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你又把6寫成9了,」一把清脆的聲音傳入耳畔。
「嘻嘻,對不起。」我尷尬地搔了搔頭,轉身對著哥哥勾起異常燦爛的笑容。
「收起你的小心思,自己的事自己做!」樂逸笑罵道,翻了翻白眼。我嘟著嘴,不憤地說:「我有學習障礙啊!你就不能心疼一下我嗎?」說完便用憂怨的眼神瞪著他,只見哥哥溫柔地撫摸著我的頭髮,似是在安撫著我曾經的哀傷,無奈地搖搖頭苦笑,輕言細語……
「只要是你喜歡的,我都給你。」
依稀記得,我和樂逸是在人海中相遇的。
那時天氣冷得很,街上的途人全都戴着針織帽子,裹着暖暖的圍巾,穿着厚厚的羽絨外套;不同於別人,衣衫襤褸的我半蹲在陰暗的小巷裏,吹了吹因早已凍僵而變得蒼白的小手,不繼磨擦,試圖藉此取暖。就在我冷得動彈不得之際,一把淡漠的聲音喚回我的注意力。「跟我走吧,這裏很冷。」我抬頭仰望著眼前陌生的男孩,凌亂的髮絲仍絲毫無損他俊俏的臉龐,他正淡淡地凝視著我微微顫抖的身子,「留在這裡會凍僵的,跟我走吧,我能給你一個家,以後只要是你喜歡的,我都會給你。」聽罷,我怔怔地看著這個陌生卻又讓人忍不住靠近的男孩。他是誰?為何要出手相助?我真的能夠相信一個素面未謀的人嗎?凌亂的思緒混亂不繼充斥著頭腦,可我晃了晃頭,隨即想起:我要活下去。既然沒有親人……那我就用自己的方法,堅強地活下去!
順臾之間,我怯生生地遞手給他,他握著我的手,一直手牽手地走著,跟在他後面,看見的總是他的腿和腳,還有那雙磨歪了後跟的舊皮鞋。看著那歪歪的鞋跟,心頭忽然一暖,我願牽著這雙手走到天涯海角,不必擔心,不必說話,不必思索,卻能知道整個世界。
到了孤兒院一段時間後,我被證實患有輕度的讀寫障礙症,腦部發展遲緩,那兒的老師們看著我都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這十多年來,別人都用鄙視的眼光看待我、嫌棄我,他們嘲笑我是「學障」,說我沒文化、沒知識⋯⋯這些話不繼在我腦中縈繞,似鋒利的刀刃般刺進心扉,我難受的搖晃著腦袋,試圖說服重獲新生的我,這一切都只是場夢魘,我不要返回從前那個被人冷眼看待的我。「我不要!我不要!」不顧旁人歧異的目光,我失控地大喊,正當我打算轉身逃離現實的苦痛折磨,卻被阻止了。「她不是,」一把熟識的聲音從眾人身後響起。「嗯?」我狐疑地抬頭,紅著眼眶俯視著樂逸,而他雙眸裏的堅定似是無聲無息地安慰著我忐忑不安的心。「她比你們都要聰慧靈巧,比你們都要天真善良,所以學障如此的稱謂,也就只有你們擔當得起了。還有,樂善與我都成年了,再三思量後決定離開這裡到外生活,就此謝過大家多年的照料。」話畢,便牽著我還在顫顫抖動的手離開。
接下來的日子,我很清楚樂逸總會在我看不見的背後默默付出。自幼起,在我孤立無援的時候,我沒有一個會張開雙手擁抱著我的媽媽;在我犯錯的時候,也沒有一個會教導我事非黑白的爸爸。只有樂逸從小到大一直無微不至地照悉著我,在我最無助的時候宛如天使般為我雪中送炭。說實話,我曾經怨恨著這對素面未謀的生父母,恨他們不願給我完整的家、恨他們沒有給我一個快樂的童年。可現在,卻感激他們把我生下來,甚至慶幸他們把我拋棄,因為倘若我不存在於世界上、不曾躺在大街小巷,就不會遇到樂逸—那個把我從寂寞與黑暗中拯救出來的救贖。
思緒從回憶拉回現實,我任由哥哥輕撫著我的頭髮,莞爾一笑,緩緩的偎依在他的懷裏,盼望時間停留在這瞬間,永不流逝。
自從與你分開,
我確實是成長不少。
從喝一兩杯,變喝十百杯,
從吸一口煙,變吸一包煙。
我的眼睛充血,
我的頭腦昏了,
只有這刻,
我的思緒才可與這破軀體分離,
好讓我忘掉你和我。
我何時搭上了只有兩腳的破椅?
