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肉餘生記》讀後感

《塊肉餘生記》光看它的書名時,「塊肉」、「餘生」這些詞語會讓人誤會這是一本冒險犯難小說。但當閱讀到書中的內容,才發現它是本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作者狄更斯透過主角大衛自生的經歷,在某些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在寫大衛的故事時亦同時映射了自己,從中表現出他的人生態度、道德理念等。

作者展示出繪聲繪色、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亦具有詳明深刻的時代特點,令故事情節更生動有趣。內容主要是講述主角大衛從出生起就注定是個不幸、沒人疼愛的孩子,從小就沒有父親的陪伴。當他母親古拉拉再嫁時,大衛不但沒有感受到父親的疼愛、關懷,繼父更是長時間虐待大衛。他的繼父愛德華經常打他,有一次大衛忍不住,反咬了愛德華的手,但愛德華並沒有停止對大衛的打罵,更把他關在房間裏五天。後來把他送到倫敦上學。古拉拉的生活亦很痛苦,受著愛德華和他姐珍的氣過活,古拉拉便在大衛上學不久去世了。大衛由小時候已經歷千辛萬苦的事,卻得不到平凡、簡單的幸福,但這些都成了對他的磨練,他學習從逆境中生存。正正因為大衛缺乏愛,所以他更懂得去珍惜所經歷的每一件事,以考驗為借鏡。最後,他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大作家,不再是不幸的小子,改變了一生。

這本書對揭露社會的深度和批判的同時,又以諷刺的手法,熱情、生動的筆觸表現了下層人民的生活處境,也譴責了上流社會的陰險,給予人民深切的同情與關懷。大衛從小是個無父的孤兒,被認為是不幸,所以連自己的姨婆亦不曾探望。更甚,繼父的到來亦同時是無比災難的降臨,每天充滿着恐懼和絕望。若我是大衛,我必定感到很絕望,由出生開始已被指點為不幸,身邊疼愛自己的人不多,更被繼父虐待,父母都去世,這樣令我難以堅持不下去,沒有意志再生存下去。但故事的主角正正與我相反,他沒有選擇放棄,沒有因為自己的不幸而意志消沉,反而更加努力地堅持下去,以這些痛苦的經歷在磨練、段練。即使大衛很不幸,但他仍然用盡全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我們更應如此。我們更幸福,遇到的挫折沒有大衛的大和多,所以不要隨便被困難打敗,要好好把握當下,勇敢面對挫折,更要盡萬分的努力去做事。要學習大衛般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

《 中醫無國界》閱讀報告

中醫的歷史久遠,從數千年前,中醫就開始發揚光大。在我看來,中醫的技術博學精深,必須把所學融會貫通,再積累經驗才可以幫人治病。中醫的傳承更是深奧,如何把自己的畢生所得到傳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導別人!就像作者所說,一位武林高手也要把自己的功夫傳承下去才是真正的宗師,成為宗師就要有一個「還」的過程。就好像中醫師一樣,把自己的醫術,還給眾生,令知識流傳。主角就是這樣,他和夥伴一起,到世界各地行醫,只為了令中醫發揚光大。主角受到無國界醫生的啟發,利用自己中醫的知識,建立了無國界中醫,全仁中醫。

三位年輕人就這樣開啟了交流活動,並慢慢開始走上軌道。他們分別是歐卓榮,李宇銘以及曾穎怡,他們為了中醫,冒着從零開始的風險和地方安全的危險也勇往直前。不管是語言的限制,地方的限制還是其他障礙,例如馬尼拉人質事件也無阻他們助人以及宣揚中醫的熱誠。我對他們的熱誠感到十分敬佩能為了夢想咬牙堅持下去的人不多!

