「死板」「守舊」甚至「食古不化」的一群。否則 人活在香港活在這個國際化大都市 只會落後於時代的進步 受制於事物的變化 終淪為時間巨輪底下被拋棄無視的一代。

就這樣 跟著城市發展、重建、改革 香港人走了多少個漫長的歲月 直至一切都面目全非了 才發現 已太遲。現在 一閉眼 我還能看見從前街角裡洋溢稚氣溫暖的遊樂園 我願跟著它走到天涯海角 不必思索 不必說話 卻能感受這個香港 感悟我的家。

我才嚐到 有種幸福有種味道 叫人情味 叫香港。

作者更坦然 「灣仔已經面目全非了 仿佛連我的童年記憶也逐漸褪色 灣仔已經變得與我無干了」這不住讓我的心泛起了絲絲漣漪 縱然,我明白,社會進步 城市發展 無可否認的是每個成功都市必經的階段。然而 與此同時 卻失去了昔日社區裡的一草一木 過往屋村裡的溫情和熟悉感 慢慢地一切變得人是物非。在生活的繁忙中回過頭來 細意看看身邊的事物 身旁曾經高聳入雲的榕樹 彎角裡昔日滿佈塗鴉的牆壁 現在已成細細碎碎的回憶。想要忙裡偷閒 仔細摸一摸觸一觸 感受生活裡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 也已是天馬行空。儘管怨天尤人 縱是於事無補 只恨當初沒有來得及好好停下來 暫且放下工作學業的忙碌 會心感受 城市的發展就已淹過人們的希旗 悔恨難返 現在抬頭一看的 是一幢幢高樓大廈 放眼過去 全是一片石屎森林。

「一夢」講述作者從前夢見灣仔在熊熊烈火中燃燒 一切都葬身火海了 作者藉此感慨香港為城市發展已失去了不少 捨棄了文化 放棄了地標。看到這裡 叫我不禁感嘆現在的香港 人是物非 慨嘆時間 可以沖洗一切 帶走了過去許多許多香港人共同的回憶 叫我 叫筆者 感覺香港縱使潮流摩登 卻總是失落了什麼 遺忘了什麼。

「灣仔在火光中變的模糊 怎麼辦?」這是作者可悲的夢 這不也是現今香港的情況嗎?事過境遷 有的時候我會想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 就為了追上時代改革 力求走上國際的尖端 就要失去了它原來親切的樣貌 變得模糊了。從前的街道 小店 卻是拆了一列又一列 昔日充滿人情味的市場 人所共知的地標 再也不復見 人們被迫逼遷重置 各散東西 幾年後再回來瞧瞧 便已是一番讓人驚訝的景象 人是物非 摩登的高架橋 繁忙的斑馬路 過往的痕跡 被抹得一乾二淨

逝去的像雲煙 像流水 多少昔日的街道擦身而過了又重建不再了又擦身而過 多少人事在其中 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我嘗試問自己 能否把握當下的光陰 好好細意一直在身邊習以為常的草草木木?又能否捍衛從小到大一直陪伴我成長的道路?因為不知道 哪天 又該被發展了。

香港故事 記述了一個個香港歷盡艱辛打拼的故事 諷喻當今 扣人心弦 這是使我反思,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這片乾枯苦澀「冷冰冰」的沙漠裡 找到城市中珍貴的綠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尋回昔日街角裡的熟悉感,鄰里間真摯的情懷?又到哪個年頭,香港人能夠找回,從前在香港地土生土長的歸屬感 回到最初?

也許 回到從前 再走一走 看一看 真正地感受一遍,我們能找到答案。可惜的是,人們永遠總是落於與時間追逐的競賽中。

讀書報告

生命的價值都因人而異,但對於身患惡疾的病人來說,毫無疑問的,當下他們最渴望的只有「活下去」這個理念。

十五歲少女木藤亞也,正值人生最光輝燦爛的高中生涯,卻天意弄人,疾病這個惡魔寄宿了在她的身上,患上罕見的絕症—脊髓小腦萎縮症。身為母親的木藤潮香見證這個天真可愛的少女從活潑開朗的中學生慢慢變成一個躺在醫院床上面色蒼白的病患,然後再連正常進食和溝通也逐漸消失殆盡,最終親眼看見女兒的屍體被推進手術室進行遺體捐贈,完成了女兒一生最後的遺願。木藤潮香以母親的角色實實在在、刻骨銘心地寫下了這本她與心愛的女兒最後時光的點滴。