不知道。
冷的水,冷的被窩,
我是你唯一的依靠,卻靠不住。
用煙,把這點冷灼在我的身上。
半生瓜
你有嚐過絕望嗎?
是苦?是甜?是酸?是辣?
不知道,這就像半生瓜一樣,
有人覺得鮮甜,有人覺得苦。
我嚐過的,味道大概是痛苦與解脫間。
解脫,
就像在汪洋大海中央看不見陸地。
你知道你會死,所以不懷希望。
我想,這個時候叫解脫。
因為你沒受苦——–
沒嚐過希望。
痛苦,
就像你在一片荒蕪的沙漠之中,
看到一片綠洲,你拼命走,拼命走,
卻發現是海市蜃樓。
我想,這個時候叫痛苦,
因為你嚐過希望—–
但原來是絕望的味道。
半生瓜的味道,我還是未能領略。
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嗎?
常言道:「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是因為在孩子張開眼、哇哇大叫那刻開始,他們便與其父母朝夕相對。模仿能力極強的他們,在耳濡目染下少不免有樣學樣。因此,家庭教育,在促進青少年的個人成長,擔當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相比起學校教育,亦顯然重要。
首先,家庭教育能夠灌輸給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避免他們誤入歧途。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這是一個人性格、認知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這階度的青少年大多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亦未有完全成熟的判斷能力,不能夠分清紅皂白。因此,父母的身教便顯得格外重要。作為家長,要給孩子更多自由和自主選擇的權利,給予他們更多空間。然而,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先了解問題所在及盡早指出和更正他們的過錯,避免他們誤入歧途和建立錯誤價值觀。相反地,當孩子做對時,父母應讚賞及表揚,以鼓勵他們繼續此舉,亦對他們加以肯定。這樣有助青少年的價值觀和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
其次,父母親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密切和諧,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令孩子培養出良好的品格和信念。一個良好的模仿對象,能夠為青少年樹立一個示範,起到一個正面效果。此時,父母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奠定基礎,以在將來獲取更大的成就。就以排球奧運選手惠若琪為例,她父母從小便培養她的品德和精神,她爸爸常教導她要相信集體力量,懂得關心身邊的人。如今,惠若琪在運動方面獲得一定的成就,十分出色。由此可見,家庭教育能夠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這是學校教育不能夠做到的。家庭教育,其精要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處、溝通,父母能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事教導孩子一些道理,將抽象的大道理慢慢滲入他們的思想,從而培養出一個成熟的思想。 父母的一舉一動亦是他們日後的影子,促進他們的個人成長。
然而,家庭教育有助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有助他們在成長道路上作出選擇,直接影響子女日後投身社會的發展。待人處事、人情世故、禮節等都是學校書本中無法學到的知識,此等無形的知識必須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陪伴下跌跌撞撞,汲取教訓和經驗。若在這過程中,家長稍不為意,青少年便有機會鑽牛角尖,難以建立完善的自我概念,輕則對日後人際關係有所影響,重至對日後投身社會後各種不能融入或脫節的情況出現。子女的上進心、判斷力也皆因父母陪伴他們在建立自我概念的過程中面對難關。加上,家庭教育有助子女培養興趣和習慣,猶如建築物的地基,沒有穩定、牢固的基礎,學校教育是難以發揮它的作用,所以說家庭教育更為重要。