另外,我也在書中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在全仁中醫到訪各地治病時,患者的信任令人感動。他們即使從未聽說過中醫,未知道過針灸,但他們也一直信任中醫,即使表示不解,也從未拒絕或阻止中醫對他們的治療。 為什麼患者能這麼相信別人,他們從不懷疑中醫,只因他們的內心善良,相信他人!但想到此,我不禁想到身在香港的我們,在港人心中,大多相信西醫,而對中醫有懷疑。即使我們知道中醫對身體副作用少也不會去接受中醫的治療。或許是因為太忙碌而不去看中醫,但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願意不相信?從小到大也有中醫在我們的生活裏,卻沒有多少人真真正正相信它。相反,在菲律賓,柬埔寨鄉村的人就在第一次就相信了,不論是針炙還是拔罐都安然躺下,接受治療,連學習中醫也願意。真希望香港人也可以停下步伐,開始欣賞中醫的傳統技術,開始相信中醫的療效相信他人。

除了有人願意教育,願意承讓,也要有人願意接受教育才可以。以鄉村小販為例,他參加了全仁中醫的計劃「鄉村針灸師」,計劃的目的是令更多人學會中醫的醫術,而這個小販原是學歷很低,沒什麼學識的,他靠著賣串燒過活,沒有人想到他會去學習醫術。他和中醫結緣至他的朋友,他的朋友用古法草藥治好他女兒的病,因此小販他十分佩服中醫,對中醫產生了好感。當他的朋友向他介紹「鄉村針灸師」這個計劃後,就鼓勵他參加。他最後也參加了,是為了幫助家人。他因學歷較低,開始時成績較差,是班中的「包尾」。但他接受老師的鼓勵後,就重新振作,堅持學習,一直十分努力,最後成為班中的頭幾名。我認為他十分厲害,因為他能接受自己的弱點,再努力改進,最後成功了。可見一個人的努力是有回報的,只要努力就會成功,可能時間並非短暫,但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能成功。付出是有回報的!人的成功得來不易, 一切光輝背後都有一段艱辛!

最後我透過書中的第八章《鏡頭下的非常微笑》得到很深的體會。在書中,中醫們都有前往較落後的國家治療,但攝影師發現鄉村人純樸的生活中蘊含著更多豐富的顏色。不是物質造成的,不是金錢造成的,而是發自內心,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不被名利,成績,金錢,物質吸引,純樸的當地人。到底忙碌的港人又能在什麼時候,停一停腳步,休息一下,放鬆一下,慢慢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真希望港人也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願意相信他人,也能欣賞一下自然的美麗呢!

談書和閱讀

自從人類文明開始,書本便扮演著推動文明的最重要角色。書,乘載著知識和智慧,不斷將人類文明的進程推前,而人們通過閱讀帕上的文字或圖片,便能運用理性去獲取知識,從而學習到新的東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必然為科學教科書,人類通過閱讀科學書,將科學的火炬傳承,從蒙味到現代,書本可記一功。

 有人或許會懷疑,書本真有如此重要?愚見以為確有,而且從古今中外旬能見其重要。戰國完結,六國俱滅於秦國,暴秦統治下第一個政治是什麼?便是焚書坑儒。正是因為秦始皇明白書本乘載著知識和真理,若人的智慧越來越高,便更加了解到極權政府的不妥之處,便有可能揭竿而起,使秦朝不穩。又有如英國作家奧威爾一本名書《1984》,英國極權政府也不斷刪改書本,只為人們不能學到知識,自然只能被愚弄。獨裁者無獨有偶皆用此等手段去控制知道,實行愚民。從反例可見書本與知識、「真理」之關係,和守護書本之重要。

書一直是我的好朋友。小時候我讀過一本關於世界各國國旗的書,因此我得知各國國旗背後的意義。因為兒時對恐龍這種已絕種的生物感到好奇,於是便到圖書館裏尋找關於恐龍的書籍。這些書籍或許在我們學習上沒有幫助,為的就只是滿足我的好奇心。不過,與此同時我也能從此懂得一些從課本上無法得知的知識。長大後,我開始閲讀不同類型的小說,有武俠小說,有恐怖小說,有愛情小說,甚至一些關於哲學的書籍。這些大大小小都對我學習有點幫助,我學會怎樣細膩生動描寫事物,學習好的文筆。閲讀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書本能為你帶來知識,為你帶來樂趣。沒有了它,人們所知的事與物可能只有很少。不甘做井底之蛙就開始閲讀吧!閲讀你喜歡的書籍就可以了,不管是甚麼的書,或多或少也能從當中明白一些道理,獲得知識。

