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訣

     相信各位都有聽過「成功的秘訣在於恆心」等等的名言吧,大概的意思都是只要有恆心,就能成功。但是,古人也有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到底只有恆心這一部分真的等於成功嗎?

     首先,我認為成功的要素是「恆心」可以說是無庸置疑,可是成功不但只有「恆心」,同時也要有「準備」。曾經有一句「上天只會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我覺得這句很有意思,而這句話也正是我國航天員楊利偉的寫照。航天員的選拔要經「過五關斬六將」,他過了一關又一關,最後走到了今天,成為一個有名的航天員。但他成功的秘訣是甚麼?他每次的訓練都是全身投入,在考試的時候做好複習做好準備,可見充足的準備十分的重要。

此外,用對方法也是很重要,假如用不對方法,再用功也無補於事。假設老師叫小明和小美去找十片不同品種的葉子,明天帶回來,小明在植物公園裏找,小美則在家中小小的後花園裏找,結果很明顯,小美要更多的時間來找,為甚麼?因為她用不對方法,在一個小的花園裏面怎能找到十片不同品種的葉子呢?而小明在公園裏翻翻就能找到了。所以用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定要訂立目標,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由訂立目標開始,譬如發明家的目標是發明物品,服務社會;歌手的目標是創作音樂,令大眾享受音樂。他們都是因為訂立目標,才能成功。而目標也可以督促自己成功,例如一位科學家布芬為了達成解決愛睡覺的毛病,於是他下定決心,規定自己六點起來,九點睡覺,雖然他有想過放棄,但是他最後堅持下來,並完成了巨著《自然史的變遷》。

      總括而言,成功的要素不但有「恆心」,還有「準備」、「方法」和「目標」,只要四項要素都能做得到,那就一定能成功。

死亡後的世界

你曾經幻想過自己會在甚麼時候死亡嗎?五十年後?十年後?或是明天?我們無法得知自己何時死亡,所以我們對於死亡一無所知,不過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死亡後會怎樣?

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主任——羅伯特・蘭薩在他的書本《生物中心論》表達他對於死亡的想法: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而且,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他認為生命創造了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都認為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當我們在其中一個宇宙死去,我們的意識會傳送到另一個宇宙的我們。他的想法不但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的支持,而且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的數據支持,因為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這樣的現象就好像多重宇宙一樣,或許他的想法是真實存在吧。

不過,有些宗教信仰人們死後會去天堂或地獄,聖經中的天堂跟上帝在一起的地方,跟一切美善的源頭同在,而跟所有的邪惡隔離的地方。地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眼中是人死後因惡行而受到永恆懲罰的地方,相反,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眼中,地獄是人們轉生淨化的地方。神明會根據他們這一世的所做的功德,判斷他們要去的是天堂還是地獄,如果他們在這一世做了好多好事,正所謂「好人有好報」,神明會決定他們去天堂;如果他們在這一世做了好多壞事,神明會決定他們去地獄反思他們的人生。你認為你會去天堂還是地獄?如果你不想入地獄,就多做些好事,儲蓄一些功德,保證你能夠去天堂,不過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或許多重宇宙、天堂和地獄真的存在,不過在它們能被證明前,我們仍然不知道它是否真實存在,所以我認為在死亡前,我們應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盡力實踐自己的夢想,好讓我們的人生不留遺憾,而且我們也要好好珍惜和家人,和朋友,和人們相處的時光,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來臨,可能是明年,下個月,甚至明天也不定。

 

 

靈魂

這個星期
我一直無法在任何事情上獲得成功
我開始覺得
是不是我自己出了問題
於是
我開始監視自己的靈魂的一舉一動
七次

我發現
這七次
我也在鄙視它

第一次
它在寬敞的鵝卵石大道和佈滿荊棘的小徑中
選擇了前者

第二次
它在利慾和理性中
選擇了前者

第三次
它看著自己的未照料過的果樹無法結果
去竊取他人的果實

第四次
它本來可以爬上頂峰
卻安於半山腰

第五次
它畏懼強者
卻欺負弱者

第六次
它十分軟弱
卻認為那是堅韌

第七次
它蜷縮於泥潭中雖立志改變
卻只是說說而已

我本想呵斥那靈魂
可那靈魂的塑造者
便是我
(靈感來自《我曾七次鄙視我的靈魂》作者:約伯倫)

歲月忽向晚,轉眼已是秋

時間如流水般匆匆流逝,我常常會忽略時間的流逝,直到今天走在布滿楓葉的柏油路上,枯黃的落葉像是聒噪的蟬鳴聲吱吱的響,在這灰蒙蒙的天下,雲彩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彷彿一幅抽象的油彩畫,又彷彿畫裏缺失了陽光的溫暖和明媚。