現階段的我們,或許沒有經歷過死亡的恐懼,但看完這本由一個與我年齡相若的女兒的人生故事後,深深感受到亞也比任何人都渴望的生存,也得到了許多的啟發。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幸運地同學們都四肢健全,但卻經常埋怨生命的不足,物質豐富到安枕無憂,心知只想每天宅在家裏,頹廢地過活下半輩子,我想這都是現時大多數人的想法吧,包括我自己。但那也只有十五歲,她深知道數年後自己會連做人的基本生存機會也將會失去,她卻堅持地生存下去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即使看着病情不斷惡化,多少有些低落的念頭,甚至經常因為她人歧視的眼光而落淚,最終她醒覺,身體的殘障只是影響她的行動,只要她的頭腦一日還能運作如常,她剩下的人生,一樣能光輝燦爛。

亞也這樣的生存意念對我當頭棒喝,生命是無法預測的,四肢健全的我們,難道真的要在生命快到生命盡頭時才開始發奮嗎?我們幸運地比亞也有更長的生命,把握現在每一刻的青春,珍惜每一秒的時去做生命中必要做的事,不就是才是對生命的尊重嗎?我不是說每個人一定要在讀書上有出色超卓的成就,但過着充實的人生,就是每個人存在的最真實的證明。

書中最後有說過:「人活在這個世上,就是為了經歷各種磨練。」困難難關每個人都一定有經歷過,但在突破難關的旅程中,即使佈滿荊棘和悲憤,也不要忘記一路支持自己的各個生命的貴賓。「活着的感覺真好!」這是亞也對生命最後的描述,生存本來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在生存的光陰裏,如何令自己無悔地離開這個世界,將生命的正面價值傳承下去,不就是每個人對生命的渴望和尊重嗎?

《白痴》閱讀報告

你,是否曾經在某一刻,覺得自己「不正常」? 這裡指的「不正常」並不是指身體上的異常, 而是指你「心裡」的異常。每個人,或多或少, 都應該有過那麼一刻, 覺得自己不是正常人: 當大家都點頭,你卻在心裡搖頭的時候; 當大家都看似笑得開心,你卻渾然不知笑點在哪時;當大家都在做正常人會做的事,都在說正常人會說的話, 而你卻在想:為什麼?明明不知道理由,卻 仍然跟上了大家的腳步,以為自己的疑問與「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一般荒謬滑稽,問出來會被當成白痴時——容我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假如世界正常,你我就是白痴。」不正常的,究竟是這個世界,還是我們 ?
林日曦的《白痴》,書名直白明了,沒有過多的修飾,簡簡單單,反倒更吸引人。至於封面,則是全白色,沒有多彩的圖案,只有淺灰色的簡短字句。是的,的確很簡單。看了看書後的介紹,再看看作者序, 大概也能猜到書中的內容。書中 無非是一一列出「白痴」在正常世界看到的怪事,又或者該說是正常人,在一個白痴的世界裡 看到的種種不合理的事情罷了。書中共分12 章,名字也相當簡潔,例如:正常朋友 、正常人生、 白痴的我等。每章節都包含著數個短文章,而每 篇文章都盡量控制在兩版內,於是隨手翻開一頁,正好是一篇。
還記得其中一篇叫做「遲到是美德」,當下看完,覺得既好笑,又諷刺。前面,作者以一副理所當然的語氣,說著生活中種種應該遲到的事,例如入場常延遲開始的演唱會,解釋著既然會延遲,又何必早到等候的道理。最後,作者總結道:「遲到才是王道,才會受人禮待,才會有全場觀眾一起等你。別再堅持準時了,我不想你像我一樣,自己死要準時,還要被遲到的人取笑。」看完這句話,相信不同人有不同感觸,有的大概與作者深有同感,有的則是被狠狠諷刺了一番。的確,不知從何時開始,「準時」似乎不再被視為美德,而「遲到」卻莫名地成為了主流,「準時」猶如被時代拋棄,甚至被逐漸遺忘。人們逐漸淡忘正確的時間觀念,開始遲到,先是遲到十分鐘,然後是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最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們知錯不改,不斷重蹈覆轍,最後甚至成功影響到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一起遲到的威力。於是,遲到,便慢慢成為了這個世界的常態,推翻了「準時」,成為了正常世界中,一件「正常不過」的事。
人,是一種極其容易受他人影響的生物,他們總是盲目地跟隨人群的行為舉止,做著看似「正常」的事,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正常」的定義便是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不論它是對是錯,也不論它是否有所含義。哪怕你曾有那麼一絲不同的想法,一晃眼,便已被吞沒在茫茫人海之中,像一條被捲入漩渦的小魚,即使你能夠逆流而上,因為不保證你能躲過身邊一條條同樣被捲入漩渦的小魚,避開他們對你逆道而行的嘲笑,最終還是難逃被淹沒的命運。但是,倘若你仍在急流中找到了正確的那條路,逆流而上,離開了漩渦,那麼恭喜你,成為了與作者一樣的「白痴」。
「白痴」本是一個罵人的詞語,書中卻別有含義。「白」,指的是思想不渾濁,腦海比雪花更潔白;「痴」,則是指帶著天真執著的癡情。假如世界正常,願你我都是可愛的「白痴」,不會人云亦云,懂得看清事實。多年後,仍能保持著一顆真實純白的初心。