 愛書,我認為是每個人的天性。何解?的而且確,部分人可能認為「書本」沉悶而無趣。可是,他們真的讀到他們愛的書了嗎?這處的「書本」我想部份人皆無閱讀課外書的習慣,所以閱讀的書都是強逼要求的教科書,讀得索然無味也是正常。我想每個人皆有自己的興趣吧,可能與學校所學有關,或無,若無,便讀與學無關的課外書吧,只要自己有興趣,讀此書時必定感到趣味的。

 

〈吶喊〉讀書報告

〈吶喊〉是魯迅在辛亥革命多五四時間所寫的小說,裏面有小說14篇,例如狂人日記,孔乙己和阿Q正傳,他們都是魯迅的代表作,深刻地表達魯迅在當時社會的心情。除此以外,魯迅的吶喊,還揭示了當時人們一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面對着中國保守思想,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魯迅也對他們作出一些否定。

首先,魯迅在自序裏,提到他從學洋務,行依舊人,抱着一顆救國的心。到寫小說,推廣文藝,使問題能夠成為改變國民腐敗精神的武器之一。魯迅也明了,如果想救國,就必先從源頭入手,完完全全地改變國民的思想。而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即使醫學令國民的體格如何壯健和健康,也只能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反之,如果要令國民改變他們的精神,知道他們要作出改變要救國。不過那時修讀文學的留學生屈指可數。魯迅也努力尋找同志,希望通過文學,使人民覺醒,重回正軌。同時也反映出魯迅的愛國精神,即使單獨一人也努力,爭取可以救國的機會。

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阿Q正傳,他清楚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實況,人們的各種無知和愚蠢。其中主角阿Q來歷不明、姓氏、歲數也不知道,有可能他只是想把阿Q當作辛亥革命的其中一人。他經常被人打,苛刻對待,但他的自尊心就好像打不敗。明明每次佔下風,但精神勝利法讓他認為自己贏了。我認為魯迅利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反映辛亥革命的人們在精神上的自我麻醉。由於當時社會非常黑暗,人們無視,用精神上的麻醉去安慰自己。同時,也忽略對人和政府的不滿。阿Q用自寬自解,自欺欺人,使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低微地位並沉迷在那種不能接受的生活裏,自我麻醉。同時,當時中國的人民也是抱着這種心態句,使他們不能正視問題,政府也變得越來越腐敗。這也是令魯迅吶喊的地方,面對着一些不理世事的國民,這樣跟等死沒有兩樣。所以他就一心想通過文藝,希望能拯救國家。

最後,魯迅通過〈吶喊〉一書,也反映了中國從舊民主,封建主義,而轉變成新民主主義。不能再那麼保守,守舊。故步自封只會令國家衰退,但可惜地那時的中國人民並不明白這個道理。魯迅也利用阿Q諷刺當時的人,人們是如何愚蠢和麻木,社會也是如何不公平,所以魯迅吶喊,期望能推動文學和〈吶喊〉一書,把沉睡多時的人們喚醒,令被壓迫的國民一起反抗,表達對這個腐敗的社會的不瞞。

鐮田實《1%的力量》閱讀報告

1%所代表的只是百分之一,然而1%的力量卻足以改變某些人的人生,1%裡蘊藏著驚人的力量。人在絕望的時候,1%的希望足以改變一切。凡事都做到1%才能真正地向前踏出一步。1%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卻是改變的開端。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醫師,他的人生之中遇到過無數人,他把自己和別人的經歷記錄下來,成為這本書,帶出1%的力量可以非常強大。

矢島光斗先生是作者鐮田實的一個病人,他年輕經歷過二戰,身為軍人的他在得知日本戰敗的消息後失魂落魄,但他銘記著他的伯父的話:「如何往上爬,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矢島先生在心中依然存有對未來的期待,哪怕只有1%的希望,那也支撐著他活下去,可見,1%的力量可以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是一個不願意放棄機會的人那怕只有1%的機率。他在白樺湖畔一處高原進行農業研究,卻沒有人支持他,不單沒有錢,沒有電,沒有經驗,沒有援助,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他就在什麼都沒有情況下開始了他的事業。這恐怕只是1%的可能性,完全不顧後果的開始,而矢島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把研究所慢慢發展成飯店,最後成為長野縣首屈一指的大飯店。