我靜靜地站在樹下,看著一片片落葉從枝頭緩緩飄落到地上發出輕微的響聲,那是如此清脆又如此悲涼,彷彿我的遺憾也隨之飄散。我停下來,好像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沉默,樹葉離開了樹枝,花兒凋零了,萬物都在等待著冬天的到來。但我始終沒有邁出下一步,我走不出微風中的蟬鳴,走不出滴落草坪的汗珠,走不出寫滿答案的試卷,更走不出最後那張定格的笑臉。

像是與大自然的某種羈絆一樣,烏雲遮住了雨滴落在我的臉上,所有人和事都被雨水衝的模糊不清。冰冰涼涼的雨落在我的臉上,混雜著淚水,讓綿綿的細雨似乎沒那麼明顯,我便也沒有打傘。晚風中裹挾著細小的雨點,不顧一切的淋在我的心裡。路邊的樹似乎也被風壓的喘不過氣,偌大的黃棕樹葉又鋪滿了街道。那一刻我有些恍惚,落葉把我的思緒好像又帶回了那年秋天。

記得那時,雨後的清風吹出一個遲來的秋天,你知道的,香港的秋天總是那麼短暫,可那滿地的落葉還是讓我醉於秋日私語。滿街的飄香桂花,風是穿著淡黃色畫著白點長裙的姑娘,我撿起從她裙子上落下的銀杏葉,寫下許多字,第一時間把一切分享給你。

而那銀杏葉上的字跡,連同我們的過去,是否隨著時間慢慢淡化了。甚麼時候開始,那些都成為了幻想;甚麼時候開始,那些過往再也無法重演;甚麼時候開始,我要習慣一個人。如果說,秋天一定會結束,我不希望是現在,我更不希望它是被蕭瑟悲傷填滿。

人的一生大概都是從錯過和放過中經過,況且我的記性不算太好,臨終時閉眼思索這一輩子,或許只有失望和遺憾能夠放大到佔據有限的記憶。

我遺憾地看著秋天的葉子飄落,彷彿是我的遺憾也隨之飄散。我遺憾沒有更多地珍惜過去的時光,沒有更多地留住那些溫暖的回憶。我遺憾沒有能夠走出夏天的陰影,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變化和離別。

或許,秋天的遺憾正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們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雖然我不能改變過去,但我可以從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對未來的秋天。

所以,讓我們不再沉溺於遺憾,而是把它們化作前行的動力。讓我們用筆尖書寫自己的故事,用秋天的顏色填滿心靈的空白。因為即使遺憾滿懷,我們仍然可以在秋天的餘暉中找到希望和溫暖。

棒打(駐站作家)

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那時候沒有疫情,人們可以活得很自在。他們就如此圍著一個垃圾桶走來走去。這是室內禁煙後的奇景,幾位煙民圍著露天的垃圾桶或吞雲或吐霧,偶爾把煙灰彈在煙灰缸上。這行為有個比較正面的詞語,叫做「打邊爐」,可是我看著他們,總有英雄遲暮的感覺。我不知道他們當初為什麼吸煙,但因香煙而產生的英雄感和豪邁特質,卻在室內禁煙後,不但消失得無影無蹤,還附帶了陣陣「落水狗」的唏噓。

我不習慣棒打落水狗,我只習慣旁觀,那天,就剛好看到那麼一幕。原先我沒有留意他,但當一個男人滿口微言地從「邊爐」退出來,回到妻子的身邊,我就留意到他。我不知道男人跟妻子說了什麼話,但從男人不屑眼神瞟視的方向,我就看到男人極之鄙視的他。

我看著站在垃圾桶旁的他,初初沒有察覺任何異狀。他穿著一件淺啡色的汗衣,腋下夾著一支白開水,十分寫意地享受著手上的半根香煙。他身邊也有不少吸煙人士,男女老中青,但每個人都跟他保持幾步的距離,彷彿他的周圍有個保護罩,自動燒毀任何靠近的人。我跟啡衣漢以及煙民們隔得有點遠,並不知道他的言談和舉止會否有特別嚇人之處,當然我更加不知道他的體味和口氣。

男人在跟妻子說話時,手上的煙正好燒掉一半。妻子顯然有點不耐煩,想男人快些吸完煙跟她去購物。男人只好帶著不屑的眼光走近垃圾桶,把煙頭投向筒頂。啡衣漢見男人放下煙頭,再看看自己手上那差不多燒盡的香煙,索性把自己的那一根弄熄,再拾起男人放下的煙頭。