生命因閱讀而精彩

生命因閱讀而精彩

普魯斯特說過:真正的書籍應是黑夜和沈默的產物,而不是白晝閒聊的果實。——閱讀
痛徹心扉的時刻是誰默默止住了我所有的眼淚;酷暑夏日是誰給我一瓶冰涼的水,寒冷無比的冬日是誰給予了我無數個溫暖的擁抱。是它,閱讀。我的生命因它而精彩。
不曾忘記,初來乍到香港,對著陌生的世界一臉生疏。學校就如同一個社會,一旦踏入,那不清楚的語言,不熟悉的面孔讓我忐忑不安,束手無策。在這裡,我怪自己自立平凡,無法脫穎而出,也曾經試過多麽努力,都無人會為我付出的汗水而心疼,反而冷諷那低人一等的成績。在同學眼裡,我與他們出身的地方不同往往造成了的文化差異,等級的差別。他們總冷淡漠視,甚至對我的言行指手畫腳,一日復一日,我也造成了封鎖自閉的性格。
初搬來香港後,一人獨處在阿姨的小雜物房,阿姨除了要工作外還要供養兩個幼兒園的女兒,更沒有時間理會我。每次回家都找不到別人傾訴,甚至連母親在電話裡察覺出我的不樂,我也不知從何說起最後選擇沈默。因為說了也解決不了現實,說了也無法了結擔憂,而苦兩人愁呢?心中的小火焰一點點積累,慢慢生成大火再到怒火中燒。我開始把自己躲在房子裡,不分晝夜的瘋狂進食來填補心中的空虛漏洞,暴食帶來短暫的快樂猶如吸毒的癮,與它一直糾纏不清。
我的生活已經由一絲絲昏暗,到灰暗,最終黑暗。當周圍的人都厭倦,鄙視,嘲笑時,那種感受連暴食都再也解決不了心中的難受,總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幾個月渾渾噩噩的日子讓人差點喘不過氣,暴食變成一種怪罪的行為。我好像已經找不到生存的樂趣,性格自卑,成績一落千丈,一切都變得乏然無味。
我的處境受到社工姑娘的注意,她想用真心來改變我,她嘗試把腳在我的世界裡邁開一步,但屢次勸說我也無動於衷。於是她讓我以閱讀來解鎖心中每一把門鎖。在一個暴食的夜晚,我偷偷拿起她給的一本書,開啟了閱讀之路。
我的閱讀之路是從無數次想暴食的時候開始,確實讀書分散了我的注意力,食慾減了,心也開始平靜了。讀完一本,積累一些知識又得到一些覺悟。還記得書中那位日本精神心理學家博士齊藤茂提倡「不完美主義」,他以字句傳教,告訴我為追求完美,總抱怨不夠優秀,就容易使自尊心受挫,陷入困境而失去自我。之後我慢慢開始將自己目標降低到百分之八十,就如一場數學考試以80分為目標,放鬆心態對待應試。考試那刻,我發覺原來給自己一條小小退路去面對難關,容許自己一點點小小的任性,往往更加享受過程,生活變得從容快樂許多。
閱讀已經不再是控制食慾的工具那麼簡單,日後我默默把書放在日常出街的必備品區,把等候時間都拿來閱讀之外,甚至閒暇的週末日也拿起書對了一個下午。當又讀完一本書,我又領悟深刻:改過自新並不是遙不可及,唯有活在當下了解自己想擁有的人,事,情物,對於自己早已失去但或不可缺的,就必須重新爭取再緊緊握在手中。讀完書,我也思索了許久,我發現父母的愛,朋友的陪伴和信任,個人的魅力,文學修養甚至健康的身體都是我如今渴望的。逐漸的嘗試突破常規,主動和父母溝通,結交新朋友,認真聽課和學習舞蹈。發現自己爭取的都能得到正比。若將心比心,敞開心扉的對待每個人,他人也會慢慢接納,不計前嫌對待自己。若努力學習,放鬆心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成績反能步步高升。每一覺察我都發現自己每一步因閱讀走的踏實實在,書中自有黃金屋,讓我更加珍惜閱讀的珍貴,沈迷在熱愛閱讀中。