矢島先生的勇氣是值得人嘉許和學習的。現今有多少人願意相信微少的可能性,每當成功率低的時候很快就會放棄,卻忘記了1%的希望也有成功的可能。想達到100%,必先由1%開始。就像矢島先生,就算可能性為零,他也會先做再說,他堅信只要發生了一件好事,就會引發一連串的好事。任何事情都由1%開始,想要成功就不能放過1%的機會。就算一開始是零,當他變成一的時候,那力量就驚人了。

1%的希望不但使人步向成功,更令有的人從僅僅的1%中,得到救贖。一個人為別人付出多1%,有些人的人生可能因此改變。一名學校的保健女老師,因身患癌症併發腦梗塞,使他半身麻痺,還有嚴重的失語症。但她卻沒有放棄人生,依然樂觀。每當有學生跑到保健室捉弄她,她以笑容和聆聽回應,然後學生就會願意回到教室去上課。她表示:「想為別人多付出1%」這份力量打動了不少學生,成為他們回到教室的動力。

1%的力量對有些人來說也許很少,但對有的人來說卻足以改變一切。只有15歲的莎布琳患有血癌,臨終前她說:「我會死去,但是我很幸福。」她幫助了許多同樣患癌症的孩童接受治療。她為別人付出1%,也從別人身上得到了1%。她所付出的1%,不僅改變了她自己,使她豐富了人生,也幫助了許多癌症患者勇於接受治療,影響很多人。

從這本書中,不難看出1%的重要性。改變1%的觀點,可以化絕望為希望,如書中,後藤先生因病不幸離世,卻留下了一個尚未出生的孩子,這成為後藤先生家人生存下去的動力,而不是沉溺於悲痛絕望之中。

假如每個人都可以多付出1%,試著改變1%的觀點,整個世界必定能變得和諧。

作者提過:「想要一口氣做到100%很難,如果先從1%開始,事情就容易多了。」一下子想有改變很難,那不如1%地1%地改變。例如決定要考出好成績,那在前一晚一口氣溫習,是很難的,但如果每天溫1%,那就簡單多了。

1%很少嗎?並不。1%中蘊藏著神奇的力量。

 

讀《請照顧我媽媽》閱後感

讀《請照顧我媽媽》閱後感
每個人也會有自己的媽媽,照顧及陪伴已年邁的媽媽是人之常情,但令我不解的是,作者為什麼要請求及拜托別人照顧她的媽媽?難道是作者太忙碌,沒法兼顧?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恍然大悟,也令我反省自己平日對媽媽的態度,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媽媽嗎?
書中的媽媽在地鐵站裏走丟了,但在主角一家打算寫一篇尋人啟事時,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詳細地描述媽媽的特徵,他們不知道母親的變化,也不知道母親是否如他們印象中的模樣。其實想一想,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急促,離家外出工作的人多不勝數,一年才有幾次回家探訪父母親的機會,記憶中的一切可能早已改變,但自己卻悄然不知。在母親失蹤後,主角一家開始回憶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點點滴滴,但後悔都已經太遲了,母親已經回不來了。想深一層,世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總要等失去了才想起它的好,總要等失去了才後悔莫及,總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以媽媽的角度出發,敘述母親的心路歷程及與家人之間的回憶。我們為人子女,在這一刻還無法體驗身為一位母親的心情,所以我們不能感受母親所經歷的事。但從這一段故事中,令我感慨萬千。其實母親為我們放棄了太多,就像故事中的媽媽一樣,她一生為子女操勞,在子女小時候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在子女長大後又體貼入微地照顧他們的孩子,但令人諷刺的是,子女甚少願意照顧她。也許母親有很多東西都不懂,也許不識字丶沒文化,也許有時候不明白子女的心情,但她有顆全世界最愛子女的心,她會願意為子女付出丶學習。身為一位母親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好。故事中的媽媽在女兒第一次帶她去到大城市時,那種迷惘又緊張的心情沒有人懂;子女對她發脾氣時,她的傷心沒有人懂;子女離開她而外出工作時,她的擔憂及慰藉也沒有人懂。媽媽在子女面前永遠都是一副很開心的模樣,她的悲傷及憂慮不想讓子女看到,這皆因她是一位母親。
試問我自己,有沒有傷害過母親?若我的母親失蹤了,我又能否詳細地描述她的外貌特徵?我不知道,我也許會緊張,也許會擔憂,但我也許也只能像主角一樣,從回憶中尋找母親的身影。故事的結局是母親不見了,經過九個月的找尋,作者還是失敗了。但作者也許一直堅信母親仍然在世上的某一個角落,所以她刊登報章,請求及拜托別人照顧她的母親,直至她找尋到。看到這裏,也解了我心中的疑惑,即使希望再渺茫,也要一直堅守,永不放棄。
這本書再次令我意識到母親對子女的愛是無私偉大的,母親為子女付出的不僅是他們的青春,還有一顆不會疲累的心。「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這句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但也正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更要好好珍惜身邊的人,不要等失去了才悔不當初。青年們,放下手中的手機,多陪伴家人吧!不管未來如何,至少不要讓現在的自己錯失陪伴父母的機會,做一個敬愛父母丶孝順的人吧!