啡衣漢熟練扭開白開水,喝了一口,含在口中,再把一條水柱吐在馬路上,然後二話不說,就把男人的煙頭啃在口裡,慢慢享受原先不屬於自己的煙。看著這據為己有的一幕,我禁不住想起經濟不景氣時,傳媒拿快餐店「二手飯」做文章的報道。我從未看過人吃「二手飯」,卻親眼目睹眼前「二手煙」事件,頓時覺得有些受不住,就你在餐廳吃火鍋時,突然有鄰桌的人拿筷子去挑動你那鍋裡的食物。

我還知道另一種「二手煙」,聽說有些拾荒者跟那啡衣漢相似,拾起被棄掉的煙頭,回到自己的地頭後再把它剪開,抽出煙絲,再用紙把雜亂的煙絲捲曲起來,成為一支新生的煙。

想著,男人與妻子緩緩走進商場,他還不時回頭看著啡衣漢。我猜想那男人應該有一段日子不會再回到這垃圾桶旁,至少應該不想跟啡衣漢相遇吧。他已經如此落難,還要捱著啡衣漢的棒。啡衣漢手上的煙,就是他的棒,一面燃燒著自己的生命,一面打著男人的咀。

我在那兒看了十多分鐘,啡衣漢漱了四次口,啃了「五支煙」。煙民來來回回,惟他仍在。我忽發奇想,不如把這一幕拍下,然後弄成反吸煙的宣傳片。然而,當我想起時,人已經坐在巴士上,像煙霧般離他們很遠很遠了。

說「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上眉頭,卻上心頭。」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這幾日翻閱詩書,偶然發現古人的詩詞總藴含大量的「愁」。朋友總說我的文章裏會偶爾流露出一種愁緒。仔細想了想,生活的際遇總有些缺憾,只有把那些「遺憾」抒發出來, 或許才能慰藉那暫時的悲傷。

  其實「愁」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始終貫穿著。哪怕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金戈鐵馬的辛棄疾,他一身抱負,想收復中原,壯志難酬。所以他如今才知愁滋味。

  婉約派的李清照更是,年青時是少女思情的愁,盼著心上人來與不來之間患得患失。中年喪夫家道中落生活困苦,靖康之變,國破而家亡,所以「怎一個愁字了得」。

  詩仙——李白也有愁,只是他的愁表達的隱晦、表達的大氣。「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所以才會「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消愁更愁」,一個失意的文人對酒當歌的畫面油然而升。在李白的世界里,他當年可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蒿人的豪氣與自信。如今空有一身才能,卻無從施展的痛苦,詩人只能寄情於景,寄託于天馬行空的想像,在現實中找尋自我,和自己和解,溶入大自然之中。這大概就是浪漫主義吧。

  不止古代詩人有許多愁緒,當代詩人的愁緒也值得被鑒賞。余光中的《鄉愁》,是我尤為喜愛的現代詩歌之一。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短短幾行字,將余光中的鄉愁盡數勾勒出來。那掛念親人、掛念家國的悲憫之情,令人動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於一九二七年七月。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大革命失敗,所以在開頭提出他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可能這處地方是他的避風港,蓮花的高潔給予他安慰,他在這一方天地中學會獨處,在心神恍惚時可以暫時忘卻苦惱和不快,讓內心得已安寧。這也是一種愁。

 我們現在的一些朋友,突然的失語,躲在角落裏傷悲,甚麼事情都讓人打不起精神。現代社會大約叫抑鬱吧!這也是一種愁緒,看起來總喜眉笑眼的人也許把憂傷埋藏在心底,只是臉上流露著沒心沒肺的笑容。所以文人開導自己的方式是寫出來,給自己的情感找一個出口,給讀者以共鳴。

  還有篇我喜歡的《雨巷》,作者撐油紙傘,在黑黢黢的巷子里徬偟找不到方向,所以他想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或於他自己是一個方向,是對未來的美好。給自己當時的困境一種希望。就如現今的我們——高中生,在學業上的苦惱或是家庭內的紛雜,或者各有各的苦楚。或許寫在自己的文字裏,或許與朋友傾訴,都是要找到一個出口。緩解內心裏的愁。

   所以我们这些看文章的大眾,不要以為強說愁,無病呻吟,要在作者當時的背景,和生活環境之下,去體會箇中滋味,就如紅樓夢中「滿紙荒唐言,一把酸辛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愁不是表面的,愁是有内涵的,是豐富的。愁也是抽象,但同時也是具體的,可以是風花雪夜,可以是江山流水,也可以是斷腸人在天涯。