話雖如此,仍然有人認為學校教育更為重要,他們覺得:「知識改變命運。」,但我卻不敢苟同。沒錯,知識在某程度上的確能為孩子提供一條出路,但課本中的知識遠遠不如個人品德。假若一個人,擁有非凡的知識、聰慧的頭腦,但他卻壞事做盡,為求一己私慾達到目的便不擇手段,後果只會不堪設想,社會的安全卻危危乎。再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是關心,學校的老師根本無法同時深入了解和照顧每一個學生的需要。試想想,一個老師的關心在眾多學生攤分下,又剩下多少呢?相反,父母可以專注於教育自己的子女,因材施教,貼切留意子女需要並作出支援,令子女感到溫暖和重視,培養出良好的心態和價值觀。
總括而言,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亦不可忽視,其確實能夠在灌輸知識上擔任重要的角色。但相比下,家庭的教育更為重要,能夠針對孩子的成長需要,為他們鋪下穩固的根基,對促進個人成長的發展有深遠影響。所以,教育子女應由家庭和學校一同合作,由家庭為子女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自我概念,這樣學校才能發揮到其作用,孕育出一個精英中的精英。因此,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
依舊美麗
夕陽西下,為大地油上淡黃的色彩。而身旁的您,一直默不作聲,只跟我一起看著那美麗的夕陽。那夕陽,真的很美,很美。
看著西周被照得昏黃的樓宇,不禁想起昔日,我倆那被五、六棟樓宇包圍的公園嬉戲的時光。您總愛做躲藏的那個人,每次到處找您,都是一件苦差。但不要緊,我知道時間久了,您便會馬上出現在我眼前。那是因為您知道,我定必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發瘋的到處叫喚著「爺爺、爺爺」,而每次,我也是不能好好控制情緒,看到您的出現,一定會哭鬧很久。但您,從不嫌棄我這個煩人的小孩,只會樂呵呵地笑著,努力讓我重拾笑容。那時的我,真的很幸福。
您看,夕陽又下了一點點了。您只笑了笑,沒說甚麼。好的,我們繼續一起見證著夕陽落下吧。
站在陽台,看著那些被您悉心照料的花草。看,他們都長大了,這都是您的功勞啊!每次放學回家,總看到您在打理這些植物。有一次,您要到外國和朋友旅行,把植物都交給我照料。但我並沒有如您一樣的那份耐性,也只是每天隨便的澆灌一下水。當您回來後,發現不少植物都枯萎了。我猜您快要責備我之際,您只說了:「不要緊,植物總會有枯萎的一天啊。但要記緊,接下來的日子,要好好照料他們,他們才可重新長大啊。」植物的枯萎,就像現時的天色那樣,開始慢慢的昏暗起來,但只要耐心等待清晨,陽光又會再次出現,正如植物那般重生來;人,難道也不相同嗎?
夕陽消失在我們的眼前,換來的是黑漆漆的一片夜空。周圍的光,都來自不同的電燈,並不能像早上那樣只依賴自然光。我仍像小時候那樣性急啊,到底陽光甚麼時候才會來呢?我打算抓緊您的手,就像小時候一樣,嚷著要您回問題。但原來,您也跟隨夕陽消失了。那夕陽,那可惡的夕陽,把您帶到那兒去了?數年過去,每天它都這樣,總愛帶您來一會兒,轉眼又把您拉走。人不能重生嗎?我知道,我都知道,這並不可能發生。但……我真的好想您啊……
我閉上眼睛,感受夕陽剛剛帶來的餘溫,想著您站在我身旁,跟我再次看著夕陽西下的情境。畫面不斷在腦海中重播,從未停歇。噢,您又來了,原來那夕陽、那夕陽帶來的景象,都是佞
《天水一方》2017電子版
論背誦與中文系的必然關係
「中文系一定得背東背西的啦,四經五書詩詞這麼多,不背才怪!」這是我目前聽過最多次的說法。接下來要講的有可能會戰到中文或考試常態,建議食用者整篇吃完才開始提筆賞我一巴掌。
從小到大,「背」似乎這個行為似乎離不開我們。幼兒園得背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和默寫單字;小學得背詞語、英文文法和乘數表;中學得中英文漂亮的詞句和選修科的林林總總。你以為大學就不用背了嗎?好說好說,中文系的說文解字、三十六字母、兩百零六韻和一堆詩詞雜記正排隊等着敲你家的房門呢。我們為什麼要背誦?是因為要運用它吧?我得承認背可能是最方便記憶的方法,假如我們背完之後並非馬上還給老師的話。我們為什麼要背?大多從學生得回來的答案無非都是考試要考和老師要求。我最近得到的答案還有一個是「我們都活在體制下」呢。若然我們的始因是希望大家都能記住,甚至能運用這些必要的知識,又為何會使背的人把這些重要的東西放到短暫記憶區,然後再丢到某個永遠不會再看到的角落呢?