讀《從謊言開始的旅程》有感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肯定說過各種各樣的謊言。無論這些謊言所微不足道的,還是難以啟齒的,都一定有其出現的原因。而我正是抱著對這本書的標題所指出的謊言的好奇心,才走進這本書的世界,想要知道主角說了什麼謊言,說的原因以及說了謊言後所經歷的事。因此,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閱讀這本書。

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我仍然對書中的內容回味無窮,真的沒有想到這本書竟然帶來了如此有趣的內容。這本書記述了一位名叫秋月和也的少年,向同學撒了一個謊,說出自己曾經去過東京迪士尼樂園。為了不被同學知道自己撒謊而丟臉,他獨自一人前往了東京,并拍下一張紀念照。本該順利的歸途卻因為一場交通意外的影響,令他沒有準時登機,要留在東京。就這樣,他真正的旅程開始了。在想辦法回家的途中,他遇到了很多不同職業的人以及受到他們的幫助。就是因為與這些人的相遇,改變了他原本充滿謊言的人生。這個旅程令到主角得以成長和看見更多人生的美好,那些旅途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不但成為他最美好的回憶,還因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看完這本書后令到我受到很大的震撼,我沒有想到一名少年由謊言開始的旅程竟然能夠給予我如此多的感悟和哲理。就如書中所說的一樣,【偶然的相遇,許多的必然】。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互不相識的陌生人,我們可能會彼此刷身而過。而我們卻偏偏在這麼多的陌生人中遇到一些對我們人生十分重要的人,例如老師、朋友。但是,我們和這些人相遇,真的是偶然嗎?不全然是。我們可能彼此在進入同一間學校就決定相遇。就像主角一樣,他並不是因為偶然而相遇那些人和事,而是從他決定去東京的那一刻就可能註定了這些經歷。因此,我們現在能夠在如此大的世界中裡相遇,就可能等於我們已經被連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所遇到的人,令自己的人生沒有後悔。

這本書中還有一句話【如果為了得到我想要的東西,而對別人言聽計從,我就是失去了自我。然後,我就會把發生的事怪罪到別人身上,而不會反思自己。】在現今社會中,很多人就是對其他人言聽計從,認為那些人說的話都是對的,因而跟著他們的話去做。但是,到了最後失敗的時候,就開始把這些責任推回當初那些人甚至社會上。而且,他們還因為了努力後沒有收穫,就對人生迷失了自我。對每個人而言,人生都是屬於自己的,不是屬於其他人的。如果跟著別人的指示和步伐而行走,那就已經不是自己的人生了,自己的人生就應該靠自己一步步地走出來,好好接受在經歷中的樂與悲,怒與喜,將自己如同白紙的人生染上各種顏色。那些跟隨別人步伐的人,只想過他們的結果,卻沒有想過他們的經歷。那些最初成功的人以前是沒有人能讓他們跟隨的,但是他們卻可以憑著自己的探索和努力,邁向人生的頂點,可見他們經歷過的事和遇過的人都十分多。所以,要曠闊自己的人生最好還是跟主角一樣到世界各地旅行去見識不同的人和事。