久而久之,社工姑娘已經不再找我,身邊總多了幾個結不離群的閨蜜,在老師面前已是一位能坦然以對,闊達樂觀的學生。飲食也恢復正常,每日放學後一家人的粗茶淡飯時光。全部讓我回味無窮。一切好像因為閱讀而改變,它變成我生命中的轉折點也讓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起點。生命因閱讀而精彩。
日後,當我再次疑慮重重,我便放下手頭的功課,花大半小時沈迷於讀書的世界,將煩惱一掃而空,讓自己平靜思考慢慢解決難題;當選擇道路上出現阻礙物,我則在空閒的下午,細讀無數成功人士的傳記,融會貫通在自己身上再做出選擇;當發覺自己文學修養不足,則『讀一書,增一智』,讓每一本書變成一個人生,從中讀懂別人的一生,在別人的一生中讀懂自己從而增識見聞,豐富生命。原來,書,已經不是一排排麻木的文字,他就如良師益友,在與它交往時不斷幫我解開心中每一把門鎖,不斷在生命中增添新的色彩。
所謂『讀萬里書,行萬里路』。因閱讀而喜而悲,以閱讀來覺悟來併行。所謂鳥預高飛先展翅,人求上進先閱讀。 我的生命已不再是閒擺的黑白琴鍵,更是為高山流水的歌曲而翩翩飛舞。

在最黑暗的日子裡,是它陪伴我渡過最痛苦的時光,在最陽光的日子裡,是它教我且行且相惜。-閱讀

東山彰良《流》閱讀報告

綜觀歷史的洪流,有人被世人稱為捨身為國的偉人,亦有人被視為出賣國家的小人——歷史人物,是不是真的用三言兩語便能解釋透徹呢?那些為邪惡黨派戰鬥的士兵被人們的流言蜚語壓得喘不過氣來,帶有偏見的目光肆無忌憚地在他們身上掃去;有誰,曾經猜測過他們背後的緣由?又有誰,有如法官一般的權力斬釘截鐵地為一個人判下壞人的罪名?
東山彰良所寫的《流》,把上一代所發生的大事中鮮為人知的「內幕」娓娓道來,有條不紊地透過故事內容呈現到讀者眼前。作者寫下主角葉秋生由爺爺被殺後,誓要找出兇手,直至數十年後殺人兇手出現在秋生眼前 ,但他卻不忍心下手為爺爺報仇的故事。透過記敍秋生與爺爺的老朋友的交涉,從他們的說話中含蓄地表現了上一代人對生死及愛恨情仇的淡然,同時亦帶出了人民在殘酷的戰爭中的無奈。
故事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爺爺把敵人的兒子撫養成人一事了。爺爺是戰爭洪流中的小百姓,為了活下去,他只能跟隨黨派四處殺戮,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殺害無辜、手無寸鐵的百姓,或許是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罪,他才把敵人的兒子撫養成人,為殺死他一家三口的事情而贖罪。不論是在現今的社會,還是在那個年代,有多少人能做到爺爺的行為呢?他雖不是那種為國捐軀的大偉人,但是他願意為他自己所犯下的罪作出補償,承認自己的過失;相反,現今社會與舊時大不相同,人們甚少被逼迫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換句話說,人們大多數的過失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但他們往往把責任推卸給別人,不願反省自己,更別提作出補償。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為什麼到了現代社會,卻只有少數的人能夠做到呢?
故事的結局令人出乎意料,作者並不是以秋生報仇雪恨的情節作結,當兇手站在他面前,他本可實現多年以來的願望時,他卻遲疑不決,生起寬恕的念頭,令讀者對「報仇」一詞有了新一番的感受。不論是在香港社會,抑或是其他地方,人們一旦吃了虧,就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令「壞人」得到應有的懲罰,對他們來說,這種行為似乎已成必然,抱著不能讓壞人逃之夭夭的心態,對他人加以陷害。但是,他們似乎沒有想過這個行為是一個循環,就像故事中的主角,他最後意識到若他殺死兇手為爺爺報仇,亦會有人為兇手的死來復仇。無窮無盡的仇恨在心中繫成了一個又一個結,直到最終,這個結難以解開,大家都只會被仇恨所蒙蔽,一切的開端,埋在黑暗的深淵之中,沒有人知曉。「報仇」再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重要得不得不犧牲數十條人命?難道人們就不能像主角一般學會原諒、寬恕,讓這不斷轉動的齒輪停歇下來?
《流》的作者用充滿青春氣息的筆風,記敍了在兩個年代間交雜的故事,透過記敍主角的經歷,敍述了一些上年代的戰爭中老百姓的困苦生活,故事雖看似錯綜複雜,但在作者筆下卻有條有理,值得一讀。
蘇格拉底曾說過:「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這無疑是最能概括讀者感受的一句話。正如高爾基所言:「學習——永遠不晚。」若人們學會了原諒,學會了反省,是否會對人生有另一番體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