我們為何要背誦?
重申一次,我並沒有覺得背誦全然是沒用的行為,但它似乎不是所有方面都如此萬能。學生懷疑背誦它的價值,作為希望承傳這些知識的我們,是否應該讓學生了解背誦其的必要性呢?「考試會考。」那是否代表考過之後就不需要記得?「體制所要求。」那是否代表它只是為了生存在這個體制才需要存在的東西?「背完這個,你之後會用到。」之後是什麼時候?「背了這個表,你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去分析和拆解接下來的問題」,這會不會好一點?於我的立場,背不是一個問題,但請你告訴我,如何活用它。
背《說文解字敘》,我可以快速了解到文字學的演變和歷史;背三十六字母和兩百零六韻,我可以用來拆解漢字的中古音和上古音,再去研讀古文的意思;背英文文法,我便可以正確的說英文。以考試或體制來說明要背誦的重要性,只是證明了這些知識是死的,是放在生活中就毫無用處的。你頂多可以引用一下文句,顯得你熟讀經書之後……然後呢?
我記得中學需要背好句子,這沒什麼不好,前提是你知道它好在哪裡。說明一種事物好,我們需要更多的解釋和論證。這句寫景寫得真好!由遠至近,運用了五感,又有畫面感,棒透了!至少我知道這句好在哪裡,那我要怎樣用呢?這個詞語既精簡又生動,很好用!原來如此。
所以,中文就得靠背嗎?
這句的句式是如此如此,大家試着以這個方式作句吧!這個詞語很漂亮,大家試着用這句另作新句吧!試圖運用這些知識,不是很好嗎?
我依稀記得,中學的恩師曾經無奈的說了一句:「時間不夠。」語文在六年之內有可能突飛猛進嗎?我們之所以背,是因為時間有限嗎?說到這裡,我大概明白背有其必然性,而非必要性。
就在這學年,我歷代文選的教授,要我們期中考和期末以背默形式考試。我一聽,還以為自己回到中小學時期呢!我真的沒想過,進大學還得這麼盲目的背。「老師當年也是這樣背過去的。」先不論這理由是否有說服力,把三四篇文章以全背默形式來判斷學生成績,似乎高中也沒有這樣做了吧?這回到當初的問題,我們到底是在學什麼?訓練記憶力?不是吧?順帶一提,她要我們背的是歸去來辭、進學解、西湖雜記、金縷曲兩首、金縷衣和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特別推薦金縷衣和歸去來辭。
說來說去,我也不過是個連大學也未讀完的小小書生,又有什麼能耐大談教育呢?只能於此感慨一下最近的事端所引起的困頓而已。以上若有不妥之處,還請你多海涵海涵,有什麼想討論的,也不妨心平氣和的來談談啊。溝通,才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連繫的重要渠道吶。
【異鄉見聞:一】
如果你問,來台灣就學最大的收獲,學業一定不會是最終的答案。
當然,於台灣的學術風格應該是與香港有所不同,但由於自己也沒有在香港唸過大學,又要如何比較呢?或者該找個時間去跟香港的朋友問問看,比較一番。
回到正題,目前我認為最大的得着,就是在一間叫「小桌末」的桌遊店打工。
桌遊,是桌上遊戲的簡稱,英文是boardgame。事實上,撲克牌、麻雀也算是桌遊的一種,但我所指的,是比較接近在歐洲裡,親子於週末聯繫感情而玩的桌遊。中學最常見的三國殺、Scrabble和Deal也是桌遊。
在桌遊店打工要做什麼呢?除了要做店務,像是抹桌子、掃地、洗杯子廁所以外,還得為客人進行桌遊教學。店裡的桌遊有三百多款,目前快要有一年年資的我會教的只有一百五十多款,但會玩的卻已經破二百多了。事實上,客人的種類除了大學生,還有上班族和親子家庭類的。你可能會疑惑,才會一半左右的數量,萬一客人拿出了自己不會的桌遊要怎麼辦呢?我告訴你,其實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但卻並不常這樣,為什麼呢?因為除了教學之餘,我們更多時候都在推薦適合的桌遊給客人們,大部份的客人都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玩什麼,適合什麼,所以,自然不會點到不會的桌遊啦!