總結而言,這本書令我明白到了人與人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而且,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特的,沒有人能夠控制。我希望將來有機會也能通過一些旅程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令到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圓滿。同事,我也希望其他人也能這麼想,所以我也會向其他人推介這本書,令他們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小野《紅到幾時》閱讀報告

人生幾十載幾乎都把心思、時間花在工作上,忙於在社會打拼。而這本由小野所著作的《紅到幾時》中的一百二十個故事,正正介紹了社會上不同職業的角落,或黑暗,或神秘,以及背後種種辛酸,當中所帶出的道理發人深省,更應銘記不忘。儘管我尚未投身社會,但看畢這本書後更暸解許多不同的職業的苦處,亦明白到對待工作必須盡力而為,萬事俱備,主動進取,膽前顧後,令我的思緒也成熟不少,更能改善當下讀書的心態,並為未來投身社會作思想準備。

在云云的故事中,「職業」這故事最令我深刻,作者泛談了各色各樣的職業的苦處,就例如:雖準時加薪福利好, 卻因此而招人眼紅,被貶低為浪費公帑的公務員;管著一班頑童並為他們操心的教師;承受著鮮麗動人的妝容下皮膚衰老的折磨的明星;苦練十幾載又令身體機能提早衰退,卻只能再數次比實上一展光芒的運動員。

讀《為了活下去》有感

《為了活下去》這本書記載了北韓女孩朴研美從北韓生活到受不了壓逼而逃離北韓,再經人口販賣到中國,然後到蒙古,最後從蒙古的南韓大使館的幫忙到達南韓,還有其後在南韓的生活。書中除了讓讀者了解朴研美傳奇般的旅程外,也讓讀者理解北韓的生活樣貌與一點的歷史。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的第一種感覺是對北韓政權的憤怒加深。書中的第一部分記載了朴研美在北韓的生活,也令我看見北韓政權令人怒髮衝冠的暴行,例如重整階級,打壓政治罪犯和實行洗腦教育等等。這些暴行使北韓人民吃盡苦頭。重整階級使有土地或外族血統的家族大受打擊,無辜的百姓因此失去財產,甚至被處刑,這些人一生在怎麼努力工作,也不能有好生活過,這些人的後代也一樣。這種做法實在欺人太甚,人應該為自己所做的事取得相應的回報,而且禍不應及家人,這樣歪曲了人的正義和真理,無辜百姓無緣無故地被加上罪名,為理應有的正常人權而受罪,簡直是荒謬無比。同樣荒謬的是洗腦教育。北韓人一生都被洗腦,他們看的所有書,電視節目和報紙等媒體沒有一則不是讚揚「敬愛的領導人」,學校學習的知識全部都是在攻擊「邪惡的美國和資本主義」,被發現觀看外國媒體會被處死。在這些洗腦之下,北韓人被強逼封閉自己,完全不知道外邊的世界是怎麼樣,也沒有批判性思考。可見被歪曲思想洗腦的如何絕等的可憐。理應有權去獨立思考的人被洗腦奪去思想的自由,理應有權選擇知識的人被強制注入歪理,實在是可憐中的可憐。

從書中理解到北韓的生活,更加使我慶幸自己生於比北韓自由的香港。比較起來,香港司法制度更完善,真正犯過事的人才會受到制裁,無辜的人受罪是不沉常的事。我們仍然有自由選擇看什麼書,看什麼電視節目和有權批評政府。香港無論生活,自由和人權都比北韓好,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更珍惜在香港的生活,盡好我們公民的責任,好好監督政府,同時為社會進步好好努力,維護維持香港繁榮的資本主義,維護我們的權利和財產,才不會令香港變的像北韓那樣,才不會浪費舒適的生活。

iD”