一題兩寫:兩老(徐焯賢)

「你昨天走得這麼快?」「我老了!」「別這樣說,誰不知道你當年是球場小旋風,差一點就踢到甲組⋯⋯」「你也懂得說當年⋯⋯還是不說了,我還要開會⋯⋯」「下一次再踢吧⋯⋯」

你知不知道,我很討厭你說那句「我老了」。昨天第一次聽到就已經很反感,今天你再重複,更叫我異常討厭你,那怕昨天的你是由於我的不濟,不得不靠著球場邊的鐵絲網,一面嘔吐,一面埋怨著。但是你怎麼可以完全忘記了站在你身邊的幾名球員都比你年紀大,他們都沒有埋怨,他們灼熱的眼光仍然專注在球場上,那怕有些後天要見大客戶,有些下星期要飛往外地公幹。當然他們不是沒有聽見你的話,他們只是怕被你的話捲入那些無謂的回憶中,就詐作聽不見。

你知不知道,我是多麼多麼的不甘心,你眼前仍在奔跑,沒有放棄的其中一名隊友比你還年長四歲,你憑甚麼說自己老啊。你一定會說,他比你幸福,家裡有錢,正在讀碩士,每天都睡得飽滿體力充沛才起來,他的生活就只用讀書考資格試寫論文,不像你,時刻都要在職場上拚搏,不是捱上司責罵,就是要擋著正在生氣的客戶。你強自壓下羡慕的心情,只欠一句年青,不,讀書真好沒有說出來。

你當然不會說出來,那是你的決定,當你那一拳打在獎杯櫃上,以及將幾名埋怨你的隊友推倒在地上,就決定了你和我的未來。你再不能代表學校出賽,那怕你多麼喜歡在球場上奔跑,你都只能選擇離開,離開可以讓你曾經可以安心踢球的學校。你只能把體力用在職場上,不過我沒有怪責你,我雖然不大認同你的行為,但我是必須支持你的決定。所有的錯都是我,如果不是我那天太衝動,一腳踢在對方守門員的心坎導致你被趕出場,你就不用揹負輸球的罪名。

不過,我必須跟你說,這只是一時三刻的不如意,你怎麼可以將我們都拖到那個不能回去的地步啊,如果不是你每夜花天酒地,將我也浸泡在酒精裡、埋沒在煙霧中,我是不可能跟你一齊在球場邊嘔吐。你吐出來不是早餐吃下的漢堡包熱奶茶,而是宿醉的烈酒煙灰,這一切都是你可以選擇的。你卻選擇了走最差最錯的路,然而既然走錯了就沒法子,我情願你一直錯下去,只要你相信,那條路就必定是一條光明正大的路,可是那一句「我老了」完全出賣了你。

「下一次再踢吧⋯⋯」為甚麼你不回答他,請你不要認老。你應該不甘心,就像中一輸球,又或中三失去正選位置時,那些年你的鬥志不但沒有熄滅,還拚命練習。可是你怎麼可以說出「我老了」這一句,你認輸了你服氣了,嘔吐完畢後,你沒有再上場,只是靜靜地更換好衣服,就走了。球場上所有的事情都已經和你沒有關係,你這樣跟我說,那怕我仍然渾身是勁,充滿鬥志,很想再證明一次自己。

我的靈魂,請你回答他一聲好吧,再一次擁抱你最愛的足球。請你相信大家,你靈魂和我肉體雙雙都沒有變老。

校園作家大招募計劃2023 / 24

為進㇐步提升中學生中文寫作的水平及興趣,以及營造校園寫作風氣,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香港青年協會專業叢書統籌組將舉辦「校園作家大招募計劃2023/24」,計劃對象為中㇐至中四學生。計劃通過㇐系列學習、培訓、實踐和比賽活動,包括「寫作訓練工作坊」(合共三節)、「寫作訓練營」,以及「校園作家選拔賽」,鼓勵學生極參與創作。是屆增設「寫作導師計劃」,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寫作指導,學生可以從導師的回饋點撥中提升寫作水平。
計劃分為「小説組」及「非小説組」,各選出冠、亞、季軍及優異獎。各組冠軍作品將印製成書,於2024年香港書展展出及於書局發售;其他獲獎作品選段將發布於本會網站及刊登在《青年空間》雜誌,與全港學生分享創作成果。過去四屆計劃反應熱烈,上屆兩本冠軍作品《㇐杯奶茶,㇐件案情》及《崖歌》已於「青協書室」及各大書局發售。
是屆增設「寫作導師計劃」,80位入圍學生將分為10個小組,由專業作家、編輯導師親身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寫作指導,學生可以從導師的回饋點撥中提升寫作水平。導師將透過三次小組視象會面(每次2小時),與學生進行實時的寫作交流及指導,排解寫作疑難。
有關「校園作家大招募計劃」的計劃詳情及過往活動回顧,請瀏覽 https://cps.hkfyg.org.hk/schoolwriter/
若中一至中四同學有意參加此計劃,可到自行到以下連結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c8YO_H4nyscFhoMNfdsBJJtNOaNu5Dm-TqrxSFMaTsYEWyw/viewform,截止報名日期為2023年12月15日。
如有查詢,可到新翼教員室找莫偉滔老師。