在打工的過程中,你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像是在工作的,我有遇過一個口譯者,他的專長是日文。那天是他第一次來店裡就聊了好一會,當時跟他提起了自己正參與一場畢業公演,略略描述劇本,居然對此有興趣,甚至還來看我們的演出,實在是很奇妙的相遇。這也許是跟店裡的風格有關吧,因為店長都說我們要把所有人都朋友,工作同伴作夥伴。如此一來,關係不會很疏遠,反而更親近自然。我是來到這間店之後,才覺得交朋友或是打開話題似乎沒有以前難。也許都是喜歡桌遊的人吧,有着至少一樣的共同話題。
偶爾也會遇到親子桌,看着孩子跟父母對抗就最有趣了。不論是孩子被治,還是父母被治,一切都是在溝通和彼此了解之中。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我跟妹妹和母親也是有一起玩桌遊如此愉快和值得回憶的記憶呢。大家在得到樂趣之餘,還能聯繫感情,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這樣做下去快要滿一年了,算是成為了某種家的存在吧。因為會幫忙管理粉專、匯款和大掃除什麼的,時間和心力都花很多在其身上,值得嗎?我是覺得滿好的,新鮮又獨特的體驗啊。
讀西西《花木欄》有感
自從升上高中以後,我就再也沒有接觸過小說了。可是,當老師吩咐我們去寫作一份閱讀報告時,我便必須到圖書館一趟,而我當然會選擇一本最節省時間的……散文。最終被我找到了一本名字十分奇怪、西西所寫的<<花木欄>>,不過我沒有多探究,一心只想趕快完成功課,翻開書本……
這本書,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正是<<手錶>>。這篇文章真的十分發人深省,它帶出的道理簡直令每個都保持急速步履的香港人當頭棒喝。「我不再聽見手錶那種輕微的答答聲,但我聽見自己脈搏的律動,均勻而清晰。我想:我原來也是一個頗準確的錶,而且不上發條。」這句話正正說明了,生命原來已有其節奏,可是人卻要用手錶急速的「答答」聲,蓋着原有的脈搏律動,迫使自己追上在城市工作,學習的急速節奏。人,皆把自己的步履調得十分快,但卻不知道到底是為了甚麼,是為了要多賺錢過活嗎?作者則希望把自己的步履放慢,然後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真正想過的生活,不要用手錶的節奏來束縛自己。
「沒有發條可上的錶,一旦停了,那就是永遠的,停了。既然如此,一切浮動的是非功過,得失成敗,都顯得不重要。」——當我閱讀到這一句時,我打了個冷抖,就如天上忽然打了個雷,而且正正落在我的頭上。作者這一句話令很多人深省,包括我在內。作者把人,把生命,比喻成手錶——一個沒有發條可上的手錶,一旦停了——脈搏一旦停了,那就是永遠的……停了。這句表達了生命如流水,一旦逝去了,便不能再回來,而且只有一次秒針轉動的機會,一旦停了,便不會再跳動,到了這個時候,即使多努力獲得多少成就,賺了多少金錢,也會煙消雲散。因此,人生在世,為何要為了金錢而拼命呢?為何要為了成就而強逼自己適應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節奏呢?假若真的拼盡全力而獲得大量金錢、很多成就,可是,那時候,還餘下多少時間去享用它們呢?當秒針停下,還能享用它們嗎?那麼又為何不放慢慢步履,輕鬆過活,享受人生,享受與生俱來的節奏呢?