,

愈讀。悅讀

閱讀也好,學習也好,往往帶給人枯燥乏味,沉悶無趣的印象。古語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誠然,遊歷能夠讓人增廣見聞,擴闊眼界,開拓視野。然而,閱讀真的比親身體驗遜色許多嗎?轉念一想,假如沒有那些看似苦悶無趣的書藉奠下知識的基石,到處遊歷亦不一定有所裨益,結果也許只會處處碰壁,更顯得人見識淺薄,有如井底之蛙。而閱讀又到底是否真的如此刻板無聊呢?是否一定要親身經歷,才能收學習之效,才能刻骨銘心呢?其實並不盡然。

誠如俗語所言:「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能夠帶來知識,帶來靈感,同樣地能夠帶來——快樂。不同的人對快樂有很多不同的定義和詮釋。有人認為,快樂是來自物質上的富裕;有人認為,快樂是來自情感上的滿足;有人認為,快樂是來自成功的喜悅。而我卻認為,快樂來自學習,來自閱讀。

萬世師表孔子曾經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書本中學習,得到的不止是知識,還有精神上的富足。從小到大,閱讀可謂我生命中很重要一部份,由小說、人物傳記甚至科普書籍,只要一書在手,整個世界就彷彿傾刻安靜下來。每次拿起一本書,總要刨根究底,細細地品味一番,坐在書桌前埋頭苦讀,閱畢才罷休。也許,這就是閱讀的魔力,讓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不同的書藉,往往為人帶來不同的功效,如中藥一般。枸杞能夠養肝明目,人參能夠養心安神,蟲草能夠調節免疫系統。書亦一般,五花八門,各有各好。但最後帶來的,往往是一些新的衝擊,新的觀點與角度。閱讀,就是一門這麼有趣的事情。

有人說,人生,猶如一部舞台劇,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而每一個故事僅僅是茫茫人海之中的其中之一。在數十年的人生旅途上,亦會遇上形形色色,大相逕同的人。有時人會對別人的故事感到好奇,躍躍欲試,也許別人亦然。可是,我們並不全是戲劇演員,能夠飾演不同的角色,體驗一段又一段起伏跌宕的人生。而閱讀,正正能夠實現這個願望。透過書籍,了解人生百態,走進別人的生命,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不一般的心路歷程。

生活中,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疑難困惑,而一些工具書和科普書藉正是一個活學活用的機會,甚至可以成為救命靈藥。小至一粒沙子的成分構成,大至宇宙萬物的結構和歷史,通通都能夠從前人的知識中找到答案。其實,不論是天文地理,只要是跟自身有密切關係的知識,多了解多學習,學會鑑古而知今,往往能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趣味。

也許,說到這裡,有人會質疑,巿面上並非所有的書籍都值得去閱讀和學習。在現今思想開放的社會,某些書籍加入了不少色情或者暴力的情節吸引讀者的眼球,希望能在云云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枝獨秀。這些書籍的存在又真的對讀者有益處嗎?答案是肯定的。身為一個人,必須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懂得明辨是非,作出適當的選擇。的確,不是所有的書籍都有益於人。但是,人正正要學會選擇才能在這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下生活。人生中,往往要作出不同的抉擇,學會選擇,對人百利而無一害。這些看似荼毒人心的書籍,正正是一本本反面教材,教導人,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

閱讀,並不是囫圇吞棗,並不是看過就足夠,而是需要去細味和感受的。透過閱讀,能夠汲取知識作為養份,讓人生走得更高更遠,能夠教會我們,如何作出適當的選擇,學會鑑古知今。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本本厚重的書籍承載着的,是每位作者對不同事物的啓發和見解,而每位讀者亦能從作者的基礎上加以詮釋,從而得到另一套個人哲學。也許閱讀有時是苦悶的,是了無生趣的,但是,透過閱讀能夠充實自己,學到更多不一樣的知識;透過閱讀能夠啓發人的思維,得到另一套思考人生的方法;透過閱讀能夠化身不一樣的人,享受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