標籤

標籤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包裝上、衣服上、機器上,都充斥着標籤的蹤影,為我們提供必要的資訊作參考。同時間,貼標籤亦意指以一些詞語來描述或評價他人,甚至作為其代名詞來稱呼他們。

由小到大,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每個人也都會被貼上一個個標籤,當中固然有不少是負面的。只是表達自己的情緒為甚麼要被稱作「愛哭包」呢?高齡未婚女子就要被指點為「剩女」了嗎?身高偏矮就是「矮冬瓜」了?

現在這個世代要批評別人實在是太容易了,伴隨惡意或貶意卻戲稱為玩笑而帶過,是多麼不堪的行為啊。我們或許曾經也這樣做過,卻沒有思考過這會為別人帶來多大的傷害,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

不只是負面的標籤會給別人帶來傷害,一些看似正面的標籤亦會在無形中給予他人壓力。就好比人人稱羨的所謂「學霸」,接收着從老師、家長和同學等四方八面而來的期望,私下卻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身處在這個刻薄且壓抑的社會當中,隨意給他人貼標籤的風氣確實很盛行,但是我們亦可以選擇不去助長它,我相信僅是抱有這個意識便已經能改善往日習以為常的行為了。

但願尊重一詞未至於落到一文不值的地步,仍作為相處之道存在於我們之間。亦請各位成長為一位思想成熟的青少年,懂得為自己的言行負上責任。因此在我們說話和行動前不妨多想一步,為他人着想吧!

茶館裏的戰爭

正值午市,茶樓裏人聲鼎沸,喧囂聲不絕於耳。一隻手從桌上飛快掠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紙條奪去。白紙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彷彿那一點點的留白也把這場茶聚映襯得空虛。然而,那不容存在的留白又豈止紙上的空隙?

這邊廂停下談話的空閑延續不到半秒,一場狂風巨浪又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剛出恭完畢的二叔公聲嘶力竭地呼喊著,三步兩步奔回茶座。緊捏著茶座單據的四姨婆猛回首一看,晃了晃頭,又連忙攝手攝腳地往結賬的櫃檯走去。那堅定的眼神,猶似一位馬拉松選手緊盯著橫在終端的紅線。

拔足狂奔的身影沒入茫茫人海,對二叔公那無數句「等等我」充耳不聞。「誰?是誰拿走了帳單?」二叔公還未下座,便匆匆忙忙地追問著。「不是我啊,我也不知道。」太奶奶擺手。父親放下瓷杯,回首道:「是四姨婆吧?我剛看見她拿著一張紙跑掉了。」「才不是,七叔公方才說上廁所去,我卻發現他鬼鬼祟祟地往櫃檯繞了過去,分明是想要偷偷結賬呢。」母親打斷道。二姨婆歎了口氣,皺眉道:「不是不是,你們都沒看清楚啊!先是四姨婆,後是七叔公,他是去攔四姨婆路的。」「唉!你⋯⋯你怎不早說,現在甚麼帳都給他們結完了吧。」三叔公長歎一聲,氣得話也說不清了,終無奈入座。

在眾多的家族聚會中,人們總逃不過一場名為「請客」的戰爭。成功結賬的人便是勝利者,餘下的人受了恩惠,只能默默承受著「被請客」的閑言碎語,而不得反駁。印在帳單上的龐大金額在這些榮耀鬥爭的跟前顯得微不足道。「請客」的人往往喜歡藉此炫耀自己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這給予了他們肆無忌憚地貶低他人的權力。

成王敗寇,不想成為被人奚落的對象,人們只得不顧一切地爭奪那張紙條。讓人匪夷所思而瘋癲的「戰爭」就此展開。沒有人知道傳統的禮儀文化從何時演變如此景況,沒有人知道那些人對這場「戰爭」所抱持的態度為樂見其成還是無奈入局,也沒有知道這漫長的「戰爭」將於何時迎來終結。