說起手錶,人們大多都只會聯想起一般用作計時的手錶。可是,作者卻不只是從現實方面去看,他以手錶聯想起都市人的時間觀念節奏,延伸至寫人生、生活、生活態度,帶出的人生道理發人深省,令人深思。作者本書的用字亦不會太艱深難懂,對一些像我一樣,中文文法水平一般的人,最適合不過了。
不過,最重要的是,全賴此小說,我對小說的印象改變了。從我看過這本書後,我認為閱讀書本並不是浪費時間的,這是因為書,往往能帶出很多人生道理,讓我們反思,並改善自己。因為我對此書產生了興趣,因翻查了它的資料,很知了原來作者認為自己多年來在報章雜誌寫專欄,愉快地在自由的小園地上栽種小花小樹,如今結集出版,就取名為<<花木欄>>了,多麼輕鬆自在的作者啊!
可以的話,我也希望像<<手錶>>中的主角,讓時鐘、手錶遠離自己,像蝸牛一樣,每天慢慢地、輕鬆地、自在地生活。我亦希望大家,不要再過分為了金錢而拼命,偶然放下急速腳步,感受着人生,可能,你會看到一些從來也留意不到的事物……
門
一扇門,灰白而破舊的木門,每次打開都會發出「咔、咔」聲響。我時常靜坐在家,等待着「咔、咔」的聲音,等待着辛苦工作的母親回家。但是最近,已經沒有再聽到「咔、咔」的聲音了……
兒時,每晚8點,我都會坐在木板凳上,目不轉睛地盯着這扇門,期待努力工作的媽媽回來,享受我們兩人的晚餐,更希望媽媽可以傾聽我上學時的大小二事。媽媽總會帶着一副天使般的笑容,細心聆聽我的心聲,彷彿不會厭倦似的。
但是我們日常的開支愈來愈大,媽媽的工作時數則一直上升。尚記得,我升上中學時,媽媽因為要賺更多錢讓我能夠好好讀書,她每晚要12點多才能回家,那時候我已經舒服地躺在床上入睡,媽媽回家的「咔、咔」聲響逐漸在我耳邊消失,只有放假時才能夠在板凳上等待媽媽回來的聲音,向媽媽傾訴。
但漸漸我就忽略了媽媽的辛酸,媽媽為了供我讀書而辛勤工作一整天,在家裏仍帶着一副笑臉,而我卻沒有珍惜。在我逐漸長大後,我每天幾乎都坐在電腦前,再也沒有瞪着木門,也沒有在意「咔、咔」的聲音,甚至不願聆聽媽媽的說話,只顧自己的事。這個家是媽媽唯一能夠休息的地方,其他時間她都在辛苦工作,但我卻忽視她,使媽媽的辛酸不能夠抒發出來。我並沒有留意到媽媽的手掌上已經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媽媽以往平滑的額頭上,亦出現了一條又一條水波痕一樣的皺紋,臉色愈來愈蒼白。
皺紋是母親勤勞、偉大的見證。
當我發現媽媽臉上一條條的皺紋時,好像已經太遲了,媽媽已經患病入院,她需要在醫院調養身體一段時間,即使我像兒時般坐在木板凳上,也不能聽到木門的「咔、咔」聲。即使我希望與媽媽互訴心聲,也沒有這個機會,只因我沒有珍惜昔日相處時光,「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扇門,是我童年的回憶,「咔、咔」聲響意味着媽媽回家,即使這扇門再破舊,我也不願為它維修,我會一直等待着媽媽,再次把「咔、咔」的開門聲傳到我耳朵深處,這一次我不再會是坐在電腦前,而是會站在木門旁,牽着媽媽粗糙的手,走進屋子裏,珍惜我們的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